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忆南充(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茂生编著的《记忆南充(续)》图文并茂,记录了南充的历史、文化,把南充这座古城已经消失了的那些老街老巷、老楼老院、老桥老码头、老茶荣馆老建筑、老吃食、老报纸等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事物,做一个纪实性纪录性的抢救,用文字和绘画的形式来固化、复制和还原,成为南充过往春秋岁月的一份文化、历史。

内容推荐

时光带走了我们的记忆模板,变迁改变了我们的大脑沟回。当我们儿时的生活场景和祖辈打造的那些城市精髓渐行渐远,甚至消失于天际时,我们才感受到传承断档的可惜和可悲,感受到无根无脉的心的空洞和身的漂泊,感受到没地方安放乡愁的惶惑和无奈。

那么,且让我们在杨茂生编著的《记忆南充(续)》中再次相逢吧,去破译前人留下的信息密码,去开启今人的记录储藏,去检索林林总总的风物、风俗与风情……

目录

老街巷

上中下河街

迎恩街

兴顺街

平城街

仪凤街

大西街

大北街

内外小北街

西湖街

大南街

文昌巷

马市铺

五里店

官井巷

水井巷

吉庆巷

联科巷

绿杨村

老寺庙

南华宫

文昌宫

万寿宫

天后宫

三元宫

水府宫

玉皇宫

紫云宫

白衣庵

观音庵

紫竹庵

五显庙

药王庙

马王庙

天罡庙

莲池庵

老建筑

顺庆府署

魁星楼

过江楼

栖乐古寨

贤园

清泉寺戏台

江边河街吊脚楼

老景观

莲池

桑树坝

南校场

檬子垭古驿道

龙王井

双女石

义渡碑

老码头

大东街码头

小东街码头

明家河拉拉渡

老店铺

果一商场

顺康匹头字号

同康百货字号

南充“排骨大王”店

蜀鲜饮食店

大不同饭店

城市需要人文关怀(代后记)

试读章节

上中下河街

朱 涛

果城南充为临江之城。因为有江,也就有了这江边儿的河街。沿江一带,龙王街、上渡街、巫家巷、小东街、孑L迩街、大东街、平津巷、棉花巷,大街小巷不胜枚举,这些临近江边儿的街道,人们都笼统地称之为“河街”。但狭义地讲,果城河街,一般指的还是三条,即上河街、中河街及下河街。

中河街及下河街,其地理位置很容易描述:孔迩街与大东街之间。为当年南充的下河街;大东街与小东街之间,则为中河街。可上河街呢?就算翻遍南充地图,恐。怕也无法找到这样的一处地名。原来。这三丰街就是上河街,因街之北面旧有“三丰楼”,故又被唤作“三丰街”。其具体位置,则在模范街和小东街之间。

前些年,这河街之上,有江坝村一谢姓农民常年摆摊,摊棚大约在中渡口附近。其担担凉面,从磨粉搅拌,到调料配昧,均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据老一辈讲,清末年间,嘉陵江畔的沙丘之上。原本是有两家凉粉摊。大棚姓薛,人称“薛凉粉”;而其小棚,是谢天禄创的“谢凉粉”。当年薛家。经营冷吃的旋子凉粉;谢天禄家。则经营热食的片子凉粉。后来,双方结亲,绝技合流后。就将“谢凉粉”统一成了共享的招牌。

河街上,还有“顺庆卤鸭子”叫卖。民国30年(1941年),老君乡乡民任代兴,就已开始在中渡口的六合春酒店叫卖其产品,因火候把握和配方独特,过往客商争相光顾。1962年,朱德、贺龙、罗瑞卿等到南充视察,品尝之后亦赞不口绝。

南充河街。还有一处也值得一提。即专事水运和修船、造船的火炬社,地理位置在下河街一带。火炬社职工都是来自富顺邓关的贫苦船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号召参加川中石油会战,从此,便留在本地,于嘉陵江沿线,运送煤炭及粮食等物资。火炬社的员工们,还带来了家属,其生活习惯,如吃鳝鱼、泥鳅、青蛙、田螺等,以及他们的乡土口音,为下半城的老百姓们也带来了一种别有情趣的川南风情。

