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熙绩集(精)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熙绩很早就追随孙中山,是资深的国民党人,自投身革命,坚贞自守,廉洁可风。他虽官阶不显,但与胡汉民等两广文武人物,交际密切,在己贫病之际,也多受彼等关照。他在人际关系上,是非清楚,善恶分明。他对汪精卫、蒋介石、谭延闿等人持负面的态度,于本文集中所记屡见。另外,杨熙绩与中山大学渊源甚深,与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为知交,曾参与中山大学若干校务。因此,杨琼华、杨祚强辑的这本《杨熙绩集》的整理与出版,对文史界来说是有价值的,为加深对中国近代史、中山大学校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材料。

内容推荐

杨琼华、杨祚强辑的《杨熙绩集》分为四卷:诗选、词选、集句、挽联,杂文,书信,日记(片断),收入杨熙绩部分诗作、词作、集句、挽联,及杂文7篇、书信约100通、日记约90则。附录则包括家史、杨煕绩兄弟资料、杨熙绩为夏重民烈士纪念题词、杨熙绩家人及近亲属一览等。

目录

卷一 诗选、词选、集句、挽联

 诗选

送子鬯回国倒袁

蠡园

望瀛台

和友人诗(一)

和友人诗(二)

冯君啸溟六十初度,依其自寿诗原韵,寄江宁寿之

游漱珠岗纯阳观,登观中朝斗台,四顾苍茫,感而赋此

悼伍朝枢先生

寿尢列(少纨)先生七十晋三诞辰

祝萧佛成先生七十晋三寿辰

读史汇感

贺刘君新婚

回南京

和黄君黼馨玄武湖洄韵

和虞君淮伯原韵

龙教授以胡展堂先生唱和遗诗之册属题,勉成五律一首,斯人既去,万事皆隳,援笔时不觉泪下

过忠义寺

桃源道中

七律三首

山居杂诗

于友人处见十二年在国府所摄影片

和陈嘉任先生东湖诗原韵

倒叠前韵

再叠前韵

挽桃源吴劭先先生

和梁均默闲韵

和陈真如瞋韵

和櫜园老人黄均

闻鲁南报捷·怀李德邻将军

偶成

读晋史

读史(其一)

阅报载汪兆铭香港艳电

禽言六则

哭萧佛成先生

茅茨(其一)

怀友

读史(其二)

忆麟燕

夏日

东山

立秋

和龙教授见寄原韵

和龙教授边悠韵

憎蟁

里胥

张海六先生以其和陈梅谷先生忆京之作寄示,依原韵赋之,并呈梅谷

元夕

罗先生寄示乞假归省奉寄张向华、李伯豪两将军及别母南征二诗,回依原韵答之

悼张殿春同志

茅茨(其二)

寄题南轩读书堂

桃李

和邓孟硕(家彦)先生诗原韵并呈诸老友

和邓孟硕先生诗原韵

和胡君立吴五十自寿诗原韵

夜吟

和友人杨君植筠七夕梦中诗原韵

邓孟硕先生由成都以近作七律四首见示,因和其自汉适渝咏怀诗辞字韵

罗翼群先生寄示五十述怀诗十首,和第六首侵字韵

得周仲良先生重庆书,感而赋此

溪上

和虞淮伯辛津韵

倒叠辛津韵

改正前忠义寺诗

山居四首

三十四年中秋日,由昭平上平乐,晚泊蓬冲,月下感赋(十六韵)

口占一绝

邹公泉

祝居觉生先生七十寿诗

酬淮伯

六十初度

七律一首

三十五年九月十九日午夜,雷雨,梦游风洞山,与展堂先生赋诗,醒呼四弟记之

老树诗

扶病留诗

午晴

北山

 词选

四十三岁生日 调寄满江红

古湘芹先生逝世三周年感赋 调寄金缕曲

祝谢慧生先生及夫人六十双寿 调寄百字令

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落成,赋呈邹校长海滨先生 调寄西湖

哭展公先生 调寄买陂塘

又 稿 调寄摸鱼儿

浣溪沙·为胡展堂先生逝世两周年感赋

和友人 调寄满江红

又和友人 调寄满江红

和友人 调寄玉阑干

六州歌头

婆罗门引词

永遇乐·闻长沙大火

忆旧时

一寸金

金缕曲(其一)

