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湖南通道侗锦(粟田梅)(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要文瑾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要文瑾著潘鲁生主编的《湖南通道侗锦(粟田梅)(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要文瑾著潘鲁生主编的《湖南通道侗锦(粟田梅)(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人生、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本书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仅是记载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濒临消失的中华传统手艺。

目录

第一章 手艺人生活的生态文化背景

 第一节 环境影响——侗族文化的地理概述

 第二节 人文习俗影响——侗族歌会与民间传说

 第三节 家庭环境熏陶

第二章 侗锦的工艺与文化

 第一节 侗锦艺术与侗族服饰文化

一、传统男子服饰

二、女子服饰

三、儿童服饰

四、生活用品

五、旅游纪念品

 第二节 侗锦织造流程

 第三节 侗锦纺织工具

一、纺车

二、盘纱工具

三、络纱工具

四、打花辫工具

五、织机

 第四节 侗锦工艺:织花和挑花

 第五节 侗锦的纹样与寓意

一、太阳纹

二、杉树纹

三、竹纹

四、八角纹

五、蜘蛛纹

六、鸟纹

七、龙、凤纹

八、蛇纹

九、鱼纹

十、马纹

十一、井纹

十二、双羊击鼓纹

十三、踩堂纹

 第六节 侗乡的侗锦作品展示

第三章 手艺人生

 第一节 粟田梅的主要经历

一、师承

二、起伏

三、转折

 第二节 侗锦的现状与危机

 第三节 侗锦的创新与合作

第四章 手艺人的作品与手艺传承

 第一节 粟田梅代表作品

 第二节 作品特征

 第三节 手艺人的侗锦传承

第五章 手艺人的自述和访谈

 第一节 粟田梅自述——侗锦绘出别样人生

 第二节 粟田梅访谈

附录 粟田梅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侗锦这门手艺是侗族妇女自给自足的一种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粟田梅就是这样具有传统手艺的侗族女性代表。她的创作和织锦工作与她所处的侗乡文化环境休戚相关。

侗锦中的许多符号和文化元素都源自于侗族的文化起源,亦或对其周边的地理自然环境的映射。例如原始文化的生殖崇拜,百越文化中对某些动物的推崇,或者是对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崇拜,等等。因此,对侗锦周边生态文化背景的了解,也可以看作了解这门手艺的文化基础。

侗族自称Kam(发音近似于汉语的“佄”或“更”),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侗族的国际标准译名为“Kam People”。侗族是我国南方的稻作民族。在秦汉时期,今天的广西壮族地区存在一群被称为百越的部落。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侗族便起源于百越。在文献记载中,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时期,出现了“洞家”“峒人”等称呼。也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另有解释说,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侗族地区还有许多地名叫“洞”。新中国成立后,称为侗族。在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中,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

侗族的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毗连的地区。在侗族聚居的地区还居住有汉、苗、壮、水、布依、瑶等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侗族文化是和各族人民共同劳动,互相学习创造出来的。另外,侗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长期交往,使得侗族吸收了融入了许多汉语文化特质。许多侗族人也都会说汉语。锦屏、天柱、新晃等汉族较多的地区,普遍以汉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居住在侗族聚居区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人能说侗语。

侗族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其稻作农耕民族的文化特质。侗族分布地区气候温和,霜期短,年平均温度16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1200毫米左右,为山区发展农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境内地势西北东高南低,海拔500~1000米之间。北部有武陵山脉和苗岭支系横贯黔东和湘西,清水江和渠水流经其间,为沅江直流,属长江水系。南部苗岭山脉绵亘于黔东南、湘西南和桂北一带,有都柳江、浔江和融江等河流,属珠江水系。

这样的气候,是侗族稻作农耕文化成型的基础。侗族地区的物产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小米、红薯、包谷、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油桐、油茶、油荣等。土特产以藏江西的滚郎茶、通道的核桃较为著名。药材主要有茯苓、沙参、麦冬、牛黄等。此外,煤、铁、汞、磷、硫黄、石棉等矿的蕴藏量也很丰富。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入,亦无干金之家”描述楚越之地。唐之后,随着中央王朝向东南的开发,楚越的农业已发展的相当普及和发达。明代的屯田制度,更加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清乾隆年间(1735~1796)的《黔南识略》中,就有生动描述侗人筑水坝、架水车的农耕景致:“香炉山有瀵流一溪,沃畴干亩,民苗于山溪水涧中筑水坝,挽水上流,或设水车以灌之。”这里的“苗”,泛指侗族在内的当地稻作民族。

富足安逸的环境使得侗族文化具有“和谐、繁荣”的特点。侗族人民以长期的劳动,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许许多多的梯田,筑造了大大小小的沟渠,开发了山区。建筑艺术尤为侗族所擅长,很早以前就能修筑结构复杂、外形美观的鼓楼、风雨桥和小凉亭。民间手工艺制品,有色彩鲜艳的侗锦和图案精致的侗帕。侗布经久耐用,以榕江的三宝侗布最负盛名。侗族的编织、雕刻以及生活中常用的竹藤、木器等,也都精致实用。

侗族地区的森林资源亦十分丰富,据光绪年间(1875~1909)的《黎平府志》记载,“由沅州伐木开道两百里抵天柱”,可见当时侗区的林海茫茫。杉木、松木、楠木、桐木、樟木等,自16世纪初,开始输入中原地区,并且作为贡木修宫筑殿。其中以杉木的产量为最多。杉木是优良的建筑用材,它的特点是树干笔直,防腐性强,并且成长迅速;每年沿清水江、都柳江流放外运的杉木达数10万立方米,远销全国各地。

