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褚方珍星夜留火种
1932年7月,褚景塘调到省委。名义是考学,实际上是接手母校省立一师党的联络站。接了关系之后,住在一个饭店里。一个夜里,褚方珍请褚景吃饭说:“寿光党组织遭到破坏了,被捕的有褚方玉、张子明、杨化村,李文跑了。省委叫我到通信处工作(齐鲁高中西校通信处)。”
一个大雨的晚上,褚方珍代表省委分配褚景到聊城去。褚景提出回青岛,褚方珍就把他分配到了烟台八中,找了一位语文教师接关系。八中党组织也被破坏,联系不上。褚景坐车买不上票,就步行到了蓬莱,找教育局长王子勤,谁知这里也早来了三人,即王云生、王怀之、李文,人满住不下。褚景到薄沟,找到扛长活的族伯父,到一个木作坊干活,李文和王云生去济南,后在董炎家里开会和省委的同志一块儿被捕。王怀之住王子勤处。褚景在薄沟和烟台八中联系了几次未果,后来和陈纪明联系上。白色恐怖秋天差些了,过春节随伯父回了南台头。陈纪明听褚景回家,正月十四找到了褚景,研究工作。后来又联系上王文介。
月余,褚方珍回省委回到了本村(褚方珍因在青岛未被捕)。晚上召集开会,成立县委,褚景、陈纪明为主,杨化村未参加会。陈少卿、王文介任团委书记,后又补上李敬之。
1932年8月,寿光党组织遭到第二次破坏。由于省委交通员任国华叛变,张用之、张子明、褚方玉被捕。1933年春,褚方珍奉省委之命秘密返回寿光。据褚景回忆,褚方珍当时是省军委书记,回来整顿寿光党组织,同时代理寿光县委书记。来到台头,当晚便召开了由陈纪明、褚景塘二人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今后的斗争策略。要求陈纪明在县委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抓紧物色骨干力量,勇挑革命重担,继续开展斗争,使寿光的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不至于群龙无首。由陈少卿、王文介任团委正副书记,后又补上李敬之。这也是寿光党史上有陈纪明曾任过本届县委书记的源起说法。因当时反革命气焰鼎盛,革命处于低潮,一切在保密和避敌藏匿状态。但陈纪明在当时身为硕果仅存的县委委员,确实起到了砥柱中流的作用。面对敌人加紧对党团员进行搜捕的险恶局面,要求同志们提高警惕,防止被捕,万一被捕,绝不能供出自己的同志。会后,褚方珍未作停留,连夜匆匆返回省委,继续活动于济南、青岛等地。褚方珍临走留下联系地点:青岛崂山路十三号。陈纪明肩负褚方珍重托,回到北台头立即召集陈少卿、陈增光研究如何在非常时期存续革命火种,坚持党的事业问题。风高浪急,革命的小舢板谁来掌舵?驶向何方?北台头的三陈被推到风口。目光如炬,面色凝重,但又舍我其谁?
到了1933年秋天,北台头党组织派人来给褚景送信。北台头遭破坏,陈纪明跑了。褚景到了李王庄,找到了王怀之,跑到了城西桑家庄,不敢住共产党员桑芳国家,住了另一同学家,决定和王怀之到丹东到汾河子去。坐车到了青岛,想去联系省委,恰好当天卖票,就坐船走了。幸未去找省委,省委已遭破坏。褚方珍跑到了朝鲜,1937年参加淄博工作大队,1939年牺牲于博山。褚方堂、褚方玉被捕,只放了褚文亮。
褚景和王怀之去安东,陈纪明、陈少卿也到了安东,二陈拉洋车维持生活。褚景进了织布厂,后来也下来拉洋车,一起组织了三轮车工会,组织闹革命。后来,陈纪明、陈少卿回了寿光,褚景和王怀之又在东北干了两年。1936年在丹东接上关系后调北京,后又调到山西邠县接统战工作,到了邠县中学办报。“西安事变”后,王怀之回到北京。褚景去了延安,后曾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因有病长期休养,新中国成立后到青岛疗养院疗养并兼院党委书记。
38、褚方塘狱中绝食戴镣跳舞
1933年,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投敌,山东各地党组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寿光县较为严重,有许多党员骨干被捕。褚方珍和褚方塘及侄子褚文亮在青岛崂山一块儿被捕。褚方塘在狱中受尽酷刑,遍体鳞伤,他始终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敌人恼羞成怒,一再咆哮号叫,说他是死硬分子,顽固不化,给他砸上了重镣。
