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经典版)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戴维·凯里//约翰·莫里斯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黑石从仅有三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史蒂夫·施瓦兹曼3.98亿美元的年薪和6.84亿美元的黑石IPO所得,究竟从何而来?

一部透视黑石集团运作内幕的权威巨作,首度展现了黑石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叱咤风云的私募传奇。

一段创造者与掠夺者的风雨传奇:看清私募股权公司与生俱来的双重面孔,他们究竟是在猎食那些被收购的公司还是助其发展、共同增值?

一场私募股权业并购的饕餮盛宴:黑石及其同行不仅在全球掀起并购浪潮,而且在华尔街向高盛、摩根士丹利这样的金融巨头发起挑战。黑石仅仅控制着51家公司、雇佣了50万人,然而却有171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戴维·凯里、约翰·莫里斯编著的《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经典版)》与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黑石成长史。

内容推荐

戴维·凯里、约翰·莫里斯编著的《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经典版)》展现了世界著名的私募公司黑石集团成长史,以及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施瓦茨曼与黑石的起落沉浮,介绍了这些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黑石、乃至整个PE行业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轨迹。

书中描述了黑石集团所参与过的每一笔交易,对私募股权业进行了一番全面彻底的检视,作者为读者奉上的是一堂百科全书式的收购案例大课。同时,本书对黑石集团荣辱兴衰与投资运作经验的刻画,为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提供了一个参照,它使我们有更大的空间揣度其中的参考价值,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个行业的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目录

译者序 黑石,全球PE行业的象征

中文版序 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瞩目的新焦点

主要人物一览表

第1章 一场自我加冕的盛典

第2章 “这会是一个金矿”

第3章 德崇时代

第4章 黑石的诞生

第5章 “我们是您最忠实的拍档”

第6章 每一单交易都是或生或死的抉择

第7章 一个人的舞台

第8章 并购噩梦

第9章 对手不止一个

第10章 和彼得森分道扬镳

第11章 房地产,黑石的“新宠”

第12章 跻身王者之列

第13章 150亿美元,科技泡沫时代的巨大收获

第14章 昂贵的德国之旅

第15章 做一只精明的“秃鹰”

第16章 寻找下一个“施瓦茨曼”

第17章 塞拉尼斯,最成功的投资

第18章 变现再投资

第19章 必须成为第一个行动者

第20章 证券化,再掀并购狂潮

第21章 疯狂的写字楼聚会

第22章 黑石上市了

第23章 繁华后的落寞

第24章 改为这一切付出代价了

第25章 是创造者,还是掠夺者

第26章 资本,永恒的王道

试读章节

相对于私募股权公司聚敛的财富和形成的影响力,杠杆收购(LBOs或空头收购)却始终唱着反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私募股权的敌意。但在2006—2007两年间,黑石集团和他的同行们收购的公司规模不断创出新高,引起了市场的担忧和批评。

股权投资行业中部分公司的做法的确不妥。一些金融家们耀武扬威地以企业掠夺者的身份进行恶意收购,继而颠覆企业的管理层。杠杆收购与私募股权投资存在差别,杠杆收购公司很少恶意并购,他们大多先攻克管理层,然后再收购公司。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在大多数时候选择吞并陷入困境的公司,一旦得手便像侵略者那样毫不留情地解散员工、肢解公司。因此,他们被看作是“资产强拆队”,以狩猎公司为食,把优质资产出售后扔下负债累累的残骸,怀揣横财扬长而去。

21世纪初,反对收购浪潮的呼声起源于欧洲。当时德国一位内阁成员公开宣称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是“蝗虫”,英国工会成员也不断游说,呼吁遏制收购。就在施瓦茨曼为庆祝生日高调狂欢时,美国出现了反收购的声音。美国工会担心新一轮收购浪潮会导致失业,美国国会也注意到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所获得的巨额利润。

亨利·西尔弗曼说:“开派对之前我就告诉施瓦茨曼,这时候开这样一个派对不是个好主意。”他曾是黑石集团的合伙人,后来去领导圣达特公司。在这之前关于对投资基金经理人加税的提案已数不胜数,西尔弗曼明白,这时开派对无疑是火上浇油。

甚至一向较为保守的《华尔街日报》,也对这次奢华的生日派对表示了担忧,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施瓦茨曼先生的生日派对及其所表现出的私募股权界的财富表明……越来越不公平……在金融家为他们轻而易举赚来的巨额利润狂欢的同时,工人们正抱怨着工资增长停滞、工作朝不保夕。”

