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班牙史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赵卓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卓煜著的《西班牙史话》详细介绍了西班牙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介绍了历史上辉煌的双王时代,介绍了佛朗哥时期特有的政治现象,同时也介绍了西班牙丰富悠久灿烂的文化。文笔流畅,通俗易懂,是一本非常好的大众通俗国别的史读物。本书将在突出人们对西班牙历史兴趣点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勾勒出西班牙历史的宏观框架。

内容推荐

赵卓煜著的《西班牙史话》讲述了:西班牙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发展高峰,是人类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它肇源于发现新大陆、首次环球航行等大航海活动,以殖民美洲为核心行动,在菲利普二世时代达到帝国扩张的顶峰,随后因错失工业革命机遇而逐渐衰落。这期间留下了太多引人回味的史事,不断地启迪着人们思考,成为指引未来行动的镜鉴。

现代化道路探索是西班牙历史发展中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19世纪以来西班牙人一直在积极探索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不断模仿现代化道路上领跑的先进模式。但各种模式的引进,并未使西班牙如愿走上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二战后,佛朗哥适时放弃了法西斯主义,根据西班牙自身国情开始了自己的威权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胡安·卡洛斯一世国王执政后西班牙步入西方发达国家行列。西班牙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表明:没有最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只有更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族国家的孕育——从史前到西哥特王国

 第一节 前罗马时期

 第二节 罗马统治时期

 第三节 西哥特王国时期

第二章 民族国家的形成——阿拉伯人入侵和西班牙民族国家形成

 第一节 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的统治

 第二节 半岛北部坚持抵抗的天主教国家

 第三节 卡斯蒂利亚王国引导西班牙走向近代

 第四节 西班牙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三章 帝国鼎盛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第一节 海外殖民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国时代

 第三节 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

 第四节 16-17世纪西班牙社会经济和文学艺术

第四章 帝国的衰落——18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

 第一节 短暂的中兴

 第二节 独立战争与革命

 第三节 复辟的波旁王朝

第五章 第二共和国

 第一节 第二共和国

 第二节 西班牙内战

第六章 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

 第一节 佛朗哥统治的建立和巩固

 第二节 经济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第三节 佛朗哥政权统治体制的演化

第四节 佛朗哥时期西班牙社会的变迁

第七章 民主化以来的西班牙

 第一节 民主化起步

 第二节 西班牙民主政治的巩固和发展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面对罗马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迦太基为扭转劣势,决定占领西班牙以壮大自己,使之成为抵抗罗马的巩固后方。负责执行这一计划的是迦太基最高军事首领哈米尔卡·巴尔卡。公元前237年,哈米尔卡·巴尔卡率领迦太基军队在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加的斯登陆,开始了巴尔卡军事家族在西班牙建立帝国的远征。迦太基征服西班牙地区的策略是软硬两手并用:一方面对敢于顽强抵抗的当地人毫不留情地坚决镇压,对被俘酋长国军事首领施以酷刑,甚至挖掉他们的眼睛;另一方面又对其他当地部落积极采取亲善笼络政策,主动进行贸易;同时与上层首领通婚联姻,让自己的儿子哈斯德卢巴·巴尔卡与一个本地土著首领的女儿结了婚。凌厉的军事攻势,加上适当的政治策略,使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征服活动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就占领半岛南部大片地区。公元前229年年末或公元前228年年初,哈米尔卡·巴尔卡在攻打埃尔切的战斗中丧生。他的女婿哈斯德卢巴·德贝略接过最高军事指挥权,继续征服西班牙的事业。公元前226年哈斯德卢巴·德贝略建立了卡塔赫纳城,作为迦太基在西班牙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后勤给养基地,罗马人称之为新迦太基。迦太基军队在哈斯德卢巴·德贝略指挥下相继占领萨拉曼卡、托莱多和萨莫拉等重镇,势力达到塔霍河和埃布罗河以南。罗马对迦太基的攻势十分不安,派使者提出警告并与迦太基人展开谈判。公元前226年双方签订了《埃布罗条约》,罗马承认了迦太基的既有势力范围,约定迦太基不得越过埃布罗河向北扩张。条约的签订使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占领区巩固了下来,迦太基在西班牙建立抵抗罗马稳固后方的战略目标完全实现。公元前221年哈斯德卢巴·德贝略被暗杀,哈米尔卡·巴尔卡的儿子汉尼拔·巴尔卡继任,成为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最高军事首领。上任后,汉尼拔·巴尔卡很快向北发动新攻势,在控制埃斯特雷马杜拉和阿利坎特之间的地带后,又占领了杜埃罗河流域和梅塞塔高原地区,有效扩大了迦太基入的控制区域。

