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败者,未必不能流芳百世,以下克上的年代,从来不乏悲剧人物。
历史最是无情,一朝把人推到最耀眼的舞台上,转眼便又灭灯而去。《战国日本(Ⅱ败者的美学)》是作者茂吕美耶继有滋有味的风情轶事后,将焦点对准了战国日本命运潮起潮落的七组人物。成王败寇的偏见层层剥去后,那些久为阴影所笼罩的,便在作者娓娓道来的精彩故事中一一浮现。
| 书名 | 战国日本(Ⅱ败者的美学)/理想国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日)茂吕美耶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的败者,未必不能流芳百世,以下克上的年代,从来不乏悲剧人物。 历史最是无情,一朝把人推到最耀眼的舞台上,转眼便又灭灯而去。《战国日本(Ⅱ败者的美学)》是作者茂吕美耶继有滋有味的风情轶事后,将焦点对准了战国日本命运潮起潮落的七组人物。成王败寇的偏见层层剥去后,那些久为阴影所笼罩的,便在作者娓娓道来的精彩故事中一一浮现。 内容推荐 茂吕美耶著的《战国日本(Ⅱ败者的美学)》讲述:时代最耀眼的舞台不属于他们,但面对无情的命运和强敌,他们不加辩解也无须求饶。 上杉谦信:百战百胜的一代军神,却终生蜗居一隅。比起天下霸业,他真正想守护的,不过是看不到狼烟、听不到战鼓的冬之越后…… 黑田半兵卫:秀吉前半生的最大功臣,却屡遭猜忌。其实,有时候人拼命为另一个人效力,不为名利,就单纯想得到一个赏识笑容或肯定眼光而已…… 直江兼续:当主君以沉默保身,文武两兼的天下第一陪臣挺身而出,尽管换来的是半辈子的颠沛流离…… 石田三成:秀吉忠心耿耿的谋臣,即使大势已去也决不妥协。从容不追地顶下所有罪名,堪称滚滚历史浊流中的一道清流。 目录 前言 历史是知性推理游戏 作家和读者的隐形知性竞技 山本勘助 独眼跛脚的燿星参谋 武田信玄身边不能少的人物 宇佐美定满 如梦似幻的越后能臣 上杉谦信的良师兼谋将 竹中半兵卫、黑田官兵卫 战国时代的天才军师 丰臣秀吉的左辅右弼智囊团 甲斐姬 女中豪杰的东国战华 不让须眉的关东第一美女 直江兼续 智勇兼备的义爱贤臣 与上杉景胜共谱最感人的君臣佳话 伊达政宗 奥州军团的独眼飞龙 予生也晚、无缘霸业的雪国战将 石田三成 誓死不二的悲剧智将 为丰臣家抛头颅的忠臣 试读章节 信玄惹眼识独眼 山本勘助生于三河国(爱知县)。幼时患天花,脸上全是凹坑痘疤。二十岁时离开故乡,周游诸国研习兵法。流浪期间,足迹遍及天下各地,每到一处,必定前往当地古战场,钻研古人战略,并画下各座古城详图,研究城池建构和守城攻城法。此外还探查诸国政治实情及地方风俗,积极造访各地名将与其讨论兵法。 这期间,他拼命寻求愿意收容自己的主君,在京都曾找过足利将军,在中国地方(指本州岛西部地区)则探访毛利家和大内家,其他还有九州的大友家、山阴的尼子家、奥羽的南部家、相模的北条家……却都因其貌不扬又跛脚,全遭拒绝。 穷困潦倒的山本勘助最终回到故乡,将最后一线希望寄托于骏河守护今川家。此时他已经四十出头,肤色黝黑,原本布满凹坑痘疤的脸上又多加几道伤痕,除了跛脚还失去只眼,手指也残疾,可以说满身疮痍。 今川义元的家老之一朝比奈兵卫尉(朝比奈信置)和山本勘助是知己,极为欣赏山本勘助的苦学成果。他向主君推荐: “此人京流剑术高超,精晓布阵,尤其擅长筑城技术,具有守城攻城的非凡才能,是不可多得的大刚者。” 骏河守护今川义元既没有听从家老的建议,也不曾实际召唤山本勘助面谈,只派人去探听勘助的风评。得出的结论是: “这人是残疾者。矮个子,独眼跛脚,形貌丑陋,从未出仕任何名将也从未当过城主,连一个提草履的下人都养不起,怎么可能知悉守城攻城兵法?” 如此,山本勘助在骏河待了九年多,始终不得志。这期间,山本勘助虽然有过几次剑术功绩,但当时流行新当流剑术,不把京流看在眼里,以致他一直寄居在今川义元的家臣庵原忠胤宅邸,雌伏度日。 古语有云,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是,连孔子都会以貌取人,王尔德也说“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可见以貌取人并没有错,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经验总结。