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苦难的创造性维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A-M.迦蒂里安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苦难的创造性维度》分为十一章,围绕着“创造力和苦难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每一章探索一个与之相关的话题。为了解释这种关系,作者A-M.迦蒂里安将运用个人的知识和经历,参阅大量研究文献,来检验有关苦难和创造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他探索了艺术家、作家、诗人、科学家和普通人的生平,探索他们如何超越自身所经受的苦难,并以其独特和惊人的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遗产。他们遭遇并战胜逆境的事迹,证明在人类生理或心理能力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力量,使那些处在极度痛苦之中的个体得到充实。

内容推荐

《苦难的创造性维度》是精神病学和精神性的有趣结合,并举例说明了创作对治疗痛苦的巨大作用。作者检视了包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在内遭遇过不幸的著名艺术家的生平,让人们了解他们是怎样通过创造性的努力应对苦难的。

迦蒂里安博士探讨了酗酒、抑郁、躁郁、痴呆等各种病态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创造性冲动,而创造性和精神性又如何能够帮助一个人应对精神创伤的。他描述了海伦·凯勒和克里斯托弗·里夫等其他许多著名人物的勇气:他们成功地摆脱了自己的痛苦遭遇,克服了令人生畏的挫折。

A-M.迦蒂里安博士依据巴哈伊信仰的一些教义,尝试阐释痛苦的本质,痛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痛苦如何引导我们与上帝建立更加亲近愉悦的关系、如何与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事实上,许多遭受过多重苦难的人正是通过苦难和逆境发现了新的意义并取得了成功。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理解苦难

 苦难及其意义

 物质的苦难与灵性的苦难

 疼痛与苦难

 我们为何遭受苦难?

 在苦难中寻找意义

 治疗,灵性与苦难

第二章 创造力的维度

 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的类型

 创造力与治疗

 创造力中的知识与想象

 心智、肉体与灵性

 知识的局限

第三章 韧性是面对苦难的一种创造性回应

 韧性是一种创造性过程

 混沌、韧性与创造力

 期望与生存

 逆境中的幸福

第四章 韧性的维度与环境因素

 集中营儿童幸存者的韧性

 态度、韧性与应对

 面对人生压力

 对生活压力的生理与心理回应

 应对逆境的灵性方面

 在艰难时期的韧性

 兰斯·阿姆斯特朗:抗癌斗士与运动员

 韧性的获得

 应对人生危机的技能

 一个癌症病人的平静与屈服

 韧性与创造力:社会心理与灵性的观点

 化危机为契机:把柠檬变成柠檬水

 韧性与幽默感:诺曼·卡森斯

 儿童与韧性

 使孩子习惯忍受艰难

 脆弱与韧性

 在逆境中坚持不懈

 贝多芬:苦难与崇高的音乐

 特里·福克斯和他的希望马拉松

 苦难与成长的灵性量表

第五章 创造力、心智与情绪

 名人的情绪障碍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舒曼:情绪与交响乐

 心智与情绪的相互作用:一种分析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

 两者间联系的可能机制

 柴可夫斯基:抑郁症与音乐天赋

 躁狂症温和期创造力有所增强

 作家及其亲属的创造力

 创造力与双相障碍

 创造力与精神分裂

第六章 有造诣个人的创造力与精神疾病

 创造力与情绪变化

 情绪障碍与创造力的基因因素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

 独创性作家的酗酒

 名人的情感危机和创造力

 文森特·梵高

 政治领袖和他们的情绪

第七章 神经性障碍与创造力

 额颞痴呆与创造力

 痴呆病人出现音乐的和视觉艺术的能力

 其他神经疾病与创造力

 “锁住闭锁症”:一名医生的斗争

 超越障碍:雅克·瓦耶医生

 癫痫与创造力:陀思妥耶夫斯基

 克里斯托弗·里夫:心灵战胜肉体

 学者综合征:天才与残疾并存

 创造力、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

 威廉姆斯综合征与创造力

第八章 脆弱感vs.能力

 脆弱和直面灾难

 作为艺术家治疗过程一部分的创造力

 生物钟——内啡肽与疼痛

 梅尔扎克关于疼痛的“闸门理论”