而今,河街一带已全部被拆,上述路段,亦被命名为滨江大道,成为了一道风光无限的沿江外滩。

迎恩街

朱 涛

近读闲文,无意间翻到民俗专家黄再林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写的,便是曾经在街头巷尾风靡一时的果城货郎鼓。即货郎用于招揽顾客的手摇小鼓。

据黄先生回忆。他同窗的父亲。是旧时迎恩街做百货生意的陈老师傅,曾多年从事胡琴制作,时不时的,也兼做几件货郎鼓,放置在门前小摊上出售。

这种货郎鼓。我在小时候也曾经玩过:一面带有手柄的小鼓,两侧用红线各系一个对称的小槌,只来回不停地摇晃,便能发出“拨啷拨啷”有节奏的声响,故又称为“拨浪鼓”,此鼓。清脆悦耳,颇能吸引孩童的目光。

不光是有鼓,还有民歌呢。像郭颂原唱的《新货郎》,就曾经风靡过大江南北。有的人,还将歌词稍作修改,变成了朗朗上口的民谣: “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多。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和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球鞋跑得快,打球赛跑不怕磨。秋衣秋裤号头多呀,又可身来又暖和。小孩用的吃奶的嘴,挠痒痒的老头乐。我把山沟来跑遍,成天脸上乐呵呵,乐呀乐呵呵!”

这样的歌谣,在老南充的街头巷尾,曾几何时也流传过一首:“货郎鼓儿咚咚响,挑起担子串山乡。小小百货送农家,人人夸我小货郎……”说来也巧,这首歌曲的原创者,便是本地的老南充人。

当年老果城,能制作这种货郎鼓的,据黄先生称,的的确确屈指可数。其原因在于,货郎鼓的制作。做工精细而工序繁杂,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故而,陈师傅的货郎鼓,在南充街头销路颇佳,城里的小孩儿,只要见到了,大多会吵着让爹妈去买。

而今,日子好过了,街头百货处处可买,那些走街串巷的货郎,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老巷深处,是再也听不到当年那样的叫卖声了……

兴顺街

朱 涛

因为有江,就有了沿江的水码头。因为有了水码头,中药材生意便颇为兴隆,临江老街,老医馆和老药铺,就一家家地开了起来。这些医馆这些药铺,往往都是制药、售药和看病一条龙服务,有的,还为药商提供交易和食宿的客栈。正因有了这些悬壶济世的场所,南充城内,才有了如内科谭开清、外科袁纯武、骨科龚顺之等为数众多的名老中医。

悬壶济世,讲究的是医者仁心。故而,这些医馆和药铺店子,看病往往尽心尽力。且要价不高。笔者的一位医生朋友。现在南充小西门坐堂,闲聊之时,便谈到过他的一位师傅。

任善卿。里坝乡名医王安吉之徒,自小习医触类旁通,精内、外、妇、儿、骨各科医技。患者陈世健患破头风病,十九年来。经数位医家治疗无果。他对症下药后,一剂见效,十二剂痊愈。其后,患者全家用抬盒抬钱,送来大礼,任善卿则婉言以拒。他从医数十年,无论白昼,寒来暑往,随叫随到。抗战时期,地方瘟疫疫情严重,任氏自配中草药。发放给百姓防病治病,有钱给钱,无钱免费。

像任善卿这样医术高超而又古道热肠者,老南充的老医馆内,则比比皆是。

当年的老医馆,很多都开在水运畅达的嘉陵江边,且往往聘有坐堂把脉的名老中医。果城河畔的兴顺街,就曾开过名为“积善医馆”的药铺,但坐堂医生却年纪轻轻。

此人陈纯一,南充县的黄金乡人,生于1914年,曾被授予“名老中医”称号。他出身贫寒,自幼即随长于外科的家父行医。成年后。又拜南充当地名医、晚清秀才刘福田为师,研习内科达六年之久。因其勤奋。很快掌握了一手绝技。羽翼渐丰后。二十二岁的陈纯一,离乡背井来到县城,靠着借贷,租来了一间小小的诊所。因医技精湛,加之为人忠厚老实,找他看病的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随之大增,为积善医馆破例聘用到中堂坐诊。陈纯一其人通中医各科,尤对内科特别擅长,故而不久,积善医馆即门庭若市。

