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著的《从地球到月球》是一部将科学与文学有机有趣地结合代表作品,它也具备人文精神,体现出了凡尔纳反对战争,致力于天文学探索的精神,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练。本书讲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大炮俱乐部”的成员利用大炮和炮弹设计的月球之旅。
| 书名 | 从地球到月球(世界文学名著彩图珍藏版)(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儒勒·凡尔纳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勒·凡尔纳著的《从地球到月球》是一部将科学与文学有机有趣地结合代表作品,它也具备人文精神,体现出了凡尔纳反对战争,致力于天文学探索的精神,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练。本书讲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大炮俱乐部”的成员利用大炮和炮弹设计的月球之旅。 内容推荐 儒勒·凡尔纳著的《从地球到月球》讲述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大炮俱乐部”的成员们利用大炮和炮弹精心设计的一场月球之旅。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巴比康的死对头尼科尔船长却极力反对这次实验,并投下巨额赌注,赌实验不会成功。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以便乘坐这颗炮弹去月球探险。最后,在米歇尔·阿当的调解下,巴比康和尼科尔化干戈为玉帛,三人决定一起乘坐“炮弹车厢”飞往月球。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无休无止地绕月运行,成为月球的一颗卫星。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人物个性鲜明,书中列举的数字及科学性的描述都是作者凡尔纳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既具科学性、文学性,又具趣味性,是19世纪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目录 第一章 大炮俱乐部 第二章 巴比康主席的报告 第三章 巴比康主席报告产生的强烈影响 第四章 剑桥天文台的回信 第五章 月球的传说 第六章 美国人不可能不知道的事物和不允许相信的东西 第七章 炮弹颂 第八章 大炮发展史 第九章 火药问题 第十章 2500万朋友和一个敌人 第十一章 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 第十二章 全世界行动起来 第十三章 乱石岗 第十四章 十字镐和镘刀 第十五章 铸炮庆祝日 第十六章 “哥伦比亚”大炮 第十七章 一封电报 第十八章 “亚特兰大”号轮船上的乘客 第十九章 大会 第二十章 攻击和反击 第二十一章 法国人怎样处理纠纷 第二十二章 美国新公民 第二十三章 厢式炮弹 第二十四章 落基山的望远镜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准备 第二十六章 开炮! 第二十七章 阴霾天 第二十八章 一颗新星 试读章节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在马里兰州中部的城市巴尔的摩,一些船主、商人和机械师新组建了一家颇具影响力的俱乐部。这些人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怎样的发展,我们可想而知。曾经普普通通的商人,没有经过西点军校的任何训练,却变身为上尉、上校及将军。很快他们便可以在战略和技术方面与欧洲的同僚们相提并论了,通过捐献大量的炮弹、人力和财力,也打了些许胜仗。 但是美国人胜过欧洲人,主要还是在炮弹技术领域。这倒不是说他们的武器装备多么完善,而是因为美国人研究的炮弹体积超大,并且在当时具有绝无仅有的远射程。在平射、俯射或者直射、斜射又或者纵射、反射等方面,英国人、法国人、普鲁士人都没什么好学的了;反观他们的大炮、榴弹炮、迫击炮,和美国大炮的精湛装备相比,简直是相形见绌。 这也不足为怪。同意大利人天生就精通音乐、德国人生来就擅长玄学一样,美国人,这批世界上最初的机械师,天生就有工程师的才能。因此,他们大胆地把创新创造力运用于炮弹技术,也就再正常不过了。虽然这些巨型炮弹远不及缝纫机那么实用,但也同样令人震惊,而且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拜。我们知道这其中还有帕罗特、达尔格伦和罗德曼的成果。在这些强劲的美国对手面前,欧洲大陆的“阿姆斯特朗”“帕利瑟”和奥地利“博利厄”等大炮也只能自愧不如。 因此,在北方人与南方人死拼的时候,大炮发明家明显占了上风;美利坚合众国的报纸热烈地祝贺他们的发明,以至于一些平庸的小商贩、幼稚爱凑热闹的小市民没日没夜绞尽脑汁地估算不切实际的弹道射程。 而当一个美国人有了一个想法,就会告诉另外一个人。倘若是三个人,他们便会选出一个领导人和两个秘书。若有四个人,他们还会指派一个档案员,一个办公室也就这样运转了起来。五个人则能召开股东大会,建立一个俱乐部了。巴尔的摩城的俱乐部就是这样形成的。第一个发明新型大炮的人联合了铸造这门大炮的人,和为这门大炮打炮眼的人,这也是大炮俱乐部的核心成员。俱乐部成立一个月后,便发展了1833名正式会员和305765名通讯会员。 所有想加入此俱乐部的人都需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已经发明或至少改良过一门大炮。如若不是大炮,其他种类的枪炮也勉强可以。但是不管怎么说,十五响左轮手枪、旋转式卡宾枪或军刀式手枪都是不太人流的武器。任何情况下,炮弹专业人员都是优先加入俱乐部的人群。 “会员所得到的尊重,”有一天,俱乐部里最具才华的演说者之一说道,“取决于他们所贡献的大炮个头以及炮弹射程的具体平方数!” 再说得更明白点,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道德秩序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俱乐部成立之后,我们便很容易想象出美国人的创造天赋带来什么成果:在各种发明中占主要部分,大炮远远超过了原本需要的体积和射程,偶尔失控还会伤及到无辜的平民百姓。