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的美好姿态
分类
作者 肖培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请给春天一点时间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在作文课上找春天。

只上了五分钟,我就觉得遇到难题了。“我找到了春天”是这堂写作课的主题,可是,我却觉得自己仍瑟缩在风里。我遇到了一群在春天里爱闯红灯的孩子:顽劣、叛逆,爱说闲话,不喜欢发言,嘻嘻哈哈歪七竖八……这一切都在挑战我的教学耐心。春天在他们的眼里是什么?他们头挨着头在一起私语着,内容和春天是没有关联的。我有点生气,但我在竭力地控制,我知道,这个春天,是需要冲破层层雾霭才能抵达的。

我不能让他们看出我的情绪,我把春天写在脸上,虽然,有的时候我的心里会闪过一丝丝闷闷不乐。

“谁叫我是你们的老师呢?”虽然只是一节课。

他们都不举手,甚至都不愿意抬头。偶尔有一个无奈地被我叫起,旁边立马会传来一阵阵嬉笑。站起的孩子呢,也老大不情愿,沮丧着,好像被我强硬地拉到了冬天。最让我郁闷的是前排的一个男孩。我一叫他,他就晃荡起身子,念念有词、嬉皮笑脸地用脏话抱怨我又点他的名字,然后东瞧西瞅,云里雾里地说着什么我听不懂的东西。坐在他旁边的那个女生,仿佛从他那获得了巨大的能量,嘻嘻地笑个不停,应和着这场喧闹。在课堂的其他角落里,总有一簇簇不和谐的声音传来,与教学无关,与春天无关,在悄悄地滋长、游弋和晃荡,搅乱着我的教学思绪。

我皱皱眉,稀释下心头的不快乐。我是很想宣泄一下,像年轻的波涛,怒不可遏地掀起狂澜。

台下,很多老师正焦虑地望着我们。

我已走过了那段狂热焦躁的岁月。在我眼里,生活的、教学的一切都是我要面对,并且必须去平静面对的。

我得调整我的情绪,包括我的教学。慢慢来,耐心点,没有人永远是一块石头,而且,石头,也是能唱歌的。

多多引导吧,让他们觉察到我的存在,不是通过我握紧的拳头、愤怒的脸颜,而是通过我平静的语调、依然温和但内蕴着力量的声音,还有我的微笑和紧紧盯着他们眼睛的目光。

讲台站得多了,班级的状况也遇见得多了。学生,就像地里的庄稼:有的顺天应时地在风雨中拔节抽长,有的则抗拒着风雷硬要长出自己的模样;有的开成了鲜花,有的叛逆成不羁的野草。这就是成长。

教师站上讲台,就不要奢望所有的生长都是一副姿态。教学是危机四伏的,这其中,学生的不可预测性最具挑战。我看着那个男孩歪歪扭扭的坐姿、颇为骄傲和顽劣的脸,就一连几次叫他,没给他一点喘息的机会。我注意到他特爱和旁边的女生说话,就先切断他的话源。“你说说看,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那个女孩子若无其事地说:“不知道!”我说:“一个人心里没有春天,他的思维就成了沙漠,上课也就少了底气。你不是找不到春天,而是没带着春天来到课堂上。所以,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那样,春天就不远了。”几句话后,女孩子安静了,坐姿也端正了,眼睛也直视了。男孩呢,一下子孤独了,没人和他聊了,于是我再次紧盯着他不放:“你来,你说说看……”“啊,又是我呀,我怎么那么倒霉呀。”他收回了那句脏脏的口头禅,难为情地望着我,嗫嗫嚅嚅地说起来,说着他的树,说着他的草,说出来的东西还真有春天的影子。

时间,就这样流逝着。这节课算不上精彩,但是很真实。

“谁叫我是你们的老师呢?”一节课,也是人生的缘分。

“人,心里需要装有一个春天,去爱,去珍惜,去理解,去思考。”

望着他们,我觉得我要完成一次心灵上的引导,也许在这节课后,他们又会恢复常态,但我必须这样去做。教育的尊严不在于强势震慑,而在于点滴改变。帕克·帕尔默说:“心灵深处直抵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共鸣。”教育的润物之功,多半是不能立竿见影的。内心的觉醒,远远比引入作文素材更重要。

