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编著的《悲惨世界》讲述了,19世纪的巴黎,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获释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感化,他化名马德兰,决心重新做人,10年后他成功地成为商人并当上市长。他收养了苦命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赛特,视她为掌上明珠。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一珂赛特与共和派贵族青年马吕斯相恋,尽管冉阿让几次搬家,但深情的马吕斯最终仍找到了珂赛特。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也再次出现……最终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但当他表明身份后,马吕斯却将他拒之门外,最后得知冉阿让曾救过自己的命,马吕斯终于放下偏见,与珂赛特一起回到冉阿让身边,但冉阿让已不久于人世。
维克多·雨果编著的《悲惨世界》讲述了,冉·阿让因为偷了一片面包而服了19年的苦役。出狱后,在慈爱的主教的感化下,他改过自新,成为一名商人。发财致富后的冉·阿让乐善好施,但警探沙威发誓要将他重新投入监狱。冉·阿让救助了贫穷善良的女工芳汀,在历经苦难之后,他终于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抚养成人。最终,冉·阿让以自己的善行感化了沙威……小读者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冉·阿让仁慈博爱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战胜了社会的黑暗,成为人性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
第一章被驱赶的旅客
在法国的南部,有一个叫狄涅的小镇。十月的一个黄昏,一个陌生的男人步行来到了这个小镇。 男人四十六七岁的样子,中等身材,体格健壮,穿着一件破旧的灰布衫和一条蓝色的棉布裤,手里拿着一根手杖,背上背着一个扣得紧紧的包。他看起来非常疲惫。
男人走进议会大厅,约莫一刻钟后又出来了,然后走进了小镇上最好的旅店。旅店老板正在准备丰盛的晚餐。
“先生,您有什么吩咐吗?”老板头也不回地问。
“我想投宿,但请先给我一点儿吃的吧!”
“这好办。”老板说。但他一回头看到旅客那副寒酸的模样,皱了皱眉头,又说:“只要您有钱就行。”
“我有钱。”旅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钱包。
“那就没问题了。”老板一边回答,一边趁旅客转头烤火的时候,从桌子上的报纸上撕下一个角,在上面写了一行字。然后他把字条折好,交给了跑腿的小伙计,小伙计出门便朝着议会的方向跑去。 旅客对这一切都毫无察觉。 不一会儿,小伙计回来了。老板仔细看了看他带回来的字条,然后对小伙计点了点头,朝旅客走去。
“对不起,先生,我不能让您在这里住宿。”老板说。
“为什么?”旅客站起身说,“怕我给不了钱?有必要的话,我可以预付。”
“不,不是因为钱。”
“那是为什么?”
“您有钱,但我们没有多余的房间了。”
旅客和颜悦色地说:“没关系,我住在马厩里也行。”
“不行啊,马厩里有马呀!”
“那么,阁楼上的一个角落也可以呀,只要铺点儿稻草就行了。不过,我现在很饿,等吃了饭再商量吧。”
“很抱歉,饭也不能给您吃!”
旅客有些愤怒了,他站起来说:“我说过我会付钱的!我今天天一亮就上路了,一直走到现在,快要饿死了。”
老板突然弯下腰,凑到他的耳边轻声说:“我知道你,也清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伙。你叫冉·阿让,对吧?快滚吧!你一进来我就怀疑你了。我已经派人去议会问过了,这是回信。你识字吗?”说着,他打开字条,递给旅客看。
旅客在字条上瞟了一眼,像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似的,颓丧地提起包,走了出去。
旅客沿着大街向前走去,旅店里的客人和路上的行人都看着他,对他指指点点。 天渐渐黑了,旅客在大街上伤心地走着。在大街的尽头,有一盏灯在摇晃着。他走过去一看,那也是一家旅店。隔着窗户,他看到里面有几个男人正在喝酒。他犹豫了一下,轻轻地推开了门。
“谁呀?”老板问。
“来投宿的。”
“请进来吧!”
旅客走了进去,那些酒客都抬起头来,注视着他。其中一个男人向老板使了个眼色,老板立刻走了过去,他们低声交谈起来。过了一会儿,老板走到火炉旁,语气生硬地对旅客说:“请您离开这儿!”
旅客转过头来,失望地问:“为什么?难道您也知道了?”
“是的,请您到别的地方去吧!”
