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城抗战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钢城编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曾被日寇抓壮丁孙凯山老人是唐王镇北殷村人,1995年回忆了被抓当劳工的经历:

1942年3月18日(农历二月二日),驻历城县的日寇密令伪县长项石荣、老僧口区区长娄文轩,配合铁杆汉奸自卫团团长杜子和,在老僧口区一带大肆抓捕劳工。我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也是一名幸存者。我将此次事件的经过简要叙述一下:

农历二月二日黎明,当人们扛起农具走出家门、正要下地干活时,不料,早已布置好的鬼子、县警备队、自卫团的联合抓丁队,如狼似虎地一拥而上,将我们几个无辜青年绳捆索绑系成了一串,中午时分押送到伪历城县政府大院。傍晚各路抓丁队都来了,将抓来的150余人,关进了警察大队的拘留所。

拘留所是一个西屋往北的套间房,分东、西各两间,中间是走廊,有一名持枪上刀的警察看守。每间都有一堵墙,下设有半米见方的小洞,人们只能爬行而入。墙角有一尿桶,臊味刺鼻。我们这150余人被关到最北面东西两对间里,人挤人挤作一团,还不准随意说话,只憋得呼吸困难都要面朝上。至于饭食就更惨了,每日一人两个牛眼大的窝头,两碗冷水。鬼子小队长敖昭经常手握匣子枪,顶上子弹恫吓我们:“死了死了的顶好!”就这样整整熬了两个多月。

4月上旬的一天早饭后,将我们放出在院子里,持枪的鬼子、汉奸布满了院子周围。伪县政府秘书长把我们分成两类:一类是18~24岁比较健壮的青年共36人,要送往伪治安军当兵;一类是送往日本国及东北抚顺龙凤坎牟家大矿下煤井,共120人。我当时17岁,属前一类被送到治安军当了伪兵。

当劳工的人走后的那天下午,我们在日本鬼子的押解下,到了济南南大营治安军营房。

南大营是新兵接收处,司务长叫我们喝冷水,喝开水必须交1元钱的水费,我们这些人是抓来的,哪里有什么钱交呢?伪军用刺刀背逐个痛打我们,并骂道:“胡说八道!你们区长说,你们每个人都挣了800元钱,纯属耍滑头。”这时我们才醒悟过来,敌伪勾结出卖了我们。按150人计算,他们就发了12万元的大财(这笔款他们以花钱雇人的名义,分到各乡镇,再摊派到户搜刮到手)。这样他们既抓走人,又从老百姓手里刮到钱,其手段之恶毒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南大营住了4天,就把我们送到北京北苑受新兵训练,由于连日喝冷水吃不饱,我们就开始泻肚拉痢疾,不到10天,36人就死去了9人。4个月后,我们被送往河北省冀东迁安、滦县一带去充当日伪治安军反人民的炮灰。1949年1月,我投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怀抱。1951年,我复员回到了家乡,细心地访问当年被抓走的难友,抓去当兵的只回来了8名。送到日本国及东北下煤井还活着的刘延平、娄泗珍、高学仁对我谈,他们每人一天吃两个橡子面窝头,抬240斤重的煤筐,日本鬼子还手持木棍不时地毒打他们,不到半年,他们这些人就被折磨得快死光了。死了的被拖出去喂洋狗。他们几个人是在一次偶尔停电时,借上厕所之际爬出了铁丝网,跑到东山里,辗转了8个月才回到了家乡。

“我”给鬼子当木工郭店镇流海村王春生老人,生前口述了被日寇掳做劳工的所见所闻:

1938年春,日寇在胶济铁路的郭店车站北面安设了据点。鬼子们常到附近村上寻衅滋事,祸害乡里。

1942年夏季的一天,鬼子在郭店车站大路上,截住王怀汤,说他是“毛猴子”,把他捆起来,拷打他,逼他供认。王怀汤回答:“我是东边流海村人,叫王怀汤,在济南火柴厂做工,因家中有急事,借了同事的车子回来看看……”鬼子不听,将他关进小黑屋,并声称明天早上活埋。他痛苦地呻吟着。看守他的人姓曹,郭店人,因王的外祖母是郭店人,二人自幼相识。曹某暗暗地给王松了松绳子,下半夜,王怀汤挣脱绳子逃跑了。第二天鬼子到流海村找人,放火烧了王兴泉等人家的房子,把在街上卖姜的3个莱芜人抓住捆起来,说要活埋,当场吓死一人,其余二人被带到郭店去,生死不明。