我能看出最后的成效,后半段时间,教学有了暖色,更多的眼睛掠过春天的风景。

“在这堂课上,我找到了春天。”一个女孩声音很轻,我努力压抑着心头的欣喜。

“再见了,我的懦弱。我找到了春天。”几次发言都以沉默来表达的男孩,最后的回答像春风拂面。

……

你是怎样的,你的课堂就是怎样的。你的品质,就是课堂的品质。不埋怨,不抛弃,教育就是耐心加智慧。

“给理想一点时间”,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取了这么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书名。那么,套用一下,面对着浮泛着功利和急躁的现实之河,请给春天一点时间。

这个五月,依然是春天。

P12-14

后记

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姿态

那一天,把自己的书稿整理完毕,就特意把它们都打印出来,然后铺在我的书房里。文章一页页地衔接着,回回环环地绕成连续不断的大圈小圈,像树的年轮,像河流的旋涡,像时钟滴滴答答的指针,像我的父亲和我的孩子的眼睛。我看着看着,突然感动了起来,就站进了最中心,我也成了一个字,和这本书上所有的语言一起律动。阳光照了进来,树开始了生长,河开始了流淌,时钟却往回拨,我的眼里印上了我的孩子、我的父亲,故事缓缓地叙述,姿态,又回到了美好。

想将所有的文字都写得简单,清洁,我得让父亲听得懂。

他躺在老家的大山上,融进了那片土地,那片涂满他的脚印和目光的土地。青翠的山,高高的树,风可以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每个绿色的角落,抬头,透过树与树的缝隙,可以看见金色的阳光和悠悠飘过的片片白云。父亲最爱这样的地方,那里散发着山林的气息,土地在远方静默,流水唱着思恋的歌,稻田袒露着柔软的臂弯,绿意起伏间,黄牛跟着戴草帽的农夫,小船一样地行走在绿波里。父亲弯腰佝背,钻进黑魃魃的煤矿深井,钻进层叠的地质年代,逼仄着身子,紧缩自己,探凿着大地最深刻的内心。父亲弯腰佝背,站在家附近的菜园里,挥挥锄头,望望蓝天,用土地色的干枯手掌,轻轻地拂过每一张渴望的菜叶。父亲凿着,挖着,流着汗,淌着光阴,直至把我种植成树。看我长出点绿色,能承担点风雨了,他就在一个深夜里很安心地走向了他的大山。渐渐隐没的身影,拖着一缕暮色,沉沉地归于宁静。怕我一次次地催他喊他,就索性化成泥土,滋养山林。一年过去,他的四周,长满了萋萋绿草,野花点点簇拥,你根本分辨不出哪一株哪一朵是他。拽不住他的发须,扯不到他的衣襟了,他这才舒展着,无忧地听着小鸟于黄昏中自在地歌唱,等待着风吹叶落,看着村里的灯一盏一盏地熄灭,看着阳光重新抚摸上稻穗……

想他了,我就带着我的文章坐在他走过的山路上,坐在他栽种的树下,就像小时候贪恋他的肩头。山鸟啁啾,风中树叶沙沙,我开始读我的文字,我觉得他喜欢听,他能听懂。

我读六六写给他的信:“爷爷,我想你了,期末考试我全部考了满分!”这时,树上的叶子会摩挲出欢喜的歌声,阳光也会兴奋地四处闪耀。我读母亲哭给他的埋怨:“你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家里那么多好吃的东西等着你吃,你那坛子酒,谁舍得喝?”对面的山脊上,太阳渐渐沉落,像一只瓢虫顺着树枝慢悠悠地往下爬。溪水哽咽着流过,暮色中,我听到了一声声呼唤,好像是他的,好像是母亲的,等我痴痴地望向远方,就只有炊烟,小路隐没了,青青离草上,晚霞渐渐黯淡。我怕他伤心,更怕自己忧伤,便开始讲起我的语文,我的课堂。我说我刚上了一节很有趣的课,学生们举起的手臂像他菜地里的青葱,我说我去了遥远的山区送教,就像他将一把把种子挥洒在偏僻贫瘠的旮旯。父亲哦,你总能种出绿色来,那些茂盛在墙隅里的油菜花,还在痴痴地等待你一点一点抚正因思念而婆娑的背影。我讲着讲着,忘却了忧伤,不见了落寞,风停止了吹拂,偶尔几片叶子飘落,树和草,或站立,或匍匐,它们都在倾听,也都在诉说。我们讲着生命,讲着泥土,讲着来临和离去,讲着铭记和遗忘……父亲却不插话,只是认真地听,不像以前那样啥事都要和人争个清楚。遥远的,附近的,天上的,地里的,说暗了星星,说跑了懒猫,他才慢悠悠地骄傲地躺回到他的旧色床上。他很认真地听我们的对话,偶尔借山的气息和草间的窸窣来传递他的呼吸。我们就这样交流着,时间慢慢流过根系,姿态美好!

