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一萍著的这本《父亲的荒原》展示了新世纪以来中短篇军旅小说创作状况和青年军旅作家的整体风貌。作者深入演训一线,紧贴火热的战斗生活,既展现革命历史又紧扣时代脉搏,既书写英雄又刻画基层官兵,把军营生活的丰富性呈现出来。书中不仅有建军历史上发生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也有广大官兵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强军梦、奋力拼搏、梦想成真的动人篇章,刻画了新一代革命军人形象。
| 书名 | 父亲的荒原/向前新锐军旅小说家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卢一萍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卢一萍著的这本《父亲的荒原》展示了新世纪以来中短篇军旅小说创作状况和青年军旅作家的整体风貌。作者深入演训一线,紧贴火热的战斗生活,既展现革命历史又紧扣时代脉搏,既书写英雄又刻画基层官兵,把军营生活的丰富性呈现出来。书中不仅有建军历史上发生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也有广大官兵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强军梦、奋力拼搏、梦想成真的动人篇章,刻画了新一代革命军人形象。 内容推荐 《父亲的荒原》是“新生代”军旅作家卢一萍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白色群山》《父亲的荒原》《光荣牺牲》等力作,作者将目光投向昆仑山脉、藏北高原、皑皑雪山等环境下的生命个体,挖掘日常生活中军人丰富而驳杂的生命情态和生活经验,为读者呈现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形象。 目录 白色群山 父亲的荒原 光荣牺牲 二傻 笼罩 七年前那场赛马 从此风云隔鸿爪(创作谈) 试读章节 即使八月,这高原也冷得咔咔作响。时光结了冰,重量增加了,压迫着每个人。 天堂湾边防连三面都是高耸的雪山,只有东面有个豁口。除了连队的百十号人,鹰不知去了什么地方,狼嚎声也很久没有听到了,连秃鹫也不往连队上空飞了,偶尔有一阵雪崩的声音传来,像巨浪猛击在礁石上发出的声音一样,贴着地面而行的、呜咽着的风永远肆虐着。 日子有些无聊。但天堂湾边防连通信员凌五斗——虽然他十分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一朵无意中飘落到这座高原的雪花——却在给自己增添一种非同凡响的勇气。 ——他下定决心,要对连长陈向东说:他不想当这个通信员了。 通信员一般不用参加训练,所以别人休息时他很忙,一到操课时间就很闲。其他人训练、执勤,他一遍遍拖连部的地,一遍遍擦连长的办公桌椅,当然,偶尔也会接到营部打来的电话。连长是个上海人,崇明县东边一个岛上渔村村长的长子,稍微有些洁癖。他的裤衩每天早上都要洗,有专门的盆子、肥皂。这事儿凌五斗插不上手,都是他自己干。在洗自己的裤衩前,他先要用肥皂把自己的手洗三遍,洗完后,要拿到室外阳光照射得最久的小高地上晾晒,说紫外线可以消毒。他的袜子是每天晚上洗,也有专门的盆子和肥皂。连长每顿饭后要刷牙。——他要求凌五斗也必须这样做,但凌五斗一直没有做到。 凌五斗像个勤快的小媳妇忙完连部的事,也会看些图书室里的书籍。 连长虽然对凌五斗有时不太满意,但只要看到他在看书,就会对他很客气。凌五斗就是趁着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对连长说出自己想法的。 他特意找了本《静静的顿河》第三卷拿在手上,站得笔直,对连长说:“连长,我想跟您说件事。” “说。” “连长,我当兵这么久了,还没有去过哨所,我想去守哨所。” 连长听后,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凌五斗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房间里安静得像要爆炸一样。 凌五斗跟连长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连长对他似乎客气了一些。但他在连长面前却更加小心,好像连长是一颗地雷。 那天刮了大风,一夜之间,气温下降了许多。天堂雪峰顶上风云变幻,雪线不知多久降到了离四号高地不远的地方。 季节在变化,内地的冬天还很远,但天堂湾的冬天马上就要驾临。 两天后的中午,陈向东把凌五斗叫到跟前,态度和蔼地对他说:“连里已同意你的请求,派你去六号哨所担任班长,替回原来驻守在六号哨所的班长徐通,明天一早出发。” “这么急啊?”凌五斗心想。他这么想时,连长的目光击中了他。他到连部来第一次用目光注视着连长,然后立正,说了声:“多谢连长!” “你现在已是前哨班班长,可不要拉稀!”连长说完,拍了一下凌五斗的肩膀。 凌五斗再次立正。“连长,您放心!” 连长第一次对凌五斗笑了笑。 凌五斗鼓起勇气问:“哪几个人跟我一起去呢?” “目前就你一个人。” “就我一个人?” “是的,你一个人去。这是连里的决定。如果你不能担此重任现在就告诉我,我们可以派别人。” “我能!” “那就去准备吧。找一下陈忠于,他明天送你。” 六号哨所距连部有一百四十公里路程,需爬上海拔五千七百六十米的达坂后,再绕着天堂雪峰走上五十多公里冰雪路,才能到达。 陈忠于是个老兵,长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虽刚过而立,但已满脸皱纹,大家给他取了个绰号:“核桃”。他一见凌五斗就说:“凌五斗,你都第二年兵了,脑子该开点窍,在连部待着多好!我跟你说吧,我听说六号哨所现在已没多少价值了,只是上面还没有正式宣布撤销,需要一个人到那里留守。假如这个哨所真宣布撤了,到时大雪一封,你又下不了山,该怎么办?我这是为你着想,你自己看着办吧。” “那里是真正的边防,我想去。即使哨所真撤了,让我一个人守在那里,也没什么。”凌五斗故作轻松地说。 “哼,那你小子就去吧,明天早上六点钟准时出发。” “多谢班长。”