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昌明:为人首重在于厚德端正
官位丢失尚可失而复得,德行丧失则终身难复。
——贾昌明《诫子孙》
贾昌明,字子明,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臣,生卒记载不详。贾昌明曾经先后担任过知县、礼部郎中等职位,后来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参知政事等职。贾昌明于宋仁宗嘉祜元年被赐封为徐国公,等到英宗即位后又改封为魏国公,可说爵位殊荣。贾昌明在62岁那年,有感于自己年老体衰,又担心子孙们因自己身居高位而轻慢放纵,于是写了《诫子孙》一文,从自身经历感悟出发,告诫子孙如何应对修身、处世和治家的道理。贾昌明对于子孙的德行教育尤为重视,其家训中更是多次提到了德行的可贵。
◎国事不可妄议。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天下的兴亡对于每一个国民来讲不仅仅是责任,更是攸关自身安危的大事,即使不是出于责任而是为自身考虑,国民也有发表意见、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但又正因国事事关重大,所以更要在基于客观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去评价、议论,而不能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更有一批人出于自己的极端情绪或是其他用心,以语言这种不见血的杀人刀作为蛊惑群众、煽动社会动乱的工具,这种做法其实是把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扩散到整个社会的不负责做法。
◎厚道才能成事。造就成功的前提很多,处世为人厚道也是其中的关键心态之一。虽然世人都说老实人容易吃亏,但同时又有“吃亏是福”一语流传,这两句话看似对老实人的态度矛盾,但其实又是一脉相承的。君子可欺之以方,为人厚道确实会受到欺瞒,但又由于这份厚道,所以能够在吃亏之后继续坚持自己的志向,同时又能够冷静地反思,从而避免再次吃亏,更赢得他人的尊重,为成功获取更大的助益。反倒是心思不善的人一旦受挫,就会恼羞成怒放弃坚持,这样一来自然是一事无成。
◎不以喜恶偏人。世间万象都有对立,常人又非是包容天下的圣贤,有了朋友也便会有雠寇,即使没有不共戴天的敌人,也难免会有自己看不惯或者不能赞同认可的一类人,这也是一种对立的体现。趋喜远恶虽然是人心的常态,但有的时候,自己所厌恶排斥的人往往比自己身边的人观点更加合理正确,如果逞一时好恶而因人废言,对自己反而是一种损失。世间万物莫不包容于天地之间,人既生在天地之间,自然也应该效仿天地的胸怀,抛开喜恶之观正视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君子居家正派。上善若水,取的是水随处在流变而能不失本质的深意,其中也有一动一静的道理,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久了的老油条,却往往只是体会到了水之动而没有领会到水之静。面对他人他事,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彬彬有礼、行为正派,赢得他人的称赞,但回到家中之后面对自己的妻儿双亲又或是私事的时候,其中一部分人却又完全变了个样子。要么蛮横无理、不加体恤,要么是鸡鸣狗盗、行为不检,沦为伪君子、两面派一流。这种人即使在外面声誉再好,也不过是失德之人。
◎有能不怕寡言。立身的根基在于自己的实际能力而非虚言,因此才说有了能力就不需担心自己是否口齿伶俐、能言善辩。世间虽然有很多不善言辞的人,但能保持淡定心态的却趋于少数,大部分人面对自己的这一缺陷心中都会有几分焦虑,更因此强迫自己去表达,但结果反而可能更不如意。一件事情的成功说到底是做出来而非说出来,如果实际行动能够表明自己的能力,言辞往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当然,个性开朗、能言善辩也是人的一项加分技能,不能完全忽视,只要抱持着平和的心态,尽自己努力去做就好。
◎家丑不必外扬。人在失意之时常常需要倾听他人安慰,家人本来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事情本就因家人而起,再向家人提起显然就是尴尬的选择了。但如果向朋友去倾诉,家人的形象又会在外人心中动摇甚至崩毁,对于家人而言,这一做法显然也不合时宜。尤其是家门中许多是非,虽然闹心却又不堪记、不堪提,让外人得知更是使全家沦为笑柄,这就完全是自取其辱的做法了。当然,如果是遇到一些涉及自身重大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危的家中纷争,就一定要争取外界力量的援助,这也是需要人仔细分辨灵活变通的。
【贾昌明家训故事·亲重于利】
因利害情便是儒学罪人
关于贾昌明的生平,史料中记载很少,但他的《诫子孙》一文却被收录其中,成为后世之人以文一观其人风貌的途径。贾吕明在《诫子孙》中处处以君子、读书人的本分要求子孙,再参考其平生履历,也可粗略窥见其人秉性厚德。
富贵之家的破败常常是起于利益纠葛,终于彼此反目,贾昌明身为国公,封爵已极,对此自然更有一番担心。也正是因此,他明确地告诉子孙,但凡是那些在家庭内部有了矛盾却在外大肆宣扬、互相攻击、败坏家门名声的人,即使口中喊得再大义凛然,心里说到底还是那些蝇营狗苟的利益小算盘,上不得台面。这种不肖子孙不仅是家门的不幸,同时也是儒学的罪人,最该遭到众人的唾弃。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