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段正元传(民国民间教育家现代孔夫子段正元首部传记)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路石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现代孔夫子”段正元生前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大,当时的社会名流如王士珍、何应钦、顾祝同、何键等都是其拜门弟子。《段正元传(民国民间教育家现代孔夫子段正元首部传记)》是段正元首部传记。

作者路石为段正元之女,写作本书时间达20多年,诚敬殷重,但立论客观、持之有据,兼以文字古雅,至诚感人。

本书整理和利用了大量稀见史料,还历史深处的明珠以其本来面目。

内容推荐

段正元(1864—1940),被尊称为“段夫子”,四川威远人。天赋异禀,十五岁随龙元祖学道,得授先天后天、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全体大用一贯之道。后下山讲学,先后于成都办人伦道德研究会,在北京、南京等地成立道德学社,阐扬孔子大道,发明儒学真义,提倡世界大同。拜门弟子有17万之众,著述达300种之多,以布衣而教王侯,对政商高层多有影响,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更深入民间,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真儒、名副其实的现代孔夫子”。

路石编著的这本《段正元传》从细节处真实记述了一代儒学大家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真义以及种种过化存神的事迹,细腻梳理了段正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段夫子的生平和修学历程以及人生境界,读者自可了悟中华学术的一脉心源,从而获得真实的启发和利益。本书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史料,通过记述一代儒学宗师的个人命运及其毕生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客观展现了清末民初乃至上世纪40年代的家国命运,以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如何地紧密相联。全书文字古雅,叙述客观,极具感染力。

《段正元传》的写作始于1990年,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小修改无数,大修改五六次,据作者记载:“1992—1995年秋初稿于北京建设部大院陋室;2002年冬末改于天津开发区翠亨村;2003年秋再改于京中陋室;2004年夏三改于京中陋室;2009年仲秋四改于郑州邙山;2015年2月五改于天津开发区翠亨村;2015年4月增补于京中陋室。”战兢惕厉,诚敬殷重,堪称无以复加。

目录

自序

前言

引子 家世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从龙元祖学道

第三章 遇干旱舍尽家财赈济邻里

第四章 寻师访友二十余年

第五章 次进京

第六章 成都立会

第七章 土精太极之发现

第八章 第二次进京

第九章 北京道德学社成立

第十章 各地道德学社之成立

第十一章 我意在政德合一,不在学社

第十二章 布衣教王侯,言必有中

第十三章 说大法惊天地动鬼神

第十四章 应吴佩孚之请赴洛阳

第十五章 周游讲道,仆仆风尘

第十六章 段夫子学说的归宿—实现世界大同

第十七章 大道不分种族、国界、教派——外籍人士问道学道录

第十八章 齐大家,开女教,燮理阴阳

第十九章 如伊尹之“五就汤、五就桀”,人事尽净

第二十章 关于祈祷世界和平大会之经过

第二十一章 退隐声明及卢沟桥事变

第二十二章 杨、刘之乱

第二十三章 天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第二十四章 《正式退隐说明书》及《元仁揖让求贤说明书》

第二十五章 证位道果,辞世归天

第二十六章 往事拾残

第二十七章 陈尧初与《师尊之名实》

附录一 不书符,不念咒

附录二 段正元著作目录及年表

试读章节

第十二章 布衣教王侯,言必有中

北京道德学社成立之时,正是多路军阀争夺地盘之际。民国成立,国是不稳,总统时上时下犹如演戏。军阀割据一方,大地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段夫子为消弭人类浩劫,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辞劳苦讲经说法不止,凡有所求,不分教派,指点迷津。无论地之远近,事之大小,一经允许,莫不有求必应,信者得救。受夫子恩泽之王侯莫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今据《大同要义》一书所载,现将其过化存神之事实略叙述如下:

一、“十日之内必有佳音”

军政要人范绍陔拜门后不久,因事不顺,欲往他处避嫌。雷保康约范绍陔来见夫子,以作定夺。夫子略一审视说:“绍陔切勿轻举妄动,一动不如一静,静候十日,十日之内,必有佳音。”范绍陔虽唯唯而退,心中仍忐忑不安。夫子又叫杨三生劝他。三生乃将自己之经过详细对范绍陔说明,告他,夫子言必有中,决不无故而言。由此,范绍陔决心静候十日。果如夫子所言,未出十日,四川蔡锷来电请他赴川,政府送他旅费数千元。范绍陔惊喜交加,对夫子感佩无已:真神仙也!乃向夫子拜谢后即刻动身赴川。

