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有一次,他就问老师:“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
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孑L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子贡听孑L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典故来源于《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对孔圉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者遵奉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文献记载说“子入太庙,每事问”,还有七岁小儿难孔子、孔子以渔夫为师等,孔子堪称历史上“不耻下问”的楷模。
在古代中国,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这种相沿成的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一般认为,中国的谥号制度,是从周朝开始的,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秦始皇一统天下,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号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褒贬的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开后代予大臣谥号二字的先例。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等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取决于“圣裁”。
谥号一般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定)、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予)和私谥(门徒弟子或乡里、亲朋议定)。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含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是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构成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开元、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隋文帝、隋炀帝就是谥号,明太祖、明成祖是庙号。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人人心。
P143-144
文化,有时就是一种符号。不过此种符号不只是一种形式,更主要是符号所传达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影响人们观念与行为的精神暗示。文庙,就是这样一种符号。
“德孝文化”系德阳本土历史文化之灵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这种文化符号;为了增进城市文化内涵与氛围,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我们需要这种符号,需要这种对本土人文的认知与精神暗示。
为把德阳文庙打造成为西部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016年,德阳市文广新局、德阳市博物馆会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策划编撰《德阳文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这不仅增强了我们对“丛书”编撰价值的认识,而且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编撰热情。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德阳市委宣传部、德阳市文明办、德阳市教育局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许多单位的关心支持。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也在百忙之中以《春风化雨 德润心灵》为题,为“丛书”题写了序言。2016年10月,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九次年会在德阳市举行,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会长、曲阜市文物局局长孔德平先生闻知本书的编撰,不仅非常肯定,而且还很期待。本书的编撰与出版,也承蒙杨明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博导)、李殿元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审)、李绍良先生(临邛书画院)等学界同仁的鼎力相助。对他们的肯定与支持,深表诚挚的谢意!
本书编撰过程中对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有参考借鉴,限于编撰体例,没有逐一注明,兹开列“主要参考书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孔子人生励志故事粹编》系“丛书”的第一本。由李绍先、王小红编著,总体负责设定书稿框架、体例与特色,统筹、修订书稿。编撰、编绘分工如下:
故事编撰:李绍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王小红(德阳市博物馆副馆长)
插图编绘:吴新星(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余文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由于时间仓促、编撰者水平所限,本书讹误与欠完善.芝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和专家学者指正!
《德阳文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编委会
2017年3月于德阳文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德阳是古蜀之源、重装之都,历来明礼修文、崇德重教,“德孝文化”底蕴深厚,“绵竹年画”源远流长,“三星堆文化”作为长江文明之源更是受到世界瞩目。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创新发展,将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传播弘扬的主平台,将学校作为先导示范的主阵地,将家庭作为落细落小的主渠道,不仅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更是把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赋予传统以崭新的活力。2015年,德阳文庙被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成为中国西部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庙。
德阳市文广新局、德阳市博物馆会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策划编撰《德阳文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以德阳文庙、传统文化为主题,粹选孔子及孔门圣贤故事,粹选传统文化、本土历史文化典型故事,着眼青少年,着眼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普及推广,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是颇有价值的尝试!愿《德阳文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的编撰,能够进一步发挥德阳文庙德育功能,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增进城市文化氛围,推动德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所裨益!
是为序!
2017年新春于德阳
李绍先、王小红编著的《孔子人生励志故事粹编/德阳文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以德阳文庙、传统文化为主题,粹选孔子及孔门圣贤故事,粹选传统文化、本土历史文化典型故事,着眼青少年,着眼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普及推广,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李绍先、王小红编著的《孔子人生励志故事粹编/德阳文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是一本传统文化的科普读本,所以故事编写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德阳文庙是我国西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本书系“德阳文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读本”之一。全书粹选文庙大成殿“至圣”孔子人生励志故事30个,力求典型,有代表性;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与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本书故事的粹选着眼青少年,力求正能量、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