进监狱后,褚方塘以牢房做战场,英勇顽强地同敌人做斗争。在青岛监狱里,他化名李瑞之,首先同本牢房的共产党员郇肇纪(曾任山东省纪委副书记,已病故)等同志组成了党小组,面对敌人残酷虐待政治犯的暴行,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利用放风机会,秘密传递消息,联络各牢房难友统一行动,进行绝食斗争。绝食斗争进行到第六天,迫使敌人答应了一些条件,取得了绝食斗争的初步胜利,褚方塘是这次绝食斗争的领导人之一。后来,褚方塘被解往济南省监狱,在这里也组织进行了一次绝食斗争。此时,敌人才搞清李瑞之就是褚方塘。
P54-55
一
一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于凤凰台、巨淀湖的游击队,披星戴月从筚路蓝缕中走来,淬战火而成钢。凭着对祖国对党的爱与忠诚,以舍我其谁的赤子之情,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革命的精彩进程。牛头镇起义的红旗犹如齐鲁大地早起的太阳,叫醒大地,唤子出征,从征战胶东、回师清河到保卫鲁中,如浸血的襁褓暖身幼年的革命;北平入城式第一方阵的三五二团、“渡江第一营”宋家烈营长、“渡海先锋营”陈永康营长、“金门主攻团”邢永生团长、故乡英雄在三大战役滚滚洪流中的生命怒放,还有抗美援朝的第一声枪响,都是这块土地的殊荣。八支队的优秀战士王文轩、王文介、王道全、王淮湘、马冠三、朱春和等因战功卓著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老八支的人用一身肝胆,谱写了一曲壮歌,实现了人生的壮游,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在天地的大幕上风骨绽放,那炫目的华彩就定格在永恒吧。巨淀湖供养的这群中国龙,就为了中国梦龙翔万里吧。
我是这块土地的儿子,从小在寿光县北台头第二生产队马厩文学院听革命故事,笔者祖父是老八支队资深战士——陈家连一排排长陈春林,二舅是1935年的六区西部区委书记侯荫楠,慈父陈怀义就是二队队长,一个在乡里德高望重的“高官”兼着马厩文学院院长,一生怀瑾握瑜行善睦邻尤其仰敬义薄云天的三国人物和故土英雄。父亲的舅舅是八支队司令马保三的义子,被许世友称颂过的卫队长孙金策;父亲的表弟我的表叔是孙光碧,少年睿智素怀大志,早年在苏联大使馆任俄文翻译,后来在外交部给陈毅老总当机要秘书。发动牛头镇起义的“陈氏三杰”系我宗亲。我写“巨淀三部曲”是父亲的夙愿加遗训;讴歌故乡标记乡贤,也是笔者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应负使命,日夜奔袭六周年,行程数万里,深挖史迹,考据遗存,与时间竞走,赶在夕阳西下、已危如化石级的老英雄凋零之前留下音像记忆,连篇累牍积案盈箱,不敢稍懈恐有遗珠,不敢妄议恐有错讹,唯唯而已。
英雄渐行渐远,故乡深情回眸。一次次走进故乡,看到胡同或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老太太在闲聊在无聊在无助,送走自己的老伴也送走夕阳。故乡让我感到惶恐,乡愁浓得化不开。多少熟悉的面孔,多么熟悉的声音,多少给自己讲故事的爷爷辈、叔父辈的人相继去世。如果再不动笔,故乡将会失忆,遥追故乡当年的星空,风猎猎马萧萧,英雄辈出,如果让英雄乡贤籍籍无名,情何以堪!笔者自小寄情诗书文章,面对风虎云龙的寿光西北乡,忆往圣记先贤,焚膏继晷责无旁贷。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圣贤遗命,吾当践行。数年之功,竞成皇皇巨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愿不辱使命。
回望连天烽火,礼赞故乡英雄;述及战争N次,皆为敬奉和平。
二
写一本书,回望历史,穿越百年让英雄鲜活地留存并启迪子孙。这是一个浩繁的工程,是守住寂寞裹紧初心的意志长征。竹鞋芒杖,车马舟船,一次奔袭便是六年;与老英雄执手,仿佛铁血奔流烈马长啸;到鏖战地凭吊,顿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一群人伸出手给予了温暖,《巨淀湖》成了一部英雄礼赞。国家给予了方向和梦想,长者给予了呵护和食粮,智者给予了诗和远方,同行者给足了褒奖和能量!