P2-4 序言 新松千尺待来日 初心一寸看从头 ——《向前——新锐军旅小说家丛书》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王凯、西元、王棵、裴指海、卢一萍、朱旻鸢、王甜、曾皓、曾剑、李骏、魏远峰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军旅作家浮出水面,从业余走向专业,从青涩走向成熟,渐次成为军旅文学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已经在当代文坛初露峥嵘(如部分作品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更多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国家核心期刊转载)。 “新生代”作家的迅速成长缓解了二十一世纪军旅文学出现的“孤岛现象” (此一说法为朱向前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所提出,意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军旅文学渐趋边缘化,只有少数执着的坚韧者在“商海横流”中彰显出英雄本色,有如“孤岛”耸峙一般),他们的创作成果大多体现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数量可观,并在质量上葆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新生代”作家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再难复制前辈们深切的战争经历和磅礴的集体疼痛,因此,他们的创作呈现的是从个体的角度切入生活,是对宏大叙事的消解,显示出迥异于老一代军旅作家的叙事范式和美学风貌,这既显露出二十一世纪军旅文学与其承接的“新时期”军旅文学之间创作生态环境、文学观念的代际差异,也彰显了“新生代”作家在二十一世纪语境下试图构建独立美学追求的创新精神和自觉意识。 显而易见,“新生代”作家大都有着扎实的基层部队生活经验,他们从熟稔的军旅生活出发,写下了一系列带有个人成长经历、富有个性化叙事风格的小说,营构出属于自己的一方“营盘”。然而,当“新生代”作家所描摹和绘制的“军营现实”进入一种过于私语化的境地而无法寻求突破时,他们笔下的军旅生活的面目就显得稍嫌狭窄了。作家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几年,在完成了最初的对军营生活的回顾之后,部分“新生代”作家主动突围,在更为广阔的军旅文学土壤之中寻觅新的创作资源,他们的新作显示出积极向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军旅文学核心价值靠拢的特征,并生发出独特的思考。 之所以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把这样一个年轻方阵(作者年龄上限四十五周岁) 的十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推荐给大家,也在于此。正所谓:新松千尺待来日,初心一寸看从头。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新生代方阵”有更好的了解,下面将不揣冒昧、不计利钝,对十一位作者的创作特点做简要勾勒(按姓氏笔画排序),挂一漏万,自当难免,还望作者和读者们海涵。 王棵:王棵曾经去南沙体验过守礁生活,这使他有能力抵达守礁士兵的精神深处,这种能力给他带来自信,在早期的创作生涯中,他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能力,密集地向文坛递交过一批以礁岛、军舰、海洋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这段写作经历多少影响了王棵后来的创作理念,王棵后来可谓点多面广的创作实践中,许多小说都与早期充满腥咸海味的小说在内部建有秘密通道,这个通道是由孤岛这一意象构成的。孤岛的意象,来自于弥漫在这些小说中的孤独感。 王凯:王凯将日常化和个人化的风格带入对军人形象的摹写之中,把真性情和真本色倾注到这些人物身上,层层剥除和消除了曾经强加到军人身上的那些虚假矫饰的东西,既还原了真实的军人形象和军人人性,又保持了理想主义的底色,让真正的军人精神和品格的光辉焕发出来。从王凯小说中那些遭遇理想与现实矛盾、身陷情感与道德困境、面临追寻与放弃抉择的普通军人身上,可以看出作家对于军人职业与生命本质的深切思考。 王甜:王甜笔下涵盖历史战争中小人物的命运、现实军旅中的个体成长、军人的情感与婚姻、退伍军人对军旅生涯的反思等多个方面,并在整体上呈现出相近的特色:一是主题思想融入哲理色彩,例如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个体的自我救赎等;二是轻情节重状态,摆脱对情节的过度依赖,强调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描摹;三是艺术表现上采用“轻魔幻”手法,以超现实的情节或细节凸显主题。 西元:西元堪称二十一世纪军旅文坛的重量级“拳击手”,出拳频、力道大而且每每能击中要害。他喜欢直面战争的“战壕”描绘,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战争历史题材,都竭力表达一种充满激情的精神力量。他注重将人放置在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打量,力求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辩证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邃以及存在本身的复杂。他的作品还注重哲思和诗性的融合,语言往往带有诗性色彩,跳跃,灵动,所涉及的问题却又带有鲜明的哲思意味。 李骏:李骏的小说,多以边疆生活、故乡革命、机关生活为主题,坚持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充满了温暖阳光、深情厚谊。