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宙著的《孩子剧团》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下,胶东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由少年儿童组成的文艺团体,被称为“孩子剧团”。成员人小志大,怀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孤悬敌后,不畏艰险,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宣传、动员、组织民众进行抗战,所到之地,无不燃起抗日的火焰。根据斗争的需要,孩子剧团不断推出新的节目:歌曲、舞蹈、快板书、活报剧、话剧、秧歌……他们在宣传抗日救亡的同时,积极配合八路军、武工队及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对敌人发起“地雷战”“黄金保卫战”等,为胶东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茅盾曾赞誉:“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张吉宙著的《孩子剧团》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下,胶东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由少年儿童组成的文艺团体,他们被称为“孩子剧团”。父母被日军杀害的少年十月,忍痛挥别了唯一的亲人奶奶,怀揣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孩子剧团一道,踏上了孤悬敌后,用一腔热血宣传抗日救亡的斗争之路。满目疮痍的村庄、浸染喧嚣的松林与战火弥漫的河岸,交织成一幅幅悲壮的抗战画面,也折射出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永不放弃的抗争精神。苦难是成长的沃土,在亲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斗,目睹了一个个亲爱的战友为国捐躯之后,十月完成了生命的蜕变。而胶东大地的抗日烽火,仍在熊熊燃烧……
第一章 十月
鸡叫两遍了,十月翻了个身,迷迷糊糊中,他听到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很急促,但很有节奏。十月被惊醒了,这个年月,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晚上睡觉都不踏实,一有点动静,马上就会引起警觉。十月推了推身旁的奶奶:“奶奶,啥动静?”
奶奶披衣坐起来,侧耳一听:“过队伍呢!”
“过啥队伍?”
“咱自己的队伍。”
“八路军?”
“嗯。”
“你咋知道是八路军?”
“你听听,脚步放得很轻,齐整着呢!”
太阳出来了,村街上站满了人,大家都在议论:“听见了没?过了一早上队伍。”
“好像是八路军的队伍。”
“队伍好长啊!”
“往西去了。”
“看样子要打仗了。”
整整一上午,大庙村的老百姓一直在谈论这件事。
以十月为首的孩子们也在谈论这件事。
十月有点懊悔:“我早早就听见过队伍了,当时爬起来就好了。”
榴花不解:“爬起来千啥?”
十月握了握拳头:“跟队伍走。”
榴花笑了:“净瞎想,你奶奶能让你走?”
十月不吱声了。
九儿说:“你走了,咱们儿童团咋办?”
十月一仰头:“那还不好办?你们继续千。”
大家看着他,一副不舍的样子,仿佛他真要离开大庙村,参加八路军了。十月的脾气,大家都知道,认准的事,说千就千,毫不犹豫。
十月是村里的儿童团长。
儿童团才成立不到一个月,只有七八个孩子,一杆红缨枪。红缨枪主要在十月手里,每天,每人轮流拿一会儿,在村头站岗放哨。正式任务他们只领过一次——县大队帮他们成立儿童团以后,在村里开过一次会,大队长命令十月率领团员在村口及各条要道站岗放哨。此后,儿童团再无大事可千。十月感到闷得慌,他一直想干一件大事——参加八路军。
八路军的队伍就这样从村子匆匆而过,一分钟都没停下,一个人也没留下。十月觉得有些遗憾,错过一次参加八路军的机会。
十月一个人,攥着红缨枪,站在村口,望着远处,希望八路军能回来。远处是一片片绿色的庄稼地,一个个灰色的村庄。一抹黛色的山峦,一座高高的山峰,似在云里,又似在雾里,那是大泽山的主峰。
远远地,又来了一支队伍,大约二十人,不像八路军,也不像伪军,更不像日本鬼子。十月感到很奇怪,等队伍走近了,他忍不住笑了——这是一支什么队伍啊!四个大人,十几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两匹马驮子!
队伍来到村口,领头的一个大人问十月:“你是儿童团的?”
十月点点头,好奇地看着他,还有他身后的那些人。他们有男有女,衣着普通,但整齐利落,都打着绑腿。十月心里一动,只有八路军才打绑腿,难道他们是八路军?问他话的人看上去也就二十岁出头,瘦高个,肩宽腿长,方脸,两道剑眉,一双大眼睛,很亮,很有神。他的腰里别着匣子枪,枪把上系一根红绸带。怎么看他都像一名八路军!
十月问他:“你是千啥的?”
那人笑着说:“我们是孩子剧团,我是团长,姓高。”
“孩子剧团?千啥的?”
“噢,我们是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一支文艺兵……”
“你们是八路军?太好了!可是,你们……”
“不像是吧?”
“……"
“哈哈,先带我们进村吧,慢慢地你就知道了。”
十月转身往前跑,边跑边喊:“八路军来了!八路军来了!”
十月天生一副大嗓门儿,这一喊,半个村子都能听见。
十字街口,大槐树下,这支队伍很快就被老百姓包围了。
十月不喊了,想过去凑热闹,却被挡在人墙外面,好不容易从人缝中挤进去,只听人们议论纷纷:
“真是共产党的队伍!”
“这是孩子剧团,我听说过。”
“看,那些小八路,一个个多精神。”
“那个戴眼镜的男孩,有点像咱村以前的那个小学教员。”
“看见没?那几个女孩长得多俊呀!”
“那人腰里别着匣子枪!”
“咋不见他们扛枪呢?”
“快看,有枪!”
P1-4
“张吉宙该坐下来为孩子们写点东西了。他是个高手,写一手好文章。他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以一种独特新颖的艺术手法,散淡的结构,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撼动人心的故事.直达文学的三个维度:道义、审美、悲悯情怀。他的长篇小说,是有文脉的书,是可以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书。希望孩子们多读一读。”
——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