所有的这些发明让欧洲那些寒碜的装备望尘莫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数字来评判: 在曾经所谓的“战争美好年代”,一枚36磅的圆炮弹,可在300英尺之外击穿36匹马和68个人。而且那时还是炮弹技术的萌芽期。从那之后,炮弹技术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罗德曼”大炮在7英里之外(一英里约等于1609米)发射了一枚半吨重(500公斤)的炮弹,轻而易举地就要了150匹马和300个人的命。大炮俱乐部甚至想做次试验来进行验证。不过,即便找到马匹,恐怕也找不到自愿舍命的人。 不管怎么说,这些大炮都极具杀伤力。每次开炮,士兵便像农民镰刀下的麦穗一样纷纷倒地。1587年法国科特拉斯之战中的著名大炮把25个士兵炸飞;在1758年普俄之间爆发的曹恩道夫之战中,另一门大炮炸死了40名步兵;1742年普奥发动的凯赛尔多尔夫战争中,奥地利的大炮每发射一次,就能撂倒70个敌人。与上文提到的炮弹相比,这意昧着什么呢?决定战争命运的“易安娜”大炮和“奥斯特里茨”大炮所发挥的惊人威力又意味着什么?而在南北战争中这样的大炮数不胜数!葛底斯堡战役中滑膛炮射出的一个圆锥形炮弹击毙了173个南部联邦士兵;“罗德曼”大炮射出的圆炮弹经过波托马克渡口时,把215个拥护南部同盟的民众带到了另一个美好世界。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J.T.马斯顿发明的令人生畏的迫击炮,他是大炮俱乐部的荣誉会员兼常任秘书。他所发明的迫击炮的杀伤力可是更上一层楼,仅在试炮时就炸死了337个人。一声轰响,一切便化为乌有! 面对这些已经颇具说服力的数字,我们还需要补充什么吗?当然不需要。因此我们完全赞同统计学家皮凯恩做出的以下演算:用倒在炮弹下的伤亡人数除以大炮俱乐部的会员人数,他发现每个会员“平均”杀死过超过2375个人。 仔细研究这个数字,显然这个博学的俱乐部唯一感兴趣的是冠冕堂皇地打着仁慈的幌子去摧毁人类,还把改善后的战争武器看作文明的工具。 这是一个索命天使组织,却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群。 需要补充的是,这帮勇气可嘉百折不挠的美国人,不仅仅致力于公式计算的研究,他们还亲自奔赴战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中间有各种军衔的军官,有中尉或将军,还有各年龄层的军人,有刚刚开始战争生涯的新兵,也有老死在炮架旁的老兵。很多人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他们的名字则被载人了大炮俱乐部的光荣册,而在战争中活下来的那些人大都伤痕累累,带着无可非议的勇敢标记:拐杖、木腿、假臂、挂在吊钩上的手、橡胶下颚、银子修补的颅骨、铂金鼻子,可谓是伤的五花八门。前面提到过的皮凯恩还做过一个统计,在大炮俱乐部里,四个人加起来都没办法拥有一条完整的胳膊,而六个人也就只分到两条腿。 不过这些骁勇的炮兵对此不以为然,每当听到战争新闻报道说敌方伤亡人数是他们消耗炮弹数的10倍时,他们总是感到由衷地自豪。 然而有一天,那是悲凉凄惨的一天,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们签署了和平协议。爆炸声逐渐停息,迫击炮停止了轰击,榴弹炮从此沉默不语,还有那些炮弹,它们低着脑袋,灰溜溜地撤回军火库,圆炮弹成堆地堆积在仓库里,战争的血腥回忆渐渐褪色。肥沃的土地上棉花疯狂地生长,丧服不再随着痛苦被磨损,大炮俱乐部自此陷入了深深的无聊中。(P1-3) 序言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凡尔纳,正是把科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大师。凡尔纳是世界公认的伟人,无数人都将各种荣耀加在了他的身上,但就算是今天,他也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小说并没有在文学上起到太大的作用,他也不能获得诺贝尔的那些科学奖,因为他的设计都太过超前,用了太多的时间让人们制造,但是,他的作品却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凡尔纳的故事生动幽默,妙语横生,又能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他的小说还具有社会主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艇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形象,正是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凡尔纳的代表作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等,为世界各国读者,包括中国读者所熟知。 《从地球到月球》讲述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大炮俱乐部”的成员们利用大炮和炮弹精心设计的一场月球之旅。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巴比康的死对头尼科尔船长却极力反对这次实验,并投下巨额赌注,赌实验不会成功。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以便乘坐这颗炮弹去月球探险。最后,在米歇尔。阿当的调解下,巴比康和尼科尔化干戈为玉帛,三人决定一起乘坐“炮弹车厢”飞往月球。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无休无止地绕月运行,成为月球的一颗卫星。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人物个性鲜明,书中列举的数字及科学性的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既具科学性、文学性,又具趣味性。本书是19世纪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