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杜君立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杜君立先生的《现代的历程》是一本让同行汗颜的书,更是一本能让读者受益的书。在写作、历史叙事越来越边缘化碎片化的当代,君立先生是极少数仍致力于构建中国和世界历史拼图的作者之一。任何读过一两页的读者都会承认,他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令人肃然起敬;而他的才思让他从繁重的知识中突围,他有自己的史观,他也找到了一条通往人类文明本质的道路。跟随君立先生的叙事,我们更能理解,在现代社会,个人如何栖息?个人有何作为?

内容推荐

什么是古代?什么是现代?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和祖先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那么,请跟随杜君立著的《现代的历程》,沿着机器和齿轮的轨迹,回到前世,回到古代,回到历史。

从石器时代的弓箭,到青铜时代的轮子,人类开始从工具到机器的旅程。当人类发现时间并驯服时间,人类最终被时间驯服;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文字却泄露了上帝的秘密。钟表和印刷机成为关于机器和现代最神秘的隐喻。钟表创造了时间,印刷书消除了时间。印刷书的到来引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200年前开始,纺织机和蒸汽机为我们打开了工业时代的大门,火车和轮船打破了空间的区隔,天朝走向没落,美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典范。战争释放了人类的狂热,人类却遭到机器无情的屠戮。电灯消除了夜晚,电话消除了空间,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村。从汽车到电脑,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了机器,同时也重新塑造了人类自己,使人类本身越来越像机器,直到被机器取代,这就是现代。

钟表、印刷机、纺织机、蒸汽机、计算机如同一座座里程碑,现代的历程就是传统终结的历史,就是人类一步步超越本能,超越自然,超越历史的历史。机器带给我们丰裕,也带给我们焦虑;一个被钢铁重构的世界,我们注定要失去栖居的诗意。金钱和财富筑成一部现代史,但人类文明的主旋律,依然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心灵史。

目录

推荐序 现代文明的天问(许倬云)

导读 一本好书是一场灾难(陶林)

引子 最早的人类

第一章

 时间的诞生

 世界之始周期与轮回 历法与权力 上帝的时间 时间的进化

 东方的启示  钟表的隐喻  欧洲的觉醒  时间的垄断

 从钟到表  时间的载体  中国的时间

第二章

 历史的起源

 从语言到文字  被书写的历史  手写的终结  印与印刷

 谷登堡革命  文艺复兴  旧世界与新世界  宗教改革

 新教革命  启蒙运动  图书审查与文字狱

 从藏书楼到图书馆  报纸与大众  新文化运动

第三章

 最后的传统

 耒耜时代  从工具到机器  木器时代  圈地运动

 从飞梭到珍妮纺纱机  工厂的诞生  机械天才

 发明的代价  中国的棉花革命

第四章

 西方的兴起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铁疯子

 一切始于世博会  机器时代  机器的心脏  文明的引擎

 运输的革命  远去的季风  内燃机  西方的兴起

 工业文明的起源  工业的革命  大分工

第五章

 资本的力量

 可怕的机器  向机器宣战  反机器主义  宪章运动

 公民梭罗  帝国的崛起  资本主义的起源  西西弗斯神话

 马克思的失落  欧文的实验  公司的战争  银行与权力

 白银帝国  末日的商帮  组织的革命

第六章

 美国的世纪

 美国奇迹 工艺革命 福特主义 摩登时代  农业的解放

 美国梦  进步不是预先注定的  公民之枪  杀人机器

 死神的收割机  战争的拯救  战争经济学  机器的战争

 集装箱与AK 第三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终结

第七章

 失落的帝国

 曾经的中国  李约瑟难题  儒家的罐子  权力的逻辑

 利出一孔  大分流  宋朝的现代化  传统遭遇现代

 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  官与商  天朝的终结

 黄金时代  战争与和平  时间的国有化

 四个现代化  当中国统治世界

第八章

 统一的地球

 电的力量  信息与速度  媒介即权力  摩尔定律

 电脑的诞生  世界之网  网络共产主义  机器人

 技术的统治  增长的困惑  后资本主义

 中国没有乔布斯  全球化  马太效应

第九章

 历史的终结

 浮士德文明  现代的悖论  技术的垄断  群氓的时代

 消费的民主  低智社会  娱乐至死  专业的平庸

 最后的人  生存的技术  炫耀与消费

 富裕的大众  历史的大纲  先知之门

 尾声 暴富时代

后记 当现代成为历史

附表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状况对比表

 1960-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GDP增长曲线图

 1820-2000年主要四国所占世界经济份额

 1952-2008年中国GDP增长统计

历史大事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古登堡革命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机器,印刷机的意义远远超出其机械本身,它直接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将现代社会到来的时间大大前移。通过对书本廉价而快速的生产,传统社会的知识垄断迅速瓦解,更多的穷人和业余人士也得以分享科学常识,知识民主化又为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提速。用比尔·盖茨的话说,活字印刷术给西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快速复制书籍的方法,而是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加快了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并打开了西方人的眼界,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

