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在事中(记韩英杰老师和他的家庭)/万象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汉宁编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耕读传宗盛与衰

一、曾祖父

在顺平县城以西五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作西五里岗村,为了纪念革命烈士韩永禄,县委将村名改为永禄村。

中国人民大学韩英杰老师就出生在这个村。韩老师的祖辈在村里算是富裕户。韩家富裕起来,创业者是韩老师的曾祖父韩洛良。韩洛良在晚清县衙当文书,为人精明,办事谨慎,稳重妥帖,深得县知事的赏识,县知事无暇料理的事务,很多事情就托韩洛良办理。清朝灭亡以后,精明的韩洛良从破落地主手里以很低的价格购买了许多土地,并买下木料、砖石,在自家的宅基上建起了两进的四合院。一进院为孩子们的住所。二进院为韩洛良和老伴起居生活的场所,在二进院,韩洛良设置了书屋。书屋内靠墙的木头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线装书,此外还有八仙桌、太师椅、笔墨纸砚等。二进院的东北角有一个边门,穿过边门就进了后院。后院也比较宽敞,韩洛良在后院东边盖了三间房子作为私塾,教育韩家后人读书识字。又在西边建了三问西房,放置锄锨犁耙等农具。这样前边的院落里就很干净、整洁,适宜居住和读书。

韩洛良经济上较为阔绰,可为人十分节俭。常年穿着同一件黑色大褂,这是他在官场走动的常穿衣裳。大褂脏了,从县里回来赶紧让老伴洗了。为了能赶上第二天穿,老伴把大褂放到热铁锅中烘炕,干了,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炕头。天色微明,韩洛良踏着晨曦,赶赴县衙。’

二、祖父

韩洛良兄弟三人,光景过得都不错,但也有不如意的事:那就是韩家三兄弟只韩洛良有一子。。韩洛良的独生儿韩洛绍自幼聪明伶俐,很得父亲喜爱。为了培养儿子成才,韩洛良下决心聘请了县里有名的秀才担任塾师。韩洛绍记性好、学得快,十八九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在当时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韩家摆宴席款待亲戚朋友来庆贺这件喜事。

韩洛绍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登门说亲的很多。因为十里八乡都知道这是个富裕人家的英俊小伙,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他相中了本县西朝阳村的一个女孩。女孩的娘家姓牛,是村中的大户人家,家里也很富有,拥有上百亩的土地。她是牛家唯一的闺女,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十分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时候成亲,多数靠媒婆来回传递信息,彼此了解以后再结婚的事情很少。经过媒人撮合,双方相了一面,韩洛绍看着女子模样端正,身段苗条,就同意了这门婚事。算命先生择定了黄道吉日,吹吹打打迎进门来。这牛家可说是家大业大,陪送的嫁妆轰动了村子。过门后,这位大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既不纺线又不织布。这种作为虽然与韩门家风有些不和,但看在她出身富户,从小娇惯溺爱的份上,对她也就多有迁就。  韩洛良夫妇就盼着儿媳能给韩家生儿育女。孰料光阴荏苒,三年过去,就是不见动静。这可急坏了盼孙心切的老两口。托算命先生掐算,算命先生摇头,劝他们给儿子再娶一房媳妇,以便韩家早日添丁。在清末,有钱人家三妻四妾也算平常事,韩家家道也算殷实,再给儿子娶一房媳妇,也不算过分。韩洛良经过与兄弟们商议,大家都同意给侄子再娶一房媳妇。韩家本来人丁不旺,哥仨守着韩洛绍一棵独苗,给侄子再娶一房媳妇延续子嗣,也是一件摆得上桌面的事。

媒人很快反馈来一个喜讯:邻村有一李姓姑娘,聪明灵巧,通情达理,模样俊俏,年龄也合适,是一把操持家务的好手。媒婆领着韩洛绍相了亲,韩洛绍对姑娘满意,韩洛良就遣人把财礼送了,接着筹划迎亲的事。