范绍陔到成都即去会晤旧友雷时若(时,雷任成都警察厅厅长)。晤谈时备赞夫子并将夫子的演讲稿及《道德学志》赠送给雷时若。雷时若乃将家中珍藏之《道藏辑要》一部赠北京道德学社。

据《师道为文化本元》一书记载:范绍陔由四川回京后又介绍蔡锷将军记名入社。蔡将军献银一千元为入社特别捐,后不幸病故。《道德学志》第一册中刊有“故将军蔡锷”特别捐的记载。

过了一段时间,范绍陔由成都回京,又欲往库伦升任一要职,有同人禀告夫子,夫子以为不可。说道:“该地气象颇为黑暗,不宜前往,去必不利。”并命人转告范绍陔。

其时,范绍陔已做好上任准备,不可更改。且范亦抱侥幸心理,不愿舍此肥缺,乃与同人荫甫等一起前往。据《甲戌法语》记载,此行“不唯未得好处,几有性命之忧”,颓丧而归。

二、预知张勋复辟必败

民国六年(1917年)黎元洪任大总统时,军阀动辄扬言独立,黎出于无奈,电召张勋进京调解,谁知引狼入室,演出了一场复辟之丑剧。

夫子预知张勋复辟之事决不会成功。其时王士珍任陆军总长兼京津一带临时警备司令,公务繁忙,久未到学社来。一日,夫子对雷保康说:“聘卿久未到社,你近日务必去彼处告其诸事注意,恐有麻烦之事。”雷保康惊问其故,夫子道:“政局将有一点动乱,但决不会成功。此事将涉及聘卿,嘱其万万不可以为成功。须小心谨慎,自会平安。”

雷保康遵命如实转告王士珍,王不免疑惑忐忑。

数日后,果然出事。半夜被张勋找去,要他同意清朝复辟,王想起夫子之嘱咐,麻烦果然来了。老成持重的王士珍刚刚说了一句:此事尚需商议,即被张勋怒目而视。王士珍被迫随张勋连夜进宫。张勋竟把十三岁的宣统搬了出来。

此时,京中秩序大乱,惶惶人心伴着时起时落的枪声。王士珍在家中如坐针毡,正要去问夫子,雷保康忽至,说道:“先生说,张勋复辟之事只有七日,万勿以为成功。尔须如前办事,勿以张勋为怀,可明哲保身,事后尚有提升。”

王士珍此时只求平安无事,何敢希望提升,遵夫子之嘱,如前办事。

张勋复辟事败后,黎元洪辞职。冯国璋任大总统,王士珍仍任陆军总长,不久,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后又辞去国务总理,冯国璋乃委王士珍为国务总理。

一切如夫子所言,王士珍感叹不已。三、王士珍求祷

民国七年(1918年)早春,张勋复辟之事虽然平息,但派系斗争更为激烈,王士珍因有段夫子指点,倒也平安无事。然王士珍已是年过花甲,以得遇夫子为幸,于名利场中淡淡而已,碍于情面不好推辞。虽任国务总理,也是权宜之计。

为争权夺利,段祺瑞之谋士徐树铮竟将“东北虎”张作霖引进关来。军政界大震。冯国璋总统之宝座有动摇之势,王士珍也惊。急来求见夫子。王士珍道:“形势之急,元首有生命之危,聘卿愿以身家性命作保,求吾师代祷上天保全元首之生命安全。”

夫子微微哂道:“聘卿少安勿躁,此非难事耳。尔今身任何职?”

王士珍道:“弟子于名利场中并无野心,陆军总长及其他职务早已卸去,仅一国务总理之职耳。”

夫子道:“如此便好。尔只需辞去国务总理即可了事,元首决无生命之忧。”

王士珍道:“聘卿早已厌倦官场,辞去此职能解元首之危,吾何恋哉!”

