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梅尧臣元好问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东润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真宗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是一位平庸的人物,更不比他的伯父太祖和父亲太宗了。他的希望是在宝座上度过一些安闲舒适的生活。可是没有经过努力,哪能获得这样的生活呢?正因为他不是一位积极有为的君主,因此他就得准备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第一次打击是从西边来的。现代陕北神木、榆林、横山一带,在唐末时代,由党项族在这里定居。他们的首领拓跋思恭在黄巢起义部队进占长安的时候,和唐王朝勾结,取得唐王朝的欢心,官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夏国公,赐姓李。姓李也好,姓拓跋也好,什么官什么爵都好,实际上他是党项族的首领,在陕北长城线上,树立自己的地盘。这个情形,通过五代,直至宋初,没有太大的变化。北宋时代,传至李继捧,这是一位比较软弱的人物,恰巧遇到宋太宗,多少还有些树立威信的兴趣,通过一些谈判,继捧人朝,献出银、夏、绥、宥四州,西边的情况,表面上是安定了。可是继捧的一位族弟李继迁领导了主张分裂的部下,重新树起独立的旗帜,同时再向契丹请求援兵。契丹看到这是牵制宋王朝的机会,立即册封继迁为夏国王,并且把义成公主许给他。宋太宗看到契丹和继迁结成同盟,随即派继捧到西边发动,赐名赵保忠。保忠已经成为宋王朝的傀儡,在西边还有什么力量可言,还凭什么打倒继迁呢!他向宋王朝保证继迁决心悔过,随时可以交出军权。宋王朝接受这个保证,随即赐继迁名为赵保吉。统治者认为保忠、保吉,西边依然是赵姓的天下。这样恰恰是古人所说的掩目捕雀,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办法。李继捧失败了,最后剩得单枪匹马空手逃回。李继迁不管自己姓李姓赵,是继迁或是保吉,他也不管契丹王朝或是宋王朝,是战是和,是斗争或是投降,总之他抓紧一切可能抓到的机会,终于在长城边上割据银、夏、绥、宥、静五州,恢复祖先的独立状态,并加以巩固。

咸平元年(998)真宗即位,那一年决心承认继迁独立的事实,并授以定难节度使的名义,可是继迁却看清楚了宋王朝的脆弱,准备进行一次狠狠的打击。唐王朝全盛的时代,它的势力一直透过大戈壁,通向西域。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现代的张掖、酒泉、安西、敦煌这一带,久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走廊。在吐蕃入侵以后,有时连长安都受到敌人的威胁,那一带定居的汉人,在烽火蔓延中,才发现自己是西陲的孤儿,这一切在流传的敦煌曲子里都可以看到。宋王朝来了,他们对于中原重新产生兴趣,宋王朝也曾表不了,一定的好意,然而这都是没有血色的空言。继迁看出这一点,决心向西扩展,拿下灵州(现代的宁夏灵武),进而截断宋王朝和河西走廊的通道,这样便可以随时鲸吞甘、肃、瓜、沙大量的人民和土地。

战争的号角响了,宋真宗和大臣们商量,假使他们还想得起河西走廊,除了接受李继迁的挑衅,为保卫西陲的人民而作战,还有什么可考虑呢?但是河西走廊太远了,何况中间还隔着凉州,正为吐蕃族潘罗支所盘踞,遮断了汴京的视线。尽管永兴军通判何亮上《安边书》,认为灵州势在必救,放弃灵州以后,西北边境要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大臣们多主张放弃,认为保卫灵州,必须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王朝的力量,去保卫一座不能坚守的孤城,是一种错误的策略。宰相李沆甚至肯定地说:“继迁不死,灵州必不可守,不如把保卫灵州的部队和当地的居民撤回,让关中居民的担子全部放下。”李沆是当时负有人望的大臣,他的这一套放弃灵州的理论使少年的真宗踌躇起来。

梅询中了进士以后,做过一任利丰监判官,一任杭州仁和县县官,这时正以著作佐郎的身份召试中书,直集贤院。他的官位不高,可是他的才能已经得到皇帝的注意。在这一次争论不决时,梅询上书请求联系吐蕃的潘罗支,由潘罗支向李继迁进军,打下夏州以后,把夏州交给潘罗支。在这个策略之下,可以不动一兵一卒,救了灵州,也消灭了李继迁,这是以蛮夷攻蛮夷,对于宋王朝没有丝毫的损失。

当然,这是怯弱,是唆使边境部族相互攻击从中取利的策略。可是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从保卫灵州的观点看,至少总比放弃灵州要高明一些。

真宗犹豫了一下,召见梅询,问起:“那么派谁去和潘罗支联系啊?”