三、伯父和父亲

李姓女子过门不久,添了一个男婴,乳名韩造明,大名叫作韩洛秉(即韩老师的伯父)。大孙子的降生,让韩家大院洋溢着欢乐,也让二奶奶在韩家站稳了脚。以前大奶奶因为出身大户,总对二奶奶耍威风,这会儿大奶奶尽管在背地里对她指指点点,当面却不再和她做对了。过了两年,二奶奶又生了一个儿子,乳名造顺,大名叫韩洛军(即韩老师的父亲)。一下子添了两个胖娃娃,韩家后继有人了。韩洛良捋着自己有些花白的胡子,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P13-14

后记

后记

韩英杰

越到这本书快要完成的时候,我越怀念夫人马改珍。

我和夫人最初相识是在化四厂,1947年8月,我们在同一时间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化四厂。那年,我17岁,她才15岁。当时,她虽然还是一个小姑娘,但觉得她比较成熟,故有好感。后来,因为我们俩都是文艺骨干,常到工会俱乐部排戏,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起来,慢慢由相识到相爱。但好景不长,1949年夏末,化四厂解散,我先到太原参加短期培训,结业后分配到北京的中财委。1950年考入人大,后留校任教。她先到平山的一个学校学习,1951年调到太原工作,直到1956年都在太原。为了学习、为了事业,她超前有了晚婚晚育的思想,这样,我们俩两地相思过了5年。1954年在大人们的劝说下,她来北京办了结婚手续,但婚后还是两地分居。1956年我长子快出生时她才调到北京,实现了团聚。我们俩婚前相爱5年,婚后相伴60年,始终是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支持,有很深的感情。

她本来身体比较好,不知道什么原因,晚年患了严重的心脏病。更没有想到的是,她在治疗心脏病并有好转的情况下,因为肺部感染于2014年1月4日突然过世。他患心脏病以后,有可能比我早走,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因为肺部感染突然过世又让我很难接受。所以,她过世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我一直有一种很悲伤的情绪。

在最初酝酿本书编写时,我就想一定把她写进来。她也为此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坚持把她写进来,不仅因为她是我夫人,更重要的是,她本身确实有值得写的东西。可惜的是,她没有看到书的完成。她过世以后,我开始想这书还要不要写下去?后来又一想,她过世了,更应该把书写完,以表达对她的怀念之情。我努力从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到配合汉宁同志写书上来。

从我自己来讲,2013年体检中发现有结肠癌,于11月做了手术,手术比较成功。但术后还必须做化疗,还要不断地进行住院检查,所以,2014年以来,我配合汉宁同志写书,一方面是在尽量克服悲伤中进行的,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做化疗中进行的。有一次改稿,就是我在住院期间约汉宁同志在305医院进行的。

现在,书的初稿总算写出来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借此机会还想说一点我晚年想说的一些话,我晚年做了四件比较重要的事:第一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集——《求实中的探索》;第二件,在老家修建了一处纪念我母亲的风华堂;第三件,我自己投资为乡亲们修建了一处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第四件,就是配合汉宁同志写出了《德在事中》的初稿。这几件事的共同出发点,就是想为家人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我比较重视精神的作用,从总体上讲,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但是在一定物质的基础上,健康的精神不仅可以推动物质的发展,而且健康精神本身就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精神方面的建设也很重要。

从我们韩家的历史来看,也说明健康精神的重要,曾祖父创业有成,但生活上极为简朴,到了第二代,特别是到了第三代,由于主事人思想不够端正,家庭很快败落,以至我童年接受的是一份地无一垄、父债子还的遗产。可是,我母亲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可她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硬是把一个败落的家翻转过来。再从我和夫人的情况来看,我们俩都缺少系统读书的机会,但我们还能在事业上做出一定成绩,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可见,我们家的历史特别能说明健康精神的重要。所以,我就特别想留点精神给后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有了很快的发展。我是过来人,见过旧社会、见过国民党、见过日本鬼子,新旧对比,觉得我们在物质上面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很辉煌的,因此也很高兴,但在高兴之余又有点担忧,觉得我们在物质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滞后。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讲,我宁愿在物质方面稍差一点,但精神文明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狠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注重抓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社会风气已经有所好转。我相信,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最后。还要:

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和周海燕同志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感谢陈雨露同志在百忙中帮助审稿并写出《德在实事求是间》!

