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马著,郑克鲁译的《茶花女(赠英文版)》讲述了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情悲剧。这份凄美的爱情中的主人公,由于世俗难容,最终以玛格丽特死于疾病而告终。这部描写妓女爱情悲剧的作品,揭露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强烈谴责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虚伪的道德观,表达了对遭受社会摧残与迫害的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开创了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
| 书名 | 茶花女(赠英文版) |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 作者 | (法)小仲马 |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仲马著,郑克鲁译的《茶花女(赠英文版)》讲述了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情悲剧。这份凄美的爱情中的主人公,由于世俗难容,最终以玛格丽特死于疾病而告终。这部描写妓女爱情悲剧的作品,揭露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强烈谴责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虚伪的道德观,表达了对遭受社会摧残与迫害的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开创了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 内容推荐 小仲马著,郑克鲁译的《茶花女(赠英文版)》讲述了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与青年阿尔芒之间的一段曲折凄惨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原来是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成为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所以被人们称为“茶花女”。她被并不富裕的阿尔芒诚挚的爱情所征服,坠入情网。正当这时热恋中的情人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时,阿尔芒的父亲暗中迫使玛格丽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认为玛格丽特有意抛弃他。玛格丽特忍辱负重,在疾病和悲痛的双重折磨下,含恨而逝。这段纯真的爱情终以悲剧告终。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试读章节 实际上,还有什么比堕落生活的晚年——尤其是在女人身上——更为惨不忍睹的呢?这样的晚年没有尊严可言,丝毫引不起别人关心。这样抱恨终生,并不是追悔误入歧途,而是悔恨一再失算和用钱不当,这是人们能够听到的最使人悲伤的遭遇之一。我认识一个曾经风流一时的女人,过去的生活只给她留下一个女儿,用她同时代人的话来说,她的女儿几乎同她母亲年轻时一样漂亮。这个可怜的孩子,她的母亲从来没有对她说过:“你是我的女儿”,反而要她给自己养老,就像做母亲的曾经把她抚养大那样。这个可怜的女子名叫路易丝,她听从母亲的心愿,毫无选择、毫无热情、毫无乐趣地委身于人,仿佛别人考虑要她学会一种职业,她就从事这种职业一样。 连续不断地耳濡目染堕落的生活,而且过早地沉湎于堕落生活,加以这个姑娘长年不断病歪歪的身子要维持这种生活,这一切毁掉了她身上对善与恶的理解;天主也许给了她这种理解能力,但是没有人想过要发展它。 我会始终记得这个少女,她几乎天天在同一时刻走过大街。她的母亲经常陪伴着她,如此持之以恒,如同一个真正的母亲陪伴她亲生的女儿一样。那时候我还年轻,决意接受我那个时代轻佻的风尚。我记得,看到这种引起议论的监视,我便产生了蔑视和厌恶。 除此以外,任何处女的脸上,都不会有这样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和这样一副忧郁而痛苦的表情。 简直可以说,这是屈从女郎的面孔。 有一天,这个姑娘的面孔豁然开朗了。在她母亲一手包办的堕落生涯里,这个女罪人觉得天主已准许她获得幸福。说到底,把她塑造成如此软弱无力的天主,为什么让她在痛苦的生活重负下得不到慰藉呢?终于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身上还有的圣洁思想,使她欣喜得战栗。心灵有一些古怪的避难处所。路易丝跑去告诉母亲这个使她大喜过望的消息。这是难以使人启齿的事,但是,我们不是在这里随意编造伤风败俗的故事,我们是在叙述一件真人真事。如果我们认为不必时不时地透露这些女人的苦难,那么闭口不谈也许会更好一些。