他写边防官兵的生活,细致入微、幽默风趣,将边关将士的战天斗地、喜乐悲欢,通过简洁明快的手法,写得栩栩如生,生动感人;他写故乡的革命英雄,均以独特视角,通过英雄的传奇经历、情感人生、命运吊诡,展现出一派风生水起、大波大折的景象,却又将英雄还原于人,不避历史得失,不讳尊者之荣,读后令人久久的深思与叹息;他写机关生活,观照现实,追踪变化,既味道纯正,又起伏跌宕,既现实又充满温情。 朱旻鸢:相较于业已习见的军旅文学叙事,朱旻鸢的小说别具一种斑驳复杂、意绪苍茫的审美色彩。这部集子收录的五部作品都没有离开过“塞外”和“部队”,故事原型甚至都来自一个连队。这些中短篇小说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和幽默顽劣且活泼弹跳的个性化语言书写当下军人的生活,在滑稽变形中,是对现实基层的戏谑和调侃,使底层连队生活呈现为一种似真非真、似像不像的笑闹场景。青年人的活力与智慧,青春期的激动与狂想,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为我们展现了部队生活的另一个截面。 卢一萍:作家在西部边疆地区生活了二十余年,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善于捕捉底层人物身上的光亮,通过他的文字,可以引导读者对纷繁的现实生活有更真切的理解。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小说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他善于营造大气悲壮的氛围,衬托出微小生命的丰富多彩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小说主人公形象塑造立体丰满,细致勾勒了现代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当代军旅小说创作中颇具特点。 曾皓:曾皓发表于不同时间段的中短篇小说,在思想脉络上有着清晰的主线,都有着对现实的强烈关切和理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着对笔下人物生命状态的深切观照,抒写他们在时代缝隙中的尴尬、困惑和对终极理想的追求,敢于用小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给予愿景。而他文字中表现出的“自由、轻盈、神秘”的审美特征,更让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灵动和向上飞升的状态。 曾剑:曾剑善用短句和比喻,所以他的中短篇军旅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他用舒缓的笔调,从容不迫地书写着普通士兵的故事,展现他们“怨而不怒”的情绪,情感质朴真实,让人感受到一种中国传统中特有的中和之美。曾剑的写作,也像他小说的叙事节奏一样,不急不缓、从容有度、踏踏实实,一边深情地回望故乡,一边走进军营、深入普通士兵的生活,用心感受,用笔书写,用春日般的人性美温暖着为生活奔波的人们。 裴指海:迄今为止,裴指海所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主要聚焦于两个题材领域——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相对而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作者着力最深的一个领域。他创作了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充溢的旺盛的想象力与卓越的文本建构能力,尊重历史事实,表现了革命历史的纷纭复杂,力图以当代视野最大限度地还原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发人深思。 魏远峰:魏远峰的军旅小说都放在三多塘,三多塘是他刚到新兵连的地方,他的三多塘是有气味、质感的——炮库中陈年水泥的味道,菜地施肥后的味道,小便池“童子尿”的味道。还有一尺多长老鼠的样子、凤凰树开花的样子、菜地边含羞草的样子。魏远峰的乡土小说,则总是在写黄河、黄河滩、武陟县,这是他的故土之地,也是他的血脉之源。这些,让人想起福克纳“邮票般大小的故土”及其虚构的杰佛生小镇。 说来也巧,以上十一位作者的单位或者曾经服役的部队,正好涵盖了海陆空三军和东西南北中各战区,以这么一套多姿多彩的小丛书,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献礼,适得其所,恰逢其时。我想起二十年前—— 一九九七年,受邀为北岳文艺出版社主编了由陈怀国、石钟山等当年的新锐军旅作家担纲的长篇军旅小说“金戈”丛书,反响不俗。在此,我要对北岳文艺出版社具有的浓厚的军旅文学情结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感谢主编助理徐艺嘉为本丛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本丛书名“向前”——实非出自此“向前”而乃彼“向前”也———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第一句:“向前!向前!!向前……” 是为序。 朱向前 丁酉桃月谷旦改定于江右袁州听松楼 书评(媒体评论) 卢一萍的目光常常聚焦新疆南部荒原,让我们得以听到“那块土地上最初的爱情的颤栗”。他的小说总会有一个遥远的背景,使其表达的视域变得豁然开阔,意境也变得更为深邃。——周涛(著名诗人、散文家) 卢一萍围绕南部新疆这个场域创作的一批小说,对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地域有时候与一个作家的经典作品关系并不大,但好作品必须在特定场域才能产生。我觉得卢一萍找到了这个时代变幻中相对缓慢的“场域”。——施战军(著名文学批评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