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亚近代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日)加藤祐三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具有药物效能的热带作物

世界商品的出现

如果不把金、银计算在内的话,那么作为世界商品首先出现的就是绢、胡椒、茶叶和棉花(棉布的原料)以及罂粟(鸦片的原料)。这些商品原来都是热带或者亚热带的作物,以后辗转流传到温带种植生产。

这些商品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它们都是具有药物效能(绢和棉花除外)的商品;第二,它们都是经过长期航海而不会变质的商品:第三,它们都是分量轻柔的商品。这几个特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作为商品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具有药效商品的需求,与欧洲大陆疫病流行不绝因而喜好香辣调味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几乎是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拼命寻找着香辣调味料。为此,追逐利益的商人不惜冒数载航海的生命危险,跨国越洋到亚洲来采买。具有药效的商品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增强人体对流行性疾病的抵抗力,消除腌肉上面的臭味。

红茶和鸦片

茶叶和咖啡都具有药效的特点,但咖啡的出现远远晚于茶叶。17世纪末期到长崎荷兰商馆的肯普费尔(1651一1716年),在来日途经阿拉伯时曾察觉到咖啡豆的药效,并记载了其煎煮及饮食的方法。当他来到日本后,对日本人饮茶之普遍和日本茶叶具有的药效感到非常惊奇,给予很高的评价。那时,饮茶之习在欧洲尚未普及。

茶叶(绿茶)是从日本经过荷兰传入欧洲的。当时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其药效性。  

茶树是原产于印度的热带植物,后来经过中国流人日本。日本人由此渐渐养成了在庭院的角落种植茶树和亲朋相聚饮茶润喉的习惯。这种风气后来又传人欧洲。

不久,英国取代18世纪后半期从事茶叶贸易的主力荷兰,茶叶的出口国也从锁国的日本转向中国。英国人最先喜欢的不是绿茶而是乌龙茶和红茶,大约自17世纪前半期就从中国购买红茶。后来,茶叶不仅仅出现在英国国内,而且开始向全世界普及。我虽然对称英国人为普及红茶的先驱者并不存疑义,但由于这种红茶实际上是在中国购买的乌龙茶经过印度洋长期运输而发酵形成的,因此对称英国人是红茶发明者的说法不敢苟同。

现在,由于茶叶制作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茶叶区分为三类,即没有经过发酵的绿茶、处于半发酵的乌龙茶和完全发酵的红茶。

当时,中国的制茶法大致是这样的:五六月的时候,把采摘下来的茶叶铺在潮湿的大板上,然后再盖上棉布使其发酵,大约一个星期以后,把棉布掀开,将处于半发酵状态的茶叶放到大锅中煎熬,这种茶叶就是乌龙茶。在其发酵过程中也有一些发酵过度的茶叶,这种茶叶就是所谓的碎茶,价格自然也很便宜。在中国当时唯一开放的港口广州,外国人成批量地购买这种碎茶。红茶应该是源于这里的。

后面还要叙述到的鸦片,也具有很强的镇痛效果。同时它又是毒品。据说罂粟的原产地是阿拉伯半岛,在中世纪时曾经相当广泛地自然生长。这种东西作为大量贸易商品的出现,还是在英国将印度置为殖民地并把鸦片专卖制度作为印度殖民地财源后的事情,时间大约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生产出来的鸦片并不是输送到英国,而是卖给中国和东南亚诸国。自此,英国就开始用鸦片同中国交换红茶,这也就是所渭的“药物效能的交换”。P3-6

后记

1850年6月,美国《哈普斯月刊》(Harpers Monthly Magazine)杂志创刊,刊载了大量真实反映19世纪中叶最为鼎盛的美国捕鲸业的版画。保护捕鲸业,也是美国政府派佩里“黑船”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本书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内出现了以上的画报、月刊等,因此能够收录很多当时的图像资料,通过图文版让读者亲眼看到那不可多见的历史长卷。不过,当时的报纸、杂志刊载的都是黑白图像,进入20世纪后,杂志上才有了彩色照片。

在本书发行的过程中,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本书大部分是用富士通OASYS于1984年8月20日发售的便携式打字机打出来的。因为我这个人下笔重,又喜欢打网球,后来患上了腱鞘炎。当时医生下令:“笔和球拍,你必须舍弃一个!”就这样,我选择放弃球拍,已经好多年了。于是,当看到OASYS的发售广告,我立即买了一台,这本书就是我用打字机打出来的第一号。在这30多年间,我从打字机过渡到电脑,并且又能打网球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本书是和另一本拙著《黑船前后的世界》(1985年11月岩波书店头版发行,1994年筑摩学艺文库增补版发行)同时临近截稿目的,那段时间我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如今回忆起来,倒也忙得不亦乐乎。

