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羊城后视镜(1)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柳主编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解读岭南文化,了解广府风情,百年沧桑背后的真实历史,还原羊城背后的百年巨变!

杨柳主编的《羊城后视镜(1)》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角度,以追寻羊城历史文化沉淀及再现其人文精神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探秘追踪、抽丝剥削,向读者带来了一部记载岭南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风流人物、动人故事的精彩画卷。

内容推荐

杨柳主编的《羊城后视镜》丛书缘起自《羊城晚报》开辟多年的热门栏目“羊城沧桑”,该丛书为该栏目的作品精选集。该系列丛书是一套岭南民俗、风情、经济、文化的生动画卷,各种故事、人物异彩纷呈,特色浓郁,加上文中配以大量岭南本土历史文化的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令人增加形象、直观的感受。

《羊城后视镜(1)》为第1辑。全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配以大量珍贵的新闻图片,许多事例皆为作者多方实地采访而得,极具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岭南文化、认识岭南风情的途径。

跟随着本书的脚步,你将对广州历史做一个回望追朔。广州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生过巨大变化。而在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更是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广州,在中国大地上、历史上,都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目录

序 叩问历史风情 挖掘文化积淀

老城纪事

 架设海珠桥

 重建通车的海珠桥

 教堂初立羊城

 1932年,“南天王”争霸战

 1915年,广州人注视苍穹

 一宗教育的悲剧——弑师案

 “沃罗夫斯基”号的神秘之旅

 七七事变沸腾羊城

 盲公饼盒里的炸药包

 303号,曾降落天河机场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热”

 25万吨的梦

 1962年的广州“大地震”

 岭南棋坛“杨陈争霸”

 粤菜大检阅

老城印记

 《总理遗嘱》之谜

 70年前的羊城春节

 巴金心中的广州

 百年黄花岗

 嫦娥要对水自怜

 街头黄包车

 广州银幕春秋

 横墟港货一条街

 当铺与“君知”

 龙旗下的广州城

 南方大厦辉煌时

 闹市,给贫民安个家

 为了告慰两万多个英灵

 新年总是新希望

 大街小巷改名换姓

 羊城高楼故事多

 一方墓碑侵略铁证

 提倡新生活必须揩油

 广九风雨

 消失了的月饼

复活记忆

 我家的衣食住行

 我从事过的行业故事

 我家的“海外关系”

 《七十二家房客》因祸得福

 尘封的民俗——市井“斗蟀子”

 公公婆婆辈的儿童节

 日寇在羊城的末日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在广州

 一丈三尺六——布票的故事

 忆棋父潘炮

 永汉路的牛骨汤

 在“番薯当饭食”的年代

 著名电影《南海潮》为什么没有下集?

榕荫茶坊

 “大同”老门联

 “掘墓贼”奇谈

 飞机穿越海珠桥底

 老虎入羊城噬人

 关帝在羊城

 抗日童谣

 《点石斋画报》里的——广州人的奇怪故事

 奇艺食法

 市井叫卖

 顽童恶搞“叫卖声”

 市井旧闻录

 西装友执烟头

后记

 抢救羊城的记忆

 可否建立“广州学”

试读章节

1915年,广州人注视苍穹

吴绿星

北较场人山人海,观摩美国训练出来的飞行员上天,可是……

自从怀特兄弟让第一架人类的航空器升上蓝天,勾起了多少人无穷的幻想。中华儿女也不例外。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法国在战争中用过的氢气球就进入中国,1887年天津造出直径约2米多的气球,开辟近代航空之始。但是,囿于当时国力,航空梦是由海外华侨帮国内实现的,特别是广东的“五邑”,在国外出现大批飞行员,又回国帮助发展航空,成为中国航空的第一乡。而广州,对航空的热情也一直高涨,由于地位特殊,许多航空表演都在广州举行,还有广州的飞机制造工厂,也造出中国最早一批飞机。不管哪一届政府、哪一个派别,都会注视飞机的发展。1912年,被孙中山称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的冯如在广州表演时以身殉职之后,广州的航空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特别在1915年,冯如离世3年后,广州还举行过两次大的飞行表演——陈桂攀——比上天还要危险

