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绕室旅行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其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绕室旅行记(精)》为藏书家谢其章独特的“书之旅”,借用施蛰存同名文章,作为本书的书名,也是其藏书生活的写照。“书似青山常乱叠”,坐拥书城,正如身在山水之间,亦是其文心雅意的集中体现。该书既有其收藏的知堂的故物、巴金初版本《家》等的逸闻旧事,也有“南玲北梅”一事的前前后后、民国大案刘景桂事件的史料爬梳等,更涉及其收藏的珍贵期刊、藏书票、护封等。各种珍本家藏,各种甘苦幸恨,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谢其章著的《绕室旅行记(精)》是其藏书生活的写照。包括两卷:卷上收有知堂的故物、李香兰签名本、柳存仁《人物谭》、鲁迅诛猫记、巴金初版本《家》存世知多少、杨绛文字生涯之先声、张仃——三十年代漫画最后值更人、汪子美漫画周氏兄弟、黄俊东修补《黄包车》、梅曾亮卖书帖、刘景桂手刃滕爽案、爱玲千里寻兰成、梅娘自编自演“南玲北梅”、不是回应——我为什么质疑“南玲北梅”;卷下《论语》:中国的《笨拙》、《论语》之初发生了什么、我与《良友画报》、我与《宇宙风》甲乙刊、闲话护封、闲话送书、藏书票、样报、抱犊崮、依栏看旧日金粉、三十九位爱书人自画像、《书肆巡阅使》序、《好书之徒》序、《书贩列传》序。

目录

卷上

 知堂的故物

 李香兰签名本

 柳存仁《人物谭》

 鲁迅诛猫记

 巴金《家》初版本存世知多少

 杨绛文字生涯之先声

 张仃:三十年代漫画最后的守更人

 汪子美漫画周氏兄弟

 黄俊东修补《黄包车》

 梅曾亮卖书帖

 刘景桂手刃滕爽案

 爱玲千里寻兰成

 梅娘自编自演之“南玲北梅”

 不是回应

 一一我为什么质疑“南玲北梅”

卷下

 《论语》:中国的《笨拙》

 《论语》之初发生了什么

 我与《良友》画报

 我与《宇宙风》甲乙刊

 闲话护封

 闲话送书

 藏书票

 样报

 抱犊崮

 倚栏看旧日金粉

 三十九位爱书人自画像

 《书肆巡阅使》序

 《好书之徒》序

 《书贩列传》序

后记

试读章节

张铁铮先生在《知堂晚年轶事一束》中称:“一九六六年,红卫兵兴,知堂老人被迫说明有三页鲁迅手稿赠送给我了。于是红卫兵勒令我交出手稿,后来这三页手稿归北京鲁迅博物馆人藏了,这当然比保存在我个人手里为好。可是,就在当时那样的情势下,为了避祸,我烧掉了解放后知堂老人来信一百余通,还有字幅、 《往昔》诗册、扇面、周氏著作、照片等,无一幸免。当时痛心疾首,徒唤奈何而已。今日重提此事,言之尚有余恫。”

与张铁铮相同经历的不乏其人。周黎庵写道:“所以有幸保存他(周作人)的二百多封信札,确实是我珍藏的拱璧。当然,经过浩劫,连他为我书写的几幅条幅,恐怕早已化为云烟了吧。” (《周作人与{秋镫琐记)》)

金性尧与周作人有交往,其藏品下场与上面两位同,只不过金性尧想得开一些:“还有一本《儿童杂事诗》,是他(周作人)用毛笔写了邮寄送我的,寄来后也没有细阅。这些东西,如果不遭劫,也不过藏在箧笥中,不见得会拿出来玩赏,一旦失去,就会念念不忘。世间事物的得失,往往如此。” (《叶落归根》)

张周金三位与周作人是友人的关系,所以三位所藏似应称为“现货”而非“旧物”。时间又往前走了二十多年。所有的“现货”均蜕变为“旧物”,然后一代一代收藏下去。

常任侠稍幸运:“我所保存的启明先生的纪念品,只有一张条幅,一把折扇”。虽然并非“片纸不留”的下场,但是亦损失惨痛,尤其相对于他先前的收藏一一“包括他们发表文章的报刊,也都在保存之列。当一九三七年的春天,战事将起,我把启明、鲁迅先生的翻译和著作的各种初版本、成套的文艺杂志,共包装了三十多箱,运回故乡,在颍上东学村我的故居保存起来”; “知堂和我通过不少笺札……在‘文革’时,我把这篇文稿和信札,包起来放在一个隐蔽的地方,不料我的室内在‘文革’时被洗劫一空,这包珍藏品再也见不到了。” (《回忆周作人先生》)

