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正逢时忆国殇(吴祖光自述)(精)/沧海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祖光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由于老一辈人死亡殆尽,今年八十九岁高龄的母亲身体已经十分衰弱,兼之极度耳聋,我已很难了解父亲青少年时期的情况了。在与父母亲共同生活的我的青年时代又没有想到做一些了解父亲上述情况的工作,因此我对自己父亲的了解也是很不全面的。我只知道父亲生于1891年的春天,在他进入社会之前曾就读于当时“湖北方言学堂”,这个由张之洞创办的大学堂大概是中国最早专修外语的高等学校。父亲读的是英文专业,毕业之后被任命到现在辽宁省的辽阳县去做一个中学的英文教师。我最初知道父亲的这个第一个职业是听我的中学国文老师杨晦说的,他是当年辽阳中学我父亲的学生。

杨先生告诉我之后,我才去问过父亲。原来他在辽阳中学任教一年之后,和这个学校的校长发生了一场争论,一怒辞职。当时他的很多学生,包括杨晦在内都曾经极力挽留他,向学校当局提意见,表示要和这个年轻老师同进退。但是父亲坚决离校,一人来到北京。

那时是什么年代我不清楚,倒溯我的年龄,至少是我出生前的三四年,应是1914年以后。父亲到北京是来投奔他的舅父庄蕴宽先生。我的这位舅公是一位大人物,科举出身,历任军政要职,以为官严正、不畏权贵著称于时,并以诗文、书法名家。由于庄的援引。父亲进入了当时的北洋政府,开始了他一生的宦海生涯。

父亲的宫运并不亨通。据我回忆中的印象,他工作认真,为人耿直,因此不免会触犯一些他不喜欢的人,乃至他的上级主管,因此升迁很慢,他在20年代做的最高官是京都市政督办公所的坐办,大概是当时的北京市政府的第三、四号人物,相当于秘书长,后参与创建北京故宫博物院,任接收代表和常委、《故宫周刊》主编,是抗日战争时期文物南迁的总押运宫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文博界的开创者。这是我儿时的记忆,也可能是不准确的。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父亲曾做过湖北民政方面的官吏,最后担任抗战时期以至日本投降以后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参事等职,在旧官场中,始终只是一个幕僚人物。

但父亲本是个不宜做官的人,他热衷的是读书、作诗、写字、绘画、刻印,并都有所成就。此外他最有兴趣的是收购古玩字画碑帖,他一生工资收入大部分都送给了古玩铺。我至今记得每年“三节”——端阳节、中秋节、春节,古玩店伙计来家要账的情景,在门房里坐了一屋子人,尽管还是客客气气,但由于要不到钱赖着不走。甚至有一年我和姐姐、妹妹、弟弟在学年开学时,竟由于父亲买古董把钱花光负债累累,我们的学费都交不出来,只得写信给学校要求缓交,弄得我这小学生都觉得脸上无光。生性温柔善良的母亲对父亲从来百依百顺,但为此亦不止一次由于婉劝不成而生气,而哭闹流泪,弄得全家愁云密布,郁郁寡欢。但一家之主的父亲却依旧是家里的权威,依然大把花钱,从古玩店抱着破烂的古董、字画回家欣赏,毫无悔改之意。

因此,在他一生当中,他感到最有兴趣的莫过于从1924年至1934年整整十年当中的故宫博物院的职务。这是中国人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压迫之下,一举推翻满清帝制,并将封建王朝的宫殿宝库向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开放、公之于世的壮举。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中国有史以来的奇珍异宝、典童文物、历代书画篆刻、能工巧匠的稀世杰作。这对父亲说来具有无与伦比的迷人的魅力,从接收清宫文物开始他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工作。开始他只是由内务部的主管来兼顾故宫博物院的创办工作;后来甚至离开了自己的本职,以故宫为主要的职务了。但是他不可能预见到,这个故宫博物院,以它本身具有的特性注定了是一个不祥之地。一贯热情戆直乃至带有几分傻气的父亲由于客观存在的种种难以预计的情况,如他自己所说,“由于帮助地位以至身被罗织,名列法网”,跌进了一个不深不浅、十分恼火而又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陷阱。