夫子又告:“然此举只可顾全友谊,不足言救国。”

王士珍道:“能顾全友谊,又有益于时局,足矣。”遂递交辞呈。

此时,冯国璋处于兵临城下之危,不得不将国务总理一职交给段祺瑞,致使时局缓解。徐树铮乃将驻守在北京城外的部队调往南方。一场刀枪出鞘一触即发的内战得以缓解。此非夫子一言点拨救国救民之实例耶!事后,王士珍感叹:现国家之乱,恐孔子再世也无可奈何。谁料先生竟妙计安天下,孔子再世也不过如此吧。

……

P138-142

序言

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认识了段正元生前的几位老弟子,有过短暂的接触,从而得知段正元是一位少时读书不多却满腹经纶的非凡人物,一位身揣一块银圆从四川到人文荟萃的北京办道德学社的儒者,一位布衣教王侯,以推行孔子大道为己任的圣哲,一位出神入化、救国救民救天下的不可思议的人物。老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段正元大同思想的推崇,以及无以复加的尊师重道之真情,使我深为感动,很想进一步了解段正元其人其事,也很想得到一些文字记载的资料,有可能的话写一部传记。

提起文字资料,老人们潸然泪下,他们说,有啊!师尊(弟子对段正元的尊称)有《师道全书》六十卷啊(以下简称《全书》),加上各种单行本有好几百种啊,有人曾经把视为珍宝的书籍坚壁在墙内,终亦难逃浩劫啊!当我从一位老者手里接过一本残缺不全的线装《公平元经》时,我感受到它的不寻常的沉重!

20世纪80年代中叶,有幸在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的古籍部借阅了段正元的部分线装书,有《政治大同》、《大同元音》、《圣道发凡》、《大同贞谛》、《道德学志》等,使我耳目一新。这时,我才意识到,想要了解段正元和他的大同思想决非一朝一夕的工夫。1985年,经北京王锡常老人介绍,在西安竹笆市街一座举步则吱吱作响的小木楼上,会晤了几位段正元的老弟子。他们都年事已高,有的在山中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有在20世纪40年代办过道德学社分社和国学馆的康裕如,有毕业于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又带兵抗日的沟惠民。尽管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而他们对段正元的大同学说始终坚信不疑。他们说,师尊十七万弟子遍布全国,一定会有人收藏师尊的书。那次的会晤,使我终生难忘,坚定了我为段正元撰写传记的决心。于是,提前退职。

1990年,为寻访段正元遗著及采访其弟子,在王锡常等老人的陪同下,历经冀、豫、晋、陕、浙、辽等地,竟获单行本线装书一百余种。书主将书视为珍宝,冒着巨大风险藏匿保存以待天日,犹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幸存者,实在是宝中之宝了。1990年秋,出人意料地在北京发现一部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师道全书》(六十卷),承蒙书主凌开弟老先生慷慨相赠,至此,传记资料已基本具备。

又从资料中发现有一位上海女弟子郑闺英,曾在上世纪30年代末随段正元去各地讲学,并任记录员,又亲自参加过上海发起的“阐扬孔子大道,祈祷世界和平大会”筹备会事宜,是个必须采访的重要人物。然而,半个世纪的变迁,那些年月,斗争哲学如同套在脖子上的无形绞索,随时都可能令人丧命。何况已是耄耋老人,如今是否还在人世,都是问题。但我抱着尽人事的态度,于1992年秋去大上海寻访郑闺英,在上海市公安局的协助下,竟然访到了这位已回上海五十二年的老人,弥补了传记中许多空白。  然而,当我打开《全书》以后,发现自己是何等浅薄,何等无知。记得幼时,到了本应该读四书五经的年龄,却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开办的新学校里读“小小猫,跳跳跳!”而今,面对这有众多历史典故及文辞出处的儒家经典,对一个缺少古代汉语知识的人来说,不免惶恐,担心难以将段正元的生平及其思想恰如其分地介绍给读者,加之,缺少民国期间及北洋政府执政时期的历史人物资料,诸多人事很难考证,又将如之奈何。万般无奈,读书两年有余,方才小心谨慎地提起笔来,着眼于行文有据,实事求是。对于一时难以考证之事,只可存疑,不敢主观臆断。故此,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历时二十余年,小修改无数,大修改五六次,奉献给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本传记。真人实事如斯,任凭后人评说。

21世纪初,段正元的大同学说在“孔子2000”网站上发表,一段时间并未引起普遍关注,认识被埋没的真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渐渐地,引起诸多学者、教授、研究员的关注。相信随着对段正元研究的深入,将会有学者不仅研究他的学说思想,还会研究他的生平。我们拭目以待。

路石

乙未年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览所撰述,字字珠玑,句句中肯,实救世之良药,治本之指南,为图治者之所必读。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

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核心是大同理想。段正元一生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大同社会。所以,他以道统传人为己任,以道德学社为形式,以儒学之道为方法论,数十年受师之托,讲道不辍,倡言大同实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

近现代伦理道德教育家,东北有王凤仪,西南有段正元。

——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林教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