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转折与新生(近代后编1919-1949)/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确立正确的革命指导方针,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白至德编著的《转折与新生(近代后编1919-1949)/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使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出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内容推荐

白至德编著的《转折与新生(近代后编1919-1949)/白寿彝史学二十讲》论述自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在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上,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仍然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所不同的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了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中国的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目录

前言

近代后编(1919—1949)

 第一讲 中国的近代史学

1.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2.“五四”后的梁启超史学

3.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和顾颉刚的“古史辨”

4.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

5.中国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

1.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

2.李大钊的贡献

3.郭沫若的贡献

4.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

5.在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奋进

 第三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前夜

2.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3.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4.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5.五四运动的大众觉醒

6.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7.毛泽东

8.周恩来

 第四讲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1.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2.民族工业面临的重重困难

3.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活跃

4.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第五讲 北洋军阀混战与国民革命运动

1.直皖系军阀战争的爆发

2.冯玉祥组成民国国民军

3.军阀混战

4.孙中山为民主共和奋斗

5.中共三大决议:国共合作

6.中共四大以及五卅运动

7.省港罢工及三一八惨案

8.两广统一及国民党二大

9.“中山舰事件”与蒋介石

 第六讲 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七讲 国民党的统治与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第八讲 国民党与共产党等之各派势力

 第九讲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

 第十讲 苏维埃革命的深入和扩大

 第十一讲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变化

 第十二讲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第十三讲 全国抗战的开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政权

 第十四讲 抗战相持阶段及其形势的演变

 第十五讲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国统区、解放区的状况

 第十六讲 抗日战争的反攻及最终的胜利

 第十七讲 各党派的建国主张以及政治协商会议

 第十八讲 全面内战与军事政治形势的转折

 第十九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第二十讲 世界历史进程向中国提出问题

试读章节

第一讲 中国的近代史学

1. 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1) 史学近代化的特点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要求,鼓舞人们反抗侵略、挽救危亡;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对于封建史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从而为“五四”时期史学的近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形势有了深刻的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政治思想的革命扩大到学术思想的革命,历史的批判深化到史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指导革命行动的指南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眼见俄、德、奥三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瓦解,英、法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受伤,而俄国无产阶级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德、奥(匈牙利)、意三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因而发生了中国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在20世纪初年这样一个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中出现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阶段的飞跃。这反映在史学发展上也是一个飞跃。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此后30多年间中国史学的最大特色和主流,也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最大特色和主流。在这以前,中国史学也有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内容,但绝没有表现得这样鲜明和彻底。

在近代化过程中,史学界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情况,它一般表现为这样几点:

一是史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变了。以前的史学工作是以帝王将相和其他方面历史上的大人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现在注意力转移到所谓“文化史”方面,其中包括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学术思想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等,实际上就是要以社会的制度、社会生活及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历史为主要内容。这不只是在研究对象上大大恢廓了,更主要的是动摇以至撤除了帝王将相等历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高踞一切的宝座,而代之以新的内容。

二是传统的某些历史观点受到了批判,研究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跟研究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得到一定的联系。历史传统的观点认为尧、舜、禹、汤以至神农、伏羲、黄帝,再远可以上推到盘古,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他们的时代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些沿袭久远的传统观点经过批判后,相信的人很少了,而这些观点起源和演变本身的历史还受到了审查。以前,儒家的经书被尊为不可怀疑的圣典,现在不是那么尊贵了。原来所谓“今文尚书”,也被认为其中有不可轻易置信的东西,原来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被认为有不少是男女羡慕的篇章,经书的灵光失掉了它的光辉。中国遭受侵略历史的研究,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被放在世界史、国际关系史中去考察,这也就比过去前进多了。

三是在史料方面,利用了古老的文化遗存,利用了出土的文献,还利用了佛教、道教的典籍和档案材料,利用了域外的材料和语言学的材料。其成绩好的,可以改变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些历史重大问题的研究面貌。 “五四”以后,在史料考证上的成绩,继承了乾嘉考据学的传统,而又大大发展了这个传统,是远非乾嘉考据学所能比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新考据学。(P3-4)