P4-5

目录

甲编 家庭身世

 怀念父亲

 永世难报的恩情——怀念母亲

 爱妻新凤霞和她的书——《新凤霞回忆录》后记

 “回首往事”——凤霞拟题,对她的永久怀念

 “笨儿”吴钢学艺记

 训子篇

 女儿篇——为香港《文汇报》创刊十四周年而作

 情系杭州

乙编 往事忆旧

 永远抹不去的青春岁月——回忆孔德学校

 三百年来旧查楼——“广和剧场”的故事

 过去了的春节

 东安市场怀旧记

 五次票戏记

 话说《沁园春·雪》

 三月说《清明》

 何以解忧

 胡同生涯

 欧陆风情

 半夜跌跤记

 撞车记

丙编 影剧生涯

 释“一批影片禁止放映”——致国民党的官僚党棍们

 为审查制度送终

 《凤凰城》始末——二十岁写的头一个剧本

 记《风雪夜归人》

 对开明的依恋

 “悠悠流恨似长淮”——《吴祖光新剧集》后记

 电影从业十年

 《夜光杯》五十周年感怀

丁编 师友情谊

 怀念老舍先生

 “秦娘美”——记秦怡

 三十七载因缘——小记丁聪兄

 我不能忘记的一个演员

 讨人欢喜——怀念画家张正宇

 我与潘汉年

 苏三的沧桑——怀念荀慧生先生

 “哲人其萎”——悼聂绀弩

 永远记在心上的安哥儿

 六十年交情——与曹禺病榻谈心

 我与夏衍

附录 为老百姓说话我永远态度鲜明——从“惠康事件”谈中国作家的写作权利

序言

我爸爸和我妈妈

吴霜

我的妈妈是那种人,做一切事情都只为了一个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可以放弃许许多多必须抛弃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是非常宝贵非常不舍的,而我说的那个目的就是她要成为一个顶尖艺术家的理想。

而我爸爸是那种人,他很平和很谦让,并不抓尖抢上,他可以容让许多事情,但这却没有影响他是一个大师级的作家,这主要来源于他的头脑,他的睿智的头脑和豁达的本性。

或许从文化档次上说,我爸爸是高于我妈妈的。这一点我妈妈心里最清楚,她自认为永远都比不上自己的丈夫,所以她对爸爸是敬佩的、崇拜的,也是追随的。

但我爸爸不那样想,他从心里欣赏我的妈妈,佩服我的妈妈。他认为我的妈妈是一个最美丽的女子,不单外表还有内里,她是天下第一。

多少年来,有不少和我父母熟悉的人们在心里未必觉得我爸爸和妈妈的婚姻是那么的适合。并且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会觉得这段婚姻有可能会半途而终,就像许多同类的婚姻那样。在我爸爸和妈妈来说,恐怕他们两人之间最不够般配的地方就是文化背景。我爸爸家里是几代书香。而我妈妈的父母则是城市贫民。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人认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两个南辕北辙的人殊途同归,在人们的一路祝福声中稳步前行,最终走向生命终点,在天堂汇合,实现永恒。

其实人们的怀疑是有足够原因的。

一般说,像我妈妈这种站在舞台当中的“红角儿”,会有两个极端的特质。一方面,她是独撑一方的人尖子,整个剧团甚至整个剧种没有了她就会垮掉,但是同时,她缺乏文化素质,是个“白丁”。因为她出自寒门,整个家庭背景就缺乏文化素质,从小学艺登台但没有读书上学,所以她说自己是个“瘸腿儿”,其中甘苦,妈妈自己心里最清楚。像这样的妈妈,在她自己最风光最辉煌的时期嫁给了身为大作家的爸爸,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有缺憾的婚姻,是否长久不得而知。

这就是父母二人的功力了。我妈妈当初主动地要求嫁给我爸爸,这是个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我妈妈的初衷就是“想嫁个文化人”。我妈妈的妹妹、我的二姨告诉过我:“你妈妈年轻时候就总跟我们说,她不会嫁给演员,她要嫁个导演或者作家。”果然如她所说,她嫁给了作家也嫁给了导演,那就是我爸爸。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我妈妈年仅二十几岁,想想如今,有哪个二十几岁的女子会有如此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嫁人嫁人,非富即贵,嫁个有钱的嫁个有势的,人之常情。但是嫁个有文化的,则极其少见。所以我说我妈妈是个绝顶聪慧的人,她要嫁一个有文化的人,根本的目的就应该是一个了:用丈夫的文化弥补自己的缺乏文化,进而包装自己的舞台艺术,从而由一个天才的艺人演变成一个名载史册的艺术家!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子,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初期,出身贫寒,没有读过多少书,民间戏曲舞台上初显风头的小小角色,能有如此长远的视角,如此的认知,如此的眼光,我的妈妈,简直空前绝后!

