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铸成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徐铸成生于前清末年,开始工作时,赶上北洋军阀的末期——张作霖大元帅统治时期,曾目击国民党的兴起到它在大陆的覆灭。又曾在新中国度过几十年不平常的岁月,经历长期的风风雨雨,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拨云雾重见青天,过了近十年的充满希望、令他愉快的时光。在这漫长而曲折的六十年时日中,作者曾五次亲自创建过报馆,又曾五次亲手埋葬(被封或被迫停刊)它们。其中经过,也许只有作者一人明其前因后果,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至于所接触过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难屈指数。为了对这段历史负责,作者戏言趁记忆力尚未完全衰退之际,抓紧时间,尽可能加以回忆,如实地写出来,公之于世,与便有了这本《徐铸成回忆录》。

内容推荐

徐铸成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初名《八十自述——自编年谱》,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至1987年5月杀青。在作者去世后,由三联书店于1998年以《徐铸成回忆录》为题,首次出版。此次修订,参照本书繁体版和作者原稿及修改稿,全面恢复了原书风貌。

徐铸成著的《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精)》以平实的笔法,回忆了作者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于自己的新闻从业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着墨尤多。叙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详细征引当时的日记,存录下第一手史料。

作者自言,他“一生的经历,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摊开来”,并以“事无不可对人言,胸有是非堪自信”自况,所以,写这本回忆录时,“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这既是本书的特色,也是本书价值所在。

目录

我为何写回忆录(代序)

楔子

第一章 负箧求知(1907-1926年)

第二章 步入报界(1927-1937年)

第三章 主持笔政(1938-1948年)

第四章 民主报人(1949-1957年)

第五章 坎坷生涯(1958-1976年)

第六章 游历著述(1977-1987年)

附录

 “阳谋’亲历记

 死的解放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负箧求知(1907一1926年)

1907年 出生

1907年6月24日(岁次丁未,农历五月十四日),我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城内东珠巷狮子巷口一个大杂院中。

这座宅子,是城内有名的破“墙门”,正厅三楹,还是明代遗留下的古建筑。同居有十余家,大半系同姓疏房,各分居一二间这祖遗产业。

曾祖仲安公,稍通文墨,只有自置薄田二十余亩,主要靠经管族中公产维持一家生计。是年他七十八岁,经常盼望在翌年八十初度时能得一曾孙,这样,在“撒手”见阎王时,就不必下跪了。我的出生,实现了他老人家梦寐以求的想望,“其喜可知也”。

祖石樵公,时年五十六岁,在酿酒行经管账目。我的祖母宗氏,对我最为宝爱。生有三位姑母,长次两位已适范氏、余氏,均居农村,有一叔父,早岁在酱园当伙计。

曾祖母及我的母亲,均朱氏。

1908年 一岁

是年曾祖父八十初度,特请宜兴第一家照相馆——蓉镜轩来家摄“合家欢”,曾祖特在额上题有“八旬大庆,四世同堂”八个字以志庆。

1909-1919年 两岁至十二岁

1909年,曾祖病逝,我已能麻服匍匐在灵前,掩面做悲哀状。

1910年,我的父亲少石公(讳家骥)十六岁即在邑东南之湖?乡设余氏家塾,教我姑婆家的几位表叔及异姓子弟。是年秋,上海革命维新空气吹来此小城,乃赴江阴入师范传习所学习半年。

1911年,辛亥年,是年十月爆发武昌革命。是时宜兴分为宜兴、荆溪两县。我家适在宜兴县衙门的隔壁,一时谣言汹汹,说保安队将来攻打县衙门。祖母乃偕我避居西庙巷我新出嫁的三姑周家。不数日两县县太爷均被保安队护送出境,城乡宣告光复,我仍随祖母回家。

1912年,五岁。剪去辫子,城内哄传“白狼来了”(即白朗起义),惊恐万分,傍晚即家家闭户。祖母又偕我逃至西庙巷三姑母家。

1913年,六岁。入对门汤氏家塾,从汤次雅先生开蒙。学费每季五百文。

1914年,岁次甲寅。祖父石樵公忽疽发于背,呻吟病床历六月,秋间逝世。从此再无为我买玩具、偕我往茶馆吃早点的人了!

