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莎娜·皮普尔斯--超越教室(教师月刊2015.9)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李永梅、林茶居编著的《莎娜·皮普尔斯--超越教室》是《教师月刊》其中一刊。

内容推荐

作为2015年度“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莎娜·皮普尔斯很不一般——从教不到五年,就获得这一美国教师的最高荣誉。在成为教师之前,莎娜从事过多种行业,如电台主持人、报社记者等。她的学生很多都是难民,甚至来美国前英语都不会说。但在莎娜的教育下,他们却发生了质的改变。莎娜有秘诀吗?她的多元经历助推了她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吗?请欣赏本期莎娜老师的教学故事。

孩子们都是一朵朵的花,只有花期早晚的不同,花瓣颜色的各异。本期“现场”栏目,窦桂梅、梁寒等老师娓娓道来,讲述着她们眼中美丽的“花朵”。

李永梅、林茶居编著的《莎娜·皮普尔斯--超越教室》“人文”栏目继续刊登中国教师诗选,同时刊登了诗人安琪的《来阿尔山,接受自然教育》一诗。安琪的诗,优美,自然,野性而又淑雅。

目录

专栏

 陶渊明的生路与结局

 书我同一

 该不该去当校长

 巢·老屋·故人

封面

 莎娜·皮普尔斯:超越教室

人物

 名家 乔登江 自己要建一棵树

 微博

现场

 记事 空心菜的花

 教外国人学汉语

 我在北京的第一张书桌

 摄影手记 和昆虫厮混的业余时光

 亲历 关注中小学教师

 师道 我和学生的故事

 海外 损坏公物赔不赔

 吴非说 精致的苗子

 朱永新答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

话题

 那些改变我教育观念的人与事(下)

 “我不怕疼,书怕疼!”

 尊严

 “后进生”芊芊

 星星的孩子

阅读

 笔记 知惭愧斋微博

 历史的A面与B面

 序 从观念到细节——《教育的细节》序

人文

 来阿尔山,接受自然教育

 中国教师诗选(二)

 欧洲组诗(选二)

 诗二首

 吴投文的诗

 于坚诗选

视窗

 报道 做好出版,推动阅读

 推动阅读,改进教学

 追寻翻译的时光

 读书会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街道中学“师之趣”读书会

 家 家有书香

 书讯 大夏新书,与您共迎新学年

 《儿童心理学手册》: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圣经”

 广告 《当代教育家》

试读章节

该不该去当校长

今年6月,郑州一家民办学校的老总邀请我去当校长,我的回答是“绝无可能”。从2006年10月离职以来,我曾有若干机会当民办学校的校长,但我的态度始终如一:绝无可能。至于为什么,我未曾细想过,反正本能的反应就是要回绝。

与程红兵、李海林相比,我可能在校长任上的感受更差些。我是从校长岗位上逃离的人,而且是从民办学校。虽逃脱已近十年,却依旧如惊弓之鸟。直觉与情感上的拒绝,是超出理智的更决绝的拒绝。就如差生拒绝学习,是从心底里拒绝,并非出于理智。

可是,又总有人问我,是否还会去当校长,而发问总是要我正面作出回答的,而正面的回答总要诉诸理性的,产生的结论可能恰与直觉相反。

我可能回答,校长越来越不好当了,风险太大;也可能回答,教育的大环境大气候不好。总之无论如何回答,所给出的答案都是苍白无力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辞,都只是用来搪塞的,并非心底的声音。

武汉东西湖区吴家山三中的副校长徐静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她正在犹豫要不要去一所新办的公办学校做校长。她是一个很执著、很有钻劲的女干部。我曾受委托为其所在学校做过三年的管理咨询,与她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关系。在信中,她说倾向于不去,因为年龄奔五了,身体也不太好。可是教育局领导找她谈话,几乎是命令.她必须服从安排。我在回信中建议她去。为鼓动她去,我甚至编了一堆良好的理由,比如自我实现,比如造福孩童,比如进一步成长和更多的人生阅历等。我甚至还说,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事业,那就百病不侵了。其实这些话连我自己都无法说服。

有时候一个人回复另外一个人,出于礼貌,总是习惯性地给出正面的和积极的劝告。我们只是习惯性地劝进,而不是真正想干预。我相信徐静征寻我的意见,是在面临选择时,尤其是艰难的选择时,需要有朋友在场,那样她作决定时可能会更勇敢些。仅此而已。

徐静未必会听从我的意见,我倒是希望她能听从自己心底的声音,而不是受我们这些外人的干扰。我希望她有自由意志并服从自由意志。如果她选择不去当那个校长,我也一样会称颂的——我称颂的不是她的选择,而是她的自由意志。不出所料,她回复我说,她允诺教育局了,还说有我这个朋友帮忙,她有信心。

我知道,她作出允诺并不是因为教育局的命令,也不是因为我的劝说。命令是一种毫无疑问的强制,人们对命令都抱有戒心是因为命令的强制性容易被识破;但是,人们却可能不能识破,有一些劝说实质上也是一种强制,只是这种强制被美妙地包装了起来。

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雅安芦山的一名校长打电话给我,说县教育局要把她所任职的学校校长岗位拿出来进行自由竞争,这一天是报名截止日,她没有报名——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报名。教育局领导打电话给她,希望她参加竞争上岗,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走完全部程序。她想听听我的意见,“要不要去参加”。我回答说“要参加”。我发现每当有人让我提出建议的时候,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支持他们往积极的方向前进。可轮到为自己拿主意时,却未必。

我实际上也是希望她多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的,可是我没有这么说。因为如果她真的不想去,也就不会征求我的意见;而如果她打定主意不去,即使我怂恿她去参加竞争,她也不会去。人其实是很难被他人改变的。之所以打电话询问我,只是因为此时,她需要朋友在边上支持她,无论她的决定是什么。

李希贵、程红兵、李海林、徐静等,他们选择了当校长,无论选择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无所谓对与错。如果有错的话,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只可能是强制,即使强制之下有一个光明的结果,依然是错的。所以,他们选择当校长是选择了自由,而我选择远离,也是在选择自由。幸运的是,我们这些人都还有选择的自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讴歌的地方!