感谢人民出版社郑海燕同志和人民大学谭荣华同志以及有关同志在本书审稿和编辑方面所提供的帮助!

目录

序篇

 德在实事求是间

 致读者

 引言

童年篇

 第一章 耕读传宗盛与衰

 第二章 社会环境铸人生

 第三章 逆境中的母与子

劳动篇

 第四章 农家子弟学务农

 第五章 风华正茂献军工

求学篇

 第六章 艰难曲折求学路

 第七章 幸入人大读本研

育人篇

 第八章 教学育人用爱心

 第九章 校外办学开拓者

学术篇(上)

 第十章 挤出时间搞科研

 第十一章 综合平衡做贡献

学术篇(下)

 第十二章 课题研究结硕果

 第十三章 学术研究再思考

风雨篇

 第十四章 政治运动经风雨

 第十五章 人大之外经风雨

行政篇

 第十六章 党政工作促和谐

 第十七章 多处关心教职工

夫人篇

 第十八章 苦难童年马改珍

 第十九章 军工出身一女兵

 第二十章 贤妻良母好儿媳

家庭篇

 第二十一章 离休以后爱家乡

 第二十二章 和谐互助大家庭

尾篇

 八十昌平众人庆

 结语

 后记

序言

德在实事求是间

陈雨露

众所周知,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韩英杰老师1950年进人人民大学,迄今已逾一个甲子有余,我想并不是巧合,书名《德在事中》中亦有占一“事”字。既然如此,我也就擅自替韩老师把这篇文章的题目稍作拓展,称为“德在实事求是间”吧。我相信,无论是书稿的字里行间,还是韩老师多年来的为人处世,“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都是最好的评价。

相遇韩老师,其源有自。

1983年,我入学的时候就曾与韩老师有师生之缘,当时我在货币银行学专业学习,韩老师在财政教研室,是我的财政学课程的主讲老师。我留校任教并担任国际金融教研室主任,韩老师正是当时的系主任。此后十余年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韩老师对我都帮助良多。时光荏苒,一晃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却浑然没有想到韩老师已人耄耋之年,潜意识里他仍然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而又持重沉稳的财政金融系系主任。

三十年中虽然与韩老师有过不少深入交流,直至翻开这本《德在事中》方对韩老师家世及幼时之事有了全面系统了解。

适逢乱世,韩老师正生于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年幼求学之辛苦自不必多提。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韩老师参加革命工作的场景。“韩英杰,你敢参军吗?”一位已经报名参军的同学以为平日里埋头读书的韩老师不会参军,韩老师表情平静地回答“我敢去”,学校党支部根据韩老师平时和此次参军中的表现决定秘密吸收他加入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正值1946年,那些烽火硝烟、枪林弹雨的岁月成为军人,无疑意味着奉献甚至牺牲。然而韩老师仍然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更为难得的是高堂老母,韩老师在书中记述,母亲当时很镇定,只是叮嘱他到了兵站后尽快来信。我可以想象老人家当时的心情,对老人家来说,韩老师不仅是唯一的儿子,也是一生中最亲近的人,同意韩老师当兵参军,老人家要做出怎样的决断?