水龙吟

青玉案

瑞鹤仙·燕

早梅芳近·燕巢

酷相思·七夕 

醉桃源

祝英台近·和龙教授 

点绛唇·和龙教授 

沁园春

踏莎美人

沁园春·雪 

蝶恋花·棋 

瑞龙吟·雪夜 

惜红衣

征招

金镂曲(其二)

踏莎行·十月九日夜追怀刘尧澂先生 

遍地锦·答重庆友人 

满江红·和杨植筠 

 集句

廿年秋敬谒黄花岗 集唐

秋夜 集唐

忆人集句

黄花节集句 

梦胡展堂先生

夜吟

集杜

归来

猎猎

五月十二日追怀胡展堂先生(集句十首)

河洑赠谭肖崖

送肖崖

我师

病中示二弟

由河洑返璩家溶途中

集杜句二首

三巴

与客说桃源洞

酬谢心准先生

浮云

寄李晓生先生

沅湘

月夜寄四弟次炯桂林

瓦盆

夜坐

集句一

集句二

集句三

 挽词

廿二年古湘芹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

挽林直勉先生

挽邓泽如先生

挽徐母王太夫人

挽陈少白先生

挽友人之父

代挽又一联

卷二 杂文

 先考行述(哀启) 

 在南京“五四运动纪念会”上的讲话 

 高裕生姨丈七十寿文 

 徐母王太夫人九十寿言

 展堂堂扁跋 

 黄兰甫族谱序 

 国庆节之回忆 

卷三 书信

 致易培基函

 致邹鲁书(八通)

 致谢心准书(九通)

 致罗翼群、谢心准书

 致罗翼群书

 致李扬敬书

 致胡立吴书(十一通)

 致龙近仁书(二通)

 致友人曹君书

 致某君书

 致友人书(十一通)

 致杨幼炯书(三通)

 致杨熙时书(三十通)

 致杨朝俊书(九通)

 示鹄侄书

 致陈美贞书(五通)

卷四 日记

 民国二十七年 (二则)

 民国二十八年( 十则)

 民国三十年(二则)

 民国三十一年(一则)

 民国三十二年(六则)

 民国三十三年(二十七则)

 民国三十四年(十六则)

 民国三十五年(二十二则)

附录

 附录一 家史谨记 杨祚永

 附录二 杨煕绩兄弟资料(三则)

 附录三 杨熙绩为夏重民烈士纪念题词

 附录四 于右任赠杨熙绩对联

 附录五 杨熙绩为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新校舍落成题词(影印件)

 附录六 2000多件珍贵文物回中大

 附录七 校友杨祚强珍藏孙中山手书将在校庆前展出

 附录八 杨熙绩家人及近亲属一览

后记

试读章节

去年十一月,倭虏由华容、石首西犯松滋,西南寇南县、安乡,已而陷澧州、陷石门,余即欲徙家以辟寇,乃报载我军沿汉水而下,以击宜沙之敌。余喜日:“此似孙膑攻魏救赵,耿弁欲走西安攻临甾,曹操攻于毒本屯,而毒弃东武阳,我军果有人乎,此举足解大江南岸之危也。”孰知此为军事发言人欺吾民者。

十五日,闻慈利、临澧相继不守,炮声亦愈近,吾民欲逃避者,则交通工具早为统制。余遂令淑琼、美贞携鹄孙、琼华、祁曾渡江而南,居木塘坪文昌善家;余与厚妹仍居陬市李家洲。

十七日夜,鸿孙、福曾、寿曾自校中归,日行七十余里尚不疲乏。余欣然呼饮食之,示嘉劳也。

十八日大风,然炮声较少,似亦渐远。既无军事之情报,《常德民报》及《新潮报》又已停版,以为乱稍稍却矣。

十九日上午,淑琼、美贞携鹄孙、琼华、祁曾仍回寓。晡时文昌善、黄伯声来,谓乱军由彭叫驴子(彭素为湘西巨匪)为之导,已逾盘龙桥,距陬市不三十里,宜速走。余曰:“晏矣,明日行何如?”昌善、伯声曰:“夜中有事,恐渡河大不易。”余行计遂决。昌善命工荷行李,余先率妇孺南渡,令水保督工俟于寓。时已昏暮,然炬灵登舟,甫及中流,陬市之秩序变。是夜寓木塘坪李包头家。夜半,羊毛滩火,而炮弹之声烈。盖我军放弃羊毛滩,自焚其子弹库也。