这时,民国政府已由袁世凯主持,中国还是四分五裂,各派都想通过空军发展自己的军力,爱国志士也从中有机会施展抱负。1915年1月17日,广东督军龙济光下令,将购入的美国飞机,在广州北较场试飞。早在1911年,法国的飞行员龙环在上海、比利时的范登堡在广州、法国的奥土特在青岛,都表演过飞行,拉开了飞机进入中华大地的序幕,而第二年冯如已在广州亮相,可见那时中国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迫切心情。

这次表演受到空前的重视。一早,北较场飞机工厂四面的竹棚,已被工匠们拆去,留下一些哨兵。10时左右,留美的飞机师陈桂攀,新会人,坐车来到表演场,这时场内还没有观众。他穿着一身黄皮衣,戴黄皮帽,袖携小影镜一副,显得神采奕奕。1914年,他在梁启超、康有为为首的“帝国宪政会”组成的航空部队——“新世界飞船公司”任飞行员。此时他才对记者宣布,下午1时试飞,飞机从美国山打哥埠卡喇士公司购得,花费是港币2.5万元。所谓“卡喇士”即“蜻蜓式”,飞机的螺旋桨叶呈“一”字(所谓“单叶”),80匹马力,容3人以下。

陈桂攀是在美国打哥卡喇士学堂肄业,却领了优等毕业文凭,曾在美国试飞过几回,这次除应官方邀请回国表演,还负有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广州要设立“飞机学堂”,培养本地的学员。

面对记者们,陈桂攀打开飞机的盖,让大家细看。他指着螺旋桨和飞机内一根柱,说:都是同一件物,由数种木结构而成。有记者问:过去冯如在屋仑埠,你是否认识他?陈桂攀回答:“素未谋面。”然后,陈桂攀还仔细介绍机上各枢纽料理,讲得非常清楚,最后还交代人将横枝岗树木的枯枝砍去,说怕“影响视线”。到中午,参观者陆续到埠,挤满了大广场,被当时报纸形容“士女之到场参观者已如山海矣”。

最引人注目的是将军行署的王参谋,还有水陆行署的龙镇守,他们代表最高当局来视察。先后进场之后,陈桂攀就轻车熟路地坐上飞机开动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在场内震耳欲聋,那狂吼的声浪使许多人塞住耳朵,只留下眼睛激动地盯着一切,兴奋地交谈着、议论着。那时候,看一次飞机表演,犹如今日美国人去看航天飞船发射。难得才更显神秘。

飞机的螺旋桨在转动,由慢至快,全场都听见那巨大的轰鸣,飞机在陆地上前进,也由慢至快,然后转弯、前进、转弯、前进,来回四次转圈,在预备跑道上使马力逐渐加大。到主干道准备腾空时,先有十多个人把飞机牵着,让它更飞快地加速,大家准备在马力足够时突然放飞。观众更是一眼不眨地等候那时刻的到来,因为其中也有人看过冯如的失事,那种惨痛一直记在心头,此时都热切希望飞机顺利升空。人们突然一撒手,飞机真如箭一般,向东方冲去,风驰电掣的气势席卷着巨雷般越来越响亮,虽然走得还不算直,但还有几秒就要起飞,人们对渐去的飞机身影,兴奋地鼓掌、欢呼。

谁也没有留意,场内北边有一处坟地,过去称为“太师椅”,一般机场是不可能留存这类东西的,可是此时并非正式机场,何况这时还谈不上正规的管理,坟就留在那儿了。飞机即将腾空的时候,略歪一下,机身直向坟头歪去,眼看一个轮子快被卡着,陈桂攀情急之下,立即操纵机器,想避开阻力,就在零点几秒,三、二、一,飞机一头撞过去,轮子被坟头卡上了。瞬间,机身由头至尾强烈地震动,转眼一个180度的翻身,轰隆一声巨响,陈机师被抛至两丈多高,又重重地摔在地上。全场观众一起惊呼,大叫的、狂哭的、场内一片混乱,那“太师椅”已砸个粉碎。这次试飞遭到重创,彻底失败了。