侗族地区的水路交通有清水江沟通剑河、锦屏和洪江等城镇,渠水流经黎平、通道、靖县、会同等地,浔江、都柳江,把龙胜、三江、榕江三县联系起来。

P4-5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在编书和考察研究当中,笔者一直在思索:侗锦,以及同它相似,面临消亡的民间民族手工艺到底代表着什么?如果我们人为地去努力保持和保护,真正的意义又在哪里?就像大熊猫的保护,如果按照自然法则,不能够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但中国付出了许多努力,将大熊猫保护下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熊猫外交”,因为它的存在具有某种很高的特定价值,是所谓的“国宝”。

当然,人类创造出的文化产物和自然生物物种的保护不能完全等同比较。但对于其保护的方式和意义,还是可以类比进行思考的,毕竟所谓“保护”,是在人为价值观取向下进行的。就如同“害虫”和“益虫”这样的定义,是人按照自己目前的理解和某些特定角度的价值取向定义的。其实所谓害虫对整个自然生态平衡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遗产”这样的定义,似乎已经从所谓的现代社会价值判别角度宣判了某样事物的死刑。遗产在这里大约意为先人遗留下来的。那么,人类从古埃及时期就使用椅子,怎么不把椅子叫遗产?正因为椅子始终在沿用,并且不断根据社会环境和使用者审美而发生变化。同理,侗锦现在依然存在,只是不在非侗族人的大众认知当中,这并不妨碍使用它的人依然在用,也不妨碍它的花色纹样随着侗人审美和织娘创作的变化而变化。

客观地说,如果就技术性而言,侗锦无疑是原始的手工艺生产品。它的织机结构原始,工艺复杂,是明清时期从汉人社会传入侗乡的织机结构。在侗乡之外,这样的织机其实大多早已被更先进的工具所取代,更不要提现在纺织材料普遍使用的电脑编程机器织花。因为侗乡相对闭塞,以及现代织造机器的高成本,所以织娘对于新的织机技术并没有了解和运用,依然沿用了传统的织法。过去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而今天的生产生活却更多地被机器化取代,侗锦中所投入的工时对于织娘来说,与几十年前相比,就显得不再“划算”。这也是今天织锦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如果将侗锦当中投入的劳动当作奢侈品的人力成本来看,侗锦的工艺从视觉方面并不能和机器织花非常清楚地区分,这一点不同于手工刺绣和机器刺绣的明显差异。另外,奢侈品的大部分投入在于包装和宣传,让消费人群相信付出的价值所在,但是侗锦的现状是很难投入来做到这一点。综上所述,如果按照市场经济和消费品的标准来看待侗锦,它的消亡几乎会成为必然。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侗锦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笔者在侗乡期间,居住在通道县坪坦村一段时间,深刻感受到那里田园牧歌、宁静祥和的生活。睡在木楼里,可以夜不闭户;晨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和挑水的乡民擦肩而过;在河里和村里的小孩子一起嬉水游泳;在鼓楼里和当地人闲话。甚至手机电脑放在村中戏台或者鼓楼中这样的公共场地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在相应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如同犁是在农耕文明中产生的,机器文明时期就被机械农具替代。今天,侗乡已经在悄悄受到商品经济文化的影响,就如同我们每个人都在全球化当中,谁也无法逃脱。但是相对于目前社会的主流物质价值取向来说,侗乡还是可以被视为一片世外桃源。从这个角度理解和诠释,笔者认为,侗锦其实更加是侗人对于他们现有生活方式的一种执着和保留。就像粟田梅说的,“如果没有人再继续织锦,之后就不会有人再织了,侗锦就会失传”,“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其实主要是因为在家没有活做,挣不到钱。如果织锦的收入可以和打工的每月两三干元差不多,大家还是愿意留在家里的”。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为什么一定要产业化?一定要以收入衡量生活品质?一个人幸福的标准难道必然和经济相关吗?相对地,笔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每天不得不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驱动下工作生活,对于侗人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羡慕和向往的。对于侗锦的保护和宣传,也是出于对当地人选择的尊重和支持,以及对这种在笔者看来“田园牧歌、世外桃源”般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世界是需要多样化的,这种多样化使得人类文明充满精彩,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理解以及支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尽管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在“大势”中保留自己的特性和不同,保持思辨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侗锦和侗锦文化,以及粟田梅的创作理解转化为艺术品。

但愿笔者的编著工作,会在将来证明是有意义的。就目前来看,谨以本书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引发更多人对侗锦的兴趣与关注。在这里需要特别感谢为此书的编著付出工作和提供帮助的人们。首先要特别感谢粟田梅,对于访谈和拍摄工作的认真配合,以及对侗锦工艺的耐心讲解。另外要感谢通道县当地从事相关文化科技宣传事业的杨苗、张建国、龙章义、吴志勇等各位领导,感谢他们对于笔者在通道工作期间的大力配合和热心帮助。这里还要特别感谢笔者在湖南大学艺术学院任职期间的同事蒋友燏老师,硕士研究生黄颖同学,为本书的编辑提供了大量图片影像资料。真诚地感谢湖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季铁教授,他带领的设计研究团队从事的长期大量的侗族文化研究和社会化创新设计工作,为笔者的工作提供了最有利的基础和参考,也为笔者得以在通道顺利进行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