二十日黎明,敌机群甫经过,即闻炸弹声,而机关枪声如在陬市附近数里内。余决依协武,随桃源县政府所在地为行止,顾荷担者不可得,嘱青松觅之。

二十一日清晨,人有以千元求一工无应之者。余得工人,一饭将熟,拟饭后向桃源县城方而行。忽见川军策马疾驰,狂呼寇至。已而,江岸之机关枪声大作。河’袱驻有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某团,亦从山上向陬市发炮。全村遂大乱。余急以中央秘书处所发之废密本及《中央党务法规》《中央党务公报》投诸火,俟其焚尽,始集合家人分携应用之衣物出门。是时,桃源之路已不通,遂走常德。午后三时许,至裴家码头,乃得食。薄暮抵斗姥湖,在小屋中围炉御寒。遥见火光,知倭寇已陷陬市。此夜未睡,皆危坐达旦。

二十二日昧爽,冒严霜行河’袱牛鼻滩,炮声寂然,但闻常德负郭之炮声而已。下午二时许,抵兴旺冲向宅(美贞之姑母家)。余引被而寝。某师管区官兵到处掠夺,人夜,村人有露宿于山谷中者。余笑日:“此辈所欲在得财耳,何畏之有。况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愈于拱手授倭虏乎。”

二十三日,命伯利、水保、金生往木塘坪择取衣物。敌军过兴旺冲,村人犹以为我之第二百师来援,争立于门外观之,诸稚亦呼余出视。余见良马二三百,皆负炮,其官兵亦各有锐气,疑是倭寇;然未侵暴,或为我军也。晌晦,陈某来,谓斗姥湖、天子岗、黄石港皆有敌矣。

二十四日,伯利、水保、金生先后至,亦谓途中因遇寇而相失。余于是知兴旺冲外,四面皆敌,非觅路以出,必陷于贼。

二十五日,令伯利往清水堰与王清宙商借居事。

二十六日,伯利回,谓从兴隆街至王家尚无倭兽。是夕,倭兽在附近杀人放火。

二十七日晨,匆匆饭罢,率家人行,至萝卜冲遇一人从草坪来,问余所适,余告之。其人日:“此去非经草坪不可。今草坪已有敌,我即辟寇者也。”方踌躇间,而我军已与倭寇在草坪接战,遂返向宅,坐未定,敌亦入兴旺冲,余及家人仓皇避山上,但见满冲皆是寇兵。既而倭寇搜山,家人遂致弗克相顾。从余者仅一水保。山上枪声作,余匿深壑,以枯枝自蔽,默念吾家十人,遘此艰危,在在可虑。然吾曾祖以上皆力田者,吾祖吾父始营商业,而一生忠厚。即余于政治上,未尝敢作一忍心害理之事。然则今日虽险,吾家必不至有不幸者也。遇敌凡六七次,辄为水保挟以走免。最后距敌咫尺,水保推余自高崖坠深谷,又越另一山而窜。惟闻山下击杀男子声、妇女呼救声,盖倭寇肆其兽行云。夜与伯利、金生遇,始悉家人所在。行一二里,于一村舍,得之,举家无一散失者。余大喜慰,徐询所值,则亦遇敌凡三次,祁曾之衣悉掠去,鸿孙、福曾之衣掠已复弃之,仅寿曾之衣未被掠。厚妹则因护持余之碧玉章(此章之玉,即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制中华民国玺、中国国民党玺之余玉,自国民政府主席及委员以次,由印铸局各制一章,俾作纪念。其时余任国民政府文官处文书局局长兼代文官长),敌批其颊,故玉狮章失而此章幸存。淑琼、美贞尚未惊扰,惟鹄孙几为所掳。余谓此实我祖宗之德阴焉。藉草而坐,望见四面火起,其光烛天,皆默默然,相傍以取暖耳。