公元前218年春,汉尼拔·巴尔卡攻打与罗马结盟的萨贡托城,罗马随即向迦太基正式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八个月后萨贡托城陷落,汉尼拔随即向北推进,把加泰罗尼亚纳入迦太基的统治范围。汉尼拔认为彻底打败罗马必须动摇其在意大利半岛的权力基础,所以在征服西班牙后,让自己的弟弟哈斯德卢巴·巴尔卡留守西班牙巩固后方,自己则亲率大军北越比利牛斯山向东远征意大利半岛。罗马则针锋相对,派遣老西庇阿兄弟兵分两路与迦太基作战:一路由老西庇阿率领,南下西西里岛,向迦太基非洲本土进攻;一路由老西庇阿的弟弟克内奥.西庇阿率领,北上经马赛进攻西班牙。在高卢人的配合下,汉尼拔的军队攻势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8年秋天就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入意大利半岛。得知汉尼拔进入意大利半岛,老西庇阿回军阻挡截击,双方第一次大战发生在提西诺河一带。提西诺河战役中,汉尼拔的骑兵优势明显,大败老西庇阿。高卢部族见状纷纷倒戈,意大利北部地区基本上被迦太基控制。公元前218年年末的特雷比亚河战役,汉尼拔充分发挥自己的骑兵优越,诱使罗马军队全线出击,陷入早己布下的包围圈,歼灭了近4万罗马军队,消除了继续南下的障碍。公元前217年夏特拉西诺湖战役,汉尼拔采取诱敌深入、突然袭击的战术,把罗马军队引入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峡谷中,一举歼灭了罗马4个军团约3万人,并击毙罗马军队指挥官弗拉米尼奥,打开了通往罗马的通道。考虑到兵员和后勤给养不足,汉尼拔没有马上进攻罗马城,而是向意大利南部进发,企图通过拉拢一些受罗马控制的城邦,与它们结盟,解决兵力和给养问题,然后伺机进攻罗马。危急关头,罗马及时调整战略,改用拖延战术避免与汉尼拔军队正面交锋,同时竭力扩充兵力和给养,逐渐恢复了元气,解除了汉尼拔军队对罗马城的直接威胁,使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罗马的变化。

P10-11

序言

西班牙是在欧洲和世界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当代西班牙国名全称为西班牙王国(英文The Kingdom of Spain,西班牙文Reino de Espafia),领土的主体部分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占据整个半岛总面积的六分之五。此外,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北非的休达和梅利利亚也是西班牙的领土。国土总面积504880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二十分之一,是西南欧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西班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领土,西北濒临比斯开湾和大西洋,西南与它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唯一陆上邻国葡萄牙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上的摩洛哥陆海相望,东南和东面是隔开欧亚非三大洲的地中海,东北陆上边境横亘着巍峨绵延的比利牛斯山脉,它既是西班牙与法国和安道尔的界山,也是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大陆的天然分界线。

横亘东北的比利牛斯山脉和三面临海的地理格局,使西班牙在地理上成为欧洲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扼守欧洲和非洲、大西洋和地中海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使得西班牙成为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欧洲文明与其他大洲文明交流绕不开的关键地区,这一点对西班牙、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作为欧洲和非洲大陆的交通咽喉,西班牙历来就是欧洲和非洲诸多文明冲撞与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从上古时代开始,欧非两洲的各个主要人类群体,如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等等,南来北往,携带着自己的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冲撞交流,汇聚交融,谱写成西班牙五彩斑斓的历史篇章,也形成今天西班牙统一性与多样性交织的人文环境现状。200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西班牙全国总人口4439.53万人,主体民族卡斯蒂利亚人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加泰罗尼亚人有681万人,加利西亚人有275万人,巴斯克人有212万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共同构成今天西班牙统一多样的人文格局。各民族一方面共同信仰天主教,维护和认同共同的国家,另一方面又在各自的民族自治区内传承和发展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二、西班牙历史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西班牙的历史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阶段特征。