我的书友几乎每位都藏有“周作人签名或印记”的书,柯卫东君甚至藏有鲁迅印记的书(《淮南旧注校理》),我在他家亲见目验,他自己也把这段奇遇写进《旧书的随笔集》。胡桂林君在报国寺地摊以一百元得周作人签名送给尤炳圻的《药堂杂文》,杨小洲所藏《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汤海若问棘邮草》亦为周作人钤印本。

“我有你没有”,这是收藏圈通行的尴尬事。“大家都有唯你没有”,更是尴尬中的尴尬,简直无地自容。十几年前在潘家园地摊听到两人对话,甲问乙:“你有猴票吗?”乙回答:“瞧你这话问的,没猴票还能说自己集邮么!”

二十几年遛旧书店的时光,周作人的东西见到过几件,却从来没有动过“买心”,实质是买不起。自己买不起倒是动员友人买,方继孝先生收藏有周启明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通信(带信封),一千五百元,他拿不准,我说你买吧,没错。柯君在报国寺地摊见到一件周作人小品,开门的货,真是惹人喜爱,五千元。柯君与我经济相仿,观赏半晌,最后不是一咬牙买下而是一咬牙走掉。这两件事距今已十四五年,我曾经对抱怨书价的朋友说过:“不是书价高,是你收入低。”

如今的我,对于藏书这档子事情,似乎“无大所谓”了,早巳过了“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激情年代。也许这种消沉与低落,源于长久的“见不着让人心动的货色”。

P4-6

序言

现在的我们“谈霾色变”,我跟友人说这个霾不就是以前的雾么,人家马上给我上了一堂“霾课”,还羡慕我待在屋里写东西足不出户,霾害我不到。八十年前的一天,施蛰存(一九。五一二。。三)说: “今天气候很坏,天上阴霾,地上潮湿。”所以他就宅在家里,绕着屋子转圈,转到哪儿就在哪儿发一通感慨,有一点儿怀旧,有一点儿惆怅,总之调子是低沉的,很像那一天的气候。

家,是为坏天气准备的。

这一年是施蛰存“而立之年”,在这个坏天气里,他写了《绕室旅行记》,有一点儿抒情,有一点儿纪实。没有哪一位作家写过这个样式的文章,写文章很多的周作人没写过,写文章很多的丰子恺也没写过。倒是姚颖的《我的书报安置法》、赵君豪的《午夜翻书记》有点儿相像。《绕室旅行记》前十多年被选人“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虽然我很反感动辄什么“中华”啦“百年”啦,但是我也很奇怪评选者们看中《绕室旅行记》什么了,这篇文章与我们习惯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落花生》《白杨礼赞》不是一个腔调。

《绕室旅行记》是施蛰存在老家松江“我的家屋”所写,松江乃老电影《小城之春》摄影地,我们可以从电影里的屋宇院落约略想象施蛰存当年所绕之屋的内外景的模样。 《我的家屋》写作晚于《绕室旅行记》几年,两文既可视作上下篇,亦可合而观之。

施蛰存讲: “十余年来,我已养成了一个爱书之癖。每有余资,辄以买书,在新陈代谢之余,那十二只书箱的内容,已经成为比较的齐整了。虽然说不上是藏书家,但在我却已是全副家产了。”施蛰存回忆: “差不多每天晚上,母亲的(缝纫)机声,父亲的算盘声,我的读书声,和妹妹们的嘻笑声,互为应和,父亲常常引曾涤生的话‘人其室,有读书声,纺绩声,儿童笑乐声,其家必兴’。”施父经商,故家境富足,不然施蛰存绕室旅行的资本何来?照相机刚人中土,一台柯达要大洋三十元,施父见小施喜欢不过,买;意大利诗人亚里奥斯妥石雕半身像,二十五大洋,小施喜欢,买。