二十八日拂晓,屋之前后有敌骑北行。余率家人乘隙由小园中攀藤登山,觅得一路,迂回走数里,出山未远仍为向宅。时余火之烟焰犹炽,但向宅未焚,而余家衣物则狼戾于地,不可胜拾。敌机又复盘旋屋上,知其掩护群兽过境,相与仓皇出屋,人各赤手,无所负载,仍向兴隆街方面走。凡有敌之处辄改道以避,途中遇敌则入山林,如是者数数。淑琼挟掖厚妹,美贞护持诸稚,余独携幼圃之女裕豪,盖受朋友之托,一旦临患难,愈宜加之意也。午后距发旺桥约里许,路人告余,谓发旺桥顷已有敌。余进退维谷,遂欲往依肖崖,然不知苏家桥路之远近,不得不浼人为之导。顾此村之人,无不携家以辟寇,莫有肯导余者。得一老翁导行廿余里,以八十元酬之。此地离战线稍远,两日仅一饭,甫脱险,便知饥渴矣。饮茶村店,又市肉焉。是日为美贞生日,厚妹笑谓之日,持之飨汝。抵肖崖家,时已欲瞑,而肖崖已举家人溪。陈松柏出迎,知其夫妇亦自五家山辟寇来此。饭罢围炉,烧松枝并杂以竹,此乡村之佳趣。余亦忘其为辟寇者也。谈至午夜,十余人共一室,以草席地而卧,纸窗皆破,寒风侵人,昨夜未眠,到枕即睡熟矣。

P170-172

序言

先祖父杨公熙绩,字少炯,湖南常德人,生于清光绪丁亥年(1887)3月5日。先祖父自幼即富民族思想,尤对清廷之暗弱,愤懑不已,亟思有以革之。光绪甲辰年(1904),黄克强先生谋举义于长沙,宋教仁负责经营湘西,先祖父即与刘复基、胡有华两烈士从之,9月事败,出亡于外。光绪丙午年(1906),先祖父与刘复基、胡有华赴常德,以祗园寺为湘西革命同志之交通机关,复为清吏廖世英侦知,大捕党人,故先祖父又出亡。自是即居无定所,席不暇暖,常为流离异乡之人矣。当先祖父奔走革命之际,贫病交侵,炎凉多态,有拒而相交者,有望而却步者,尤有吝毫末而不助一餐著,艰难险阻为无不备尝。武昌起义时,先祖父亦拟参加,然因病未果,否则彭楚藩、刘复基、胡有华三烈士之外,又多一烈士矣!

民国二年(1913),讨袁失败,先祖父乃避走各地,间关东下,后出亡日本,并加入中华革命党,由是得终侍总理十有二年,竭股肱之力,以襄助焉。民国五年(1916),袁氏病逝,先祖父归国,任常德烈士祠董,并奉总理命,主持正谊社于湘。

民国九年(1920)11月,先祖父奉总理命,为中国国民党湖南主盟人,昔总理迭以湖南支部长任之,均力辞,惟愿不居名位而服务于党耳。后从总理南行。民国十年(1921)5月,任总统府秘书。民国十一年(1922)6月,总理蒙难于广州,秘书长胡汉民由韶回师平乱,先祖父代行秘书长之职,运筹坐镇于仓皇危难之际。叛军入韶,先祖父于调度撤退之后,护国玺以出,扁舟一叶,两岸弹发如雨,同行者多惴栗,惟先祖父镇定如常,且抚慰各同志令无惧。随又奔护总理于白鹅潭军舰上,与决策焉。

民国十四年(1925)春,总理逝世,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先祖父任秘书。时党务纷纭,国事蜩螗,令先祖父悲愤不已,乃终日以酒自遣,每饮必醉,醉则痛批时政,痛骂主政者,其肝肺病根即潜伏于此矣!

民国廿年(1931)秋,先祖父又辞国府代理文官长,与林直勉先生等赴粤,西南诸公如萧佛成、邓泽如诸先生留先祖父在粤,并担任粤省审计处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先祖父被选为监察委员,同年5月胡汉民先生逝世于羊城,其遗嘱签证人中,先祖父亦署之。其后西南局势改观,乃举家迁返南京。自此先祖父即退居林泉,不问世事矣。