何况“貌”并非单指五官长相,还包括全身散发的气质以及彼此对不对盘的问题,毫无准则可言。 今川义元错在他不信任家老的眼光。试想,家老是大名的重臣,各自统帅各部门所有家臣,掌管领地的繁琐事务,是执政核心人物,这种地位的人怎么可能只凭和对方有交情就随便向主君推荐呢?另一点,今川义元错在没有亲自和山本勘助面谈。即便以貌取人,至少也得和对方交谈后再下判断为佳吧。 天文十二年(一五四三)正月三日,武田家众家老聚集在信玄的根据地踯躅崎馆(山梨县甲府市古府中町,现为武田神社),商讨该年的军备事项。众人提到国境的筑城问题,一致认为筑城的首要关键是设计和地理位置,只要这两项不出漏洞,即能以三百守城兵对抗一千攻城兵,信玄问众人: “领地内有无筑城人才?” 此时,家老总管板垣信方(板垣信形,武田四天王之一)向信玄推举了三河国的山本勘助。二十三岁的信玄不假思索便说: “好,给他一百贯俸禄,带他来见我。” 古时的钱币中央有洞,用绳子串成一千文便是一贯,换算为稻米至少是一石(十斗);信玄用一百贯俸禄聘请新人,可谓破格高薪。而且信玄很体贴,还命板垣准备马匹、弓箭、长矛、绸衣、随侍等,让勘助在中途换装,以便他能风风光光前来进谒。 这正是武田信玄和今川义元的相异处。 同年三月,山本勘助果然迢迢赶来谒见武田信玄。不知是勘助谈吐不凡,或是信玄独具慧眼,两人面谈后,信玄当下道: “勘助是独眼,因负伤而手脚不灵,肤色又黑得不像话。这么一个丑男,声誉竞如此高,应该是极为杰出的武士。这种武士,给一百贯太少了。” 结果,信玄发下一张两百贯俸禄的朱印状(盖有红色官印的公文)给山本勘助。四五天后,信玄再度传唤勘助,讯问今川义元的地盘骏河国(静冈县)内情。勘助阐明得有条有理,信玄听得心服口服,立即让勘助升任为左右手。 有重臣认为山本勘助还未立功便让他位居要职,风险太大,而且恐怕也会遭今川家说三道四。信玄回说: “不是有‘谋者近之’这句话吗?无论今川家说什么,我只相信勘助说的话。” 信玄是甲斐国历代守护武田家第十九代家督,父亲是统一甲斐国的武田信虎。 《甲阳军鉴》作者描述武田信虎是个狂人,脾气极为暴躁。因信虎偏爱次子,长子信玄从小就装做凡事不如弟弟的猪头模样,以免被父亲放逐他国。这种例子在战国时代很常见,尤以日后将继承国主地位的长子为多。 信玄二十一岁时,信虎的女婿今川义元担忧岳父将来可能会背叛今川家,又深恐自己的儿子日后败在岳父手下,于是决定让信玄登上国主地位。 今川义元与信玄的家臣联手,设计引诱信虎离开甲斐,客居今川家,终生不得回国。 P004-008 序言 历史是知性推理游戏 我想,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应该都不喜欢历史课。我也是。想当年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死背那些历史大事年表,真不知摔过几次历史课本。 那我到底自何时迷上历史呢?这和我以前迷上现代推理小说有关。高中时代至三十五岁左右,我读的小说几乎全是现代推理小说。而且不限日本推理小说,英、美翻译推理小说也不放过。 后来不知为何,我对现代推理小说不再感兴趣。可能因为读太多,反倒腻了;也可能因为时代变了,很难再找到“作家提供线索让读者解谜”的本格推理小说。不过,奇幻小说、恐怖小说、悬疑小说、时代小说、历史小说之类的读物却始终百看不厌。毕竟上述小说中几乎都有推理因素存在。 历史小说中又有个“历史推理”类别,小说内容主要描述历史上某一起著名事件或悬案,而且几乎所有读者都知道其中的主角以及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小说家在小说内应用各种现有的真实史料,有时再创造几个虚构人物,让真实与虚假混淆,以推理小说方式重新架构历史事件,并进行考证,继而展现自己对该历史事件或悬案的观点。这种历史推理小说非常有趣。 倘若让十位历史推理小说家动笔写同一起历史悬案,真相可能就有十种。小说家从众多史料中找出他们想要的蛛丝马迹,再井井有条地将这些线索联系起来,最后演绎归纳出自己的结论。 读者在事前当然已知道该历史事件的结果。花钱买历史推理小说的目的,主要是想看看小说家会如何整理史料、如何由果溯因、如何从大众已知的答案反求该案件的真相。 比如说,一加一等于二;但如果只给你一个答案“二”,让你去填前面的数学公式,你是不是会兴趣大增?毕竟答案是“二”的数学公式并非只有加法。 这大概正是我逐渐远离现代推理小说,转而迷上历史推理小说的主因吧。 