公元前395年之前,是西班牙文明的孕育和萌发阶段。这一时期,西班牙本土文明处于蒙昧的原始时代,相对于周边地区十分落后且发展缓慢,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周边文明地区无法忽视它。欧非较早进入文明阶段的各人类文明体纷纷涉足西班牙,一方面在西班牙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另一方面也使各个文明在西班牙地区碰撞、渗透和融合,不断提升西班牙地区的文明程度,为西班牙步入文明时代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公元前359年到公元5世纪,是罗马人统治西班牙时期。罗马人的统治建构了西班牙文明的重要基础:首先是语言文字,前罗马时代西班牙地区的各土著语言,除巴斯克语外,都被拉丁化了。今天西班牙巴斯克语以外的各民族语言都是在拉丁语基础上形成的,同属拉丁语族,用拉丁字母拼写。其次是经济和生产方式,罗马人建立了完整的商业体系和灌溉农业体系,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成为西班牙商业和农业的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罗马人建立的农业灌溉体系,其中一部分在今天仍旧发挥着作用。再次,罗马人的建筑文化成为西班牙建筑文化的基础,今天西班牙各地大量的建筑物都带有明显的罗马风格特色。复次,罗马建立的行政体系,成为后世西班牙历代行政统治制度的基础,经过不断微调修正一直沿袭到今天。最后,罗马帝国后期确立基督教为国教,奠定了今天西班牙人宗教信仰的基础,也确立了西班牙作为欧美基督教世界一部分的历史传承。

公元415年到公元711年,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这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第一个独立的统一国家,其统治的核心区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西哥特王国奠定了今天西班牙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并使罗马时代开创的西班牙文化的核心基础——拉丁语文、天主教信仰、商业和农业生产传统、中央到地方的层级管理行政体系等等——得以巩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西哥特王国是今天西班牙民族国家的雏形。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西班牙民族国家初步孕育成型。这三个时期的历史,构成了西班牙历史的上古时代,是西班牙民族国家的孕育阶段。

——西班牙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内卷化”发展。西班牙的全球殖民体系内包括了联结中国、菲律宾和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大帆船贸易”,大帆船贸易促成美洲白银和玉米、红薯、马铃薯等重要粮食作物进入中国,成为中国明清时代经济大发展、人口大增长的重要物质因素。西班牙的全球殖民体系也促成了欧洲传教士主导的明末清初的第一次“西学东渐”,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明清中国的“内卷化”发展,即放弃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外延式发展,转而专注国家内部,从而丧失了由中国开启世界近代发展的历史机遇。

——西班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对西班牙内战的成功干涉,强化了法西斯的扩张野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西班牙在二战中的中立立场有利于同盟国打破轴心国对地中海的封锁,有利于北非登陆和非洲新战场的开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二战结束。

——西班牙佛朗哥式的威权主义渐进式现代模式与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探索。佛朗哥时代西班牙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探索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特别是对文化传统类似的拉美国家而言,从一些拉美国家现代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佛朗哥模式的影子(如阿根廷的庇隆、智利的皮诺切特等)。亚洲的韩国、泰国,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等,在现代也经历了类似西班牙的通过军事独裁威权统治渐进地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史。

这一切不断触发着人们深入了解西班牙历史发展进程的兴趣,本书将在突出人们对西班牙历史兴趣点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勾勒出西班牙历史的宏观框架,以期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后记