太阳真的要沉入山谷里了,我拍去裤下的尘土,轻轻抖落肩上的落叶,起身,向父亲告别。我不能带走他的土、他的叶,那是他的文字,他要用这样的语言符号摸索着回家的路途,那里绽开的一株小花、生长的一棵野草、刮过的一阵微风,都是他存在的方式。父亲的岁月是一本书,他会用煤炭的黑色做书的封面,翻开,你会摸到高山、大地、村落、老屋、整齐的菜地、纵横的沟壑,你会摸到阳光下晶莹的汗珠、风雨中飘飞的发须、黑夜里孤独的叹息,还有眼泪、忧伤和思念……

回去的路上,我无数次遇到父亲往日的姿态:一棵老树佝偻着身躯站在路旁,一簇野草匍匐在干枯的田埂边,一只小虫卑微地在土路上爬行,田间的流水艰难地流向不知名的远方,飞累的鸟栖息在沉默的屋檐上……

最苦痛,最坚韧,最不能熄灭的爱。

我觉得父亲没走,父亲还在。

儿子蹲在家附近的菜畦旁,低头拨弄着土块,阳光斑驳,他,很瘦小。

他在看着什么,我不清楚,我喜欢他这样的认真与专注。小虫子爬进黑土的缝隙间,蚯蚓自在地阅读着土壤,种子等待着一缕微风,枯叶在酝酿下一个春天的梦想……总有一些五彩斑斓的诗,在等着他。菜园里泥土的气息蒸腾起来,将若隐若现的清香吹向空中。少年坐在时光流年的拐角处,单薄的身影涂满阳光。

孩子的世界,怎么会有那么多无关紧要的欢喜与忧伤!

他靠在树上,看露珠滚落,绿叶上的晶莹倏然消失,他忧伤;他站在夜幕下,最亮的那颗星星突然失去了踪迹,他忧伤;他奔跑在原野上,高高飞起的风筝不听指使地坠落,风不再为他鼓劲儿,他忧伤;群鸟啁啾着飞向远方,没有落在他等待的枝头,他忧伤;大树在早晨醒来,花朵却悄悄地在夜晚离去,他忧伤。他很认真地忧伤,也很自然地欢喜。他垒起的沙丘城堡里,蚂蚁终于不再迷路,找到了它们的同伴。风从远处吹来,蒲公英扬起了它们白色的梦想,在空中自由地飞舞。等待的泉水终于汇聚成流,小小的纸船开始了远航。豆芽长高了,孤独的小鱼找到了妈妈,小飞机轻盈地飞上了瓦背,金黄的雏菊在九月安静的田埂边开放,月亮明白了他的心思,把温暖传达给每一盏灯,还有,可以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光献给那一堆簇拥的童话书……我看见了他的欢喜,写在脸上是阳光,藏在眼里如明月。这个世界,在他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暖,都是亮晶晶的爱。不论忧伤还是欢喜,我们都会感动于一双纯真眼眸里泛起的澄澈。

他,用诗歌的姿态解读童真的世界。他为掉下的牙写诗:“爸爸,我的牙齿掉了,你看,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就是它。”他为孤独的树写诗:“看,那里一棵树。它在等它想念的一个人。”他为街口高悬的路灯写诗:“一盏灯,亮着,它是怕我们害怕。”下雨了,他说是云朵思念太阳了。台风过境,他望着空旷的大路,说风把路吹平了。他把黑夜想成软软的被子,要温暖小草美美的梦。树林里,不时传来鸟鸣声,他坚持用“青翠”而不是“清脆”来形容,他要让小鸟唤醒森林里沉睡的绿意。他不惜脏了鞋子也要走进泥泞,为自己的梦想搭建一座小木屋。你“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你就是丰子恺笔下那个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吧?世界,能维护住你这样美好的爱与纯吗?

