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宇编著的《深隐的风景线--巴蜀人物散记》共收文19篇,并有4篇附录。分别介绍了清末民初时期四川、重庆两地的重要人物,如曾缄、邓胥功、曾琦等,通过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重现其生平事迹和对民国时期巴蜀地区的教育、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本书主旨,重在打捞巴蜀地区曾经风云一时的文化人物,勾稽排比其著述与思想,“发潜德之幽光”,以期再现一段蔚然深秀的人文景观。
| 书名 | 深隐的风景线--巴蜀人物散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熊飞宇编著的《深隐的风景线--巴蜀人物散记》共收文19篇,并有4篇附录。分别介绍了清末民初时期四川、重庆两地的重要人物,如曾缄、邓胥功、曾琦等,通过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重现其生平事迹和对民国时期巴蜀地区的教育、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本书主旨,重在打捞巴蜀地区曾经风云一时的文化人物,勾稽排比其著述与思想,“发潜德之幽光”,以期再现一段蔚然深秀的人文景观。 内容推荐 熊飞宇编著的《深隐的风景线--巴蜀人物散记》共收文十九篇,又附录者四。其主旨,重在打捞巴蜀地区曾经风云一时的文化人物,勾稽排比其著述与思想,“发潜德之幽光”,以期再现一段蔚然深秀的人文景观。 目录 伍肇龄碎记 钟云舫《振振堂联稿·药草类》之谐音联 梅际郇《念石斋诗》考述 有关重庆辛亥人物石青阳的两种珍贵文献 垫江李植培甫先生事略 重庆辛亥革命先驱陶闿诗文辑存 吴永权君毅先生著译的钩玄提要 国立四川大学首任校长王兆荣著述脞谈 邓胥功只淳先生的教育思想扫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曾缄先生佚文轶事 曾琦《藏云室诗集》的文献描述 穆济波和他的诗词 叶麟著作和思想面面观 刘绍禹的学术思想抉要 王集丛的现代文学批评例谈 酉阳陈志宪孝章先生学行录 佛学大师巴宙的早期著译 华西协合大学刘藜仙教授诗文考辑 南川杨启高:民国学术史上的失踪者 附录 轮休·学术·四川 闲话“蜀学”的知识谱系——从王闿运,经廖平,到蒙文通 刘咸炘识小录 现代作家任教四川大学摭谈 跋 试读章节 伍肇龄碎记 伍肇龄(1826--1915)(一说生于1829年),字嵩(崧)生,四川邛崃(一说成都大邑)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编修。咸丰二年(185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同治初因肃顺案罢归。光绪二十九年(1903)晋翰林院侍讲。曾组织“孔教扶轮会”,以“尊崇孔教,践履人伦,发扬国粹”为宗旨,“假名宦祠为务所”。后“孔教扶轮会”改为孔教会四川支会,并呈请“祀天配孔”。着有《石堂藏书》《石堂诗抄》《尊经书院二集》。另有《同治直隶绵州志》,为启文、董贻清修,伍肇龄、何天祥纂。逝世后,葬成都凤凰山,邛州人士则为之建乡贤祠于州西白鹤山。 教育家是伍肇龄的第一身份。罢归后,先主邛州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掌教成都锦江书院。该院创办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时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为振兴蜀学,培植人才,特在文翁石室遗址上,重建讲堂学舍,名锦江书院。1874年4月,兴文县丁忧在籍的工部侍郎薛焕,联络官绅十五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与学政张之洞,指出锦江书院已不合时代要求,请求再办一座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初名“受经书院”,因有越分之嫌,遂改称“尊经书院”。地点在省城南门石犀寺附近,即南较场。光绪元年(1875)春始成。光绪十三年(1887)王闾运归里,伍肇龄兼尊经书院山长,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后主书院三十余年,孜孜造士,成就众多,“每乡闱揭晓,致泥金报者,贴书院内外殆遍,墙壁几无隙地”。李鸿章曾撰联以赠:“天下翰林皆后辈,蜀中名士半门生。” 伍肇龄善诗。其诗作虽见存于《石堂诗抄》,然散失甚多。在京时,曾作曲讥刺那拉后:“梧桐叶落西风送,一阵阵丹桂飘香海棠红。是何人夜静更深把瑶琴弄,却原是雨打芭蕉令人恐。平沙雁落,古寺敲钟,怕凄凉,凄凉更比相思重;怕相思,偏偏遇着相思梦。”归家后,此曲方传播于外。对桑梓之地,尤多讴咏。《初秋还邛道中作,时主川南讲席》: 征途伏日盛炎威,一点新秋意尚微。 照地蟾蜍明七夕,浮江鸥鹭起双飞。 群徒济济名场会,游子翩翩远道归。 慰得倚闾慈母念,钓竿思奉锦鳞肥。 “主川南讲席”,大约即是主持邛州书院;“游子翩翩远道归”,当指罢归一事。其写作时间,应在此不久之后。又有四首。《邛州城南修禊遇雨》: 甲申三月日重三,禊事修从郡郭南。 远树带烟春入画,浓云将雨势犹含。 佛图高俯千林见,觞咏清逢六客谈。 此似兰亭风景好,沉浓正喜泽流甘。 甲申,即1884年。