在生日派对4个月后,也就是黑石集团IPO前夕,新税收方案公布,黑石集团的税赋翻倍上升。《华尔街日报》批评施瓦茨曼:“那场奢华的六十大寿生日派对,让人们见识到了现实版戈登·盖柯的腐朽生活。”施瓦茨曼的高调铺张把他所在的行业以及他自己都推上了公众审讯台。

人们恐惧的原因显而易见。私募股权公司体现了资本家最本质的特点:痴迷于把公司变得更值钱,而不管公司是增长还是衰退,结了一笔生意然后再开始一笔,不断地兼并,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他们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持股人,没有任何人情味,无情索取利润之后就会毫不留情地将公司抛弃。

事实上,私募股权公司常常因解雇工人、出售资产、破坏公司现行制度而遭到起诉,处于交易中的公司经常遇到这些情况。与杠杆收购相比,被对手公司兼并会导致更多人失业。但是收购就意味着公司所有权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接下来几年,公司必然会再次转手,这个过程很自然地给员工带来恐慌和不安。

私募股权投资会系统性地破坏公司的说法应该不正确。倘若果真如此,收购生意不可能做得下去。要是这类生意前景黯淡,高管们肯定不会继续留在这一行业,因为他们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资本家。最重要的是,如果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习惯于出售烂公司的话,那么这个行业很难持续出售公司。公共养老基金是私募股权行业最大的投资者,一旦他们认为私募股权会引发大规模失业,就会立即停止资金支持,那么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肯定会遭到重创。

学术界的不断研究为私募股权公司“剥离一抛弃”的骂名平了反。例如,私募股权持有的公司在新上市后的表现明显高于其他新上市的公司,这就否定了收购会影响公司发展的论调。在就业方面,私募股权持有公司的就业率平均而言跟其他公司差不多。收购时会有部分员工失业,但长期来看,它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虽然有理论认为杠杆收购所借的债务会让公司更加脆弱,但研究表明,那些被收购公司的破产率和其他公司是一样的。

尽管“剥离一抛弃”的形象依旧,但私募股权公司就是通过收购那些衰败的、陷人困境的公司,然后帮助其恢复生机并做大做强,再将其出售从中获利。在这一方面,黑石集团有许多成功的投资案例。它帮助默林娱乐集团从一个小小的英国娱乐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国际性的大企业;乐高玩具和杜莎夫人蜡像馆也是两个成功的典范;在它的帮助下,德国一家单一的玻璃瓶制造商格雷斯海姆集团(Gerresheimer AG)发展成业务复杂、盈利水平更强的药品包装商。它还做项目初始投资,如投资一家石油开采公司,帮助其开采位于西非海岸的新油田。所有这些都与“剥离一抛弃”的骂名不相符合。

与断言收购公司仅是为了获取短期暴利的说法相左,默林娱乐集团和格雷斯海姆集团的CEO都认为,在私募股权旗下,他们可以更好地实施长期发展战略,而从前作为公众公司,不得不盲目地维持短期利润。P6-8

序言

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瞩目的新焦点

就像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剧本,2011年,私募行业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故事。目前行业现状已有所改善,但前景还不够明朗。

自2010年以来,并购业务依旧顽强地发展着。在我们刚刚完成《资本之王》的出版时,并购生意兵败如山倒,而且业内许多在2005—2007年发起的大手笔生意都是江河直下。但也就是从那之后,市场开始强力反弹,超低的贷款利率以及复苏的经济及时扭转了并购界的颓势。在10年大额交易的中期报告中,绝大部分交易都处于净盈利状态,新的收购生意开始酝酿,黑石集团的股价也从2009年2月的3.55美元反弹到2011年年初的20美元。

这期间,我们跟踪的黑石和杠杆收购的几个主题愈发明朗。而且,业内的精英集团不断多元化私募投资行业,同时业内企业公开上市的步伐也在加速。此次经济危机改变甚至重塑了行业的发展模型。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黑石集团以及整个私募行业近几十年来发展壮大的故事,这两个主题对中国读者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自从2007年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购买黑石集团10%的股权以来,黑石集团就与中国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除了直接投资于黑石集团之外,中投公司还大量投资于黑石集团管理的投资基金,因此,中国人民可以间接地享有黑石集团及其投资的成功收益。

不只是黑石集团,私募股权在过去30年内不断收购、重组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最近几年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力更大。正如本书最后一章中所说,可以把私募行业看作一个替代资本市场,为需要资本或者想要出售资产的企业提供类似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的功能。