民国廿六年(1937)抗战全面爆发,吾家因避战火而数度播迁,由常德、桃源而桂林、平乐,最后避居于昭平之利扶乡。是时中央接济已断,几至三餐不继,无以为炊。幸赖昭平县长按月资助米粮及少数金钱,方得勉强糊口。而先祖父病根已深,乡下复缺医药,是以病情日趋严重。然先祖父犹强支病体,课吾姊弟叔侄以四书五经及古文诗词,俾吾侪稚子虽无校可读,亦不致全然辍学也。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吾家迁回桂林。而先祖父已病人膏肓,医药罔效,痛于翌年12月27日逝世,呜呼哀哉!先祖父一生耿介清廉,忠党爱国,虽历居高位,而家无恒产,清苦自若。退隐后,日惟以诗酒自遣,作品甚多,惟大部分亡于战火,今仅存余一小部分。先祖父诗文中,字字句句皆为忧时愤世之词,自感遭时不遇,有志未伸之无奈。读其诗文,亦令人唏嘘感叹,一代高洁之士,国士之才,竟被弃置不用,抱憾以终,人事乖违,是天道亦不可凭也。

际兹人欲横流,世道沉沦之时,放眼宇内,竟无一振衰起敝,匡时救世之人,如先祖父之人格风骨者亦不得见矣。

先祖父之诗词杂文,无论就词藻之优美,及旨趣之严谨论之,皆为珠玑瑰宝之作,诚可谓掷地有金石之声也。兹特将其遗作集汇成册,传之子孙,且盼公诸社会,庶可收“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之效,亦可为人间留一分正义,为天地留一分正气也。是为序。

2005年仲秋谨述于台北

后记

先祖杨熙绩(少炯)先生,早年追随黄兴、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他先后参加过华兴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从成立中华革命党开始,他就一直在孙中山身边工作。在其生活中,留下一批资料。编一本有关先祖的文集,是家姊杨琼华女士以及其他杨氏遗属的夙愿。现在,《杨熙绩集》行将刊世,我们在兴奋之余,理应感谢为本书出版尽心尽力的各位女士和先生。

首先,要衷心感谢尊敬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程教授担当重任,公务、教务繁忙,仍在百忙中对本书的筹划出版予以关心和支持。没有他的统筹,本书实难得以付梓。还要衷心感谢中山大学校友总会、李汉荣秘书长以及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王蕾博士、张琦、叶湄、谢小燕、朱婧、王文娟等馆员不辞辛劳,和中山大学出版社联络沟通,鼎力支持。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我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一九六五级同窗曾庆榴教授,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党史研究专家,蜚声海内外的黄埔军校研究领军人物。他是书稿的最初读者,自始至终关注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和若干史实的细节和补充,使我们获益匪浅。是他,引荐了李吉奎教授承担本书的编辑整理。本书收录诸篇的原作手稿,是先祖上溯20世纪初叶,下迄40年代中期,在时局动荡、山河破碎和颠沛流离、浪迹江湖的困顿和险境中草就,经历了百年风雨,岁月磨蚀,在海峡两岸亲人的传递中,历尽艰辛,留存至今,多有断简残篇,尚未成型,然虽显陈旧破损、杂乱无序,却并未消损其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由于先祖早年即追随中山先生左右,投身民主革命多年,其特殊的工作经历、生活背景和个人特质,在风云际会中,举凡个人亲历、重大时政、往事旧闻、要人影踪、友朋交游,兼及家庭细事,均在存世的诗词对联、日记手札、书信杂文之中,一一呈现。折射出近现代复杂多变的历史痕迹和印记,补充了辛亥革命史、民国史、孙中山研究史和文史领域中的缺载之处,即使挂一漏万,亦是他人难以提供的。校订内容如此涉笔广泛而文字错综复杂的“原生态”文稿,须以多种文献资料,搜辑考证,比证勘核,整理菟集,钩沉爬梳,乃至改繁就简,标点拟题,工作艰苦细致。李吉奎教授整理书稿,不惮辛劳,悉尽心力,认真负责。我们对李教授为《杨熙绩集》成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深表谢意。

承蒙中山大学出版社接受本书书稿的出版。中山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校对、出版等相关人员,不辞辛劳,悉心尽力,认真负责,在此一并致谢。

衷心感谢各位至爱亲朋,他们为文稿的珍藏、誊录、整理、打印,校阅和文稿在海峡两岸间的传递,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特别向戴昌圣博士、戴昌贤博士伉俪,戴昌仪硕士和钱达博士夫妇,王永兰女士、李晓东博士、杨露夫妇,深表谢意。受惠于家人们的同心协力,文稿才得以顺利成书,结集面世。

杨祚强

2017年5月26日晚于深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8: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