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为亲子类、家庭教育类图书。本书借由一篇篇作者黄锦敦与孩子合作的富有深层内涵的叙事治疗故事和图画,向读者传达出自己陪伴孩子的美好经验。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很多陪伴和滋养孩子的方法,从而活学活用,跟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陪伴故事。本书适合心理咨询师学习使用,也可以成为家长和老师们的好帮手。愿所有孩子都能在面临困境时,被温暖的善意所款待。愿所有的大人都能看到孩子生命的独特价值,陪伴孩子遇见属于他们的美好,活出他们想要的样子。
| 书名 |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 |
| 分类 | |
| 作者 | 黄锦敦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为亲子类、家庭教育类图书。本书借由一篇篇作者黄锦敦与孩子合作的富有深层内涵的叙事治疗故事和图画,向读者传达出自己陪伴孩子的美好经验。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很多陪伴和滋养孩子的方法,从而活学活用,跟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陪伴故事。本书适合心理咨询师学习使用,也可以成为家长和老师们的好帮手。愿所有孩子都能在面临困境时,被温暖的善意所款待。愿所有的大人都能看到孩子生命的独特价值,陪伴孩子遇见属于他们的美好,活出他们想要的样子。 内容推荐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为台湾第一本儿童叙事治疗实践的结晶,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育儿智慧和实践心得。 作者黄锦敦结合自己多年来陪伴孩子的实践经验,创作了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疗愈故事与案例分析。这些故事力透纸背、充满了智慧和生命力,字里行问流露出作者与孩子生命交会的真实经验。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读者可以听到孩子美妙的心声,并活学活用,创造属于自己的陪伴故事。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从事叙事治疗的心理咨询师和学员们,也献给长期处于教育一线的老师和家长们。 目录 推荐序(一) 叙事,是一种陪伴孩子的美学 推荐序(二) 深情的叙事工作者 推荐序(三) 助人工作者,真的听懂了? 序 言(一) 一种款待与一种唤醒 序 言(二) 叙事温泉的疗愈能量 第一篇 创造一个说故事的内在空间:叙事氛围的营造 孩子的舞台 看见孩子独特故事的视野 让自己想要的事情发生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装载故事的秘密基地 和孩子独特的对话通道衔接 在那卡西的音乐声中 好奇与不预设立场的态度 结语 第二篇 把孩子和问题分开:外化 愤怒当了主人 用拟人化的方式把问题和孩子分开 看清你的底细 像侦探一样看清问题的面貌 我有一个聪明的朋友 探索独特的新故事 吵架使用手册 与问题建立新关系 结语 第三篇 寻找问题以外的故事版本:支线故事的入口 从认识孩子的兴趣开始 用兴趣与热情唤醒支线故事 美好的相聚就是新故事 用心经营每一次相聚 陪孩子走路回家 支线故事藏在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里 二十岁的自己 善用时间轴概念 结语 第四篇 让孩子的支线故事细致而精彩:支线故事的丰厚 红色怪兽不在时 看见支线故事的脉络 幸福的面具 让故事有厚度 兔兔的月亮和太阳 让孩子在支线故事里停下来 让“机车怪”转型 好奇支线故事的细节与实践 结语 第五篇 与爱的声音联结:重组会员 当你寂寞时会想起谁 让孩子和失去的关系再次联结 原来妈妈一直在看顾我 参与和见证孩子的支线故事 让陪伴从自己开始 让自己成为支线故事的重要资源 结语 第六篇 给孩子一个舞台:观众与见证 心情火山不生气 让“重要他人”成为观众 交换我们的故事 成为彼此的观众 邀请见证的卡片 运用文件创造见证与回响的空间 结语 第七篇 跟孩子的“重要他人”合作:与系统工作 给妈妈的邀请函 用珍惜的态度对待系统中的照顾者 让对话发声 协助孩子与照顾者找到适合的对话通道 画恐龙大赛 善用系统中的重要关系 结语 第八篇 小奇的山羊村:一个个别的咨询实例 第九篇 与父母的咨询工作 我不要上学 视野的延伸,从问题到生命课题 当兄弟是一辈子的事 从负责自己的50% 开始 那个没有耐心的自己 跟问题Say hello 结语 后记 永远的朋友 试读章节 让自己想要的事情发生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文/黄锦敦 有一次,我去一个机构带团队,对象是一群小学中年级的孩子。团队活动是一整天的,到了中午,我准备午休用餐,便请一位助教(co-leader)帮忙陪伴这群孩子。下午团队活动开始时,我看到黑板上有每个孩子的名字,每个名字下面有许多的“×”。