1938年夏天,南充一地霍乱流行。因缺医少药,果城百姓死亡者甚众。在此情形下,他根据医理辨证施治,以“温中解暑”的治疗方法,使患者纷纷转危为安。

坐堂期间,陈纯一一边医治病人,一边刻苦地研习医理,不少中医的经典著作,他都能够倒背如流,并且赢得了 “医古文的活字典”之称。晚年的陈纯一,病榻之上与同行及他的弟子交谈,只要提到古医文献,他都还能一字不差地大段背诵,记忆力之强令人瞠目。

而今,积善医馆早已破落,陈纯一老人,也在1991年病故,但其留下的坊间故事,却口耳相传,成为了今天老南充人记·亿深处的文化符号。

P7-11

序言

大约一年前吧,朋友送我一本沉甸甸的画册,画册取名为《记忆南充》,是老友杨茂生兄主编的,旨在以文字和水墨画为载体,记录南充的过往。文字主笔是我在媒体的好同事萧红涛兄,而创作水墨画的画家中,有当年授业于我的老师,于是倍感亲切和珍贵。同时,我也由衷赞叹这些讲责任肯担当的南充文化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似乎要把好事做到底,才过去一年,《记忆南充》的续集又完成了艰辛的编创工作即将付梓出版。记忆往往是连续性的,人的大脑总是在不断翻挖前尘往事。为此我连连抚掌叫好,并一反常态,毫不推辞地领受了在书的前面写几句话的任务。因为,就城市记忆而言,我有强烈的表述愿望,不说出来就如鲠在喉。

记忆是人类的心智活动,是过去印象的累积和储存,且总是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乃至一个人的文化、历史属性紧密相连的。《记忆南充(续)》和第一集一样,准确把握住了这个文化精髓和历史脉络,以短小精致的文章和气韵生动的中国画为形式,展示那些对我们来说已经逐渐淡漠和生疏的内容,这些内容凸显了“南充”和“记忆”两个符号。通过这两个符号,我们可以找到记忆的密码,找到寻根的秘籍,也找到重温旧梦的眠床。

今天的中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在迅速地千篇一律地扩充和变迁,新的城市面貌“摧枯拉朽”地抹去了久远的烙印,也尘封了民众的记忆档案,而那些发黄的“老照片”,则被瞬息万变又光怪陆离的影像“电光石火”般地覆盖……毋庸讳言,几十年来,我们的城市文化一直在被蚕食和挤压,这是我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必定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当然,在还没有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之前,我们不能因为怀旧而阻止社会向现代化进步,我们也不能老是活在过去时态里,更不能抱残守缺地固守某些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给记忆保留一个角落或开辟一个空间,让它一代一代地遗存下去。当下,虽然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集体失忆或者是选择性失忆了,但也有一些有心人,则试图重新打开记忆的闸门,放出源远流长的江河水,撞击人们麻木的神经,唤醒沉睡经年的记忆功能一一譬如《记忆南充(续)》的始作俑者。

我由此想到了一个词——“打捞”。能走进人的记忆里的都是陈年旧事,是“年份特酿”,是被岁月把玩出“包浆”的老东西。比如本书中涉猎到的南充市的若干老景观,既是老南充人的生活场景,又是南充文化的鲜明特色。它们像被历史长河淹没了的舟船里的珍宝,四处散落、破碎毁损,残片和附着的光彩一起,埋人了厚厚的泥沙。如果不及时打捞,行将永远地消失。于是,《记忆南充(续)》的编创团队挺身而出,以打捞队的姿态开始作业,周密地策划、选题、论证,深入地调查、走访、踏勘,终于把早已不复存在或正在消亡的老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九宫十八庙)、老街巷、老商号、老客栈、老餐馆、老市场……一一打捞出来了。人们终于发现打捞起来的这些东西,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是多么的必要,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民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打捞,就是钩沉索隐。

只有看到了城市的“前世”,我们才能更好地关照她的“今生”:

