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宿州景观/宿州历史文化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周勇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勇著的这本《宿州景观》是“宿州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介绍了宿州四县一区40多个名胜古迹,包括灵璧张氏园亭、虞姬与虞姬墓、阴陵山、垓下、天一园、钟馗、磬云山与灵璧石、砀山梨花景观、车牛阪等。

本书注重依据史志诗文等文献资料,考察与梳理其历史面目,再根据所记对象的不同,施以不同的行文风格,进行一种历史的、生态的和诗意的追寻。

内容推荐

周勇著的这本《宿州景观》收录了宿州四县一区(埇桥区、灵璧县、泗县、萧县、砀山县)历史上与当下知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实地拍摄图片数百幅,配以清新雅致的文字,娓娓讲述每一个景观的历史故事、独特意韵、民间传说、保护开发,有皇藏峪、虞姬墓、花甲寺、老海寺、龙脊山、九孔桥、黄河故道、涉故台、佘家台等。全书追溯历史,描述当下,精美的图片与通俗的语言相得益彰,在精当准确的抚今追昔中,对宿州地方景观的保护及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目录

灵璧张氏园亭

虞姬与虞姬墓

阴陵山

垓下

天一园

钟馗

磬云山与灵璧石

砀山梨花景观

车牛阪

千佛庵

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

圣泉(圣泉·圣泉山·圣泉寺·拱翠堂)

三仙台

雾潴泉·竹林庵

皇藏峪

天门山

陶谦墓

绥舆里

徐树铮墓

汉画像石

石龙湖湿地

邓愈故里

扶疏亭

赛珍珠故居·《大地》

隋唐大运河

新汴河

蕲县故城墙遗址

涉故台

时村老街

古龙泉寺

九女坟

林探花府

皮日休墓

徐王墓

永乐帝与夹沟

芳岩寺

五柳

闵祠

镇头寺

朱陈村

白居易与宿州

后记

试读章节

张氏园亭因为苏轼的散文《灵璧张氏园亭记》而闻名。

元丰二年(1079)二月,苏轼“自彭城移守吴兴”,《苏轼年谱》中提到他此行的行迹是:“抵南都,见张方平,晤弟辙。晤僧应言,言有功东平。晤吕熙道。留半月。”“别弟辙,二十七日,至灵璧镇。”北宋之南都,即今之商丘,因此,苏轼系从商丘沿汴河舟行三日,至灵璧。

灵璧张氏园亭,即苏文忠轼所为记者也。或云凤仪门外,凤山之下;或云鹿鸣门外。记称古汴之阳,亦无实指。今张氏子姓,衣冠世族,犹多贤者,相继为乡贤,云在西是。(康熙《灵璧县志》卷一《方舆志·古迹》)

张氏园亭的方位并不难考证,这段文字虽表明康熙《灵璧县志》中已不能确考其所在(看来在那时就几乎荡然无存了),但大致说了两个方位:一是在县城西门凤仪门外,一是在县城东门鹿鸣门外,两处均在古汴河河道的流径近旁,而且当时的张氏后代亦“云在西是”,即认为故址在西门外。

灵璧故城城址的定位比较容易,因为护城河仍在。还可以进一步参考正学书院的位置,康熙《灵璧县志》卷五《正学书院》曰:“书院建于城内东南。万历中,知县钟大章营置以训诸生。都宪邹公元标有碑记。”时至今日,其古建筑遗迹仍较好地留存于今灵璧中学(以前的灵璧二中)院内,因此,灵璧中学一带即过去故城的东南隅,稍加踏察,这一方位相对护城河的位置,亦不言自明。

而据康熙《灵璧县志·城池图》,灵璧城大体是一个正方的布局,四个城门均约在每边的中部。因此,西门的大体位置也比较好推算。

据康熙《灵璧县志》卷一《方舆志·城池》:“辛未夏(1511,明正德六年),知县陈伯安受事之初,流寇杨虎等掠近淮甸,方议循故址而城之,为守御计。……遂伐石为垣,陶甓为堞。……周回六里。……护城有河,为广二丈,为深八尺,其旋八里有十步。”

明代一里为一百八十丈,一丈为十尺,明代一尺的长度大约为0.327米,一丈约等于3.27米,一里约等于588米。《灵璧县志》里城墙的周长和护城河的周长,显然有一个数据是错误的,因为如果这样算来的话,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距离就会有约150米,而这是不可能的。如按城墙的周长六里来算,每边大约长880米,这和遗存至今的护城河的边长接近,因此,笔者认为城墙周长的数据更正确。