梅询慷慨地说:“只要能够解除战祸,保卫灵州,一个梅询是不值得顾惜的。”

真宗一边派遣援军支援灵州,一边又考虑到历史记录里吐蕃族几次背盟的现实。经过不断的迟疑,援军没有能到达灵州,潘罗支的部族也没有能够发动,而李继迁已经在三月间攻陷灵州,不久后他把灵州改称西平府,建立了他的独立王国。从此以后,西夏的势力向西发展,终于吞没了甘、肃、瓜、沙的广大地区,连带把西北的许多部族,以及汉人在内,完全置于他的统治之下。而宋王朝则因为陕北的威胁暂告解除,重新过一段苟安的日子。真宗甚至懊恨当日没有听李沆的忠告,以致扰乱心里的宁静。两年以后,景德元年(1004)的七月,李沆病重,真宗因为这位年老的宰相垂危了,问起国家大政首先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不进用浮薄喜事之人,这是首先要注意的。”李沆说。

“是哪几个?”

“梅询、曾致亮、李夷庚等都是。”

梅询是曾经获得真宗的赏识的,可是,从这一年起,他在仕途中,不断地遭到风险,始终没有获得重用。

景德元年,宋王朝和契丹的关系又突然紧张起来。宋王朝从开国那年起和契丹始终存在着敌对的状态。太宗以后,真宗咸平二年就曾和契丹发生过冲突。真宗四年、真宗六年,每年都发生过遭遇战。景德元年九月,契丹大举南下的消息传开了。朝廷大臣,有的主张南迁金陵,有的主张西迁成都,逃跑的声浪不断喊出。亏得宰相寇准坚决主张真宗亲征,迎头痛击,才稳定了这个局面。寇准是有他的一番布置的。他把河北的大军围成一个大包围圈,只待契丹深入,准备给他一个全军覆没。他要求皇帝出征,主要在于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振奋全军的士气。十月,真宗大本营的前锋到达澶州,即现代河南省的濮阳境内,不料大战的决定迫在眉睫的时候,真宗的决心动摇了,准备南奔金陵。寇准毅然地说:“陛下到今天,只可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河北数十万大军日夜盼望皇帝北上,看到大驾,士气准得提高百倍……

P4-5

书评(媒体评论)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

——欧阳修

我得圣俞诗,于身亦何有。名字托文编,他年知不朽。我得圣俞诗,于家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年珠。

——司马光

我生平于宋代的诗,最崇拜的是梅尧臣。

——嘎敬观

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

目录

梅尧臣传

序 

第一章 成长的时代 

第二章 主簿的才华 

第三章 政治斗争的开始

第四章 西夏战事的阴影 

第五章 赴任湖州 

第六章 穷而后工的诗人

第七章 从扬州到陈州

第八章 监仓的前后 

第九章 后的安排

附录 书中主要人物简释 

元好问传

第一章 元好问的先世及其时代 

第二章 元好问的青少年时代 

第三章 入仕的前夕

第四章 入仕

第五章 在汴京

第六章 三京的失守

第七章 汴京陷落以后 

第八章 和严实的关系 

第九章 取道河南 

第十章 从邓州取道东平回家

内容推荐

朱东润著的《梅尧臣元好问传》分为两部分:

《梅尧臣传》生动地描述了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身世遭际,剖析其作为宋诗“开山祖师”在诗歌创作上的特色和成就,也记载了他与当时文坛名流唱和往来的轶事趣闻。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文史学养,佐之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传主形象,对于读者研究梅尧臣、研究古代诗歌的发展道路均有裨益。

《元好问传》是关于文学家元好问的传记。元好问历经金、蒙古两个时代,在兵戈撞击、家国阽危的动荡岁月中度过一生。时代造就了一代文学家。作者循着历史的足迹,描述了元好问坎坷的一生,揭示其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并对其咏叹时代和人生的诗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编辑推荐

梅尧臣,北宋现实主义诗人,宋诗的开山鼻祖,与欧阳修并称“欧梅”。欧阳修评其诗风是“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完巧”,十分允当完足。欧阳修更是始终称梅尧臣为“诗老”。陆游认为梅尧臣是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者”。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梅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朱东润先生此书对于了解梅尧臣的生平以及诗作,都有比较全面的交代。朱东润著的《梅尧臣元好问传》分为《梅尧臣传》、《元好问传》这两部分。

元好问是金、元两代二百多年间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之外,著作多种,在中国文学史以至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地位。他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