 爱、创造力和治疗

 创造力与季节性

 喜与悲中的创造力

 幸福指标

 灵性幸福

 短期压力爆发的正面效果

 一个不为人知的潜能的故事

第九章 苦难,变化与转变

 关于受苦受难的灵性与宗教意义之反思

 唯有改变才是不会改变的

 宗教的危机与胜利之间的创造性相互作用

 巴哈伊对考验、苦难和坚忍不拔的看法

 苦难的智慧与奥秘

第十章 人生危机、创伤与成长

 经历创伤之后的成长

 海伦·凯勒:无声无影的人生旅途

 苦难与人类的价值

 玛丽安·杰克:天才艺术家和闪耀的拓荒者

 巴希伊·哈努姆:逆境中的坚韧与满足

 压迫与韧性的三重性

 转恨为爱:一种创造性过程

 对迫害的回应

 苦难、受虐倾向和狂热

第十一章 苦难和创造力的灵性维度

 有信仰的英雄气概和韧性

 对压力的心理和灵性的回应

 从逆境中学习

 小结

总结

注释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态度、韧性与应对

人的态度与身份认同感是互相联系的。态度很难改变,因为它们是由认知、情感与行为习惯构成的。因此,一个人的态度一旦定型,往往就抗拒改变,而任何想要打破这种抗拒进行改变的努力都可能引起愤恨、恐惧和焦虑。这是因为,态度已经成为一个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任何尝试改变它的努力只会被认为是在威胁一个人的完整性。因此习惯的改变既需要思想与动机的改变,也需要有意愿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述,儿童更容易适应压力环境,因为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尚未成型,而成年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身份认同。

因此,韧性与行为态度和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它们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基于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的。例如,希望、积极的态度、现实的乐观主义,都能加强韧性的品格。其他的应对技能还有,高度的自主性、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制定个人目标和分清主次的能力、咨询的能力以及避免盲目模仿的能力。好奇心、虚心接受批评,兼备灵活性与决断性,也是应对压力时不可或缺的品格,所以,乐观与充满希望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摆脱逆境,改善境遇。“希望能帮助一个人度过艰难时期,而现实的乐观主义则提供令事物向好的一面转变的想法和图景。应对逆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虽然因人而异,但人人皆能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棘手的身心与感情问题。具有韧性的人能够将它们结合在一起。”

面对人生压力

心理压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它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对一个人的要求和他回应这些要求的能力不相符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应对心理压力是一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理智地评估环境对他的要求和成功回应这些要求的能力。在北美,看家庭医生的人中三分之二都是遇到了与压力相关的问题。例如,倦怠(bumout)就是一种长期经受工作压力而产生的现象,它的一些症状包括感情枯竭和人格贬抑。心理压力可能来源于个人的内心,比如内心的冲突和偏见,也可能由诸如自然或人为灾难、社会不公、通货膨胀、失业、社会剥夺或是种族主义等外部事件导致。面对相同的压力,每个人的回应各有不同。

林福尔德·瑞思(Linford Rees)报告了一个病例,其主要病症就是强烈的焦虑。当精神医生开始向病人询问病史时,病人说自己能够准确地告诉医生他有什么问题,于是治疗师要他畅所欲言。病人回答道,问题出在他的工作上:他受雇于一家水果店,他的工作是将大个儿的橙子挑选出来。医生鼓励他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但是病人答道:“就这个了。挑、挑、挑!”

这个例子说明,面对一种矛盾,一个人的认知和解释及其所持有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那个人对此种威胁所作反应的质量和程度。如果一个人能对危机有所认识,从中得出一些客观结论,并赋予他的生活以全新的意义,那么充满压力的事件对他的威胁也就不那么大了。 在过分强调物质成功,并将其看作是幸福主要来源的社会中,人们在压力面前可能显得更加脆弱。这种对物质的依赖使他们更难摆脱物质盈余的观念。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人类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自己无所不能,拥有控制环境、征服宇宙的能力似的。超人及其能力故事的流行,标志性地展现了我们这一代所欣赏的许多观念。在这种环境下,无法掌控生活的环境,就变成了一种焦虑的新来源。

