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闻侦探
一
时值五月里的一个炎热的午后,巴克纳太太心里在暗暗寻思,不知道一大罐果汁汽水能不能稳住那两个少年,免得他们跑到那家兼卖冷饮的杂货店去吃下一肚子的冰激凌。自从退休以后,她就属于这样一代人了,美国家庭生活中的这场大革命迟早会不期而遇地落到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不过,她这时依然还认为,她的几个子女与她的关系一点儿不逊色于她从前与她自己父母的关系,因为那毕竟是二十多年以前的情形呀。
有几代人与继承了他们衣钵的下一代人的关系相处得很密切;也有几代人与他们的后人之间存在着无比巨大、根本就没法沟通的代沟。巴克纳太太——这可是一位具有高贵品质的女人,还是美国中西部一座大城市的公谊会里的一名会员呢——此时正提着一大罐果汁汽水,穿过她自家那宽敞的后院,款款行走在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庄园里。她自己的思想与她曾祖母的思想也许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那马厩阁楼顶上的一间小房间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却是令这两代人都完全没法理解的。在那间一度曾用作为马车夫的临时歇脚之地的房间里,她儿子和他的一个朋友可不是在那儿循规蹈矩地干正经事儿,而是在,不妨这样说吧,在挖空心思地进行着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呢。他们想把他们头脑里已经形成的一些想法与他们手头已经掌握的一些材料糅合在一起,然后再加以判断推理,得出一些初步性的结论来——这些结论注定会成为在未来几年里,人们起初会津津乐道、继而会大惊失色、最终又会觉得不足为怪的事情的。巴克纳太太仰起头来朝他们喊话的那会儿,他们正毫无戒备地坐在那儿,面对着一堆材料,在苦思冥想地酝酿着人们即便孵化到二十世纪中叶也未必能孵出壳的阴谋呢。
里普利·巴克纳顺着梯子爬下来,接过那罐果汁汽水。巴兹尔·杜克·李则心不在焉地探头朝下面瞥了一眼递过来的东西,然后说:“非常感谢你,巴克纳太太。”
“你们待在那上面不嫌太热吗?”
“不热,巴克纳太太。那里好着呢。”
那上面其实又热又闷,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那儿究竟有多热,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渴,反正每人都喝下了两大杯果汁汽水。藏匿在一块锯下来的活板下面,他们此刻正抽出来攥在手里的是一本作文簿,外面套着红色的仿皮护封,目前他们在全神贯注地研究着的就是这本东西。如果你想刺探他们用柠檬汁当墨水记载下来的都是些什么秘密的话,那你就会看到,在这本作文簿的扉页上铭记着:“《绯闻集》,作者:绯闻侦探,小里普利·巴克纳和巴兹尔·D.李合著。”
在这本簿子里,他们把平时道听途说来的有关他们身边的那些公民的大逆不道的出轨行为全都详细记载下来。这些有伤风化的失足行为,有的甚至还涉及了那些头发已经花白了的老男人,也有一些故事原本就是在本市已经流传了很久的丑闻,由于人们在饭桌上一不留神说漏了嘴,又把它们从坟墓里给重新挖了出来,于是也被他们做了添油加醋的处理,香艳无比地永远记载在这本作文簿里了。有一些则属于更加令人发指的罪孽行径,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经过核实的,有一些则纯属谣传,记的都是关于他们自己这个年纪的少男少女们的风流韵事。在他们收录进来的这些绯闻中,有一些是令大人们读来感到困惑不解的,有一些很可能会引起愤怒,还有三四篇是有关当下世情的报道,没准会让那些牵涉到自己子女的家长看得心惊肉跳、悲痛欲绝。
其中有一条属于罪行最为轻微的丑闻,那是一件令他们迟疑了很久要不要把它记录在案的事情,尽管这件事仅仅在去年还让他们感到震惊不已,这条丑闻是:“埃尔伍德·李明背地里去看过三四次滑稽歌舞杂剧表演,都是在明星俱乐部里看的。”
还有一条,也许是他们最喜欢的一条,因为这是一条性质最为独特的丑闻,他们是这样记载的:“H.P.克拉姆纳曾经在东部犯下过足以让他去坐牢的盗窃罪,他是因为这件事才逃到此地来的”——这位H.P.克拉姆纳如今已成了本市辈分最高、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位公民了。
这本簿子只有一个美中不足,那就是,他们只有在想象力的辅助下,才能欣赏里面的内容,因为那些秘密必须用隐形墨水来记载,而且要一直保持到下次再拿出来看的那一天,到时候,只要拿着写满了字的那几页凑到炉火前,记载的那些内容自然会显现出来。他们必须仔细加以甄别,才能确认哪几页是已经用过的——已经有一起相当严重的指控某一对夫妇的事件被他们重复记载过了,出现了叠印,而且记载的还是这样一些令人忧郁的事实:R.B.卡里太太得了肺结核病,她的儿子,瓦尔特·卡里,居然因为这件事被波陵中学开除了。从总体上说,记载这些绯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日后好去敲诈勒索。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等到该拿出来的时候,这些绯闻的主角只要向巴兹尔和里普利“稍微表示一下心意”就行了。占有这些材料能给他们带来一种权威感。比方说吧,巴兹尔就从没见过H.P.克拉姆纳先生朝他巴兹尔做过一次带有威胁性的手势,却只是让他给他一个暗示,告诉他该什么时候向巴兹尔“表示一下心意”,因为巴兹尔手头牢牢掌握着对他不利的有关他过去的犯罪记录呢。
P1-4
菲茨杰拉德十分了解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在这一点上,谁也比不上他。
——约翰·张伯伦(文学评论家)
总序
绯闻侦探
巴兹尔:最有活力的小子
自命不凡的小子
幽灵现形记
完美人生
第一滴血
一个祥和、宁静的地方
约瑟芬:一个有风流史的女人
疯狂的礼拜天
错上加错
羌斯洛斯维尔之夜
最后一位南方佳人
陛下
风雨一家人
短途故乡行
见习医生
恶魔
重访巴比伦
为新时代吹响的号角——评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集《清晨起床号》
一 引言
“经典”(canon)一词,源自希腊文kanon,原为用于丈量的芦苇秆,后来其意义延伸,表示尺度,并逐渐演化为专指经书、典籍和律法的术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典开始进入文学、绘画、音乐等范畴,成为所有重要的著作和文艺作品的指称。如今人们所说的文学经典,一般指得到读者大众和批评家公认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经典的形成(canonization),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文学原理以及史诗和悲剧的界定。由于文学经典边界模糊,不确定因素颇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优秀作家和作品纳入其中,已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家和作品则永远会受到时代的挑战,有些会逐渐销声匿迹,有些则会被重新发现并正名为经典。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围下,人们对文学经典和对“入典”标准的质疑,已成为批评界热衷讨论的重要话题。事实上,文学经典的形成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会受到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读者情感诉求等诸多因素的介人和影响,“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能否真正成为经典,需要经历起码一个世纪的时间考验”。美国小说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一1940)的批评接受史,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界说。