到本书结尾的时候了。搁笔回首,西班牙历史发展给人类社会未来的诸多启示与镜鉴,仍让人回味无穷。下面重点谈谈个人感触最深的三个方面。

日不落大帝国的兴衰

西班牙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发展高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它肇源于发现新大陆、首次环球航行等大航海活动,以殖民美洲为核心行动,在菲利普二世时代达到帝国扩张的顶峰,随后因错失工业革命机遇而逐渐衰落。这期间留下了太多引人回味的史事,不断地启迪着人们思考,成为指引未来行动的镜鉴。首先,勇于开拓创新、勇于试错实践、敢于承担风险的“担当”精神对一个国家的崛起意义非凡。近代之前,西班牙长期处于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边缘,影响无足轻重。近代以来,随着“天主教双王”完成西班牙的统一,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海外探险,最终通过征服美洲等海外殖民地使西班牙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毫无争议地成为当时欧洲和世界历史上的核心国家。西班牙的崛起过程中,支持哥伦布向西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是最关键的抉择,也是今天人们都承认的西班牙收益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奠定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天主教双王”作出支持哥伦布探险的抉择并不容易,因为葡萄牙西班牙史话早就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计算得出结论:沿非洲海岸绕过好望角向东航行才是通往东方的最短路线,而且由于东方航线基本沿海岸航行,可以随时上岸获得必要的补给,大大地降低了远洋航海的风险,加上还可在沿途各地不断获得贸易物资,通过多次交易不断获利,所以东方航线也是风险低效益高的最佳航线。向西航行去东方,航路距离长,而且是欧洲人的未知海域,远离陆地海岸,无法有效补给,航海风险巨大,成功的可行性太低,而且风险巨大,利益未知,实在不合算。所以,哥伦布在葡萄牙、法国和英国多年奔波都无法获得支持。哥伦布向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一世提出航海探险资助时,伊莎贝拉一世没有马上答应,只是把哥伦布作为人才储备纳入皇家供奉人员范围,同时任命一个委员会研究他的航海计划。经过六年的反复考量,最终在1492年拿出个人的大笔资金支持哥伦布探索新航路。六年的反复调研考量,伊莎贝拉一世肯定思索过葡萄牙等国拒绝哥伦布的原因和向西航行的巨大风险,但开拓创新的大无畏魄力和敢于承担风险的“担当”精神,还是让她作出了支持航海探险的抉择,并义无反顾地押上了自己个人的大笔资产,这才有了其后西班牙殖民美洲的巨大利益,一举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根基。若是伊莎贝拉一世没有探索未知的开拓创新魄力和承担失败风险,很难想象能有后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国家崛起如此,个人成功也如此,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不断品析西班牙“日不落”帝国崛起的经验,才更能领会“创新”与“担当”的重要意义。  其次,实体经济和生产力是发展和巩固综合国力的关键。征服美洲殖民地在铸就西班牙“日不落”帝国辉煌的同时也为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西班牙人通过掠夺美洲殖民地轻易就能获得大量财富,国内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相对殖民掠夺变得无利可图,手工业者和农民因大量黄金输入造成的通货膨胀纷纷破产;与此同时,西班牙贵族因手中的横财,生活更加奢华,用黄金大量从邻近的西欧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等购买各种生活用品,为西欧手工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进而促成了西欧工业革命的发生。这样征服美洲殖民地在西欧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方面西班牙因短期内大量黄金涌入造成惊人的通货膨胀,物价翻着番飞涨,出现了所谓“价格革命”。在价格革命影响下由于生活成本急骤上升,西班牙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破产,西班牙工农业生产日益萧条。更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本土工农业生产的衰落并不影响西班牙贵族的生活,因为可以从美洲殖民地源源不断地持续掠

夺,西班牙贵族可以用从美洲掠夺来的黄金财富轻松地过着“剁手党”的生活,不管缺少什么生活用品和奢侈品,都可以拿黄金向西欧各国买买买。无需发展实体生产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事实,让西班牙国家不再重视以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专注于对殖民地矿产资源的掠夺和转口贸易,逐步成为富裕的“弱国”,手里有钱但什么都不会造;另一方面,西班牙人(特别是殖民贵族)掠夺的财富,为西欧各国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巨大的市场,诱发了西欧的工业革命。通过工业革命,西欧各国逐渐把原来富裕的“土豪”西班牙抛到了身后,成功走到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成为世界的核心国家。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西班牙被西欧各国远远抛在后面,沦为欧洲二流弱国,“日不落”帝国风光不再。西班牙“日不落”帝国衰落的教训表明,“富”不等于“强”,也不必然导致“强”,只有富裕后把财富用到工农业等实体经济发展上,才能使自己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稳步提升,成为体格强健的

