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建著的这本《雕刻人生--雕塑家雷宜锌的故事》以报告文学来讲述雷宜锌如何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和探索的精神,讲述他如何将艺术融入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之中的生动故事。
雷宜锌50多年对于艺术的执着探索和坚持不懈,对于当下青少年从小立志和在任何困境下都不放弃高远的理想,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不论身处何种境况,对生活的热爱、对美术的追求的初衷都不曾改变。面对质疑、反对、攻击,雷宜锌最终用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征服了美国甚至世界,且好评如潮。他成为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项目马丁·路德·金纪念园雕像总设计制作人。他不仅走向了世界雕塑艺术之巅,更为中国艺术家争得了尊严和荣耀。
纪红建著的这本《雕刻人生--雕塑家雷宜锌的故事》讲述了著名雕塑家雷宜锌热爱艺术并为此全身心投入,将中国雕塑艺术和精益求精的中国精神带向全世界的激动人心的故事。雷宜锌的雕塑艺术道路和社会人生经历曲折繁复,但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终于历难越障地走向了成功,在雕塑艺术领域开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兴趣伴随一生”,是雷宜锌的宝贵人生经验,也给年轻读者以人生启迪。
农民生活,终身受益
雷宜锌他们这些知青都是城里来的,刚到艰苦的农村特别是边远的山区生活,自然会有些不适应。
比如,上厕所。李队长家的厕所建在横屋的后面,说是厕所,其实就是用几块烂木板夹着,顶上盖着杉木皮,上面漏雨,四周透风,一个麻袋片挂在那儿就算是厕所的门。厕所条件差不算什么,还要争取时间“抢占阵地”。李队长家人本来就多,再加上五个知青,早晨上厕所特紧张,得排队。
再比如,洗澡。农村哪儿有专门的浴室?有人在厕所里洗,有人在猪栏边洗。人多,当然就不能白天洗澡了,只能晚上洗。碰上大月亮时,他们总觉得不自在,总觉得有人在看着自己。于是,他们等到院子里的人都睡了才洗。
既然当上了农民,雷宜锌不仅要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干农活。就说下田散粪吧!刚参加劳动时,站到田埂上,雷宜锌心里就纳闷:他们散粪怎么不拿工具呢?只见妇女队长走到粪堆旁,卷起衣袖,双手抓起粪便就往四周散去。雷宜锌这才知道:原来,散粪是用手抓啊!随后,生产队其他半劳力都走下田去,很自然地散起粪来。雷宜锌从小就被父母教育着要讲卫生,刚开始还有些犹豫,不敢下田散粪,但看着生产队的妇女们都那么“不讲究”,非常熟练且毫不在乎地散着粪,他实在不好意思再犹豫了,也走下田去,散起粪来。
雷宜锌印象最深的是送粮。灵岩坡上缴给国家的粮食任务较重,公粮、余粮、三超粮加起来,基本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每年有两三万斤粮食要上缴。从灵岩坡到晓坪公社战备仓库,约六公里,没有公路,更没有车子,只能靠肩挑,送粮时全生产队的男女劳力全部出动。为了避免记错粮数,都是一个生产队的人到一架磅秤上集中过秤,所以要求大家在路上不要掉队;又因为路非常窄,如果中间一个人把担子卸下来,后面的人就都走不了了,会影响整个队伍,因此宁可少挑点儿,也要跟上大队伍。
雷宜锌第一次送粮,开始还感到轻松,但路程过半后担子似乎越来越重,脚也像被捆上铅砣,步子越迈越沉。他数次想停下来喘口气,但看看其他社员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他也就咬紧牙关坚持着,一直挑到战备仓库。
雷宜锌非常感恩那段农民生活:
“虽然生产队的人非常照顾我们,但我们还是吃了很多苦,我觉得送粮最苦。
“我们挑着粮食,要一直在田埂上走,要走十来里路,要过很多沟沟坎坎。如果要我自己一人自由挑着还好,但跟着生产队的队伍走,非常累,中间不能休息,得一口气挑到仓库。关键还得跟得上整个队伍的节奏,人家快,我们也得快;人家慢,我们也得慢下来。
“生产队还照顾我们知青了,他们的劳动力一人挑一百二十斤,我们才挑六七十斤。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受不了,但又不好吱声,只好把扁担从左肩膀换到右肩膀,又从右肩膀换到左肩膀,压得肩膀发红。
“在芷江,我还学会了播种、插秧、犁田、耙田等农活,农民会干的,我都能干了,只是没他们那么专业……
“我特别感谢农村生活,让我得到了全面彻底的锻炼,那七年的农村生活影响了我一生。
“如果说现在我有些成就的话,那所有的基础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同时,我和他们建立了很好的感情,就是现在还与灵岩坡的老乡保持着联系。他们善良、纯朴、热情、友好,值得我一生来交往。
“现在回想起来,那七年的农村生活,是我人生最美好的阶段。”
P48-51