1944年春天,我和本族的王福本、王怀儒等正在济南做木工活,一齐被日本鬼子抓去,送往军营。在军营里为他们干了几天木工活,又用火车把我们拉到兖州,驻在一个叫东营园子的地方,周围有铁丝网,门口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兵,还有张着血盆大口的大洋狗。不用说人,就是老鼠也不会轻易跑出去。木工中有几个是当地人,他们每日傍晚回家,都要被搜身。一次,从一个当地人身上搜出几颗钉子,可了不得了,一顿毒打,把那人打得皮开肉绽。我们又是气愤又是害怕,那心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有什么法呢?眼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打得昏死,又被用5个大钉子呈大字形钉在大影壁墙上(颈部、两手掌、两小腿各钉一只钉子),每日叫我们去看。起初那人还动,后来被晒发了,油渗进墙壁,腥臭之味刺鼻,一连数日,直到鬼子们认为把我们镇住,才收拾了那具残尸。万恶的日本鬼子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如此残杀中国人,真比野兽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年(1945年),我们被押往徐州,还是为他们干木工活,有的染上痢疾,日本人最怕传染,一旦发现有人患此病,立即拉出去活埋或用火烧死。这些该死的鬼子,不知害死多少善良的中国人。

有一天,我亲眼看见,营房外南北马路上驶来一辆日本载重军车,只听“哧”得一声,汽车从正在马路上行走的一小孩身上轧过,小孩的脑子进出老远。当时,那日本车稍一停,车上的鬼子狞笑着开走了。天哪!一条人命在鬼子眼里还不如草芥,他们哪里还有半点人性!

P22-24

后记

我在老家西王村读小学时,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恭敬地抬着花圈,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到西坡给王全身烈士扫墓。我在唐王联中上初中的第一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恭敬地抬着花圈,唱着“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到韩家村西头,给李世福烈士扫墓。祭奠烈士之后的数天内,同学们仍议论纷纷——烈士牺牲时的感人场面、传于乡里的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好奇与崇敬之心溢于言表。

想来,这是整个少年时代,留在我记忆中的最庄重的事。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再回到乡里,问王全身、李世福烈士之事,少年们直摇头,中青年人仅知他们是烈士而已,亦不知苏勋卿、刘梅村、郭正元、廖司令、林政委、杨司令在历城抗日之事。七十年前伟大的抗日战争在血与火中留给这片英雄土地的精神财富,难道正在消失吗?

2014年12月,我家中诞生了新的生命,欢乐与幸福洋溢在心头。望着由数个家庭呵护着的外孙,我在想:父辈祖辈们所承受的八年的民族苦难与付出的牺牲,新生一代了解吗?英雄与先辈们以自己青春、热血、生命救国于危难的抗日精神,新生一代能传承吗?答案是肯定的:新生一代一定能了解,能传承!因为他们的生命中有抗日烽火里铸造的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基因!为新生代提供一部先辈的系统抗战史——正是我的责任!

于是,我选择了写一部《历城抗战史》。

艰难的写作从2015年1月开始到7月结束。第一阶段是阅读文本。我将所搜集到的县志、镇志、村志、文史资料、党史资料及有关八路军清河区、鲁中区、冀鲁豫区的抗战回忆录、研究文章几近全部阅读。第二阶段是构思体系。县级区域抗战史没有先例可循,如何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背景下,展现历城的抗战历史,是该书的难点,因为历城处于日军统治中心济南的近郊,抗战进程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正是基于历城抗战的这个特点,确立了本书的体系与结构。第三阶段是考证与写作。在若干材料中选择史实、考证史实,将史实提炼为主题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我甚至有几次都想放弃……但是,历城抗日烈士们催人?目下的事迹鼓励着我,写不出《历城抗战史》,对不起先烈们,对不起承受民族苦难的父老乡亲!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章丘市政协文史委、青州市政协文史委、邹平县政协文史委、沂源县政协文史委、巨野县政协文史委提供了部分资料,使我受益匪浅。