而我的爸爸,并不是那种没有见过漂亮女人的男人,他可不是个书呆子。上世纪40年代,二十几岁的爸爸就已经名满全国了,他是才子、神童的代名词。因为他十九岁就写了抗日题材的话剧《凤凰城》,连演几百场不衰。他二十四岁时写的更加奠定他大师之名的话剧《凤雪夜归人》永远都是中国的十大名剧之一。年轻成大名,使他的身后永远都会有一群一群的漂亮女人追随。他和我妈妈的相遇,当然是一种偶然,而除了这种偶然,还有一个必然的因素,那就是时代,时代促成了这种机缘。

没有新中国新政府的成立,我想我爸爸和我妈妈几乎没有相遇相知的可能,因为我爸爸不会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他也不会经常光顾当时鱼龙混杂的下等地带天桥去看评剧。而那阶段,正是我妈妈的成名剧《刘巧儿》在天桥等地上演,演得如火如荼。

众所周知,介绍我爸爸和我妈妈认识的人是老舍先生。他是个典型老北京,也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从海外回到故乡,他最喜欢逛的是京味风俗浓重的地方,那种地方首当其冲就是天桥。老舍先是在天桥发现了我妈妈,而后他向同是作家的我爸爸介绍了这件事,后来我爸爸也和一千朋友兴致勃勃地去了天桥看戏。当时就对戏台上的我妈妈产生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要为一本杂志写一下那个红遍京城舞台的评剧女演员新凤霞,对我妈妈进行了平生第一次的采访。

我爸爸一定是发现我妈妈和他过去认识的那类漂亮女人不同。那些女人一般都有些文化,都识字,都有些“小资”。“小资”的意思就是性格独立,就是比较自主,就是喜欢时尚,说些前卫语言,有时会跟男人叫叫板。而我妈妈不是那样的女人,我妈妈在台上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充满艺术特质的天才,不过到了台下她却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中国女人,她学拜文化,崇拜有文化的男人,她自甘示弱,自愧不如,她对我爸爸是绝对的仰视。在我爸爸眼里,这就是我妈妈最动人的地方,她是那么大的演员,当时的北京城里可能再没有一个演员的风头和名气可以望其项背。但是在我爸爸面前,她的那种出自全身心的尊重与信任却是前所未有。她请我爸爸给她的戏提意见的要求绝不是说说而已的表面文章,她对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的渴望是最真实最迫切的。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几个月以后,那是1951年,我爸爸和我妈妈结婚了。再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在我爸爸的帮助下,我妈妈真的从一个民间艺人成长为一个艺术大家。将近五十年的婚姻,这期间,他们的生活中有欢乐也有艰辛,有成功也有失意,有顺利也有过灾难。但是他们情感笃定,携手前行,直到生命的尽头。许多人预料他们的分手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甚至从来都没有被怀疑过。一是由于他们之间的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崇拜和信任,基础极其牢靠;二是因为我妈妈的典型性,正是因为她的那种来自泥土来自民间的朴实和忠贞意识。让她在我爸爸1957年被打成大右派时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离婚,成就了我们家庭的圆满,让我们几个孩子从没有失去过爸爸。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妈妈在她的荣膺艺术家声誉的同时,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声:一个坚贞不屈的妻子。

我的妈妈甚至因为在各个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站在我爸爸一边而心力交瘁将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她在五十岁的时候患病以致半身不遂长达二十多年。我爸爸陪在她的身边,鼓励她继续一个艺术家的步履,而我妈妈又一次证明了她的与众不同,她从一个舞台上的演员转换成了一个作家!她出过好几十本书,这和她在舞台上的表现一样,是个奇迹。

我爸爸和我妈妈的故事有很多,而那些故事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好奇。有关他们的书一本接一本总是在出版。我有时会想。一个才子与一个美女的故事,这个永恒的爱情主题是不是永远都不会令人乏味?

我是爸爸和妈妈的女儿,我知道每一个好故事总是层层剥茧,每一层都出人意料才会好看。其实我爸爸和妈妈的故事还有许多的内容有待发掘,也许关于他们之间的传说和议论,还会不停地继续下去,关于他们的书还会不停地出版下去……

2012年11月3日

内容推荐

《生正逢时忆国殇》是著名剧作家、电影导演吴祖光先生的回忆性文章的结集,责编在原有文稿基础上,对篇目进行了重新整理,现分为“家庭身世”、“往事忆旧”、“影剧生涯”、“师友情谊”4个部分,以反映一代学者的成长历程和时代的变迁,一步步追求真理的坎坷历程。

编辑推荐

吴祖光是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江苏常州人,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代表作有话剧《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程砚秋的舞台艺术》,并有《吴祖光选集》六卷本行世。《生正逢时忆国殇》正是对老先生家庭身世、往事、影剧生涯及其师友情谊的回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3: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