我甚至不希望他长大。我喜欢这样的姿态。

“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你年少掌心的梦话,依然紧握着吗?”黑白琴键上,流淌着他最爱的钢琴曲。他轻轻淡淡地告诉我是《时间煮雨》,那个“煮”字,是否让他懂得了时间流逝的残酷?雨水堆积出新的泥土,断层处高高叠起新的河岸,星星总要坠去,流水永不回头,新的花开在河岸上,我的文字里,还有沉重和酸疼,我们能否永远这样肆无忌惮地欢喜与忧伤?

我这样想着,他这样长着。墙角下的蝈蝈,把忧伤叫得失眠,我的孩子,渐渐懂得了孤独,懂得了思念。

他说了很多的心事给菜畦,他踩下很多的惦念给土地。那锄地流汗的人不在了,那等他成树的人隐匿了,温存慈爱的气息渗进了黑土的罅隙,沾上每一张因思念而瘦的绿叶。儿子细细地翻捡着,抚摩着,诉说着,然后,起身,依旧清澈地望向遥远的天际……

我听见那首《天空之城》在飘荡:“谁在遥远的天空,等飞过的流星/看它照亮谁的路,谁走入了谁梦中/谁用灿烂的笑容,画天边的彩虹/谁的歌,谁轻唱,谁在听,温柔的心在跳动……”

阳光碎了,孤独而简单的孩子,却永远赞美着这个世界。  三

一条路,我站在中间,父亲沉默在后头,儿子奔跑在前方。

我想伸出手拉住他们,宽厚的粗糙的手,瘦小的稚嫩的手。父亲留给我时间的皱纹和回忆,儿子留给我生命的蓬勃和憧憬,父亲用混浊的眼睛送我出发,儿子用澄澈的双眸示意我松手,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离开,一个是回归,一个是飞翔。仿佛山间的河,父亲是源头沉思的岩石,儿子是最远处不羁的奔流。既要瞩望那童真的出发是否在我的视线里,又决然不舍熄灭追溯的火炬,我迂回其间,思绪双向无限延长。

手拽不住的地方,思念永生。眼望不到的边际,希望永远。

一朵花开了,一枚叶落了。传承的果实在枝头痛着,哭着,幸福着,思想着。

而当所有的思绪铺展成文,我突然发现,教育的姿态其实就是生活的姿态,这个世界,所有爱的姿态,都在成就我们的幸福和美好。像他们一样爱着土地,像他们一样勤勉地耕耘,像他们一样深刻地敲击,像他们一样宁静地拥抱,父亲是一棵树,站立或者摇晃,佝偻或者倒下,生命的解读始终蕴含着赤诚与博爱。像他们一样痴痴地望着天空,像他们一样纯净地守望好奇,像他们一样清澈又孤独,像他们一样怀疑又热爱,孩子是一只鸟,飞过清亮亮的小河,飞过可以捞星星的湖泊,生命的风雨永远不能阻挡他们梦想的翅膀。我想着他们,爱着他们,空旷中,我伸开双臂,当我觉得自己是一只鸟的时候,我站立的地方,已是枝繁叶茂的森林。更多的人用这样的姿态与我连成一片,亲人的,师长的,朋友的,阳光挤进枝叶的缝隙,心,辽阔无边……

这些有爱的人,他们,有着父亲一般的慈爱,有着孩子一般的天真;他们,也在壁垒的夹缝中放牧,也在曲折的沟壑间穿梭;苍岩与卵石之间,他们缓缓地行进,执意送我走向远方。他们容我孤独,让我能思考天地万物与教育生活;他们许我狂妄,却在最坎坷的地方静候成灯;他们不言帮助,我无法抵达的时候拐角处总有他们的手臂;他们给我温暖,我自得闪耀的时候,他们却黯淡了光亮。很多的时候,我不懂他们,我总以为,我的世界,是我点亮的。他们,不声张,不解释,不退却,还和我走着同一条路,用他们的姿态,引导我,不误韶华。