改入后门东庙巷斜对过的公立第三小学。该校系新创办,仅一班,学生二十余人,教师为朱盘英先生,授新式课文“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此外,还每日教珠算一小时。

1915年,八岁。随父母至离城三十余里之汤渡从善小学读书,父亲任校长兼主要教师。堂叔西林随往助教。放学后,同学教我放牛、采菱;大雨后,则笼虾、叉鱼、摸蟹,初尝农村儿童生活趣味。结识了同学高焕荣等。

1916年,父亲调回湖?乡,任新成立的广善小学校长,月薪二十元,每年以十个月计薪。我和母亲、姊姊仍回城,我入通真观巷之私立敦本小学读书。全校有七个班级,初级小学四班在一个教室上课,名谓复式教育。高小一二年级同一室,高三毕业班则单独授课。校长任日庠先生,为有名之举人公。

1917年,仍在敦本学习。春问,学校发起赴铜官山远足,学生必须纳费一千八百文,统一缝制校服,整队出发。因家贫,母亲无力出钱,乃被摒诸远足之列。课余曾偕同学出城南门,过升溪桥,游岳堤及堤畔之岳亭,展读岳武穆英勇抗金事迹之碑文,爱国思潮油然萌发。

1918年夏,初级小学毕业,在全班中为最末一名。暑假中,母亲对父亲说:“这孩子大概读不出书了,你带他到湖?去补习一年,如再无办法,我也就断念了。”

暑假后即随父亲至湖?广善小学,仍在四年级为附读生。每晚由父亲讲解《孟子》一章;渐觉读书之兴趣。父亲慈爱,从不加以扑责。

广善地处村边,茂林竹篁,常于课余偕同班同学人竹林深处游玩,得知不少关于竹笋出土之常识,以及农民如何群猎野猪的故事。

学校另有一教师陈寿松先生,教图画及体操,曾为父亲绘一幅牡丹,花叶并无生气,盖照面本临摹者也。(P8-10)

序言

我为何写回忆录(代序)

似乎久已绝迹的传记文学,1978年起在我国又逐渐繁荣起来。我也尝试写了几部:继《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之后,去年又出版了《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书林》是给以极大鼓励的,每出版一部,《书林》必让我写一篇东西,说明写作的动机和意图,向读者介绍。盛意可感。

现在,第四部试作——也许是最后一部习作《徐铸成回忆录》即将杀青。全书约三十万字。《书林》又要我先来“王婆卖瓜”一番。

和前三部书比较,有所不同,一是篇幅较多,二是它不是写别人的传记文字,而是写自己的编年体回忆录式的文章。写别人,力求神似,希望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求在书上再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写自己,能否也坚持同样的客观态度呢?我从1979年“解冻”开始写作之际,即抱定一个态度:于人,不同于成见,不“以成败论英雄”;于己,既不乱涂白粉,也不妄加油彩,一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量详尽地回忆过去所经历的事实。至于功过是非,则一任历史加以评说,自己少发议论。

我是一个十分平庸的人,历史也很简单,自从开始T作以来,除了被迫搁笔的二十年外,一直从事新闻事业,而且始终在《大公报》《文汇报》这两家报里转来转去,从未十过什么惊人的事业。所以起意想写这本回忆录,是因为我经历的时代,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而友人们也热情加以鼓励。我生于前清末年,开始工作时,赶上北洋军阀的末期——张作霖大元帅统治时期,曾目击国民党的兴起到它在大陆的覆灭。又曾在新中国度过几十年不平常的岁月,经历长期的风风雨雨,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拨云雾重见青天,过了近十年的充满希望、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在这漫长而曲折的六十年时日中,我曾五次亲自创建过报馆,又曾五次亲手埋葬(被封或被迫停刊)它们。其中经过,也许只有我一人明其前因后果,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至于所接触过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难屈指数。为了对历史负责,我也该趁记忆力尚未完全衰退之际,抓紧时间,尽可能加以回忆,如实地写出来,公之于世。好在我向来有一个习惯,每遇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或出外做重大旅游,必记有日记。在反右,特别在十年浩劫中,曾被抄去作为罪证;在落实政策时,已大部分被发还了。这些残存的旧日记,可以供我做回忆的佐证或线索。

我常常想,新闻记者的职业,大概是容易缩短寿命的。因长期熬夜,不利于健康;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迫害。如名报人黄远生、邵飘萍、邓拓等均死于非命,壮年殉职;张季鸾先生则存年仅五十六岁,他早年备受压迫,几次陷于牢狱,中年接办《大公报》后,则一路顺风,名扬四海,直至因病辞世。我已度过八十春秋,经历则恰与季鸾先生相反,自踏人新闻界大门后,即受前辈之提携,年甫三十,即主持一家报纸笔政,也曾名噪一时。但自是以后,即与华盖运结缘,备历坎坷,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结束厄运,拾起秃笔,重理旧业,并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记得亡友恽逸群兄曾说过:他的经历,非常人所能想象;他所过的桥,比一般人走过的路还要漫长。他自感有责任把它写出来,“明夷待访”,以待来者。我的经历,自然远不及他壮烈凄苦,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一生的经历,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摊开来。司马温公有一句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我凑上一句:“胸有是非堪自信”,作为一副对联,用以自况。所以,自己在写回忆录的时候,用不着推敲,更毫无“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之处,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当然,因年已日近钟鸣漏尽,有些琐碎的细节,是记忆不周全了。