“在美国现代小说家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排在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的第三号人物。”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菲茨杰拉德的文学声誉却经历了一个从当初蜚声文坛,到渐趋湮没,到东山再起,直至走向巅峰的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坛掀起的“菲茨杰拉德复兴”(Fitzgerald Revival),终于将他稳稳推上了经典作家的高位。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漂亮冤家》(The Beautiful and Damned,1922)、《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 Gatsby,1925)、《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和《末代大亨》(The Last Tycoon,1941),以及他的四部短篇小说集:《新潮女郎与哲学家》(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1920)、《爵士乐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所有悲伤的年轻人》(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和《清晨起床号》(Taps at Reveille,1935),已被列入文学经典之列。如今,人们已不再怀疑,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社会编年史家和文学艺术家。
回望菲茨杰拉德在我国的批评接受史的发展走向,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在美国极负盛名的小说家,在我国却经历了一个从全盘否定,到谨慎接受,再到充分肯定的曲折过程,这其中所包含的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反思,从中找出经验或教训,供后人记取。 二 被“误读、曲解”的一代文豪
如果我们以美国文学评论家M.H.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所构成的关系作为参照,来考量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即可看出,实用主义文学观在中外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实用主义文学观强调的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效用关系,即作品应当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种事情的工具,并以作品能否达到既定目的作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即所谓文学的功能应当是“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欢,才能符合众望”。各文化群体对外族文学作品的取舍和译介也概莫能外。
……
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羞于重复,格外重视个人的文体风格和独特的创作个性,这是名作家们之所以名不虚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体风格如同作家的专有印记,刻下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凡是严肃的、对艺术有所追求的作家,都会以十足的劲头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具有个性特点的写作风格,而绝不会与他人雷同。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福克纳、沃尔夫、多斯·帕索斯等作家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代,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世界一眼望去,便知是菲茨杰拉德的,绝不会与其他作家所创造的世界相混淆。这是因为他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力求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现实,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像奴隶一样对每句话都进行艰苦细致的推敲”,“在每一篇故事里都有一滴我在内——不是血,不是泪,不是精华,而是真实的自我,真正是挤出来的”。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他创造的那个艺术世界才那样富有魅力,感人至深。这是他的作品之所以会引起历代读者和评论家兴趣的原因之一。
菲茨杰拉德在我国的批评接受史,恰好是对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现象”的有力补充。在当前世界各地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中,相信我国学者对这位经典作家的研究将会有自己的声音,将会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同步,得出更加深入、更加令人信服的成果来。“菲茨杰拉德有福了,他将以他不朽的诗篇彪炳千秋”。
吴建国
2013年12月29日
于上海维多利书斋
《清晨起床号》是F.S.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也是容量大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18个故事,被公认为是他四部短篇小说集中出色的一部,代表着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高成就。
在这些故事里,菲茨杰拉德以他对社会的深入观察、对人生的透彻理解为基础,以完美的的艺术形式和洗练、凝重的语言,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性格特征,描绘了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将那个特定时期里的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激烈冲突和较量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眼前。
追忆金色年华,讴歌无悔青春。
《清晨起床号》是F.S.菲茨杰拉德容量最大、最出色、成就最高的短篇小说集。在这些故事里,菲茨杰拉德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性格特征,描绘了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
为了表现“爵士乐时代”的气质,特别邀请了年轻插画师杨猛创作封面插画。他的创作古典主义和艺术气息浓厚,有一种怀旧的味道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善于用色彩和场景营造出带有意味的图像,来表达文中的主题或人物细腻的情感,画面往往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个性鲜明且辨识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