旅客只好再次提起他的包,走出了旅店。门外有几个小孩看见他出来了,就向他扔石块。他抡起手杖朝那些孩子挥舞着,孩子们一溜烟地跑开了。
旅客继续向前走去,来到了一座监狱前。监狱的大门上垂着一条沉重的铁链。他拉了一下铁链,墙上一个小洞似的门被打开了,看守露出头来。
“看守先生,您能让我在监狱里住一晚吗?’,
“这里不是旅店,你想住进来,先让人逮捕你再说吧。”看守说完,就狠狠地把门关上了。
旅客只得继续步履蹒跚地向前走去,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小平房前。玻璃窗上映着温暖的烛光。他从窗户向屋里看去,餐桌上已经摆好了晚饭。一个男人正坐在餐桌旁,逗着他腿上的小孩,他年轻的妻子正在给一个婴儿喂奶。
多么温馨的画面啊!旅客看得出了神,似乎想起了往事。过了一会儿,他轻轻地敲了一下玻璃窗。
“是不是来人了?”丈夫站起来,提着一盏油灯走到门口。
“对不起!”旅客诚恳地说,“您可不可以给我一碗汤,然后让我住一晚?我会付钱的。”
“当然可以。不过,为什么您不去住旅店呢?”
“我去过了。”
“那,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旅客犹豫了一下说,“他们不让我住。”
那男人立刻有了戒备,上下打量着旅客。突然,他用颤抖的声音喊道:“啊,难道你就是那个”P3-7
打开浩瀚世界的大门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阅读”这种我们曾经用来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方式,在这个时代,竟然成为一件越来越古典的事情。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阅读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这也许是一个过于宽泛并且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而我,只能从自身的经历来说一说,阅读给我带来了什么。
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些年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或举办讲座的时候,我经常被记者或读者问到一个问题——我是怎样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
很多年了,我一直创作以中国北方草原和森林为背景的动物小说,拥有了自己的读者群。写作,对于我就是一个不断回忆的过程,并在回忆的过程中对回忆不断地进行完善。在我的作品中,我一直努力传达给读者一些美好的东西——自由、平等、勇敢和爱。
有时候,我也会努力回忆,自己是因为什么产生创作冲动,继而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
后来,我意识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两篇小说永远地改变了我。
第一篇是《人间国王》。
让我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文学的,我想应该是卡彭铁尔的《人间国王》(载于1985年第四期》世界文学》。我一直保留着这本杂志,它的封面是莫奈的《睡莲》)。就是因为这篇小说,我懂得了什么是文学,我想那是我踏上文学之路的一个重要诱因。当时我不超过十岁,我恍惚记得当时自己读完这篇小说时的样子:我合上杂志,向窗外望去。事实上,在之前,我所阅读的所有文学作品,除了具有童话性质的儿童文学,几乎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品。而这篇《人间国王》,无异于一道闪电划破了我那蒙昧的夜空,我对这篇作品的结论只有一个——小说竟然可以这么写,文学竟然可以是这样的无论如何,这篇小说开阔了一个孩子的视野,从此,我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那时天色已暗,我只是努力让自己的目光投向更辽阔的夜空。在那一刻,我终于意识到这世界上有一种高于现实的力量,它震撼了我,它是真正的文学;在那一刻,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心中播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在我认真地写作了很多年之后,我也许仍然不能给文学下一个完美的定义。但我知道,通过阅读好的文学作品,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强大而浩瀚的力量,它在生活上,带给我自尊、悲悯和爱。
另一篇是《七岔犄角的公鹿》(载于1982年第五期《民族文学》),它确定了我的写作方向。
这篇短篇小说是作家乌热尔图先生的作品。通过这篇小说,我第一次知道在中国的大兴安岭还有一个狩猎民族叫鄂温克,他们饲养驯鹿,在森林中狩猎,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长大后,我毫不犹豫地走入那片丛林,在迷路之后被鄂温克朋友维加捡到,来到森林深处的鄂温克营地。在那里,我看到了真正的驯鹿,结识了鄂温克部落中的善良人们。后来,我创作了大量以鄂温克民族为题材的小说。我明白,在很多年前的那个黄昏,从我被维加带入那个营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为了那个部落的一分子。当然,我需要感谢的还是乌热尔图先生,对我来讲,后来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在很多年前,我曾经读过一篇叫《七岔犄角的公鹿》的小说。
也许不需要总结太多了,这就是阅读曾经带给我的一切。
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归根结底还是要向读者传达一种温暖的东西,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所希冀。我愿
意这样形容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读完的感觉应该像是在春天的傍晚,放学之后在外面玩累了,慢慢地走回家,身上的汗洇湿了衣服,感觉有些发凉,就在这时,看到家中的灯火,而母亲正在准备晚饭。如果读了之后有这样的感觉,那它就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吧。“小书房·世界经典文库所”挑选的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久经时间和读者检验的,它们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当我们谈到阅读,会感觉似乎纸质媒介的图书正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我们有了电视、银幕、网络以及其他可以获取信息的众多载体。但是同时,仔细想一想,所有的媒介真正的根基——电视剧和电影的脚本,网络信息最初的构架,仍然是文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无论电影《哈利·波特》拍得如何精良,终究无法完全展现原作中的经典场景。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吧。
所以,坚守阅读吧,这种获取知识的古典方式。
而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打开这扇大门,这些作品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浩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