我写这本回忆录时,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的。我在旧社会经历了四十二年,除了童年及入学的十几年,简单顺序叙述外,主要力量放在创业时期那近二十年,所占篇幅约近一半。而特别着重于写新旧交替的1949年,写下近五万字。解放以后,所经历的大事,所接触的中外名人,当然更多。我则着重于写个人的亲身遭遇:因为有些人物和大事,尚待历史评议,我就只能“宜粗不宜细”地简单叙述了。

蒲留仙先生曾说,写鬼神易,状人难。我写《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特别写张季鸾先生的传时,有深刻的体会。至于这本回忆录,是否能如实地写出我的本来面目?则有待读者的评断。好在知我者尚多,和我同学、同事的尚多健在,希望不吝匡正和补充。

徐铸成

1987年10月20日写于上海

后记

徐复仑

我的父亲徐铸成先生,去世已有六年多了。人们把他称作“报人”,他自己是非常珍重这一称呼的,他在写《报人张季鸾先生传》时就说:“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出现了不少名记者,有名的新闻丁作者,也有不少办报有成就的新闻事业家,但未必都能称为报人。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对人民负责,也应对历史负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这是我国史家传统的特色。称为报人,也该具有这样的品德和特点罢。”他的一生,只有办报这一个理想,并为这一理想而付出了毕生的努力。“报人”的称谓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父亲生于1907年,不到二十岁就开始做记者,到去世时从事新闻工作有六十多年。这六十多年中,他从一个负笈求学的学子历经坎坷而成为“民主报人”。而这六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有良心、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都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把一个报人的经历放到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看待,或许有些意义。

父亲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办《文汇报》和《大公报》,另一件是当右派。父亲的好友罗孚先生有诗云:“大文有力推时代,另册无端记姓名”,说的就是这两件事。1927年,父亲参加《大公报》,得益于张季鸾、胡政之等先生的指教,后来担任过桂林版、上海版总编辑等重要职务。1938年,他和几位朋友一起创办了《文汇报》,30年代到50年代的《文汇报》曾三次停刊三次复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的脉搏,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痕迹,在自己的报史上也创下了辉煌。1957年,父亲和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怀着对新中国和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真诚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没有想到,《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父亲乃至我们全家的悲剧从此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无情的摧残,父亲也曾彷徨迷茫,作过违心的检讨,但他做人的信念没有动摇,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没有丧失。他一直把这悲剧保持到最后,没有成为笑剧,我以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谈到这一段经历,父亲曾对我说:“比起国家和共产党受的损失,比起那些年轻人的遭遇来,我这点事实不足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父亲的问题得到了改正,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了。父亲为自己立下了“三不”,即“不计较过去、不服老、不自量力”,为国家的美好前途,为振兴中华,发挥一些余热。虽然后来又发生过一些令父亲伤心的事,但他都能顾全大局,泰然处之。以后的十多年里,父亲写了四百多万字,有十几本专著或文集出版。在这些文字里,他大量地回忆了过去几十年的“旧闻”,还指出这些“旧闻”对现在的意义或经验教训;他在歌颂大好形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那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他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过去“左”的那一套做法,同时也透露出对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真诚拥护。他始终贯彻了“说真话”这一宗旨,不仅大力倡导说真话,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说真话。

作为一个爱国者,父亲一贯坚持宣传爱国主义,吁望祖国统一;作为执政党的诤友,他一直肝胆相照,坦陈己见;作为报人,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民主建设和新闻改革。80年代,他多次发表文章和谈话,呼吁加快新闻改革的步伐。1990年3月,他在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开门见山话民主》的文章,对新一代领导人表示支持和拥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如果他能看到最近几年的变化,大概能多一些欣慰。

1984年10月,父亲在一篇文章中说:“估计再写两年,腹中的‘存货’也掏得差不多了。那时,我已过了八十整寿,而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现代化的美丽前景更加清晰,我打算基本搁笔,欢度晚年了。”这“搁笔”之作,就是这部回忆录。父亲的这部回忆录,是从1985年3月开始动笔的。当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范用先生、戴文葆先生建议他把一生的经历写下来,以飨读者。父亲断断续续地写了两年,于1987年5月完成。当时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的赵启正同志很感兴趣,特推荐在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上率先发表。后交某出版社出版,于1989年6月付梓。由于该出版社采取了过分小心谨慎的态度,几经周折,致使这部回忆录终于成了“遗作”。

父亲于1991年12月23日在家中猝然去世,无疾而终,也算是对他一生敬业的回报。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回忆录的出版,更没有来得及进一步修订和补充对最后几年的回忆。父亲去世前几天还对我说,他准备在明年(1992年)用一年的时间来修改这部回忆录并补上后来五年的事情。

父亲曾说,他的这部同忆录称不上是对历史的判断和总结,只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罢了。今天,父亲的这部回忆录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但愿后来的人们能从父亲一生的经历中获得一星半点启示,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

在此,我谨向三联书店的董秀玉先生、潘振平先生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父亲回忆录出版的长辈、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1

1998年2月14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