里尔克说:“你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你所喜爱和理解的,全是你正穿越的风景。”岁月,如此美好。

是的,在人生最需要对自己做出过滤与塑造的辰光,我被这样朴实与真诚的姿态所感动,我适时地告别了懒惰、卑劣、虚荣与狂妄,痛并无比欣然地从狭窄走向阔朗,从迷蒙走向清明。我与自我斗争,又与这世界的浮躁与功利对峙,我摇摇晃晃又努力干干净净地走向我的大地、我的天空,走向那个无数次被雕刻、被期待的自己。

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这样,注定我们的姿态,既有父辈的谦卑宽厚、坚韧挚爱,又有孩子的纯真明亮、灵动轻盈。我们站在昨天和明天之间,站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站在知识和智慧之间,站在书本和世界之间,站在文化和思考之间,引领着,传承着,思辨着。一路上,那些疼痛的磕磕绊绊,那些撕裂的点点滴滴,那些微笑的丝丝缕缕,花瓣般散成片段,落成记忆,凝成姿态。我们的故事,闪烁如萤。

佩索阿说:“写下就是永恒。”我不求永恒,只愿清浅美好。写下我的姿态,我用美好感激所有。

这一刻,阳光依然照耀,树微笑着生长,河歌唱着流淌,时钟滴答着叩向前方。

父亲,我读给你听;孩子,我听你读;所有有爱的人,我们一起行进。

就这样,以最美好的姿态,怀念,热爱!

献给你们!

肖培东

2017年10月于永嘉楠溪江畔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

 你,是你的课堂

 其实我们可以飞得更高

 再教《逍遥游》

 请给春天一点时间

 年少正是读诗时

 喊向月亮的声音

 无锡,“九条命”的故事

 杂草的语文之旅

 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

 让我如此依恋,我安静的课堂

 “店内外”的快活空气

 “与”是遥远处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

第二辑 语文的表情与眼光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语文,你是什么

 让掌声“真”响起

 寻找梅西式灵感

 是什么决定了我的语文课

 怎样教语文重要吗

 唤起语文教学的灵性

 赛课,不是赛车

 请帮我发现我真正的原形

 语文的表情与眼光

 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第三辑 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

 凝视,为了更好的教育

 课堂,应从徘徊走向突围

 俯下身子是最美的

 《金色花》,课堂金色花

 《孤独之旅》的孤独思考

 谁在掠夺我们的脸

 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

 每一片雪,都是一片灵动的思绪

 总会醒来的,只要是花

 我们的叹息都那么轻微

 《雨巷》,悠长悠长的声音在行走

第四辑 教育的美好姿态

 那些不能实现的我的理想

 孩子,是谁让你如此深刻

 教师,请学会倾听另一种声音

 教育的美好姿态

 把自己教成一个学生

 慢下来的时光

 穿越群体,你却不是孤岛

 教育的幸福不是熬出来的

 假期,为我们更好的归来

 阅读,改变河流的走向

 写作,让我们与世界的心接轨

第五辑 世界,别与我争夺

 悟

 我们需要的愧疚和力量

 一个人,一群人

 我青春的一部分叫“齐秦”

 雨季再来

 目送

 春天忍不住来了

 姐姐,你和语文一起美丽

 世界,别与我争夺

 母亲,编个春天给你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树在

后记 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姿态

序言

和美好结伴而行

叶君

与培东相识,一晃五年多了。

人与人的遇合,真是不可思议的缘分。我跟培东便是如此。他在网络上读到我的几篇文字,于是我们便天南海北地相识了。及至谋面,更是一见如故。我们同龄,培东是浙江省最年轻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亦曾在初中做过四年语文老师。我们都是20世纪80年代读的中学、90年代初上的大学,都热爱读书写作,都愿意跟学生在一起,等等,这些共同的背景让我们十分投契。培东冲淡谦和、恂恂儒雅,我却遇事比较急躁,培东言谈幽默有趣,常以妙语缓解。当今之世,人越来越无趣,相见能忘忧的朋友更是稀有,因而,我格外珍惜跟他在一起的时光。平时虽然天各一方,各自忙碌,仅偶尔互通音问,却宛如刚刚分开。非独跟我交往如此,培东的人缘极佳,每到一处都极受欢迎。培东那超卓的魅力何在?细想,不外乎他的真实与才华。