我在乌鲁木齐机场,又一次开始写这些“性情文字”。这是一种有点陌生的体验——很久没有这么写了。我没有问自己为什么又开始写这类随性的文字,我发现没有什么为什么,几乎每次回答为什么之类的问题,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而不是给自己。此刻,我听从直觉和情感——此时,就真的是在享受自由了。

有人问刚离开校长岗位的李镇西,校长当得好好的怎么不当了呢?我没有注意看李镇西的回答,我也不会在意他的回答,因为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为了让别人心安。而真正的答案,一定深藏在他的心里。P13-14

序言

“三角”世界观

我上班的地方,向南隔着一条街,就是依小月河而建、东西延绵九公里的元大都遗址公园;东北方向不远处,即为鸟巢、水立方。在北京城,这是少有的可以“深呼吸”的区域,草木葱茏,植被多样。

其中,杨树、柳树为多。每年暮春时节,便有一场接一场的杨絮柳絮大雨。这本来是生命之狂欢,杨花和柳子的共舞,因为絮儿实在太过密集,可谓蔽日遮天,让人不禁悲情阵阵,而身体敏感的人,免不了皮肤起疹,眼结膜发炎,抑或上呼吸道感染。

作为南方人,我对柳树不陌生,而杨树只在文字和影像中见过——语文课本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确实给当年那个顽童塑造了一个伟岸、俊朗的树的形象。而今在北京工作,与杨树可谓抬头不见低头见,也知道了杨树先花后叶,先黄后青,但从不青黄不接——每当穗状的“葇荑”落尽,新叶便从枝头爬出、拱出、冒出、跳出,争先恐后,熙熙攘攘,一浪浪一波波,没几日没几夜就一树繁华。

有趣的是,有风无风,或大或小,杨树的叶子总是簌簌抖动,那样子像极了一个个抓不到后背那个巨痒处的孩童,扭啊扭啊停不下来。每每从树下走过,我都不免哑然失笑:如此痒痒,又不是有谁搔你挠你。

如果说,我的北方生活中有两个全新的感官图景,那么,一个就是杨柳飘絮,一个就是杨叶发痒。

后来偶然读到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文学种子》一书,才知杨树的“文化史”裹藏着一个“传说”:因为耶稣死于白杨木做成的十字架,白杨深知自己有罪,所以叶子无时不刻都瑟瑟索索。这本书同时给出了植物学解读:白杨的叶柄一段圆一段方,方圆交接处十分细弱,扛不住叶片的重量,所以“无风自抖”。

原来不是怕痒,而是头重脚轻,而是前世有罪。不过我还是觉得,杨树的叶子可能就是怕痒,或者本就患有皮肤瘙痒症。毕竟,植物学有其自身无法到达的地方,而“传说”端赖于形上形下的复杂勾连。理解万事万物,除了科学原理的维度、艺术隐喻(宗教隐喻)的维度,还应该有个人直觉的维度。以我观物,以人的身体照明自然(这自然当然包括人的身体),也可以洞悉某些存在的奥秘。

必须坦承,我有时确实会受困于诸如艺术与科学、此岸与彼岸这样的二元思维方式,而忽略了“我(自己、人)”这个视角。我可以预见的世界,本来就有三个核心要素:艺术,科学,人。三者各自独立,又相互编织,世界因此而丰富多元,变动不居。这似乎可对应于“三才”天、地、人,由此自然生成“天才”、“地才”、“人才”。教育学中,似乎没有“地才”一说。偏偏台湾歌手蔡依林,于2013年出版了一个演唱会的DVD,名称就叫“地才”,因为有“天才”一词的比照,“地才”的意思非常简明:缺乏天赋,经后天不懈努力而成才的人。那么,这个群体是不是教育*需要着力的地方呢?毕竟,人类多为“地才”。

“人世间三角的局面很多。”潘光旦先生所言甚是。对于“人世间”来说,如果天、地、人是一个恒定的结构的话,那么,所谓教育,当从天道、地道、人道三维来考量。这或许可以沿用《周易》“天主气、地主精、人主神”或“天立于阴阳、地立于柔刚、人立于仁义”的观念,但我更愿意立足当下,就近探摸,整合和求叩教育之丰富意涵。

那么,提示天道,即意在凸显教育的艺术秉性,诸如审美、创造、超越、悲悯、形上关怀、终极追问,等等;提示地道,即意在确认教育的科学元素,包括符合规律、尊重人性、讲求理性、注重方法,等等;提示人道,即意在建构教育的本体面相,也就是要把人作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自我发展意味着自知、主动、为自己负责,以及对专制和灌输的拒绝;要把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发生的起点和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归宿——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身心的舒张、理性的涌现、秩序感和主体性的确立。

完整的教育,由是从三个方面展开:扎根于人道,显明于地道,挺立于天道。仿若伟岸的树:站在那里,不慌不忙,不急不躁。那是对岁月的挽留,但不违背时间的伸延;是与速度的对抗,但不是为了否定速度;是使命与责任的坚守,生于大地又反哺大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