事情是这样的,1980年,岩波新书出版发行了拙著《英国和亚洲——近代史的素描》(1991年由蒋丰翻译为《十九世纪的英国和亚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本书的“19世纪亚洲三角贸易”这一章节里,我论述了英国将在殖民地印度生产的鸦片出口到了中国(以及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的实际情况,并再版后记

本书是讲谈社1985年12月出版的拙著《东亚的近代》的中文译本。《东亚的近代》被选入日本“图文版世界史”系列丛书第17卷(共20卷),是日本出版的众多历史系列丛书中首次为读者呈现了众多宝贵图像资料的。

本书的图像资料收集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之大,耗时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我奔波于各地图书馆,共收集到重要图像资料800余份,经过筛选,最终使用了500余份。在出版中文译本之际,又删除了彩色的和部分不清楚的图片。

本书的封面(日文原版),是我精选的一幅彩色木版画,体现了日本浮世绘的高超的艺术性。这幅木版画在当时不是用来速报某个特定事件的,然而它毫无疑问是时代的一个侧影,比新闻照片更具时代价值。直到报纸和杂志问世,才有定期发行的新闻照片,但早在日本幕府末期,就出现了一种黑白印刷的不定期发行的瓦版,相当于现在的号外。

1842年5月14日,英国创办的《伦敦新闻插图本》(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成为第一份以木版画和铜版画为主体的周报,,创刊号共12页,刊载了32张版画,其中还有外国报道的图片。该周刊密切关注中英鸦片战争,经常刊载英国派遣到中国战场的印度籍兵团的风俗、服装,以及中国各大港口要塞及海战场景的版画等,直到中英两国缔结了《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只是当随军画家的速写送到报社,并作为版画出现在周报上时,往往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一个半月时间了。谈及中国清政府因抵制鸦片最终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1839年秋一1842年)。在书尾我就日本幕府末期的鸦片问题提出了疑问,结果发现日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先行研究。通过一系列调查论证,我自问自答般地写出了《黑船前后的世界》,并在岩波书店发行的《思想》杂志上连载,同时马不停蹄地准备出版单行本。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单行本提前一个月问世,紧接着就又开始校正《东亚的近代》,总算是在期限内完成。在此,我感谢一直以来都给予我支持与帮助的出版社的编辑和校对人员。

在日本的出版界,世界史系列丛书和日本史系列丛书是被完全分离的。因为本书涵盖了日本、中国、朝鲜的历史,所以被选入了世界史系列丛书的“东亚近代史”。

“近代”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时间定义,因此我在本书的开头特别强调,是对于东亚来说的“近代”。

在《黑船前后的世界》(1984年1月连载于岩波书店《思想》杂志,题为“香港殖民地的形成”)里,我曾提及“近代国际政治——四个政体”的构思,如今这个构思也被纳入了《东亚近代史》的第二章第六节,图解了列强、殖民地、败战条约、交涉条约这四个政体的关系。比如印度、印尼等殖民地就是丧失了立法、司法、行政的国家主权,对于列强的从属性最强;再比如被迫签署败战条约的国家,就得接受赔款加割地的“惩罚”性要求,比如中国清政府在中英鸦片战争结束后,缔结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而交涉条约则没有战败国或战胜国,也不带“惩罚”性要求,对于列强的从属性也最弱,比如日本和美国签署的《日美和亲条约》《日美修好通商条约》。

在开头部分,我已经介绍了该书的着眼点一共有三处,并以编年体形式分五章节阐述,各章节有各章节的主题:第一章是“世界商品和交通革命”,第二章是“外部压力和抵抗”,第三章是“探索富强和独立之路”,第四章是“战争和革命”,第五章是“民族的解放与共存”。

虽然受版面限制,该书没能就个别的历史现象进行充分的论述,令我心存遗憾,但我自认为已经是在用最佳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历史认识了。

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蒋丰翻译的“加藤祐三史学著作选”,其中的第二部《东亚的近代》就是该书的前身。当年,蒋丰作为研修生进入横滨市立大学学习,主动提出愿将拙著译成中文,其译作立意之高、文采之长令我感佩。具体经纬和感想,我在蒋丰担任总编辑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的高端访谈《珍惜亚洲的“两雄共存”》(2013年1月号),和博客“《日本月刊》三周年祝贺会(2014年12月2日号)”中均有提及。

今年是2015年,距离该书的头版发行已经过去了30年,距离蒋丰的中译本的出版发行也过去了23年时间,能经东方出版社重新出版,对于我来说真是无上荣幸。希望我与蒋丰的合力之作——中文版《东亚近代史》,能够拥有更多的中国读者。谢谢大家!