只有珍惜自己的胎衣,我们才能更加珍惜母体。

我想到的第二个词是“再现”。再现不是简单的拷贝临摹,也不是迅捷的复制粘贴。再现是经过思想的过滤和文化的扬弃后的真实记录和全新发现。我们从这部续集中能看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一个族群的兴衰胎记。因为,记忆虽是每个个体都有的,但其真正的属性和内涵却是全民的。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记忆理论创始人哈布瓦赫所说: “正是在社会中,人们才能正常地获得记忆;也是在社会中,人们才能识别他们的记忆,并加以定位。”

从这个角度来讲,《记忆南充(续)》可谓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再现的前提是发现,发现的目的是表达。发现与表达是一切文化活动的两个基本点。有了前面言及的发现,再加上独到的创意,精当的策划,精练的文字,传神的绘画等十分走心的表达方式,我们面前当然又将出现一次惊喜。

最后来说点题外话。

什么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发展来看,不是GDP,不是高楼大厦,不是高速立交,也不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是文化,是无可替代的地域人文精神,是不可复制的本土文化地标。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很多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共识,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这个万物之灵长,除物质追求之外,还有精神追求;除了需要安放身体之处外,还需要安顿心灵之所。

今天的时代,虽然是一个记忆碎片化、多元化、易变化的时代,但仍然颠覆不了“记忆是人的情感地理”这个真理。

时光带走了我们的记忆模板,变迁改变了我们的大脑沟回。当我们儿时的生活场景和祖辈打造的那些城市精髓渐行渐远,甚至消失于天际时,我们才感受到传承断档的可惜和可悲,感受到无根无脉的心的空洞和身的漂泊,感受到没地方安放乡愁的惶惑和无奈。

那么,且让我们在这《记忆南充(续)》中再次相逢吧,去破译前人留下的信息密码,去开启今人的记录储藏,去检索林林总总的风物、风俗与风情……

走进字里行间,也就走入了文化的温暖。

步入水墨丹青,也就步入了历史的辉煌!

后记

大到国际舆论,小到国民认知,都给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看似突然,实则必然的信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本世纪上半叶的国家战略。

正因为如此,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路径,也正在成为每个国民都在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并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答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城市的含义。美国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的解释是:真正的城是由居民而非混凝土组成的,有人才有城,有产业才有人。在我看来,这个解释是准确的,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方向,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蓝本?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乡土中国”的概念。意思是在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过程中,那个“乡土中国”告诉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根在什么地方,由此产生的乡愁,要守护,要寄托,要找到灵魂归宿。

达成这样的城市建设目标,未来的城市必须留下足够的“人文关怀”印迹,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亲切感、幸福感,一句话,要有“家”的感觉。

留住文脉,留住乡愁,是我们理想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地标。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个性和建设灵魂。现在传统的建城模式所追求的千城一面,超大街道、超高建筑和超大型封闭社区,已经埋下使社会迅速衰败的种子。这种大型的、没有人情味的城市开发模式,以大拆大建为代价,失去了文脉,孤立了人群,使他们缺乏身份感和安全感。依托天然山水脉络、尊重百姓生活习俗建成的还记得家乡模样的城镇,是我们理想的城市形态。

城乡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城市。无论哪个地方的乡村和城市,历来有传统的形态和文态。他们的建设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今后的城镇建设必须在规划上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专家学者意见,而不是照搬照套,去搞那些生拉活扯的张冠李戴。这样的城乡一体,才能做到县城有特色,乡镇有风采,村庄有亮点。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是我们期待的城市。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城市业态、生态、文态、形态上做好“四态合一”的文章。在实际操作中,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的要求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关照。一是在决策层面不能再走“水泥森林”的老路;二是在建设层面要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不能再搞逢山便推、逢河便填、逢旧便拆;三是社会管理层面要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宜居的小城镇,实现公共服务的合理化。

寻找保护好城市发展基因,不要再走“大跃进”弯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不能回避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已经走了弯路,表现在城市建设中一味追求的进度和规模,动不动就搞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只有商业资本味,没有人情文化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城、鬼城和睡城。其实,正确的城市发展基因,一直都在我们社会肌体里,它们也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去发现,去保护。

一座城,为一群人;一群人,为一个家;一个家,为一个梦;一个梦,为一个缘。

我想有个家,一个可以托付乡愁的地方,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

2014年12月于南充嘉障江畔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