区政协刘传勇主席关心此书写作,区政协副主席、区委统战部部长李庆奎同志,始终给予我鼓励与期待。区教育局庞振福局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大力支持,区教育局并将此书列为初中学校校本课程自选教材,给我以克服困难的动力。

邢世忠上将题写书名并给予我热情鼓励,陈玉圃先生赠墨支持;王学典教授审阅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并作序提携;山东大学出版社王桂琴教授,刘森文、张瑞同志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我将铭记于心。

写到关键章节时,我正在市委党校学习,受到“2015年第一期市管干部进修班”同学的鼓励,白秋生、李本文、陈淑平、于兴亮同学提供县志、党史资料,使我感受到同学友谊的温暖;区政协文史委张晓、王乃岷同志为本书提供、搜集资料;区教育局韩玮玮、谢庆春同志帮助我整理资料。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朋友和家人都给予我极大的支持。胡延河兄、朱德泉兄经常询问工作进展,提供资料、信息支持;王加华兄应邀写作“满铁,在历城的调查”一节;众多朋友主动减少往来,以节约我的时间。我的家人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提供生活支持,促使我安心写作。

在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历城抗战史》的出版凝聚着众多领导、专家、同事、朋友的关心、支持与期待,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个人专业能力有限,在史料的选择、史实的考证、主题的提炼等方面,可能存在纰漏之处,请诸位批评、函告。如果读者能够从本书中体验到八年抗战中48万历城人民曾经的苦难与抗争,从而对确立正确的抗战史观有所启发,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王钢城

2015年7月26日于草山岭

目录

第一章 日军在历城的殖民统治

 第一节 占领历城的日伪军

 第二节 日寇制造的血案

 第三节 日伪军的罪恶行径

 第四节 日寇的经济掠夺

 第五节 日本“满铁”情报机构在历城的调查

 第六节 日伪统治下的历城社会状况

第二章 国民党武装及历城籍官兵的抗日活动

 第一节 县境国民党抗日武装

 第二节 鹊山之战

 第三节 振奋全国的济南攻击战

 第四节 大佛寺伏击战

 第五节 抗日将领方范

 第六节 卢化西刺杀伪省长唐仰杜

 第七节 抗日志士秘密联络点:励志书社

 第八节 岳伯芬部的抗日活动

第三章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37年7月~1942年4月中共领导的历城抗战

 第一节 中共清河区党委及泰山地委对历城抗日战争的领导

 第二节 历城中共党组织的恢复、发展

 第三节 统一的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发展

 第四节 1937年7月~1942年4月的人民武装抗日斗争

第四章 黎明前的黑暗:1942年5月~1944年9月中共领导的历城抗战

 第一节 艰苦的抗战时局

 第二节 中共泰历县委开辟泰历边区根据地

 第三节 中共章丘县委、济南工委巩固章历边根据地

 第四节 中共济南市工委、八路军山东军区济南情报委员会开辟、巩固西营、邵而、泉泸根据地

 第五节 迎接胜利的曙光:八路军历城县大队的建立

第五章 威逼济南:1944年9月~1945年9月中共领导的历城抗战

 第一节 中共历城县委的重建、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

 第二节 历城抗战的战略反攻

 第三节 威逼济南

 第四节 驻济日军的末路

 第五节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与启示

第六章 历城抗日英烈

 第一节 济王工委书记尹天佑烈士

 第二节 第一任县委书记苏勋卿烈士

 第三节 红色特工赵正阳烈士

 第四节 一门双英烈,全家五八路

 第五节 历城抗日烈士英名录

第七章 抗战时期的乡贤

 第一节 唐王“才子”王其章先生

 第二节 集行医、教书于一身的赵土璋先生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西营的三位乡贤

 第四节 泰山区行政公署参议员景琳先生

 第五节 民族危难中的教育家情怀

第八章 抗战时期的教育文化

 第一节 抗战时期历城教育

 第二节 抗日烈士、优秀的人民教师焦延荣

 第三节 抗日文化

 第四节 抗日儿童剧团

第九章 老共产党员、老八路的回忆

 第一节 怀念战友

 第二节 激情燃烧的历城抗战岁月

 第三节 历史学家孙思白的抗战经历

 第四节 原中共清河区党委书记、八路军清河军区政委景晓村的回忆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历城的死难者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钢城倾注心血写就的《历城抗战史》出版了,并将作为历城区初中校本课程自选教材,这无疑是一件具有相当意义的事情。