谷登堡一定不会想到,他在300年后被法国大革命褒奖为第一位在欧洲传播“启蒙之光”的匠人,而将印刷术当作各民族的“自由火炬”。谷登堡确实点燃了印刷之火,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机器印刷就如星火燎原传遍了整个欧洲。从1454年谷登堡用他的印刷机印制出180本精装的“42行本圣经”,到1500年,至少已经有2000万本书,被1000多个印刷所“生产”出来,涵盖四万种不同领域和主题。在手抄本时代,整个欧洲也不过只有几万册书。这标志着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大量生产的书籍和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特别是廉价简装书和小册子的出现,一下子让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文字进入大众生活的视野。到1600年,机器印刷书的总量已经超过两亿本。这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大传播。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言,印刷“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雨果说:“印刷术的发明是最伟大的事件,它孕育了一切革命,是崭新的表达人类思想的手段;思想摒弃了旧的形式,形成新的思维。”印刷术对西方文明和现代世界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升级,印刷通过普及书籍而扩大了阅读群体,知识分子兴起,文盲率下降,人力资本提高;其次是经济升级,印刷推动了人文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及技术扩散;再有是政治升级,印刷瓦解了专制权力,催生了降低交易成本的知识产权制度,这是民主制度的预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曾30多次提到谷登堡印刷机对现代文明的巨大推动。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认为,“知识分子”能够形成气候,一个关键技术条件就是印刷术的发明。从此,思想的传播、政治与宗教的布道、言论的自由与控制,攻守双方的战斗就越演越烈。知识分子与权力争夺媒体的历史战争由此展开。

人们对印刷术的最早定义是“书写的机械手段”。与传统的手抄书相比,印刷文本实现了文字彻底的机械化,去除了一切人为(手写)的痕迹,即使没有让文字变成机器,起码也使其成为机器产品,文字的视觉特性因此而得到最大的提升。麦克卢汉在《谷登堡星汉璀璨》中总结道,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西方世界原有的部落化状态,印刷术的发明则彻底改变了西方的心理状态,导致西方人对知识视像化的倚重,从而使得西方人后来逐渐创造出了理性主义、近代科学、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人们所熟悉的思想文化成果、经济社会组织方式。P106-108

序言

现代人的天问

许倬云

收到杜君立大作《现代的历程》,这部八百多页的著作,陈述从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开展以来,由欧洲发源的现代文明,在各个方面不断进展的过程。

诚如本书开头引用的狄更斯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现代文明的发展,四百年来,节奏越来越快,改变的幅度也越来越宏大。如果将人类从非洲出走,分散到各处的时段作为开始,假如以二十四万年的长时段当作一天,人类文化的开始不过只是一万年以内,文明的开始也不过三千年,现代的文明占了四百年,如果从子夜计算,到第二天的子夜,这四百年的时间,在时钟上,已经是十一点五十八分。最近,科学界的奇才霍金预言,人类的发展将要终结了地球生命的历史,那个时候,也就离现在不会超过十万年左右。我们从十一点五十八分计算,往下走恐怕不需要五六点钟,可能在一两点,或是两三点时,就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这种对危机的紧迫感,自古以来,人类不断有之。战国时代,屈原曾经审视壁上历史图画,发为“天问”;犹太基督教信仰,常常提醒大家,劫难将至;佛家的教训,也经常提醒世人,在劫难逃。对近代变化的迅速与深刻,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不断有人提出警告,于是,二十世纪学术界的气氛,完全不同于十八、十九世纪的乐观,而是悲欣交集的复杂情绪。《现代的历程》引用了狄更斯的感慨,正是反映同样的情绪。

本书作者陈述,世界上不但是一条主线,而是两条议题的交叉并行:一条是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另一条则是,身为中国人经常会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稳定了两千多年,却在现代文明发展的比赛中,长期缺席,以致到今天,还在追赶“现代”?第二条轴线乃是十九世纪以来,差不多两百年了,在中国方面,李鸿章、梁启超、孙中山、胡适、梁漱溟等人士的另外一份“天问”。在西方学术界,这也是马克思、韦伯、李约瑟,以至于欧美的若干汉学家与历史学家,不断提出来的课题。

