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撰《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刘江波著的《李得钊传》是其中之一。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包括《李得钊传》《骆何民传》《许金元传》《蒋云传》《张应春传》《陈履真传》《刘重民传》《程履绎传》八本,丛书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写党史人物传记的手法客观真实地记述了八位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再现了雨花台烈士光辉的革命的一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崇高精神。刘江波著的《李得钊传》是其中之一。
家世与童年
李得钊,又名德昭,字华玉、伯明,曾化名一粟、乔(音)、林志明等。公历1906年12月9日,李得钊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岩头(旧称港头)李宅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
永嘉,自宋、元、明、清以来就与温州属同一地理概念,是位于东海之滨、瓯江南岸的广袤区域。李得钊出生的永嘉位于瓯江之北,是狭义上的永嘉。永嘉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瓯越先民在此生存。公元323年,东晋明帝司马绍置永嘉郡,永嘉作为郡名自此始。公元589年,心气儿颇高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力推改革,废郡设州,以州统县,将县治设在今温州市鹿城区,永嘉从此成为县名。到了1911年,中华民国实行省、县两级制,永嘉县先直属浙江省,后归瓯海道管辖,设道尹行政公署于永嘉县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废道,恢复省、县两级制,设专员公署于永嘉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永嘉县治迁驻上塘镇。出上塘镇北行六十多里,就是李得钊的出生地——楠溪江中游的岩头。
楠溪江(古称瓯水)发源于罗蝉岭西侧,干流全长一百四十公里,沿着苍山、雁荡山之间的河谷一路南下,把二十多条支流像扇子一样分布在连绵的低山丘陵之间。这里温暖湿润、水土沃美,很适宜作物生长,但每年八九月间台风带来的飓风豪雨,常把田园村落泡在洪流中,造成作物绝收,飘屋溺人,令人惨不忍睹。
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上自古以来陆路运输仰赖民间小道,出门步行尚须背驮肩挑,使永嘉成为一块僻远之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实行五口通商,上海、厦门、宁波渐次开埠,40万箱鸦片一船船运进来,4亿银元堂而皇之运出去。开埠久了,永嘉不仅繁华起来,还辟出了一条经水路外出的途径:从岩头出发,走石路到楠溪江边,用竹竿撑蚱蜢舟沿江而下,至上塘换驳船南行,在楠溪江汇人瓯江之处即可看见温州府的城门,再换乘轮船,在潮乎乎的咸腥空气中北行两天一夜,便到大上海了。
两头尖尖的蚱蜢舟带走了对外面世界认识不甚了了的岩头人,带回了令人神往的大量信息。经海路去上海的人多了,人与外界的关系悄然改变,坚忍不拔的山地农民渐渐兼有了海派气质,眼界开阔了许多,孕育出一人发达不够,还带着本根姻亲一起发达的族群文化。这里本就民风强悍,人们常以极端手段与命运抗争,大不了以命抵命。自从接触了新鲜消息,沉默的羔羊便愈发骚动。要生存,要活路。胆子大一点的就铤而走险,以匪作乱的方式反抗盘剥。因此这里的匪患也一年年多了起来。
李宅村是李姓人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之处。村里最宏大的建筑是祠堂,由族中名士出资建造。祠堂的建筑颇为讲究,砖木结构,白墙灰瓦,两进两廊。每逢重要年节,本族人都在这里祭祀祖先,平时则由族首挑头处理族内事务,以此延续数百年来维系人心的作用。
尽管楠溪江沿岸有秀水奇岩和星罗棋布的古村落,是一处诗情画意的所在,但李得钊从记事起就晓得,这里的山水神韵都不属于他和父亲、母亲。对于父母,李得钊在成年后进人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填写入学登记表时,在“父亲”一栏中只用了寥寥二十几个字:“父,立勋,56岁,识几个字,种田为业,财产无,收入聊足自给。母,已故。”
李氏始祖峤公自后晋年间迁来岩头,迄今已一千余年。从始祖算起,到李立勋(1874—1967)这儿已是第34代。李立勋有个弟弟李立统,小自己两岁。不知是上几代人遭遇过变故,抑或是祖上从来就非望族的缘故,李家兄弟俩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不仅无田可耕,亦无资本织绸熬盐制陶,只能靠李立勋替人缝鞋、李立统打短工为生。在乡邻的记忆中,李立勋总是一刻不停地敲打锤钉,手里的针线在鞋底与鞋帮间上下翻飞。因所得工钱甚微,生活难继,他不得不于制鞋之暇种些番薯粟米,春耕秋收勉强自足。
李立勋直到30岁出头才娶妻,32岁才有了儿子。尽管这个贫穷的农民给儿子取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得钊(德昭)——寄望儿子得到上天勉励,并彰显美德,他却依旧与妻儿过得很艰难。由于长期缺食,李得钊一落生就十分瘦弱,但他弱小的身体里充满了生命力,就像一盏风中灯烛,顽强地摇曳着一簇火苗。
李得钊的母亲目不识丁。按照中国旧式风俗,女子命如草芥,不配有名字。她留给李得钊的印象很少,以致他做不出关于母亲形象的准确描述,只是记得母亲总是一副青白的脸色,面颊消瘦,颧骨突出,说话低声柔和。幼小的李得钊倚靠在她的怀里,头发上落下母亲冰凉的泪珠,常听到从母亲瑟瑟发抖的胸腔里发出长长短短的叹息。P5-7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撰《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李得钊传》是其中之一。
2016年1月,我有幸承担了撰写《李得钊传》一书的任务。然而,由于相关原始档案尚未解密以及中共隐蔽战线工作特点等原因,关于李得钊的情况,除了上世纪80年代初由中共永嘉县委党史研究室周天孝等撰写的小传和有关回忆录之外,鲜有第一手资料。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重现李得钊光辉的一生,我花了大量时间先后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温州、永嘉、西安、延安、定边以及俄罗斯莫斯科、伊万诺沃等地进行采访、调研,搜集材料,并作进一步的考证。在此基础上经过半年多的写作,终于完成了书稿。
本书的写作以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主要有:中央档案馆等部门保存的李得钊档案资料,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保存的李得钊、黄文杰、李竹声档案资料以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苏学生旅莫支部谈话记录,李得钊发表的数量可观的著述(部分),已经搜集到的珍贵的历史照片,等等。我还采访了李得钊、谢文锦、金贯真的亲属,部分中央特科成员的后代,永嘉岩头村民等,向部分党史学界专家学者请教,进行研究讨论,切磋琢磨,并阅读了大量文章和材料。
把这部传记了成史料翔实、评价公允的信史,是我矢志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本人水平的制约,这部传记在资料方面仍有小少欠缺,表述上也难免会有失当与不足之处。诚恳地期待读者的批评和指导,以便将来补充、修正。
《李得钊传》的写作得到我所在单位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的热情支持,得到中央档案馆、国家安全部档案馆、公安部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总参谋部信息化部编研室、军事科学院档案图书馆、国防大学档案图书馆,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浙江省档案馆、温州市档案馆,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永嘉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西定边县委党史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市青浦陈云故居纪念馆、上海大学、上海市宝山区档案馆,人民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得到我的家人、朋友、同事的鼓励和帮助,再次深表感谢。
作者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