然而,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我们正义的事业,老人家没有任何阻拦。我想,我们的前辈国人正是秉承这种精神、这种胸怀才在极度落后的情况下赢得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的。这种精神、这种胸怀也将激励一代代国人,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取得更多辉煌。

相识韩老师,其源有自。

1953年,韩老师在人民大学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教师生涯。我也在这半个多世纪中,有幸成为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的学生,进而与韩老师成为同事,最初更是在韩老师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我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德在事中》主要记述了韩老师从教50多年来看起来很平凡的往事,教书育人、读书、备课、科研……这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其实,百年树人,只需要每一位教师将这些平凡的事情做好,我们已经在创造属于我们的壮举了。用韩老师在《德在事中》的话来表述,要把当老师看作一份事业“这是自己自愿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是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丰碑”。

对韩老师来说,这些事情可能看来很平凡,对众多学生,这些平凡却已经对其人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因为韩老师当初的“平凡”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命运。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韩老师顶住压力拒绝了给一位看似“作弊”(实际没有作弊)的学生处分;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韩老师为一位国家税务总局大专班的学员在几年后办理了毕业证;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韩老师为一位因怀孕不能参加毕业考试的大龄女学生办理了病假……

韩老师可以说,这些都是些许小事。然而,这些小事又会对每一位当事人产生何种影响?在很多时候,一个处分、一张毕业证,确实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不利影响,而现在,这些都在韩老师“平凡”的举措中被化于无形。

相认韩老师,其源有自。

对韩老师家世尤其是慈祥的师母马改珍女士有了深入了解,是从这本《德在事中》开始。《德在事中》记述了韩老夫人15岁进入兵工厂,其后辗转于大戈壁、参加核试验工作的经历。掩卷至此,我不由对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悠然神往。我仿佛看到,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在这些“两弹一星”元勋的背后还有更多韩老夫人这样的平凡的英雄。

我想这应该不是偶然,《德在事中》曾提到,韩老夫人的治学态度首先就是“在科学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实如此,“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人民大学的校训,更是上一代革命前辈遵循的制胜法宝,实事求是,每求真是也。

相知韩老师,其源有自。

在韩老师文章著作的字里行问我看到了上一辈人大人的治学精神,也当自在岁月中秉承这种精神。相知韩老师,最重要的感悟正如韩老师在书中的自述,“作为学者,最主要的职业道德就是实事求是”、“患得患失,私心重的人,不可能实事求是,原来实事求是是姓‘公”’。我想,也正是这个原因,韩老师才把刻有“实事求是”的校训石放在了自己文集《求实中的探索》的第一页。

韩老师沁浸的领域主要是财政,我对韩老师科研著作感触最深的仍旧是“实事求是”四个字。

韩老师步人讲坛,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彼时百废待兴,教学科研体系也不完善。众所周知,我们当时的高校体系沿袭苏联体制,就连教材也多是学习苏联的内容。在黄达教授带领下,韩老师这代人大财金人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逐步摆脱了苏联教学和教材体系的束缚,勇敢地担当起建设中国自己的财政金融教学教材体系的任务。今日翻阅这些当年曾经风靡全国高校的教材,方知前辈“实事求是”的精神最为弥足珍贵。

如今,韩老师已进耄耋,然昔年行迹犹应可寻,虽非孟学士之词宗,笔下亦曾腾蛟起凤,虽非王将军之武库,手中亦曾紫电青霜。时值《德在事中》付梓在即,惟冀韩老师期颐之年再举盛宴,当共睹盛世之容。

内容推荐

马汉宁编著的《德在事中(记韩英杰老师和他的家庭)/万象文库》主要记述了中国人民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韩英杰老师的人生经历,包括他的童年、劳动、求学、育人、科研等不同人生阶段。韩老师除了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重要成就以外,在党政工作方面也有成绩,而且他一生办事重德,他重德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中,即“德在事中”。

编辑推荐

马汉宁编著的《德在事中(记韩英杰老师和他的家庭)/万象文库》主要记述了韩老师从教50多年来看起来很平凡的往事,教书育人、读书、备课、科研……这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其实,百年树人,只需要每一位教师将这些平凡的事情做好,我们已经在创造属于我们的壮举了。用韩老师在《德在事中》的话来表述,要把当老师看作一份事业“这是自己自愿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是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丰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