场上的人,陈桂攀的父母、姐姐,还有文武官员,风风火火疾驰到出事地点,将几乎昏迷的陈桂攀扶起,七手八脚抬回工厂内,放在大木箱上。他的右大腿已跌至重伤,因为有小黄帽保护头部,尚能讲些话。那天表演过于仓促,居然没有安排医生进场,一切显得混乱。陈桂攀父母雇了一辆车,把儿子运回长堤大巷的住所,再请医生上门,龙将军也派人上门慰问。

P29-31

序言

叩问历史风情 挖掘文化积淀

张汉青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杨柳日前告诉我,《羊城后视镜》要出由她主编的第四个版本也就是八册系列丛书了,并说无论如何,要我为此事再讲几句。

说来话长。事情要回到2004年的夏天,两位在羊城晚报副刊部工作多年的记者吴绿星、杨柳,要将他们采写的有关广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特写汇编成书,并以颇为新颖的“羊城后视镜”作为书名正式出版。此事得到羊城晚报报业出版基金的赞助。我知道后也很高兴,并为之作序。这本书,于2004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但媒体和出版界的职业视觉和他们手中的笔。并没有停下来。从2005年开始,《羊城晚报》办起了《羊城沧桑》专版,吸引了众多作者的参加和读者的关注。几年下来。有关羊城历史的各类文字,林林总总,《羊城沧桑》版的知名度也由此日增。2008年2月,由《羊城沧桑》版主编杨柳编辑的《羊城后视镜》第②③册,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出版。

两年后,南方日报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了杨柳主编的《羊城后视镜》第④⑤册。我在2009年9月执笔写了第二篇序言。

岁月匆匆,现在已步入2016年夏天,《羊城后视镜》要出版共有八个分册的系列丛书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广东的几个出版社,好像接力赛般连续作业,十二年中出版了八本书,收集了数百篇描写羊城沧桑岁月的文章,这个现象引人深思。我重读了在为《羊城后视镜》写的第二篇序言中的话:“从出版社一再推出《羊城后视镜》这件事,可以使人感到。关心广州千年古城,了解羊城沧桑岁月,正是触动到社会发展的脉搏,点击了人们的心扉,表达了大批老广州人包括日益增多的新广州人对这座古城前生今世的关注。随着社会转型脚步的加快,这种叩问历史的现象并没有消失,相反还会日益强烈起来。我们的新闻媒体、出版界和广大读者的心,就经由这套《羊城后视镜》连接起来了。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历史长河某一瞬间的个体,每个人又是有血有肉的活脱脱的社会一员,关心自己生活成长地方的山山水水,怀念自己的故土家园,这是人之常情。”这番议论,今日重提,似并未过时。我们现在不是经常讲到“乡愁”吗,二三千年前,南海之滨的羊城这片土地,同样也是苍茫绮丽的、我们的前人休养生息的“乡”。“乡愁”也好,“城愁”也好,总之都是对“根”的怀念和依恋,是千言万语都化解不开的浓浓历史风情和文化积淀,是一种高尚的文化记忆、文化情怀。正因为如此,我一直认为。《羊城晚报》为叩问广州古城的沧桑,把羊城的“古”和“今”联系起来。从“鉴古”中加深对“观今”的深度,凝新老广州人之心。聚新老广州人之力,增强自信,开创未来,这件事做得很对,并结出了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广州的文化钩沉、文化创新,还有很多工作要认真地去做,任重而道远。“广州”“羊城”这部大书,还需要动员更多有识之士,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去探索、挖掘,去耕耘、描绘。期盼有更多类似《羊城后视镜》这种作品问世。