七十年前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及其不屈的抗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这段历史给几代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目前,整个抗战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断代史”“专题史”“区域史”和相关的志书、资料集层出不穷,而以县(市、区)域为主的抗战史著作,本书是我见到的第一部。作者以中共领导的历城抗战为主线,以“区域史”的视角,全面记叙了日伪的殖民统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日斗争,以及乡治、文化教育及死难者,比较真切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山东首县”历城的社会全貌。这为整理、保存、研究抗战时期的县级区域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由于地处日伪统治中心济南的近郊,历城抗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残酷性。”依据这一判断,作者将中共领导的历城抗战进程概括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37年~1942年4月”“黎明前的黑暗:1942年5月~1944年9月”“威逼济南:1944年9月~1945年9月”,充分展现了中共历城县委领导人民抗战的曲折过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由于作者没有机械地照搬宏观抗战史叙事所使用的防御、相持、反攻的框架,从而使本书具备了鲜明的“个性”,反映了作者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深切体会。更重要的是,本书不是孤立地写历城抗战,而是以中共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宏观背景,充分反映了中共清河(渤海)区委、泰山地委的领导及中共泰历县委、章丘县委等,在历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重点记述了“乡村”抗战,从建立秘密村党支部到地下交通线,从公开的武装抗日到区、乡、村三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反映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给乡村带来的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抗日模范村南高而”“英雄民兵村宅科”“烈火中不屈的藕池村”等篇章,真实再现了历城普通民众在抗日烽火中铸炼的英雄品格。正是敌后普通民众的广泛的抗日斗争,才形成了敌后战场的巨大威力,这是本书给读者的重要启示。

作者坚持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将档案文献、文史资料、实地调研成果有机结合,使本书具有了学术厚重感。日军在历城的罪恶行径、中共历城县委的重大举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重要的历史评价,全部汇于本书之中;历史的真实感、乡土感、可读性,让本书读来引人入胜。文史资料的特点是当事人的“亲历、亲见、亲闻”,是记录和展现历史的独特形式,有着很高的资料价值,本书充分使用了这类资料。作者在描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相关史实时,引用了闫生才先生的“口述”:“在大庙栖身的母亲——闫菊茹”,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在本书所呈现的特定历史情境中,这一口述资料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位抗日母亲的感人事迹,其中所蕴含的则是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令人回味,让人沉思。

《历城抗战史》一书在发挥乡土历史的教育功能方面,具有示范性质。在人们忙于“争利”的当下,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的抗日历史,不仅极具民族记忆的价值,而且是培育青少年一代价值观的良好教科书。抢救、整理、保存、研究埋藏在乡土中的抗日战争遗产,已经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相信本书将作为这一研究方向的开拓之作而进入当代学术史之中。

愿更多的县域抗战史问世。

王学典

2015年7月16日

内容推荐

历城,山东首县,泉城之源。

日军的罪恶行径,是其民族劣根性在军国体制下的集中反映。

抗战期间,岳伯芬部与翟毓莳部“内耗”“内斗”贯穿始终……这是民族之病。

历城处于日军统治中心济南近郊,48万历城人的抗战极具特殊性、残酷性、复杂性,是中共领导的敌后乡村抗日斗争的典型案例,为民族留下了区域性抗战记忆。

王钢城编著的这本《历城抗战史》是第一部县域抗战史著作。

编辑推荐

王钢城编著的这本《历城抗战史》以中共领导的历城抗战为主线,以“区域史”的视角,全面记叙了日伪的殖民统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日斗争,以及乡治、文化教育及死难者,比较真切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山东首县”历城的社会全貌。这为整理、保存、研究抗战时期的县级区域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