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是一位平庸的人物,更不比他的伯父太祖和父亲太宗了。他的希望是在宝座上度过一些安闲舒适的生活。可是没有经过努力,哪能获得这样的生活呢?正因为他不是一位积极有为的君主,因此他就得准备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第一次打击是从西边来的。现代陕北神木、榆林、横山一带,在唐末时代,由党项族在这里定居。他们的首领拓跋思恭在黄巢起义部队进占长安的时候,和唐王朝勾结,取得唐王朝的欢心,官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夏国公,赐姓李。姓李也好,姓拓跋也好,什么官什么爵都好,实际上他是党项族的首领,在陕北长城线上,树立自己的地盘。这个情形,通过五代,直至宋初,没有太大的变化。北宋时代,传至李继捧,这是一位比较软弱的人物,恰巧遇到宋太宗,多少还有些树立威信的兴趣,通过一些谈判,继捧人朝,献出银、夏、绥、宥四州,西边的情况,表面上是安定了。可是继捧的一位族弟李继迁领导了主张分裂的部下,重新树起独立的旗帜,同时再向契丹请求援兵。契丹看到这是牵制宋王朝的机会,立即册封继迁为夏国王,并且把义成公主许给他。宋太宗看到契丹和继迁结成同盟,随即派继捧到西边发动,赐名赵保忠。保忠已经成为宋王朝的傀儡,在西边还有什么力量可言,还凭什么打倒继迁呢!他向宋王朝保证继迁决心悔过,随时可以交出军权。宋王朝接受这个保证,随即赐继迁名为赵保吉。统治者认为保忠、保吉,西边依然是赵姓的天下。这样恰恰是古人所说的掩目捕雀,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办法。李继捧失败了,最后剩得单枪匹马空手逃回。李继迁不管自己姓李姓赵,是继迁或是保吉,他也不管契丹王朝或是宋王朝,是战是和,是斗争或是投降,总之他抓紧一切可能抓到的机会,终于在长城边上割据银、夏、绥、宥、静五州,恢复祖先的独立状态,并加以巩固。
咸平元年(998)真宗即位,那一年决心承认继迁独立的事实,并授以定难节度使的名义,可是继迁却看清楚了宋王朝的脆弱,准备进行一次狠狠的打击。唐王朝全盛的时代,它的势力一直透过大戈壁,通向西域。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现代的张掖、酒泉、安西、敦煌这一带,久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走廊。在吐蕃入侵以后,有时连长安都受到敌人的威胁,那一带定居的汉人,在烽火蔓延中,才发现自己是西陲的孤儿,这一切在流传的敦煌曲子里都可以看到。宋王朝来了,他们对于中原重新产生兴趣,宋王朝也曾表不了,一定的好意,然而这都是没有血色的空言。继迁看出这一点,决心向西扩展,拿下灵州(现代的宁夏灵武),进而截断宋王朝和河西走廊的通道,这样便可以随时鲸吞甘、肃、瓜、沙大量的人民和土地。
战争的号角响了,宋真宗和大臣们商量,假使他们还想得起河西走廊,除了接受李继迁的挑衅,为保卫西陲的人民而作战,还有什么可考虑呢?但是河西走廊太远了,何况中间还隔着凉州,正为吐蕃族潘罗支所盘踞,遮断了汴京的视线。尽管永兴军通判何亮上《安边书》,认为灵州势在必救,放弃灵州以后,西北边境要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大臣们多主张放弃,认为保卫灵州,必须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王朝的力量,去保卫一座不能坚守的孤城,是一种错误的策略。宰相李沆甚至肯定地说:“继迁不死,灵州必不可守,不如把保卫灵州的部队和当地的居民撤回,让关中居民的担子全部放下。”李沆是当时负有人望的大臣,他的这一套放弃灵州的理论使少年的真宗踌躇起来。
梅询中了进士以后,做过一任利丰监判官,一任杭州仁和县县官,这时正以著作佐郎的身份召试中书,直集贤院。他的官位不高,可是他的才能已经得到皇帝的注意。在这一次争论不决时,梅询上书请求联系吐蕃的潘罗支,由潘罗支向李继迁进军,打下夏州以后,把夏州交给潘罗支。在这个策略之下,可以不动一兵一卒,救了灵州,也消灭了李继迁,这是以蛮夷攻蛮夷,对于宋王朝没有丝毫的损失。
当然,这是怯弱,是唆使边境部族相互攻击从中取利的策略。可是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从保卫灵州的观点看,至少总比放弃灵州要高明一些。
真宗犹豫了一下,召见梅询,问起:“那么派谁去和潘罗支联系啊?”
梅询慷慨地说:“只要能够解除战祸,保卫灵州,一个梅询是不值得顾惜的。”
真宗一边派遣援军支援灵州,一边又考虑到历史记录里吐蕃族几次背盟的现实。经过不断的迟疑,援军没有能到达灵州,潘罗支的部族也没有能够发动,而李继迁已经在三月间攻陷灵州,不久后他把灵州改称西平府,建立了他的独立王国。从此以后,西夏的势力向西发展,终于吞没了甘、肃、瓜、沙的广大地区,连带把西北的许多部族,以及汉人在内,完全置于他的统治之下。而宋王朝则因为陕北的威胁暂告解除,重新过一段苟安的日子。真宗甚至懊恨当日没有听李沆的忠告,以致扰乱心里的宁静。两年以后,景德元年(1004)的七月,李沆病重,真宗因为这位年老的宰相垂危了,问起国家大政首先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不进用浮薄喜事之人,这是首先要注意的。”李沆说。
“是哪几个?”
“梅询、曾致亮、李夷庚等都是。”
梅询是曾经获得真宗的赏识的,可是,从这一年起,他在仕途中,不断地遭到风险,始终没有获得重用。
景德元年,宋王朝和契丹的关系又突然紧张起来。宋王朝从开国那年起和契丹始终存在着敌对的状态。太宗以后,真宗咸平二年就曾和契丹发生过冲突。真宗四年、真宗六年,每年都发生过遭遇战。景德元年九月,契丹大举南下的消息传开了。朝廷大臣,有的主张南迁金陵,有的主张西迁成都,逃跑的声浪不断喊出。亏得宰相寇准坚决主张真宗亲征,迎头痛击,才稳定了这个局面。寇准是有他的一番布置的。他把河北的大军围成一个大包围圈,只待契丹深入,准备给他一个全军覆没。他要求皇帝出征,主要在于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振奋全军的士气。十月,真宗大本营的前锋到达澶州,即现代河南省的濮阳境内,不料大战的决定迫在眉睫的时候,真宗的决心动摇了,准备南奔金陵。寇准毅然地说:“陛下到今天,只可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河北数十万大军日夜盼望皇帝北上,看到大驾,士气准得提高百倍……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