是为序。

2016年6月11日于爱绿楼

(作者为中共广州市委原副书记、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后记

抢救羊城的记忆

杨柳

一个民族,只有透过历史照射,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广州人也只有破解城市历史及拼嵌出清晰的岭南文化基因图谱,洞悉自身文化的宿命,才能与祖先的行为建立起合理的呼应。

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积淀2000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悠悠两千年里,城市中心从不曾迁移的唯有罗马、亚历山大和我们的广州。这里曾是南越、南汉、南明“三朝十主”的古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显赫的始发港,沟通中外。

岭南文化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它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迥然不同,尤其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的“广府文化”,是原生型的世俗文化。兼具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务实性的鲜明特质。与其他地区传统的书香文化特点不同,曾被一些无知者鄙视为“岭南无文化”。其实,广东有诞生新事物的土壤。远的不说,可以从近现代史中若干“全国第一”去认识自己曾有的历史地位——

铁路先驱詹天佑、飞行大家冯如、电影先驱黎北海黎民伟兄弟不必说了,还有很多领域。例如:中国长期没有体育科的设置,直至康有为1893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才开始有了体育课程。第一次在广州举办的省运会,比杭州举办的旧中国第一届运动会要早25年呢。再如:早在侣51年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上,从广东走出去的商业奇才徐荣村,以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丝绸)夺得金银大奖。此外,第一代民族资本家、第一批留学生、第一部照相机、第一架飞船……还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更是最早影响珠三角。出现了维新变法的康梁、率先走向共和的孙文等旗帜式的人物;羊城更曾成为国民党、共产党中央所在地……

作为广州的一个市民。应该了解和尊重这个城市的历史。

广州人大步进入全新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另一方面的改变。环顾四周:连片的西关大屋被夷为平地,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字号,从中山五路星散之后黯然消失;熠熠生辉的东山别墅群,有似雾中楼台,廖仲恺先生的旧居已无影遁形;孙中山先生在其间宣誓就职非常大总统的“财厅”,蜷缩在新建的煌煌大楼膝下……小变、中变、大变,一座城市的象征应该是什么?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还是古旧的历史遗迹?高楼大厦或许可以建于此地。也可以建于彼地;但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遗迹,却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它所经历的年代、它所目睹的事件、它所承载的命运,却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守护。是那些印有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是那些记录城市文化高度的无法取代的特征。

看到广州新建的所谓商厦场馆之类,连美国建筑权威也感到痛心:“中国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历史城市,正在有系统地被重置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城市形态。”广州中山五路,原来多少老店,惠如楼、新华戏院、沧州腊味、艳芳照相馆之类,可以说老店一条街。广州人的情感都寄托在里面,现在居然全拆光了。老店的形成,除了其招牌商品和商业气候外,还有独特的地理因素。把老店转到远郊或赶到小街巷,等于把大树连根拔起,终使一家家老字号都倒闭了,这完全是对广州人传统感情的践踏。铲除了几百年的历史,从外国回来的“老广州”,再到那里也只能留下失望和遗憾。以为“一拆就发”,变成了“一拆就祸”,种种情形正是对历史文化不尊重和无知所造成的。一位法国同行在中国蹲点很长一段时间,回去写了篇文章,那个标题让人感觉到一个外国人对文化被破坏的心痛——《中国就是(china)“拆啦”》。

让广州住民和他的管理者懂得自己城市的历史,是极其紧迫的任务。

我们的广州,有太多未及梳理的历史

远的不说了,那些就交给考古学家吧。只说离我们今日的生活较近的影响最深刻的,从清末、民国,直迄改革开放前夕——这160多年,是广州乃至全中国都是变化最快也最深刻的历史,然而还有大量涉及市井民生的素材未加挖掘,有大量风土人情未曾收集整理。而见证过广州‘1949年前后重要建设时期的人、经历过抗战的人都已八句以上,垂垂老矣,时不我待,是到了抢救真实历史记忆的时候了!过去出版的史料,基本属于政治军事方面,如果现今还不去最大限度地补救城市文化史、平民生活史,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也一样会消失。比如,广州许多著名近代建筑,如石室、中山纪念堂、海珠桥,等等,都没有完整的史料。诸如此类,造成城市的失忆……