真正强国,保证富强的持续。否则,只是有钱,只重视来钱快的掠夺或贸易,到头来只会是一个“财富漏斗”,钱财左手来右手出,为他人做嫁衣裳,变成资助他人强大的“财富搬运工”。在自己军力不强的时候,甚至还可能成为他人眼中待宰的肥猪。无独有偶,历史总是不经意的重复,现代海湾国家的“富而不强”情形,近年美国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生产企业外流的经济“空心化”,都和西班牙价格革命后果类似,都是不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的不良后果,其中道理值得人们反复体味和沉思。

第三,文化推广对延续国家的影响力十分重要。19世纪初期,西属拉丁美洲各殖民地爆发独立革命,纷纷赢得独立,西班牙殖民帝国瓦解。尽管西班牙的政治控制不再,但独立各殖民地仍然继承和沿袭了西班牙的语言文化,成为现代世界上的西班牙语国家群体。由于语言文化上的一致性,西班牙在这些国家仍然能保持一定的文化影响力,西班牙文化产品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不容轻视。可见文化在国家政治经济力量衰落后仍能维持国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软实力!这种情形的出现,和西班牙坚持推广自己的语言文化政策相关,最初是天主教传教士发挥积极作用,后来有了政府主导的文化推广机制——塞万提斯学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我们致力于在全球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政府推广采用了“孔子学院”的形式,就是对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借鉴。

收复失地运动

收复失地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西班牙中世纪史的代称,在西欧中世纪的一片黑暗中显得十分璀璨夺目,是西班牙古代史发展征程上的一个小高峰,从佩拉约718年在阿斯图里亚斯举起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大旗开始,到1492年初“天主教”双王攻陷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的据点格拉纳达,收复失地运动前后持续近800年,涵盖了西班牙中世纪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期间历史发展的曲折迂回令人扼腕惊叹,深思绵绵。首先,收复失地运动向世人完美诠释了信仰的韧性与力量。阿拉伯人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和半岛北方天主教诸小王国的顽强抵抗,是世界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信仰对决。收复失地运动前期,在阿拉伯人的强势进攻下,天主教小王国曾多次面临灭亡的危险,但最终靠着信仰的顽强支撑坚持了下来;无独有偶,收复失地运动后期阿拉伯人的各个小王国在北方天主教各王国的进攻面前,虽然屡屡处于防守的下风态势,却依然靠着信仰的支持顽强抵抗,最后的抵抗据点格拉纳达更是顽强坚持到了西班牙近代开端的1492年!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在对决的过程中都显示了强大的信仰力量,信仰在长期对抗中产生的不屈意志和顽强意志,为双方不懈地战斗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同时也是团结凝聚内部力量的不可替代的强力粘合剂。收复失地运动向世界各民族显示了统一和坚定信仰的重大意义,影响深远。收复失地运动也向世人表明了统一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若不考虑敌方这个外部因素的变化,北方天主教诸王国力量的多次衰落都和自己内部的分裂密切相关,受中世纪分封传统的影响,天主教王国多次在英明君主领导下刚刚壮大之际,因分封而内部分裂为几个小王国,强大的力量优势因分裂而迅速丧失,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莱昂王国、纳瓦拉王国由盛而衰的变化都肇因于分封。卡斯蒂利亚王国最终取得收复失地运动的胜利,诸多原因之中,通过联姻与阿拉贡实现统一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统一才能有效整合内部力量,为着一个共同目标劲往一处使,从而在斗争中形成力量优势。相反,国家一旦出现内部分裂,对外斗争的优势局面就会迅速丧失。阿拉伯人在收复失地运动前期内部统一,在面对北方分裂的天主教诸王国时优势明显;1031年后倭马亚王朝灭亡后,阿拉伯人内部形成诸泰法王国割据争雄的局面,整体力量急骤衰落,于是半岛上对决的局面攻守易势,北方天主教诸王国因而转入反攻。近800年的对决反复向人们展示一个真理:统一是强大的基础,分裂是衰落的起因。