序言

2011年是辛亥革命的10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称: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本书为丛书的第11册,即“近代后编(1919-1949)”,是本套丛书的最后一册了。我们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呢?因为白先生在1986年3月18日曾经讲过,“1977年,我在草拟《中国通史纲要》编写计划的时候,曾考虑把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时期写进书里。后来,因为事实上的困难,没有这样办。八个多年头过去了,这个想法到现在才得以实现。有的同志还建议把1949年以后以至近几年历史也写进书里。我想,这倒不必,我们的通史写到1949年就算告为结束。1949年以后的历史,究竟怎样写,这要另作打算了。”如此看来,在1977年,就连“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也难编写出版,到了1986年,这段历史才写进书里,白先生的“这个想法到现在才得以实现”。

在“近代后编(1919-1949)”册中,最为突出的是让我们打开了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并也同时打开了几十年来习惯上称为“中国现代史”的学术新视野。为什么这样讲呢?白先生也曾讲过,“按照多年来的习惯,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应称作‘中国现代史’,在写法上,是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认为,这个时期历史也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个时期的革命因有了共产党领导,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与前一时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区别。”

由于受现实政治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现代史被囿于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框架内。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鉴于中国现代史有被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所取代的情况,提出了要建立科学的中国现代史体系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学术争论。在争论中,大多数人达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1919年至1949年部分”,它叙述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只是中国现代史极为重要的内容,而不是中国现代史的全部。这种认识,扩大了学人们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视野,促进了中国现代史的整体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版了数十种具有通史意义的现代史著作,正是上述认识的产物。

综观现今所见的中国现代史著作,应该说学者们在构建中国现代史自身的体系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一是在构筑中国现代史体系上,还摆脱不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框框;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仍把占据中央统治地位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三是在研究领域上,基本上仍停留在政治的层面。如何做到真正从通史的角度来构筑中国现代史的体系,这至今仍是学者们在不断探讨的问题。《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12卷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的系列丛书“近代后编(1919-1949)”册中,同样也与前10册一样,只能讲20个专题,所以只能讲述白先生在这个历史时段中所涉及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当然在书中还要兼顾读者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这也就不可能对这个时段的研究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在这册书中,我们力争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贴近大众,尽力让读者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并使广大的读者在学习中国史时有所帮助,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从中获得更多的史学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努力做到彰往而知来。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因为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所以我们对于引用材料的来源都没有注明。虽然这些材料的来源没有注明,但是这些材料也都出自白寿彝先生生前审阅过、修改过,并在最后亲自定稿的内容。我们现在如此的做法也是延续了白先生的一贯所为,依旧如同《白寿彝史学二十讲》1-10册一样,全部文字之中都渗透着他老人家的笔墨与汗水。我们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书中采用了楷体字的,是白寿彝讲史学的文字部分;编者插入的辅助文字部分为宋体字,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全书内容体例一致,方便读者的阅读。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我的父亲白寿彝赋予我的力量与勇气,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而又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还应该特别感激出版公司的领导和编辑们,因为他们为出版这套丛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热忱,甚至不辞辛苦。我的小孙女白知灵,对于我的写作,亲力所助,在我的全程写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了。

如今,我们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l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白至德

2011年10月1日 林萃书屋

书评(媒体评论)

寿彝的冶史是多方面的,几乎是无所不涉及的,而其专业却更多重视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家前后辈出,络绎不绝,是应该有其专史的。历代对此都曾有研究,有关著作亦殊不少,可是近数十年来,却还有待于继续开拓……寿彝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存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工夫……特别是《史学史研究》已经成了研究历史的学人不可或缺的读物。这就不仅是在开风气,而且是为天下师了。

——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古往令来,大凡有作为的学人,在治学道路上总是有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和动力。正是这种境界和动力,使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攀登,直到光辉的顶点和生命的终结。这些学人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他们的皇皇巨著,还有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白寿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人,一位享誉中外的史学家。当我们怀着钦敬的心情,去追寻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我们中国人自己要了解这些都不容易,外围人了解这些就更难。但是白寿彝同志的书,不但使我们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也使一部分外国人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正确地了解了我们的历史。

——楚图南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中国史学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