作为羊城传媒人,应该在这个大背景下去认识自己的任务,担负起传承岭南文化的天职,让广东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不能无“根”。广州的历史。要成为融入广州住民血脉的常识,这需要靠好似流行歌曲般自然的传输与持久经常的普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都有她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建筑、风俗习惯等。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情结。

老报人杨奇、张汉青先生、老作家岑桑、老教授吴宏聪、黄天骥等广州一批文化人,都很赞成我的关于报纸开设广州历史版的建议。羊城晚报的《羊城沧桑》版就这样在2005年的初夏出世。

许多人从《羊城沧桑》版里,惊喜地发现——

1.她以多元视角回望历史、求真求实还原历史

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整个国家许多史料被封存。而今天,到了抢救和复活的时候了,我们试图通过亲闻亲历亲见的事情,和“私人化的叙述风格”,让读者体味到历史的近距离感。文献中许多被遗弃的边脚资料,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它无法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被安排在历史叙述的某个部位……过去观念预先设定什么是应当叙述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一旦被判定没有价值,就找不到自己容身之处;可是,这些“边脚废料”在历史观念发生逆转时,在需要多元视觉和探求历史细节时。就会骤然身价百倍。

比如对一些人物的还原。例如胡汉民,他曾出任过广东都督兼民政长。根据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建设广东。我们今天不应该忘记这位长于广州、葬在广州的历史人物。《一生执着的胡汉民》一文刊发后,即有不少读者来电说,“别说年少的,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对胡氏也是不甚了了。你们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2.她努力从民生的角度来叙述广州文明史的进程,还原广州人近百年真实历史生活,了解老广州的社会百态

直到民国初年。广州的城郭仍如中世纪的一座城市。人们不应忘记,先辈们为我们这个古老城市的新生,所迈出的大胆而又艰难的那一步。《民初广州开马路》,就是讲述打破广州城上千年格局时开马路期间一个个对今天仍很有启发的事件。另一篇《程天固修广州城》。说的是广州走向现代城市格局的开拓者之一的程天固的故事。他不单是个建设者,更是个爱国者,在开发广州的时候,与日本人、法国人、英国人,以及广州封建的遗老遗少,做了许多斗争。但他在广州这几十年的业绩,还没有得到过宣传。

3.她不遗余力地寻找老广州的历史照片。因为瞬间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

老照片有着独立的话语,它可以与文章互为佐证。《岭南棋坛陈松顺、杨官磷争霸》特写稿中,刊发了连主人公都找不到的一张50年代的老照片,使陈松顺激动不已;《为了告慰那二万多个英灵》报道中,一张从未发表过的“日俘以汗赎罪修新一军墓”的大照片,引起了广州读者的惊讶,那是从外国找回来的。不但极具史料价值,而且还原“新一军公墓”的原始风貌。

可以预言,如果几十年后再看《羊城沧桑》的文章,相信更明白它的价值。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何卓琼说,好喜欢《羊城沧桑》。喜欢它诉说的全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陈年旧事。她对诸多历史细节进行索隐钩沉,让湮没多年的重大旧闻重见天日。这些陈年旧事,就像一页一页的历史,唤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记忆。

一个退休干部说,《羊城沧桑》有着鲜明的羊城特色,我虽然七十多了,但对广州许多历史仍然感到陌生。年轻时只干自己的活,哪能知道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的底蕴呢。我国领导人多次提到,历史能让我们温故知新,给今人以启发,避免一些失误。

我们坚信许多读者有着清醒的历史观。非常明白: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谁也不能割断历史,谁都想从历史中洞悉今日。所以,我们把《羊城沧桑》版里的特稿精选,有了这八册《羊城后视镜》。

(作者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7: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