古人云:“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壮年养德。”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正是选择人生目标和树立远大志向的关键时期。然而,“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对青少年来说,可真不容易说清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看到、听到或者了解到一些优秀人物的人生经历,并能以他人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无疑会是开阔胸襟、拓宽视野、丰润生命的很好途径。
“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这套丛书,正是专为青少年创作出版的一套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励志读物。我们甄选出当下中国鼓舞人心、提振国威的一些重大题材,并邀请作家深入一线亲自采访,把那些为了祖国伟大事业而无怨无悔付出的优秀人物的感人经历,用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呈现出来。虽然每个人物身份不同,所从事的事业也不同,然而,无一例外地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他们是典型生动的当代人物;
他们拥有非同一般的毅力和热忱笃定的坚守;
他们各有所长且卓有建树;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由衷感受到中国精神的力量。
中国精神,意在阐述当代中国人深沉热烈的爱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中国精神,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强劲内驱力。对青少年来说,学习这种精神,就是要少年立志,长大后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一代公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付出!
不忘初心,减法人生
马丁·路德·金纪念园的总建筑师杰克逊曾请美国著名雕塑家埃德·德怀特用三个词来描述他自己,对方回答说:“我是一个创业者,一个商人,一个雕塑家。”而当杰克逊向雷宜锌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雷宜锌回答:“我是一个雕塑家,我是一个雕塑家,我是一个雕塑家。”
作为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雕塑家,雷宜锌既感受到艺术走出国门之艰辛,更体会到艺术家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与精神。对此,他坦言:“要把雕塑艺术做到炉火纯青,就要放弃很多、牺牲很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艺术追求上。当然,要让艺术变得崇高,就必须远离庸俗、贪婪,要有悲悯苍生的大爱胸怀。”
自从拿起画笔的那一天起,雷宜锌就是这样做的。“减法人生”这四个字很简单,但却是雷宜锌艺术人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雷宜锌的减法人生,意味着放弃很多爱好。在学雕塑之前,他非常喜爱绘画,尤其喜爱油画,一度到了疯狂的地步。但后来雷宜锌选择了雕塑,为了更加专一地学好雕塑,他只好忍痛放弃心爱的油画。雷宜锌曾说:“学雕塑的前几年,我还在坚持绘画,也参加了全国美展,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但后来我选择了雕塑,就专攻雕塑,把绘画完全放弃了。从内心来说,放弃绘画特别是油画,我还是舍不得的。”心爱的油画都放弃了,其他的爱好就更难保了。小时候雷宜锌特别喜欢体育,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样样都学,还喜欢下象棋,但为了雕塑艺术,他后来都放弃了。
雷宜锌的减法人生,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欢快时光。小时候,儿子石可就只能跟着妈妈一起出去,从上学放学的接送到公园散步,再到省外旅游,都是妈妈陪着,拍的照片根本找不到雷宜锌的影子。雷宜锌说:“如果要说我取得一点成绩的话,那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因为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做雕塑,从来没有陪妻子、儿子出去旅游过,每天都是上班、回家两点一线,就是在家也是做雕塑。”
雷宜锌的减法人生,意味着放弃各种各样的应酬。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打牌、唱歌和游玩,当然更没有时间应酬。他觉得,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消遣。经常会有朋友问雷宜锌:“现在某部电影特别火,看了吗?”雷宜锌说:“没有,我已经好多年没看过电影了。”不仅不看电影,他还很少看电视和报纸。他觉得,每天花很短的时间在网上浏览一下信息和邮件就可以了。
雷宜锌始终坚信:人生,有减法才会有加法。他的减法,就是放弃,就是付出,就是奉献,就是牺牲;他的加法,就是对雕塑艺术的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