八路军山东根据地研究会罗东进会长、徐步安秘书长对笔者关怀有加。渤海分会把《巨淀湖》作为该会“十三五”出书计划的首推书目。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之子、滨海分会秘书长景东海,三支队杨国夫司令员之子杨凯,八支队马保三司令之孙马家训,西部区委书记侯荫楠之孙侯爱军,英烈侯国干之孙侯伟烈,孙金策之子孙良弼,陈氏三杰(陈少卿、陈增光、陈梅五)后人陈怀文、陈贵堂、陈克、陈志广、陈兴华、陈兴国,渡海先锋营营长陈永康之女陈晓峰,寿光独立团政委张海邦之子张继凯,岳拙元政委后人商立军,赵寄舟司令员之孙赵学军、赵守军,武功队长马景之子马学军,抗日英雄朱剑秋之孙朱树峰,八支队十三大队队长孙善卿之孙孙元滨,金门英烈王漳南之子王象贤,何凤鸣之孙何庆军、何学军,军旅诗人马法贤,沾利滨独立营营长刘竹溪之子刘福民,王化一之孙王军,张玉山之孙张树铮、张淑洁、张树全,褚氏三英后人褚世芹,侯汝村之子侯爱忠,陈兰会之子陈春和等,在笔者采访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潍坊市委党史办张瑞年先生,《潍坊晚报》马道远先生,寿光党史研究专家赵守祥、葛怀圣等给予了指导。作家国乃全、李树高、孙仲春、刘立云给予了大力支持,王刚、郑爱周、王相瑞、朱树峰先生也都鼎力相助。
原武警总队副政委隋绳武中将生长在巨淀湖畔,在故乡老英雄马保三、马景、赵寄舟的影响下,扎根军营,爱党爱国爱人民,写下出彩人生,为本书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序言。原潍坊市长、新时代优秀县委书记的代表、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同志对《巨淀湖》一书从动议到出书谆谆教诲,并写下序言。现任寿光县委书记朱兰玺同志秉承中央精神,从传承红色历史、造福寿光人民的视角,给予高度关注和关心,为本书写下了序言《革命热土的红色印记》。
潍坊市委宣传部把《巨淀湖》列为全市重点扶持作品,寿光市委宣传部与潍坊市作协强力助推,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工委、寿光市台头镇党委为《巨淀湖》的写作与出版提供了鼎力支持。
在此,笔者表示深深的谢意!祝天佑中华,福佑贤德。
三 天行有常,逝者如斯。当故土英雄渐次凋零,刀光剑影总会被岁月尘封。为了记住乡愁,标志疾风劲草,遥祭过往圣贤,看长风鼓荡红旗,让巨淀湖青春葳蕤——岁月可以老去,英名永垂不朽!笔者砥砺以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仰慕为祖国挺身一决的人,放下锄头说走就走,脱下长衫斩杀日寇。
英雄!您生在我的故乡,我要让您百世流芳!后之览者,请把英雄传唱!
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
陈兴旺
2015年9月一稿于巨淀湖畔凤凰台下
2016年12月17日二稿于英雄山下
2017年3月16日三稿于北京闻韶阁
革命热土的红色印记
朱兰玺(中共寿光县委书记)
《巨淀湖》是一曲革命者的长板行歌,是一幅寿光战争年代的迤逦画卷。这部长篇红色纪实文学,回望当年烽火,直击峥嵘岁月,生动再现了山东省寿光县西北乡一带成千上万的农民逐步被真理唤醒、被使命召唤的全过程,他们在血雨腥风的芦荡丛中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渐呈燎原之势。
1926年8月,在中共山东地执委的领导和直接帮助下,张玉山组织建立了中共寿光地方执行委员会,台头一带成为寿光、广饶两县红色文化中心;1932年2月,在南台头村成立了寿光中心县委(辖寿、潍、广、益四县),褚方珍任书记,与其胞弟褚方玉、褚方塘一起被誉为“褚氏三英”;1936年8月。寿光结束了三年没有县委的黑暗岁月,在北台头村建立寿光县委,陈少卿任县委书记,陈增光任组织委员,陈纪明任宣传委员,人称“陈氏三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巨淀湖畔诞生了威震齐鲁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从军的子弟兵引颈而歌、接踵而至;先后征战掖黄、回师清河、挺进鲁中;用翻边战术与日寇鏖战,身经百战,淬火成钢;寿光独立团揭竿而起,与日寇殊死搏斗,血花与芦花绚丽绽放,在巨淀湖写下了铁血传奇,后又与十五旅势同水火、拉锯攻坚;独立团升编的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肩扛“渡江第一营”的大旗,喋血金门,几近覆没,成为国殇。后八支队几经整编归建,开赴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凯旋后参加北平入城式,又一路南征直至天涯海角。“陈家连”的老战士陈永康将红旗第一个插上了海南岛;征鞍未解,又参加了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在《金达莱》的优美旋律中,这群彪悍质朴的寿光洼里汉子升华成为最可爱的人。
凤凰台上,凤鸣朝阳;巨淀湖畔,龙潜于渊;圣贤辉映,人杰地灵。20世纪,台头及周边是寿光、广饶两县革命文化的发源地。而今的巨淀湖碧波浩渺,葳蕤丰茂;凤凰台往事悠悠,风物弥新。巨淀湖不仅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还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博览园、羊口小清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并称为寿光四大旅游景区之一。
本书作者陈兴旺作为英雄后人,不诿应担之责,礼赞故土英雄。历时六年,夙兴夜寐,为探求史实万里跋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旁引曲证,为寿光革命史再添一部史话,可谓善莫大焉。
鉴古知今,温故知新。该书记述的这些革命往事,让我们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革命情怀、无畏的革命斗志,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寿光正处在推进品质寿光建设的关键阶段,希望《巨淀湖》一书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继承革命优良传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续写辉煌!
陈兴旺著的这本《巨淀湖》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本书生动再现了山东省寿光西北乡一带成千上万的农民逐步被真理唤醒、被使命召唤的全过程,他们在血雨腥风的芦荡丛中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渐呈燎原之势。该书记录的革命往事,让人深刻地感悟到先辈坚定的信念、深厚的情怀、无畏的斗志。
《巨淀湖》是一部长篇革命纪实文学作品,是作家陈兴旺六年日夜奔袭的成果,也是寿光乃至潍坊红色革命史的集大成者。该书记述的这些革命往事,让人深刻地感悟到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革命情怀、无畏的革命斗志,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