人们谴责这些女人,又不听她们申诉,蔑视她们,不给她们公正的评价。我们说难以启齿,但是做母亲的回答她的女儿,她们两个人已经不太够花销,三个人就更入不敷出了,再说,这样的孩子一无用处,怀孕是白白地丢掉时间。 第二天,一个助产婆——我们暂且把她看作姑娘母亲的朋友——来看路易丝;路易丝卧床数日,复原后比先前更苍白,更虚弱。 三个月以后,有个男子对她心生怜悯,设法要恢复她的身心健康,可是这最后一次打击太厉害了。路易丝由于流产,后果严重,不治而逝。 她的母亲还在人世:情况怎么样?只有天知道! 正当我凝视那些银匣的时候,这个故事便来到我的脑际。在我沉思凝想时,看来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因为屋子里只剩下我和一个看守人,他在门口留心察看我是不是在偷窃。 我走近这个老实人,我已使他惴惴不安。 “先生,”我对他说,“您可以告诉我住在这里的人是什么名字吗?” “玛格丽特·戈蒂埃小姐。” 我知道这个姑娘的名字,并且有一面之交。 “怎么!”我对看守人说,“玛格丽特·戈蒂埃去世了?”(P4-5) 序言 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流传。这部小说自1848年发表后,即获得巨大成功。小仲马于1852年将其改编成剧本上演,再次引起轰动,人人交口称赞。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于1853年把它改编成歌剧,歌剧《茶花女》风靡一时,流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著名歌剧之一。《茶花女》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扩大。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歌剧,三者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 饶有兴味的是,《茶花女》在我国是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于1898年译出这本小说,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发表,开创了近代的翻译文学史。林纾选取了《茶花女》作为第一部译作发表,绝不是偶然的。这至少是因为,在19世纪末,《茶花女》在欧美各国已获得盛誉,使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一掬同情之泪。这一传奇色彩极浓的作品不仅以情动人,而且篇幅不大,完全适合不懂外文的林纾介绍到中国来。况且,描写妓女的小说和戏曲在中国古已有之,但似乎没有一部写得如此声情并茂,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得如此充沛奔放,对读者的感染力如此之强,因此,《茶花女》的翻译也必然会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和效果:近一个世纪以来,这本小说在我国受到的热烈欢迎,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仲马的身世和经历同《茶花女》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小仲马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是《基督山恩仇记》《三个火枪手》的作者大仲马。19世纪20年代初,大仲马尚未成名,他在德·奥尔良公爵那里担任秘书,同时写作剧本。他住在意大利广场的一间陋屋里,他的邻居是个漂亮的洗衣女工,名叫卡特琳娜·拉贝。她已经30岁,但大仲马只有21岁,两人来往密切。1824年7月27日,小仲马诞生,但是孩子出生登记册上“没有父亲姓名”。大仲马给儿子起了名,不过直到1831年才承认小仲马。小仲马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据他后来回忆,大仲马在房里写作,小仲马由于长牙不舒服,大叫大嚷;大仲马提起孩子,扔在房间的另一头。他的母亲把孩子保护起来,才使小仲马少受许多打骂,后来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这样写道:“母爱就是女人的爱国心。”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大仲马承认儿子之后,由法院判决,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他的同学们辱骂他为私生子,洗衣女工的儿子,有受人供养的母亲、没有父亲的孩子,黑人面孔(按:他的曾祖母是黑人,他本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有黑人特征),一文不名,等等。不过,由于大仲马的原因,他从小就踏人了戏剧界和文人聚集的咖啡馆,认识了钢琴家李斯特、诗人兼戏剧家缪塞、巴尔扎克等名人。耳濡目染,培养了小仲马的文学兴趣,这对他后来选择的道路不无影响。 大仲马一向过着浪荡生活,小仲马对父亲颇有微词。