杜先生在这本大作中,虽然标题是《现代的历程》,实际上,他第二条轴线的重要性,在他的心目之中,也在读者的心目之中,毋宁超过了对第一条轴线的陈述。

我个人认为,“现代”的竞技,西方参与,而中国长期缺席,乃是由于在文明开始的枢纽时代,东和西的曲调,有不同的定音。人类在提出超越的课题时,无论东、西圣人,基本上都假定有一个超越的理性,在东方谓之“道”,在西方谓之“圣”。儒家阐述的“道”,要兼顾个人的意志和全体人类的福祉,西方提出的“圣”,乃是盼望个人能力和意志的发挥,能尽其“至”,才配得上神的恩宠。

假如这无穷无尽的宇宙中,一个小小的星云群,其中有一个小小的银河系,银河系中又有一个小小的太阳系,其中又有一个更微细的地球。对于这个微小的个体,有一位“造物主”,亦即人格化的“道”和“圣”,发下两条指令,写在同一页的两面,东边和西边各看了一半;于是,东边尽力在神赐给的环境中,求得最大的平衡和稳定,以安其身,以立其命;西方从犹太教以来,始终是尽力求表现、求发展,甚至于不惜毁损自己寄生的地球。到了今天,人类,那一地球上的癌症,即刻就要毁损自己的寄主。到今天,那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前此没有介入大竞争的中国人,竟也奋不顾身,投入竞技的最后一节。那一位“道”与“圣”人格化的造物主,会是怎么样的感觉?

杜先生自己陈述,他不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学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关怀终生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专家,他能比专家们关心更大的问题,于是我们才有这么一部好书。

这几年来,中国文化圈内的各处,无论是中国本部,或者是本部以外的其他地区,包括海外的华人们,似乎都在警觉世变正亟,在各个领域,都有人关怀未来的发展。大家的情绪,常常呈现“悲欣交集”的情形,杜君立先生《现代的历程》乃是许多著作中,极可称赞的好书。作为读者,我感谢他;作为同样关心者之一,我也同意他的许多见解。我们盼望,杜先生的另一部著作(《历史的细节》修订版),很快问世,庶得早读为快。

许倬云谨记。

2016年2月18日于匹兹堡

后记

当现代成为历史

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序言中说:

今日读史的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

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他们关心的事情当为由自身投射于过去,希望了

解自己何自来,现在的生活方式何自来。①

什么是古代?什么是现代?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和祖先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试图沿着机器和齿轮的轨迹,去梳理每个人心头都免不了的这种好奇与困惑。这需要我们的目光从当下回到前世,回到古代,回到历史。

从石器时代的弓箭,到青铜时代的轮子,人类开始从工具到机器的旅程。当人类发现时间并驯服时间,人类最终被时间驯服;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文字却泄露了上帝的秘密。钟表和印刷机成为关于机器和现代最神秘的隐喻。钟表创造了时间,印刷书消除了时间。印刷书的到来引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

从两百年前开始,纺织机和蒸汽机为我们打开了工业时代的大门,火车和轮船打破了世界的区隔。天朝走向没落,美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典范。战争释放了人类的狂热,人类遭到机器无情的屠戮。电灯消除了夜晚,电话消除了空间,互联网将人类带人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村。从汽车到电脑,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了机器,同时也重新塑造了人类自己,使人类本身越来越像机器,直到被机器取代。

一部人类现代史,就是一部机器发展史和文明进化史。如果说古代(传统)对应着“农业一工具一木器一自然一需求一自足一停滞”,那么,现代(近代)就对应着“工业一机器一钢铁一反自然一欲望一消费一失控”。所谓现代,就是对古代和传统的颠覆;人类剪断自然的脐带,从此远离自己的出处。人们制造机器并奴役它们,直到最终沦为机器的奴隶。当我们置身现代的天堂时,历史的大门在身后轰然关闭,这就是浮士德的困境。

钟表、印刷机、纺织机、蒸汽机、计算机如同一座座里程碑,现代的历程就是传统终结的历史,就是人类一步步超越本能,超越自然,超越历史的历史。

机器带给我们丰裕,也带给我们焦虑;一个被钢铁重构的世界,我们注定要失去栖居的诗意。金钱和财富筑成一部现代史,但人类文明的主旋律,依然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心灵中.