P35-37

序言

几个世纪以来,创造性过程与苦难之间的关系早已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甚至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家们和行为科学家们就已建立了许多理论来探讨这两者关系的本质。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创造力与社会心理危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的研究,有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尽管如此,创造力与苦难之间的神经心理互动,仍然是一个谜。对许多研究人员来说,就连要给出创造力与苦难的确切定义,都是一种挑战。

苦难是一种普遍的经历。当苦难临头,人们便开始问:人生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终极命运又是什么?他们开始在周遭世界中寻找意义。世界宗教的创始人从两个角度解答了关于苦难的问题:第一,他们试图将人类痛苦与苦难的问题置于宇宙及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的大背景之下;第二,他们指出了通过信仰、灵性和规矩的行为克服并超越人间疾苦的若干途径。

与此相反,科学研究则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回应苦难。与宗教有所不同,科学探索苦难的本质与特征,并发明一些方法来测算并量化疼痛施加于身心的效果。然而,虽然对苦难有着科学的解释和理论,但阐释疼痛与逆境的目的和意义仍属于宗教的范畴。

当我们问起,苦难到底是如何与创造力相互关联的时候,答案往往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人们在习惯上将苦难看作是一种病痛体验,是永远怀着恐惧和焦虑的人类存在之黑洞。可是,如果我们探索这片被称作苦难的黑暗大陆,就往往会发现它光明的一面,这一光明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带给社会以伟大的成就。实际上,许多遭受巨大苦难的历史人物都能在逆境中找到目标,并战胜他们的艰难困苦。

这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为什么一些人能够成功克服苦难,而另一些人却为灾变和潦倒所击溃呢?是不是有一类人,在历尽苦难或者摆脱苦难之后,反而更加能够释放出潜在的创造力呢?是不是存在某些途径或机制,使人们能在逆境中激发出创造力呢?在克服逆境时,基因或者环境是不是起到了一些特殊的作用?或者,是不是灵性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某种独特的关联?

在这本书中,我们并不能对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一一解答,但是我们将为其中的大多数问题寻求答案。被某个人看作是苦难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来说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经历;而被某一文化看作是极具价值的创造性工作,或许在另一文化中只是项乏味的劳作。在关于创造力的众多理论模型中,有的模型将有创造性的人定义为一个受他或她自己独特的思想与理智启迪的天才和出色的个体。有的模型则将创造力设想为一种变化的意识状态的产物,亦即回归到一种潜意识状态,并转化为艺术的以及其他各种创造性经验的表达。因此,对创造力的理解和鉴赏,因文化而异,亦因模型而异。学者们为了对创造力开展研究而建构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型时,就会面临许多困难。我们在理解创造力与精神或身体上的苦难之间的关系时,正是由于这种缺乏共识的状态而常常困惑不已。

另一个复杂之处在于,鲜有著作研究探讨灵性和涉及创造力的苦难。然而,灵性作品可能会为苦难与信仰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见解,而此二者都与创造过程密不可分。这种关系对于个人成长与转变有着极大的作用,而研究这种关系,则会帮助我们理解在私生活与社区中,危机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本书并不只是对人生危机和苦难的哀吟叹惋,也绝非是苦难的美化。本书是要颂扬无数经受不同苦难的男男女女所获得的成就。许多人凭着勇气和坚持,顽强奋斗,克服人生的悲剧。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未能见到他们奋斗的结果,有些人甚至在穷困与绝望中死去,但是跟随他们的后世之人发现了他们的天才贡献,并满怀敬意地歌颂他们的成就。

本书分为十一章,围绕着“创造力和苦难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每一章探索一个与之相关的话题。为了解释这种关系,作者将运用个人的知识和经历,参阅大量研究文献,来检验有关苦难和创造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他探索了艺术家、作家、诗人、科学家和普通人的生平,探索他们如何超越自身所经受的苦难,并以其独特和惊人的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遗产。他们遭遇并战胜逆境的事迹,证明在人类生理或心理能力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力量,使那些处在极度痛苦之中的个体得到充实。

作者希望,那些化困境为创造力的、极具天赋之人的见解和轶事,能够为每一个常在逆境中挣扎的人提供一些启迪。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8: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