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间文学卷中)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琅琊台传说》、《颜文姜传说》、《公冶长传说(安丘)》……相信通过李国琳编的《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间文学卷中)》的出版,必将使广大读者更加生动、全面、系统地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表现形态、文化内涵及保护现状,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内容推荐

李国琳编的《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间文学卷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书中收录了《徐福传说(黄岛)》、《柳下惠传说(兖州)》、《刘备在平原的传说》等故事。

目录

扁鹊传说

柳下惠传说(平阴)

徐福传说(黄岛)

琅琊台传说

颜文姜传说

鬼谷子传说

临淄成语典故

奚仲造车传说(薛城)

奚仲造车传说(滕州)

徐福传说(龙口)

丘处机传说

大舜传说

公冶长传说(诸城)

公冶长传说(安丘)

柳毅传说

柳下惠传说(兖州)

泰山传说

范蠡与陶山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

秦始皇东巡传说

长勺之战传说

蒙山传说

刘备在平原的传说

凤凰山传说

尧舜传说

庄子传说

试读章节

博山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鲁中腹地。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名弁中。五代后,因孝妇颜文姜而得名“颜神”,宋初已成重镇。金代称之为颜神店,元代称之为颜神镇。清代雍正年间建县,属青州府。1955年设立博山区。博山是华夏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孝妇河的源头。千百年来,流淌不息的孝妇河向世人诉说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东周时期,齐国女子颜文姜,被以“冲喜”之名嫁与凤凰山下郭家为媳,然而“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病死郭家郎”。颜文姜新服未解,人已成单。为伺候年长的公婆,照顾年幼的小姑,善良的颜文姜留了下来,但是婆婆和小姑怨其“妨死”郭郎,纵使颜文姜日夜劳作,仍恶语相向。传说过去凤凰山缺水,婆婆故意刁难颜文姜,让她每天披星戴月地到遥远的大山深处挑水,并给她做了一对尖底木筲,只要担水上肩,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雪雨都不能停脚歇息。太白金星见颜文姜日日挑水,历尽艰辛,心生怜悯,就用神鞭在路旁戳了许多小坑,正好能放下两只尖底木筲,好让颜文姜歇脚。后来太白金星化作一个老汉试探颜文姜,求她赐水饮马,颜文姜爽快地递上自己喝的水,并特意将好水留给婆婆。太白金星深为其所感动,将神鞭送与颜文姜,叫她回家后搭在瓮中,瓮中的清水就会取之不尽。颜文姜接受了老汉的帮助,回家按他说的照做。婆婆见颜文姜不再去挑水,起了疑心。一天,她让颜文姜回娘家看望老人。颜文姜刚走出家门,婆婆就去水缸前看有什么蹊跷。只见缸里有条鞭子,婆婆顺手提出扔在地上。顷刻间,大水从瓮中涌出,如千军万马呼啸奔腾,幸好颜文姜还未走远,闻声回家相救,舍身堵住瓮口,既救了婆婆全家,又使十里八村的百姓免遭水患。从此大水变成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息,形成了著名的孝妇河,颜文姜也就此坐化成神,被世人尊称为“颜奶奶”。

考其传说始末,颜文姜当是周朝后期齐国人,但自周末至晋七百多年间,仅是人们口口相传,尚无文字记载。最早记述的是晋朝郭缘生的《述征记》,书载: ‘‘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至孝,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成河,坏其居宅,故名‘笼水’。”在以孝治天下的北宋,更是把颜文姜神圣化,把她说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的后裔。据《颜氏陋巷记》里记载: “烈女文姜,复圣(颜渊)后裔之女也。”此后相继出现许多类似的文字记载,使颜文姜的传说更具神话色彩。南北朝顾野王的《舆地志》、唐朝李亢的《独异志》、唐朝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宋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书中,都记载了颜文姜的传说,并相继增加了其文学性与神秘色彩。

历代博山先民为纪念颜文姜,尊她为“颜神”,把她堵的泉源称为“灵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把灵泉后边的山称作“颜山”,把附近兴起的村落也称为“颜神”,也就是博山古称“颜神”的缘由。当地百姓在其居住过的地方修建祠堂,干百年来香火不断,并演变成博山人民自发而成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文姜庙会。文姜庙会成为博山区弘扬孝文化的重要载体,清代安致远在《谒灵泉颜文姜祠》中写道:“白打春暄社,红妆暗卜钱灯火祠夜堂,依然问寝年”,对文姜庙会的盛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庙会的举办地颜文姜祠占地3660余平方米,是我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2006年5月25日,颜文姜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19-20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孕育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华民族鲜活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历史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凝缩,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生动展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利用齐鲁大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期盼。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广袤的齐鲁大地上,生长着韵味十足、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动人的民间文学、地域鲜明的民俗传统、风格迥异的传统音乐、独具神韵的传统舞蹈、意味无穷的传统美术、丰韵绵长的戏剧曲艺、通灵入化的体艺杂技、创意灵动的手工技艺,都饱含着齐鲁儿女的创造力,深藏着齐鲁大地的智慧,是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齐鲁儿女独具品味的审美个性和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是山东文化发展的见证。

山东是非遗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非遗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1名,省级传承人296名,3家企业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有68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编纂了《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系列丛书,首套共5册,其中民间文学类共3册,包含80个省级民间文学项目;民俗类2册,包含50个省级民俗项目,以后会陆续编纂其他系列的丛书。本套丛书内容主要是以各市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素材资料为依据。

本套丛书通过故事叙述与文化阐释相结合,以图补文与多方视角来讲述,涵盖历史渊源、基本内容、表现形态、传承发展、社会价值等方面。相信通过此套丛书的出版,必将使广大读者更加生动、全面、系统地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表现形态、文化内涵及保护现状,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深入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更大的力量。

山东省文化厅厅长 王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