《中春还山道中作》: 时因上琢返林垌,早暮寒生雨既零。 满眼花黄兼麦翠,举头雪白间山青。 涓涓流水春田护,呖呖幽禽晓树听。 最是春光能被物,露生无限正流形。 《三月一日回里,用前岁韵》: 翩然篮舆又郊垌,沃衍芳田咏雨零。 几处渔梁春水绿,四垂云幕隐山青。 常年逆旅浑如旧,此夜高吟孰与听。 最是春风能被物,露生无限正流形。 既日“前岁”,则此诗写作或在1885年。《中春还山谒墓》:“溪风溪水两争鸣,聒耳喧时意自清。悟彻广长千万偈,山河大地两圆明。”《山居》:“楠俯翠交加,青山缺处斜。门前流水曲,清绝逸人家。” 光绪十五年(1889),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四川总督刘秉璋约集蜀中士绅伍肇龄、罗应旒、马长卿等,醵赀在回澜塔旧址修建崇丽阁。其名取自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阁高30米,四重檐,八角攒尖顶。锦江春色,尽收眼底。告成之日,乃有《三月三日流杯池吟诗楼落成同人雅集》:“自昔名传女校书,浣花笺色艳寰区。至今井水供烹茗,留得甘香醒酒徒。”欢欣之余,字里行间也充满谐趣。该诗又名《井前亭》。另有五云馆题诗,云:“元相曾游锦水滨,题诗遥忆惠兰芬;而今却作非非想,楼阁玲珑起五云。”《近代巴蜀诗钞》录伍肇龄诗四首,与望江楼有关者三。《江楼闲眺》:“濯锦江边第一楼,徘徊风景句重讴。西山雪浪添南浦,东郭烟波汇北流。两派合成牵缆地,一扁平泊渡人舟。长川万里涵濡广,独占灵源最上头。”《小寒前二日同人集江楼》:“凝阴天气冱寒初,高树临江影渐疏。一院早梅添的烁,半潭澄水照清虚。友朋邂逅征缘合,亭树经营审部居。相语明春事裁植,花时同赏意何如?”《九日登江楼》:“今年又是一重阳,独往登临锦水旁。关塞天长风送雁,蒹葭秋老露为霜。竹笼烟渚寒逾润,菊绽金英冷益香。未易昔时游赏地,倍添佳趣人诗囊。”P1-4 后记 书既成,有必要再缀数语,以志缘起。 2008—2011年,笔者就读于四川大学。置身日久,对学校历史渐生意趣,更有感于其中过往的人物人物之外,笔者也曾于2010年4月29日作有短文《一尊老猫》,未发表,文字如下:川大东11舍开水房旁边,时有一只猫,在雍容地蹀躞。黄白夹杂的毛色,漾出几分新潮。朝暾夕辉,它便踞于栏柱的顶部,眯着眼,静静地享受阳澄花暖,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 有时路过,我不免思忖它的身世。这是怎样的一只猫呢?它完全不像居无定所的流浪者。后从围栏窥进去,见有一纸箱,一碗钵,于是明白——它的家就在这个角落,只有一檐可以遮风蔽雨。然而它的主人呢? 似乎没有。我见过三两个女生给它喂食,也见过一白发老翁为它加餐,而它安之若素,全盘笑纳。日子仿佛就这么一天天地过着。奇怪的是,它的衣着,也还光洁。这是一只老猫,慵懒而略显委顿。“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份花枝招展的怅望,在它心中,恐怕已经凋零。 渐渐地,我可以肯定,这不是一只豢养的猫。它没有专属的主子,而是生活在人间大爱中,衣食无忧。没有了主人,也好,从此便无须绕来绕去地邀宠。它只是恋恋地,守着自己简简单单的家。 有一次,它正蹒跚地要挤进栅栏,我忍不住摸了它一把。它回过头,眼神淡定,甚至有些目中无人的空漠。这是一张苍老的脸。在媚态褪去之后,露出的倒是尊严。凛然的尊严。 今天,我又打这儿经过。它肉团团地蜷在树根下,酣酣地睡着了。人世匆碌的步伐,并没有扰着它的清梦。我蹲下身来,很想再轻抚它一下,然而,那曾经的投视,即刻从我眼前掠过。我懂得,它早已拒绝了爱怜,因为,它不再是玩物。。研读之余,常有小文见诸报端,一时间,倒也收获不少好评。及至毕业,已皤然一叟,无处栖身,幸为重庆图书馆收留。时值“巴渝文库”发轫,遂参与总目的编纂。读书期间,因资料所限,最初的探究本有诸多意犹未尽之处,现得此机会,发荣滋长,兴味日见蓊郁。2012年初,又受命主研重庆辛亥革命历史,其时也短,故仍从人物入手。如此一路走来,对巴蜀人物的关注和考察,不意竟成为本人治学的取径与路向。 本书所论人物,无一不是耆宿时彦,却又遭到沉埋。现一一打捞,罗列出来,连点成线,呈现的是别样的人文景观,所叹者,惟有他们在时光的流逝中,退隐得过于深远。职是之故,名曰:“深隐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文章多以铺陈资料见长,其目的,还是希望在每个人物或专题之下,就耳目所及,力争做到“小而全”,因此并不以评断人物取胜。不过,神既涣散,形亦散漫,故又名曰“散记”。 跋深隐的风景线——巴蜀人物散记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于巴蜀人物的掘发,还有一位酉阳学人郑宾于。2014年12月,拙编《郑宾于文存》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梓行。该书出版前后,成都吴永胜先生曾传来他所珍藏的文物资料。这些零金碎玉,对郑宾于的生平,将会有所补充,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新的认识。读者如感兴趣,仍可参阅此书前言。 书中文章,均曾发表,其篇幅或长或短,质量也有高有低。此次结集出版,又有不同程度的增订与修改。文章的编次,大抵以人物出生的先后为序,至于刘藜仙、杨启高二人,其生卒原本不详,故置于文后。另有短文四篇,或因论题相对宏大,或因体例略有不同,不便措置,特附录。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