2015年5月

写于东京

加藤祜三

目录

中译本序言

对于东亚来说的近代——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世界商品和交通革命

 一 具有药物效能的热带作物

 二 工业原料的出现

 三 东亚的开放体制

 四 东亚锁国和欧洲入侵

 五 英国产业革命和亚洲

 六 海运的中转港口

 七 印度的殖民地化和财政

 八 19世纪亚洲三角贸易和殖民地财政

 九 海洋的交通革命

 十 人口的增加和移民

第二章 外部压力和抵抗

 一 鸦片战争

 二 鸦片战争情报和幕府的对策

 三 英国的后退和美国的出现

 四 佩里率舰抵达日本

 五 《日美和亲条约》

 六 四种体制

 七 开港后的贸易形态

 八 围绕租界和贸易的进攻与防守

第三章 探索富强和独立之路

 一 清政府的对策

 二 白银问题与清朝财政

 三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化

 四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五 太平天国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六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七 哈里斯和《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八 两个战败条约

 九 洋务运动

 十 从横滨开港到明治维新

 十一 奠定近代化的基础

 十二 源于日本的朝鲜开国

第四章 战争和革命

 一 战争与和平

 二 “亚洲”和“东洋”

 三 逆向输入中国的和制汉语

 四 中法战争和日本侵略朝鲜

 五 日、朝、中的歧路

 六 甲午中日战争

 七 《马关条约》和殖民地台湾

 八 受挫的戊戌变法

 九 义和团的兴起和失败

 十 半殖民地中国和军事大国日本

 十一 孙文的革命同盟会

 十二 日俄战争和朝鲜、满洲

 十三 银行和铁路

 十四 辛亥革命

第五章 民族的解放与共存

 一 “民族”和“国家”

 二 反省传统文化和留学生

 三 “三一运动”和“五四运动”

 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共合作

 五 蒋介石和毛泽东

 六 伪满洲国

 七 从长征到西安事变

 八 中日战争

 九 冷战下的解放

附录

序言

有一些书,是自己读了,儿子也要读的。儿子读了,孙子也要读的。有一些书,是子子孙孙都要读的。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把它们编在一起,取名“学而”。

有一些书,是百年前出版的,百年以后还要出版的,百年的百年以后还要出版的。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把它们编在一起,取名“学而”。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读了,还要反复地咀嚼的,就像老牛反刍一样。这就叫“学而时习之”。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读了,还要践行、运用,用来指导人生、社会与思维的。这也叫“学而时习之”。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是要背下来,还要能触类旁通,上下求索,融会而贯通的。这就叫“学而不思则罔”。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是要熟读,又能学以致用,让它们的价值惠泽众生的。这就叫“学而优则仕”。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熟读了,读通读透了,就当倾其所有,为他人谋幸福,为民族谋幸福,为子孙万代谋幸福。这也叫“学而优则仕”。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读通读透了,就会越来越觉出世界之伟大与自己之渺小,好书之极多与所读之极少。这就叫“学而知不足”。

读书人是不可能张扬的,读书人是不可能显摆的。真正的读书人,知道其所学、所读,永远只是挂一漏万,永远只是盲人摸象。所以他越学,越觉得是如临深渊;越读,越觉得是如履薄冰。这也叫“学而知不足”。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读一页,就有一页的“好”;读一本,就有一本的“益”。百页有“百好”,千页有“千好”;百本有“百益”,千本有“千益”。这就叫“由学而大”。

这样的一些书,我们读、背、想,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我们混浊的眼睛变亮了,我们狭窄的视野变大了,我们憋闷的心胸放开了。这也叫“由学而大”。

经由这样的一些书,我们在“暂”里读出那个“久”,从“一域”里读出那个“全局”,从“一时”里读出那个“万世”。经由这样的一些书,我们上达“可久可大”之境。这还叫“由学而大”。

“学而”的第一义,叫“学而时习之”。

“学而”的第二义,叫“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的第三义,叫“学而优则仕”。

“学而”的第四义,叫“学而知不足”。

“学而”的第五义,叫“由学而大”。

系此五义,而把相关的经典名作熔为一炉,取名“学而”。

内容推荐

所谓近代,是一个社会财富剧增、人口数量骤长的时代,是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时代。光阴飞逝,如过隙白驹。世界各地,战争与革命同起,抗衡与竞争并行。

在东亚,为何欧洲强国侵入时,日本蓄积了实力,而中国却饱受欺凌?加藤祜三在客观讲述历史的过程中,不仅正视日本的所作所为,也给出了很多历史疑问的答案。加藤祐三编著的《东亚近代史》涉及各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包含革命、战争、条约等各方面内容。

编辑推荐

《东亚近代史》所写地域为东亚,所叙时间为近代。加藤祐三执笔时虽然是从日本的角度来把握东亚总体,但他根据收集的史实证据,相对客观地还原了历史真相。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图片资料。加藤祐三为收集这些资料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中国来说意义非凡。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7: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