可是,大仲马幽默地说:“他真心实意地嘲笑我,但他也真心实意地爱我……我们不时地发生争吵:那一天,我买了一头小牛,我把他养肥了。”大仲马的言传身教对小仲马还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1842年起,他脱离父亲,过起独立的生活。他寻找情妇,追逐姑娘。一天,他看到一个神秘的女郎,她一身穿白,头戴意大利草帽,地点是在离沃德维尔剧场不远的交易所广场上。她的名字叫玛丽·迪普莱西,真名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她对富人和社会名流的自由不羁的态度,她散发的光彩和神秘气息,给小仲马留下了深刻印象。1844年的一个晚上,小仲马又在杂耍剧院遇到她,她由一个老富翁德·斯塔凯贝格陪伴着。很快小仲马就成为她的情人,并为她负上了债。在小仲马成年那一天,他的债务高达五万法郎,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尤其他没有任何接受遗产的机会。1845年夏天,小仲马和玛丽.迪普莱西发生争吵,断绝了来往。玛丽找上了李斯特。小仲马为了忘却旧情,埋头创作,由大仲马出资发表了诗集《青春之罪》,在这之前他还写了一本小说《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故事》。1846年2月,玛丽·迪普莱西到伦敦,秘密嫁给德。佩雷戈伯爵,但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不得不到巴登一巴登去疗养。而大仲马父子则到西班牙的加地斯去旅行。玛丽于1847年2月3日病逝于巴黎,时年23岁。德·斯塔凯贝格伯爵和德.佩雷戈伯爵给她扶灵,送到蒙马特尔公墓,她的棺柩上撒满了茶花。2月10日,小仲马在南方的马赛得知了噩耗。他回来以后躲在圣日耳曼的白马客栈里,花了一个月的工夫,一气写成了《茶花女》。无疑,玛丽·迪普莱西就是小说女主人公的生活原型。 …… 从结构上来说,《茶花女》写得环环紧扣,衔接自然。作者采用倒叙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去写这个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爱情的产生写得一波三折,突变的到来安排合理。悲剧来临之前的交恶再起波澜。故事写得并不单调,但是正如小说中所写的,细节朴实无华,发展过程单纯自然,这是《茶花女》最明显的艺术特点。小说几乎没有枝蔓,写得十分紧凑,这更加强了它的朴实的优点。 此外,在人物外形的描绘上,小仲马也相当老到。他是这样介绍玛格丽特的: 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由于对肉欲生活的强烈渴望,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地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而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 小仲马的观察细致,描写准确。一个耽于肉欲和享乐生活的妓女的面孔跃然纸上。这段描写表现出一个烟花女子的打扮和气质,是颇有力度的。 在其他艺术手段的运用上,则可以看出小仲马受到18世纪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影响。例如他在介绍上层社会的各类人物时,运用了罗列式的讽刺笔调,一句话勾勒出一个人的丑态。此外,小说结尾玛格丽特的日记,是一种变化了的书信体小说的写法,同18世纪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茶花女》的主要篇幅由对话组成,这无疑深受大仲马的影响。小仲马的对话同样写得流畅自然,十分生动传神。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大仲马的拿手好戏,他已经十分注意人物的心理刻画。阿尔芒等待幽会时的焦急心情和种种思虑,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倾诉,都是对人物心理的探索。而普吕踏丝和迪瓦尔先生的长篇开导和说理,又有着巴尔扎克笔下人物的精彩议论的影子。小仲马显然在汲取众家之长,熔于一炉。他对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 小说《茶花女》出版的那一年,巴尔扎克已经搁笔了,法国小说出现了一段冷落时期。《茶花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真空。可惜的是,小仲马未能再进一步写出更深刻的作品。18世纪60至80年代,他有一些作品问世,如小说《克勒蒙梭事件》(1866)、戏剧《婚礼拜访》(1871)、《阿尔封斯先生》(1874)、《弗朗西荣》(1887)等。1874年,小仲马进入法兰西学士院。后期他的思想产生了变化,曾致力于修改《茶花女》。在1872年的版本中,他把一些字句改得平和一点,去掉锋芒,这纯属画蛇添足,后人并不理会他这种思想倒退。小仲马于1895年11月27日在马于利-勒-罗瓦去世。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