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写景记事,追求细致,内容丰赡,文笔隽永,具有地理学、文学以及史学价值,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 书名 | 徐霞客游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明)徐霞客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写景记事,追求细致,内容丰赡,文笔隽永,具有地理学、文学以及史学价值,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内容推荐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目录 出版说明 游天台山日记 游雁宕山日记 游白岳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游武彝山日记 游庐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后) 游嵩山日记 游太华山日记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恒山日记 游衡山日记 游七星岩日记 游象鼻山日记 游太华山记 粤西游日记(十) 试读章节 【译文】 十四日。天气忽然晴朗,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弟子做向导。清隐说雁湖中已长满了杂草,变成了荒芜之地,徒弟还有事情要做,但仍可以送我到峰顶。我心想只要能够到达峰顶,就可以游览雁湖了,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深的杂草中攀缘,一步一喘,行了数里,才到达峰顶。四下望去,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在山峰之下。各座山峰似云中的朵朵鲜花,只露出一点峰顶,阳光辉映着峰顶,宛如盛着冰块的玉壶,又像是清净洁白的瑶台仙境,让人分辨不出哪里是云海,哪里是山川陆地。但是那云海中的玉环山宛如一抹轻轻的飘带,好像能够俯身拾起来。朝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峭立,里面的石笋繁密,高矮不一。三面有长满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比灵岩寺的更优美。但是山谷幽深而境地险绝,只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却不能分辨出从哪里传来的。环望四周的层层峰峦,低些的好像小土堆,那高些的唯有最东边的常云峰尤为突出。 向导告辞时,对我说雁荡在西面中部的一座山峰上,还需再翻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所言,待翻过第一座尖山,路已经断绝了;再翻过一座尖山,看到要登的山顶已在半空之中了。我心想《大明一统志》说:“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意为:雁荡在山顶,龙湫瀑的水即是自雁荡而来。)现在山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自东面的高峰发脉,距离此地已经隔着两道山谷。于是改变行进路线,朝东行,向东面诸峰中最高峻险陡者走去,莲舟和尚感到疲惫不堪,不能跟上我,便从原路往下走,我则与两个仆人朝东翻过两座山岭,人迹已全然消失。前方的山越来越高,山脊也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陡立,像在刀背上行走。石片棱角都很锋锐,每翻过一道山脊,就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我与仆人皆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缝隙中攀爬而上。如此攀缘了三次后,所经的境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够容纳一个湖泊呢?接着是高峰的尽头,一座石壁像刀劈般陡峭,我一直惧怕石片锋利逼人,然而行到此处已是没有锋利的石片能够放下脚了。在山崖上犹豫再三,不敢再从原路返回。俯瞰南面的崖壁上有一石级,于是便叫仆人们解下四条绑腿布接成布绳,自悬崖上垂空而下,先让一个仆人顺布绳吊下去,我第二个下去,希望能够找到攀缘的道路。等下到石级处,只够容下脚,没有多余的地方。望崖壁下面非常陡峭,深百余丈,想攀登上去,但是上面的岩石镶嵌在三丈多高的地方,我没有办法飞上去。于是便拉着布绳向上试探着,布绳被凸出的一石头勒住,忽然断了。我只好接好布绳,用尽全力挽着那条布绳向上攀登,终于爬了上来,脱离了险境。返回云净庵的时候,太阳已经西坠。我们主仆的衣服和鞋子全都给岩石划得破烂不堪,寻找雁湖的兴致也大减。于是我们告别了清隐师徒下山而去,再次来到龙湫瀑布,这时的溪水由于汇入了雨水,如同发怒一般翻滚奔腾顺泻而下,其形态变幻巨大,瀑布就像雪花喷散一样,声音如同打雷一般,气势远甚于往日,我一直待到天黑才走出山门,向南走了四里山路,晚上在能仁寺住下来。 P18-20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在2000多年文化流传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文明世代传承的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智慧。 习总书记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古代先贤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我社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组织出版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我们从传统文化经典中精选了30种,作为第1批隆重推出,并精心设计,译注,以期达到深入浅出、今古相合、适宜广大读者阅读的效果。 本套文库有八个特点: 一、选目精当。入选这套文库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历经时间的积淀和考验。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旨在培养优良家风、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称的《颜氏家训》,等等。 二、注重实用。这套文库收录的经典图书,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并强化了全民阅读需求。 三、这套文库所有收录图书,均依据版本进行了仔细校勘和认真编订,确保原文准确。同时,在校勘过程中,还对原编著者的笔误、录入错误予以订正。 四、节选适宜。这套文库定位于普及读本,对于《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阅微草堂笔记》等卷帙浩繁的古籍,我们特邀专家团队作了精当节选,辑录了最精彩、具代表性、最为历代读者传诵的篇章,努力通过有限的篇幅传达不朽经典的精髓。 五、注释精准。在这套文库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注意精选古文中读者容易产生阅读障碍的文字进行了认真注释,并全部由学者进行审定,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和文字准确性,从而力求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 六、译文畅达。这套文库还邀请了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认真梳理,确保意思准确,行文畅达,文字优美,力求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汉语之美。 七、阅读方便。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这套文库的译注过程中,我们还特意穿插了许多对文化典故、文化常识的解读,如古代制度、职官、服饰、器具、习俗等,力求帮助广大读者在欣赏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增加古典常识,提升文化修养。 八、插图精美。我们专门为这套文库选配了精美插图,以增加阅读之雅趣,提高本文库品位。这套文库插图笔法精细、图像生动、印制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书中描绘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是弘扬文化、传播经典的读本,希望能对全民阅读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反复审读、校订,但限于水平,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及时更正。 编者 丙申年夏 书评(媒体评论) 当下国学热潮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一个民族除了要接受外来的先进东西,还要对本民族过去的东西有一种扬弃,糟粕要剔除,但是精华的部分更需要发扬。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历史学者 纪连海 古人云“经史者,国学之根柢也”,故而,年轻人要多读经、史,也就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哲学与史学。年轻人读书不是要博闻强记、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树立心中的根基、志趣,所以,要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去历史深处找寻属于自己的师法与传承。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为大家阅读经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文化学者 郦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