正如人死不能复生,历史事件的结果永远不变,但该事件的过程和真相却有无数种可能。这种游戏不是很好玩吗? 举例来说,日本战国时代的著名茶人千利休,因得罪了丰臣秀吉,被迫切腹自杀,这是不变的结果。但丰臣秀吉为何命千利休切腹呢?至今仍没有人知道真正原因,连专家学者也众说纷纭。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千利休都死了,干嘛追查他切腹自杀的原因。这正是历史推理迷愿意掏腰包买历史推理小说的原因。甲作家和乙作家从同样史料中推理出的真相绝对不一样,十人十色,非常有趣。 只是,该如何判断哪位作家对哪一起历史事件的推理真相最具说服力,则全看读者具有多少历史知识。也因此,历史推理小说亦是小说家和历史迷读者之间的一种隐形知性竞技游戏。 追查某历史事件时,我们不能只锁定与该事件有关的人物与发生年代。例如有一对情侣在今年分手,我们能说这对情侣在今年某月因某事吵架,所以决定分手吗?事情有这么简单吗?分手的理由可能还要追溯到过去累积的种种因素,甚至牵涉到彼此的亲人和朋友。 千利休被迫切腹的例子也一样。为何天下人的丰臣秀吉会如此重惩一庶民身份的茶人? 我们若抛开丰臣秀吉和千利休的身份对比,只追查“茶人”这条线索,并仔细翻阅与茶道有关的史料书籍,便可以发现此事和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的事件有关。 按历史结果看,率兵袭击本能寺的当事人是明智光秀。但前一天夜晚,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举办茶会,接着变成酒会,最后是围棋对弈。本能寺事件发生时,参与茶会的公卿、富商与茶人均自现场逃脱,并顺手牵羊带走织田信长珍藏的挂轴。 织田信长死于一五八二年,所有人都认为挂轴也在本能寺烧毁。 然而,八九年后,当千利休主办的茶会中突然出现众人认为早在本能寺烧毁的挂轴时,秀吉看到后作何感想呢?是不是会心生疑惑,重新暗地调查本能寺之变的幕后阴谋?即便千利休与本能寺之变无关,秀吉是否会惩一儆百,再不为人知地逐一处死相关茶人,顺便灭掉当时财界富商和茶人聚集的自治都市堺呢? 从“茶人”这条线索追查,会得出与一般说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真相: 原来织田信长死在当时的财界人手上。 如此换个角度追查下去,历史是不是就变成非常有趣的知性游戏呢? 只是,读者若不知道千利休是何人,亦不清楚织田信长是怎么死的,这场游戏就玩不起来。因此我才会说,历史推理读物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隐形知性竞技游戏。 动笔写这部书之前,我原本预计依循第一部《战国日本I》的构成,将篇目分为军师、背叛、友情、亲情、暗杀等几大类,再以人物为主,阐述并推理日本战国时代的各种悬案。不料,写着写着,最后竟变成七个人物。 主编要我写一篇前言,说明选择这些人物为主角的原因。 坦白说,并非我刻意选择这些人物,而是写完一篇后,脑中自然会浮出和它有密切关系的人物。除了《甲斐姬》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其他人物均是一体关系,没法分开。 既然以人物为主,我就不能轻描淡写地只介绍他们的生平,至少要说明事件背景和当时的风俗习惯,并按历史推理迷的惯例进行考证,最后总结出我的看法。 写到最后,我才发觉原来我选了这七个人物。但我发誓,这七个人物不是我刻意挑出,而是他们自己跳出来要我写的。 无奈字数有限,许多细节只能跳过。即便省略不少相关事件,我仍有点担心对外国读者来说,内容会不会太深入?毕竟对汉文圈读者来说,这不是耳熟能详的中国历史,而是用中文写成的外国历史。 倘若读者能咀嚼并消化这部书的内容,我便有信心继续写《战国日本Ⅲ》。 请各位多多捧场并鼓励,让出版社持续出版此系列的后续书。 书评(媒体评论) 茂吕美耶的书我基本上是每一本都必看。这本书特别让我感动,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失败的人,反而比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更让人一掬同情之泪。这绝对是一本好书,特别值得一读。 ——袁腾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