还可以把私募股权看作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公司所有权的临时表现形式。比如价值被市场低估或者需要进行重大变革时。因为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的子公司自身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私募股权通过发挥这些功能,同时巧妙地利用市场,在贷款利率较低时借款,在公司价值低估时收购,为其投资者和创始人如黑石集团的合伙人兼CEO史蒂夫·施瓦茨曼取得了神话般的利润。事实上,施瓦茨曼的财富在2007年那场奢华的生日宴会后变得众所周知,当时正是市场的顶峰。而这次生日宴会也正是本书的起点。

虽然到目前为止私募股权对中国经济的作用还微乎其微,但是,随着资金不断流入私募基金,中国读者将会极度渴望知道黑石集团及其为数不多的竞争对手在几十年来是如何获取超常利润的——其收益率高于西方股票市场几个百分点,以及为什么有些公司会轰然倒闭,给其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黑石集团也曾出现投资失误,对此我们在书中做了详细的描述。不过从许多方面来看,它的错误投资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如今,亚洲市场正作为私募股权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迅速崛起。私募股权基金过去的投资者主要是美国养老基金、大学捐赠基金以及金融机构。但是,随着中东和亚洲财富的不断积累,黑石等私募公司的投资资本越来越多地来自这些地区,正如中投公司的投资。

而且,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大型私募股权公司把目光投向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投资资本,更重要的是寻找投资机会。如果美国和欧洲经济如多数观察家所预测的那样持续长期低增长,那么这将成为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黑石集团登陆亚洲市场较晚,但是自2007年以来它在中国进行了多笔交易。它投资了中国的一家化学公司蓝星集团,并且同意帮助中国蓝星收购国外其他企业。它还投资了中国的一家商场,2009年,它还与上海政府部门达成了创建一家人民币投资基金的协议,将其资本投资于中国。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中国在黑石集团等私募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中的中心地位,以及他们希望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中。

本书的一个关键主题是,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变化,像黑石集团这样最成功的私募股权公司一直在随着时间调整并改变其投资策略。当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还限于杠杆收购时,他们已经进行了完全不同的其他投资。

这种灵活性在美国私募股权公司与中国企业结成的联盟上已经有所体现。在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中,中国企业与私募股权公司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不是为了资本。

以黑石集团投资中国蓝星集团为例,其主要原因是黑石可以带来如何收购其他西方化学公司的经验。同样,2005年,黑石集团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投资于联想集团,以帮助其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其中货币的重要性远比不上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带来的如何兼并企业的经验及其对西方市场的了解。

私募股权公司在企业收购、兼并和重组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中国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对其加以充分地利用和借鉴。而且,由于私募股权公司在几年后要以利润回报其合伙人,因此,他们对于那些不愿出售永久股权以完成交易的公司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中期合伙人。

本书主要是介绍一段历史,但自2007年黑石集团上市以后,由于受金融危机和黑石主要竞争对手相继上市的影响,私募股权公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公司被迫进行多样化改革,根据市场随机应变。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本书将解释黑石集团及其竞争者是如何在西方经济中产生影响,如何对所拥有的公司进行改革,以及他们是如何不断以此获利的。同时,本书也展望了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亚洲将会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地。通过了解黑石及其同行,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动机,以及他们将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书评(媒体评论)

赵令欢,弘毅投资总裁、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高级副总裁

在全球金融市场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被寄予厚望。对于如何把握中国私募投资的发展方向,我们更为需要的不是一套空洞的说教,而是具有可操作性、能直观感受到的样本和参照。本书对黑石集团的起起落落、荣辱兴衰和投资运作经验的刻画,直接折射出美国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轨迹,以及对实体经济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非常值得参考和借鉴。

缪建民,中国人寿集团总裁

关于黑石及私募股权投资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但如果了解仅限于此,那么我们对于黑石或私募股权投资的理解则可能陷入片面。巴曙松研究员主持翻译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部纪录片,它使我们有更大的空间揣度其中的参考价值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个广受关注的行业的运行规律。

万放,万放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正迎来一轮快速成长期,如何促使这个充满生机的行业健康发展,如何在可能到来的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而不是被淘汰,市场参与者必须得有一个参照。而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参照,它促使参与者在阅读之余冷静思考,把握这个行业的真正趋势。

史蒂夫·福布斯,《福布斯》创始人

美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是其高水平的创新能力,而私募行业正是这一理论的最好例证。在书中,两位作者以敏锐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的成长历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