今日有人认为张氏园亭“位于灵璧县城西关小学东墙外,今西关糖业烟酒公司宿舍处”。(张训彩《中国灵璧奇石》)这个说法大致不差,因为此处的正东就是护城河西段440米处——西段的正中、当年故城西门的位置,即在“凤仪门外”,这样,和康熙时县志的记载就吻合上了。但可能是由于西关小学东墙外遗存着属于当年张氏园亭的一块很大的长锁形状的灵璧石的缘故,对其分布范围的描述可能太过狭窄了一些。实际上,有乔木修竹之林、蒲苇莲芡之池,出产的果蔬鱼鳖可以饱邻里、馈四方宾客的张氏园亭,面积是不可能太小的。曾巩的《访张氏园亭三首》其一道:“梨枣累累正熟时,粟田鹑兔亦争肥。园亭尽日追寻遍,只欠厌厌醉始归。”其三:“秫地成来多酿酒,杏林熟后亦留钱。”园亭可供“尽日追寻”,而且很可能附带有农庄,亦证明其面积之大。

曾巩诗:“不须置驿迎宾客,直到门前系画船。”(《访张氏园亭三首》之三),说明园亭距运河(隋唐大运河的汴河段)之近。东坡:“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又日:“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则表明园亭中的水源自运河,实际上,西关小学门前的解放西路应是当年汴河的南堤,康熙《灵璧县志》卷一《方舆志·古迹》在提到隋堤时,也说:“旧河经城内,今塞。”汴河当年的河床宽度一般为80米左右,所以,西关小学以北的大片地方都可能是张氏园亭的所在。这个说法还嫌笼统,经实地观察发现,如今,在与解放西路平行的北边100米处,有一条如今是明沟的污水渠,它在接近西关小学处,突然直角折向北边,百米后又重新东折,这条渠的位置也许与汴河的遗存有关,而它的这次转折则可能是遇到了当年张氏园亭从汴河引水的渠,然后它重新东折后,或许就成为张氏园亭的内河,而它的两岸也许都是园亭的范围。如今这一带是平房,部分区块高低错落的园亭地形尚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拆迁盖起高楼,如果趁现在未规划成楼盘,将其恢复成张氏园亭,或许比东偏南8.5千米外,同样在汴河故道边上的虞姬文化园显得更有“文化”、更是一个家园的象征吧。因为,宿州大地自古“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而一座经营多年,陂池清澈,假山层叠,“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的园林,正是疲惫的行旅中,心灵可以休隐的家园。而这未实现的一切,却初步地、袖珍型地体现在了县城以北35千米处渔沟镇上苏州园林风格的“天一园”中。

苏轼在文章的最后透露出了归隐之思和对这片平原上人民的眷恋之意,实际上,抵达湖州后,任知州仅三月,就迎来了他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乌台诗案,从而使得这种想法随着诗人的背影越去越远,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田园梦。

P1-3

序言

从获得编写任务至交稿,历时一年零五个月,笔者主要利用春、秋季的周末,骑行经过书中提及的几乎所有景观地,得到很多直观感性的认识,但犹豫间,本书还是没有按照惯常的传说与导游说明的形式编写,而是注重依据史志诗文等文献资料,考察与梳理其历史面目,再根据所记对象的不同,施以不同的行文风格,进行一种历史的、生态的和诗意的追寻。虽未必能鉴今,庶几能稽古。由于不同景观间性质与可稽资料多寡的不同等原因,篇幅有时差异也较大。一区四县景观的编排顺序,大致是同县(区)的聚为一个区块。

还有一些温馨而秀美的景观,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未单独收入本集,如东距徐树铮墓不远的新石器人类小山口遗址;蛹桥区时村与解集之间的鲁营,其小山宁静,传说悠久,附近有不太为人所知的子贡山会盟台。蛹桥区曹村镇三环村的“树驮桥”,景观虽小但却聚合了一段历史与传说。还有灵璧已经建成的植物园与蛹桥区建设中的植物园等。留待以后再加以编写整合。截稿后,笔者又注意到一些新的诗文资料,也有待以后加以甄别和利用。

感谢宿州市档案局(馆)地方志办公室给予的调研平台;感谢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孟方的支持、引荐,使得笔者作为宿州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能有机会较深入地认识宿州这片厚土的山水景观。感谢宿州市档案局局长王伟对这一文化项目的继续支持。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孟方老师、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董玉清老师,也承担了本书的部分编写工作。

后记

骑行中笔者经过许多村镇,除了那些风中流转的风景外,印象较深的,是匆匆与数位百姓有过的问答,他们年纪越长,则对人越是和蔼、温厚、热情,令人感到这片大地上老礼与古风仍在焉;也目睹过个别流离老者的不幸,但奈何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哀乐,却并不是本书的题旨,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开启“口述史”与“乡村社会学”之类的调研,以便一方面积累些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提供一些在乡村建设与治理方面“有补于政”的民情观察,这对这块乡村面积广大的农业区来说,其中应有许多值得做的工作。

限于有限的时间和学识水平,在内容上留下的许多遗憾,只能寄望于日后能有机会进一步扩充修订,不过好在地方文化研究本身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累积的事业,在这付梓时的忐忑与惭愧间,唯盼本书对这一进程能有些小小的助益。

周勇

2016年11月2113于宿州学院西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