收复失地运动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文化交流与学习借鉴对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整个西欧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上古时期希腊罗马文明创造的科技和文化知识大多被遗忘,整个社会被基督教所控制,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与此相反,阿拉伯人则通过百年翻译运动,在继承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上阔步前进,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于是才有了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收复失地运动后期,西班牙人以托莱多城为中心,开始了引进阿拉伯人文化成就的“再翻译”运动。1269年被称为“智者”的国王阿方索十世,在塞维利亚城建立了专门研究阿拉伯典籍的东方学院,使“再翻译”运动进入兴盛阶段。通过对阿拉伯文化成就的引进学习,西班牙成为引领西欧“文艺复兴”的重镇,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实现了对南方阿拉伯人的超越,推动了西班牙人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最终取得收复失地运动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伊比利亚半岛上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的对决态势表明:谁积极学习他人的长处,谁都进步迅速,从而就能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文化交流和学习借鉴是推动本民族文明进步的的重要动力,开放和学习交流对民族的兴盛发展意义重大。

现代化道路探索

现代化道路探索是西班牙历史发展中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19世纪以来西班牙人一直在积极探索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不断模仿现代化道路上领跑的先进模式:先学习法国,于是有了19世纪上半期的不断革命和战争;再学习英国,于是有了19世纪后半期的两党轮流执政局面;一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制度十分耀眼,在西班牙也各有拥趸,于是有了左右惨烈厮杀的西班牙内战。但各种模式的引进,并未使西班牙如愿走上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二战后,佛朗哥适时放弃了法西斯主义,根据西班牙自身国情开始了自己的威权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胡安?卡洛斯一世国王执政后西班牙步入西方发达国家行列。西班牙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表明:没有最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规律之所以是规律,关键在于它的可重复性,我们中国人对现代化发展规律应该深有体会,因为我们也是在走上符合自己国情的“最合适”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才迅速发展的。一味模仿他人难以成功,只有立足实际国情,找准自己在历史和世界上的准确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探索,才会走上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西班牙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也启发我们思索民主政治实现的历史条件,特别是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班牙经济发展落后,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明显,民主政治难以落实,各方政治博弈的结果是威权主义独裁成为政治主流。佛朗哥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到70年代末西班牙顺利步入西方发达国家行列,社会上中产阶级成为国民的主体,胡安?卡洛斯一世顺势推行民主化改革,成功在西班牙建立民主制度。可见经济发展是社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政治的实现必须要有中产阶级主导的发达经济为基础。回味西班牙的民主政治实现过程,或许能对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断有更深刻的理解。

西班牙文化在世界上也颇具特色,尤其是其绘画和文学。16-17世纪是西班牙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巨匠辈出,被誉为西班牙文化发展的“黄金世纪”。塞万提斯、洛佩、委拉斯贵支等是西班牙这一时期文化巨匠中的杰出代表。18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的文化成就虽不及上一时期,但发展仍然引人瞩目,尤其是戈雅和毕加索的绘画,高迪的建筑艺术等,都有世界性影响,被称作西班牙文化发展的“白银世纪”。考虑到文化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很难兼顾故事性和知识性,文化又相对于政治、社会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本书对西班牙文化的介绍着墨不多,这无疑是个缺憾。拘于作者水平的限制,只有留待以后找机会弥补了。

在本书完稿之际,我要特别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安玉霞老师给我提供宝贵的机会,使拙著能与读者见面。也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苏瑞林先生对本书写作的关注和建议,老师的鼓励是我完成本书的重要动力。现在书稿虽已完成,但说实话离生动活泼的史话体还有不少距离,但由于作者水平的局限,目前也只能拿出这样的文本,些许遗憾只好留待将来修订了。由于作者研究的程度有限,书中对西班牙历史发展的看法和观点可能存在问题,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探讨。

赵卓煜

2016年于陕西师范大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