以假面示人,现如今几乎成了人际交往的常态。然而,无论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课堂上,培东都显出他那无法掩饰的本色,有时甚至带着几分天真,如同一个孩子,激愤、开心、伤感无一不写在脸上。在真实已然成为稀有品质的今天,真实的培东自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与之亲近。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份做人的真实用在教书上。毫无疑问,这也是培东的课堂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多年前,见他极力倡导“浅浅地教语文”,我就心生强烈的认同。我虽然离开语文课堂多年,但仍不时地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动态。而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眼前的学生也让我看到了他们背后语文老师的模样。中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往往决定着一个孩子一生的文学品味和情怀,而等到大学课堂里再培养,已经为时晚矣。从眼前的学生身上,我分明看到,他们在中学语文课堂里,多半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不善思考的;而与之相悖的是,近年语文课改的声音不绝于耳。过于看重课堂的教学形式,逼着老师把一堂堂日常的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繁复、新奇的设计、导入,各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解读,让我觉得这一切早已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言的魅力实在是在多读、多写、多思中慢慢品得的。上一堂貌似精彩的语文课不难做到,难的是一堂平淡无奇的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多年前,我在昆明听过培东的课,他是激情满怀而且心里始终装着学生的。在讲《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他耐心启发,让学生说出各自心里的看法,且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谈下去,既行云流水,又跌宕曲折,让我大为叹服。课堂上的他自信满满,光彩照人。这一切都源于他那颗真实的语文心。他拒绝做教书匠,时时刻刻对语文有所思,赋予每堂课以无限可能,在启悟学生的同时,亦在启悟自己。

培东的自信、自然来自他那横溢的才华。他好读书、写作,口头、书面表达俱佳。要做好语文老师就不能停止阅读,这是最为浅显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现实中的诱惑太多,人们常常会为自己不阅读找到众多借口。只是,不阅读无疑是语文老师致命的缺憾。每到一处,培东都会向自己的同行强调读书的重要。所以,我想说,很大程度上是阅读将培东修炼成一个有追求、自信而才华横溢的人。

作为同龄人,我们拥有太多少年时代的共同记忆。我们读的是一样的课文,听的是一样的流行歌曲,感受到的是普通人家的子弟不得不面对的辛酸。读着本书中一些回忆往昔、追念亲人的文字,我于心戚戚,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乡村与城市,父辈与我们,彼此异域却又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疼痛的记忆在体内扎根,会呼吸,会生情,会怀旧,会遥望,写作的诚意自然而发,再远的时空我们都能读懂。培东的文字恬淡,情真意切,不事雕琢,却也不失华美。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他对日常人事细致的观察与深深的体悟。尤其他那回忆父亲的文字,数度令我眼底潮湿。好文字出自温热、柔和的内心,而只有心地柔软的人才能教好语文。

培东将自己数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所感、所思、所悟,还有教学过程的描述结为一集,付梓之际,我由衷地替他高兴。相信大家会通过这些美好的文字,触摸到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那丰富的内心,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怀。我,则欣然站在遥远的北方,真诚地想象未来他更美好的教育姿态。

愿我们,都和这样的美好,结伴而行。

2017年10月于哈尔滨

内容推荐

《教育的美好姿态》为肖培东老师的教育随笔集。作者对课堂、教研、听课、育儿中遇到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剖析,引导教师、学生、家长等体味教育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文笔清新,感情细腻,娓娓道来,充分体现了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美好追求。

编辑推荐

《教育的美好姿态》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肖培东继《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之后的又一力作!

捕捉课堂教学的灵感:如何上好新颖而有深度的语文课?

体会语言文字的力量: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感悟语文生命的真诚:如何让语文融入师生的生命,实现语文素养?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语文,就是让学生习得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表达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学语文,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切实得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意识到并去努力实践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