我想起我的少年,无力拥有喜欢之物,父母没有如此出手阔绰的经济,能够按期交学杂费已经很吃重了。

之所以对《绕室旅行记》特别地有兴趣,那是因为在我最热衷于搜求民国文学期刊的时候,不早不晚地读到了它。《宇宙风》杂志是我最早人手的几种杂志之一,第十期(一九三六年二月一日)上刊有这篇妙文。从下面这句话里可以推算出此文具体的写作日期:“收拾好墨池水滴,揩干净书桌,恰好校役送来一本《宇宙风》,总算有了消闲具。看到秋荔亭墨要之一,觉得俞平伯先生的文章游戏愈来愈妙,可惜我又不解其道,莫敢赞一辞。”俞平伯文章刊在《宇宙风》第六期(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所以《绕室旅行记》写作于该年十二月初无疑。手边存有旧杂志的好处,做微小的考证,得到微小的愉快。

很赞同施蛰存对于旧杂志的看法:“我常常怕买杂志。要是不能积成全卷或全年的话,零本的旧杂志最是没在不尽地印出来的新杂志一样,十之九是画报与文艺刊物。画报中间,最可珍贵的是那在巴黎印的《世界》和审美图书馆的《真相画报》。”

那时我记住了《世界》,有一回在报国寺地摊见到两册全的《世界》,可是它太贵了。两千元,买不起,翻了翻又放回去。没多一会儿又转到这个摊上,摊主说真倒霉,《世界》被人偷走了,还不如刚才便宜点卖给你呢。《世界》画报乃吴稚晖、褚民谊、李石曾三人一九。七年在巴黎创办,张光宇写过《吴稚晖先生谈世界画报》,登在一九三五年六月的《万象》杂志。 《世界》属于名贵品种,我后来只得到一册失掉了封面的残本。

《真相画报》也要算名贵品种,总出十七册,我只存区区四册。我一直以为这个“真相”的意思就是现在常说的“揭露真相”的意思,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一百多年前,照相并不普及,画报上的图片都是手工画出来的,突然有了几张照相机拍摄的图片,很是神奇。文人们觉得照片比之图画更真实,更具事物或人物的真相,所以他们将采用了很多照片的画报称为《真相画报》。又过了二十年,这样以照片为主的画报直接叫《摄影画报》了。

《绕室旅行记》还提到了剪报、纸型这些少有人提及的物件。对于胎死腹中的《文学工场》及旧友,施蛰存满怀伤别之情,他对杂志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他评议的《良友》《时代》《春声》,我存有零本;他亲手主编的《现代》《文饭小品》皆成为中国期刊史的名牌,我甚至存的是全份。

说了这些,绕了一大圈,我是又在书名上遇到麻烦了,只好用“绕室旅行记”来做新书名字,书内的二十几篇文章是我的“书之旅”,白认为还算合适。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后记

电脑写作之后,将一年或数年的散篇文字编成一本书的样子,似乎不是难事,遇到的只是一些技术上的小麻烦。小麻烦之一是数字的写法,由于平日里写稿比较随意,有时写成阿拉伯数字,有时写成汉字,现在则需要统一成一个写法。这个活儿干了两天,直勾勾地盯着电脑。脖子很快就有了不良反应,赶紧用月饼盒子将电脑垫高,略略仰视,脖子舒服。

小麻烦之二是目录的编排,按写作时间排序是一个办法,可是这样的排列会显得“东一棒子西一榔头”,不如按题材归拢看着整齐。看了看这二十几篇稿子,有了办法,将题目里含有人名的归拢为前一部分,剩下的归为后一部分,效果立显,眉清目秀,卷面齐整。后一部分里也有若干小的“合并同类项”,尽可能做到井然有序。

《刘景桂手刃滕爽案》这篇比较特殊,这样的题材以前我是没有写过的,写作所依靠的材料也是以前不曾使用过的。材料过于丰富,如何驾驭材料而不被材料压垮,对于我而言很有难度。从来没有一篇稿子令我“几易其稿”,写着写着常常被材料绕糊涂了,陷入从未有过的窘急。越是不容易写的稿子一旦竣事,随之而来的喜悦越是翻番的。今后一年能写成一篇这样的长稿我就知足了。张爱玲曾于《(惘然记)二三事》说:“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材料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张爱玲觉得为之耗费三十年亦值得。

关于“南玲北梅”,本书收了两篇,这两篇的写作过程不一样,写作动机也不一样。第一篇是主动写的,第二篇是被动写的。第一篇是材料驱动,第二篇是情绪驱动。其实我还写有第三篇,没有收入本书。从小就听大人们说过一句话:“宁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我在这件事上已经说了太多的话,并通过这件事清楚了学者们的水平,可以继续看不起他们了。

本书的书影图片均出自我的私藏,有一张书房照片是韦力先生拍摄的,谢谢他使我的“绕室旅行”不是一句空话。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九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0: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