这本书可以被视为《历史的细节》①中“机器的塑造”一篇的“单行本”,但重新进行了全面修订和补充,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事实上,这几乎是一次精心的重写。如果说之前是一幅速写或素描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一幅油画。

“历史的细节”(包括《历史的细节》和《历史的细节11》②)虽然分两次出版,但其实是一本书。作为作者,我选择了马镫、轮子、弓箭、火药、船和机器等六个“细节”角度,试图个人化地重述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但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最后一个“机器”的内涵和意义,远远超过前面五个“话题”,因而这一篇的写作时间几乎是前面五篇的总和,这也使得机器一篇的内容和体量远远超出其他篇章,几乎可以单独构成一本书。

从某种程度上说,“机器”这个命题已经算不得“细节”,甚至说,机器就包括了马镫、轮子、弓箭、火药和船④,因此,机器一篇的叙述方式也与其他各章有所不同。在《历史的细节》出版后,我收到了许多读者朋友的反馈,他们也发现了这种差异,普遍地对机器一篇印象深刻,这让我倍感“吾道不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中,也有一道题出自这里。

身为一个中国人,由于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很难理解科学是什么。我在匹兹堡大学的老师许倬云教授曾说,中国人先把科学当作洪水猛兽,后把它当作呼风唤雨的巫术,直到现在,多数学习科学的人还把它看成宗教来顶礼膜拜,而他自己终于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借用王小波此言,历史和人生其实都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离不开老师,对一个阅读者来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老师。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根基的业余读者,我在不惑之年开始学习写作,最大的支撑就是这些“老师”。在这个意义上,许倬云先生是我无数“老师”中带给我最多思想启发的“好老师”。与绝大多数学院派历史学家不同,许倬云先生的作品大都深入浅出,直白易懂,不玩弄学术辞藻,让我这样的“门外汉”得以体味历史、文化和思想的真正趣味,能够不断学习,不断长进。

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成长主要是知识的增长,而这是不能自我可以完成的,必须依赖于他人;牛顿就承认,自己之所以有所成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如一本书的成立需要许多书的支撑,同样,一个人的身后,往往是无数良师益友为之付出的心血。如果说人的身体是来自父母,那么智识则主要来自很多陌生的“老师”。遇到好书是一种幸运,遇到好老师是一种更大的幸运。许倬云先生常说自己很幸运,因为他一生得到了很多师辈的恩泽——“我肝胆涂地,尽量地做事,就是不要辜负斯人!”确实如此。大恩不言谢,最重的感谢常常是说不出口的,比如亲情、爱隋、友情和恩情。

我真实的老师,是那些我成长过程中的启蒙者。对于他们,我已暌违多年,但一切随着岁月的逝去反而愈发清晰。从小学到中学,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一直那样宽厚、智慧、温暖,被历史定格在我的“前现代”。

他们是王仁芳先生、王斌尚先生、王亚平先生、杜栓宝先生、戚栓平先生、张兴利先生、杜继生先生、赵君廉先生、杨明科先生、麻拉乾先生、高怀先生、蔡建国先生、范宽尚先生、王建明先生,以及董保轩和刘福安——两位我钳工时代的师傅。此外,还有很多支持过、帮助过我的人,有些我已经说不上他们的名字。

当年谁也不会想到,很多年后,我们这些“后生”也已到了他们当年的年龄,而王斌尚先生已经归于道山。作为我的个人史,他们从未老去,也从未远离。最后,我想借用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的结尾,来作为这篇后记和这本书的结束语:

现在我每天早上还要到外面去跑步,跑到煤烟和水汽结成的灰雾里去。我仿佛已经很老了,又好像很年轻。革命时期好像是过去了,又仿佛还没开始。爱情仿佛结束了,又好像还没有到来。我仿佛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仿佛是刚刚开始。

书评(媒体评论)

杜君立先生的《现代的历程》是一本让同行汗颜的书,更是一本能让读者受益的书。在写作、历史叙事越来越边缘化碎片化的当代,君立先生是极少数仍致力于构建中国和世界历史拼图的作者之一。任何读过一两页的读者都会承认,他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令人肃然起敬;而他的才思让他从繁重的知识中突围,他有自己的史观,他也找到了一条通往人类文明本质的道路。跟随君立先生的叙事,我们更能理解,在现代社会,个人如何栖息?个人有何作为?

——余世存(作家)

我在杜君立先生的书中闻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息。无论是对大问题的关怀,还是宏大叙事的倾向,对于现代的起源和演变历程,他找到了自己特别的视角,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索。

——傅国涌(历史学者)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杜君立先生以其惊人的阅读和爬梳苦功,在钟表到印刷机到蒸汽机纺织机到计算机的人类机器发展的历史中,为我们勾勒了现代的起源和演变,从中我们也可以窥到,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在这样的创造中所具有的意义。人类创造的每一件工具,都具有超越的意义和广袤性。在风口上飞起的猪与阿尔法狗相遇的时代,这本《现代的历程》更显意味深长。

——朱学东(媒体人)

这本书提醒我们:人创造了机器,最后却被机器征服。是回到诗意栖居的时候了。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