我问助教那是什么,助教表示,那是因为孩子中午过于吵闹,彼此干扰与冲突过多,所以用计次的方式来记录孩子的不佳表现,次数越多表示违规越多,希望借此约束孩子的行为。我点点头,表示理解。 团队活动的第二天,中午休息前,我邀请孩子们到黑板前,说:“等一下又是午休时间,我想请大家想一想,练习当自己的主人。如果午休时间要打分数,零分最低,十分最高,你希望自己午休后可以有几分的表现?”我让孩子想,并且把孩子的名字以及自己想要的分数,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接着,我询问每个孩子的分数所代表的具体内涵与意义。 我说:“枫之谷,你说如果分数达到六分,你会喜欢自己的表现。我想问你,当你做到什么,就有六分?” 枫之谷:“我想要自己吃饭以后可以不乱丢抱枕,然后不要吵到别人睡觉,这样就可以了。” 我说:“可以这样做,枫之谷会觉得怎么样?喜欢吗?” 枫之谷:“我会觉得自己很不错,可以不吵到别人,自己心情也会比较好。” 我让每个孩子都来说,并做了简短的访问、澄清,再摘要写在黑板上。我告诉留下来陪孩子的助教,如果还是有孩子忘记自己的承诺去干扰别人,就问孩子:“我怎么做才可以帮你做到你想做的?”这样就可以了,接着我就去用餐了。 下午回来后,助教惊讶又开心地告诉我,今天的孩子和昨天很不一样,他们进步很多。 当天下午,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顾每个人完成了多少自己期待中的表现,有哪些是和上一次表现不一样但自己喜欢的?我们就开始“回味”这些新的故事。 整个团体活动结束后,助教告诉我,那一天的经验让她又震惊又感动,令她开始思考要怎么“相信”孩子。我想,这也将成为这位助教生命里的一个新故事。 ◎用叙事的语言来说 叙事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支持人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人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专家。叙事认为人的行动不是受到不知名力量的引导,而是深受个人价值观、期待、承诺、热情等因素的影响。当人越清楚与认同自己所期待的生活状态,便越容易采取行动朝这样的位置移动。 在这个故事里,我让孩子有机会去思考“在团队中的某个时刻,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这个发问就是要让孩子站到自己生命主人的位置来思考这件事情,而非通过外控的机制来塑造孩子的表现。当孩子说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期待与偏好后,接下来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场域,让孩子有机会去实践自己想要的故事,然后一步步用主人的位置走在自己的故事里。 不论结果成功了多少,带着孩子去品味在这个实践过程里,有哪些孩子喜欢的故事(经验)发生。这些喜欢的故事在叙事取向里被称为“支线故事”,我也称之为“新故事”。当这些新故事被孩子叙说、实践、回味时,孩子就越来越能够沉浸在自己当主人的故事里。 叙事的氛围是要让人能够成为自己生命的中心,能够为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发声与实践。就像这个故事里的情节,重点不在于外在观点(也就是主流观点)认定的好标准,也不在于带领者提供的单一标准,而是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去实践自己想要的生命样貌。P8-11 序言 叙事,是一种陪伴孩子的美学 文/周志建 锦敦是这几年跟我来往互动频繁的好友。因为叙事,我们的生命有了深深的联结。 我们都是自由心理工作者,也都是叙事实践者;我们都热爱后现代理念,也都喜欢说故事、听故事。每次碰面,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分享、聆听彼此的故事,进而一起创造故事(一起带私塾、一起举办讲座、一起去旅行)。 锦敦是一个很热情、有创造力的人,但他也很任性。工作对他而言,是“好玩”,而不仅仅是赚钱。不好玩的事,他不做。我们都无法忍受一成不变、没有生命力的教学、咨询甚至生活。这些年,我们实践叙事,也在“玩”叙事。 正因如此,锦敦做叙事做得很“到味”,也很“到位”。不信,请翻开书,看看他跟孩子一起工作的故事,相信你会感动的。他跟孩子的“联结方式”,既人性又独特。叙事咨询,强调尊重生命的“个独性”及互为主体,锦敦都做到了。 在第三篇第一个故事里,那个在大人眼中一无是处、只会犯错的孩子—小康,他在大人面前沉默、不想说话,你可以明白那个“沉默”吗?既然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当然无话可说。不说话,其实是一种抗议;不说话,其实里面已经说了很多话(包括愤怒、委屈、沮丧……)。沉默,其实不只是传统心理治疗里所说的“抗拒、防卫”这么简单;与之相反,在叙事里,我们会说:“没有防卫的个案,只有防卫的治疗师。”如果助人者没有能力与孩子联结,反而把责任归咎于孩子的抗拒,这跟其他大人说他“不乖”,又有何差别? 叙事“解构”了许多传统的咨询与教育观念,你看锦敦做的就会知道。 一开始,锦敦问小康很多话,小康始终沉默,最后勉强挤出“不想说”三个字。而锦敦的回应是:“很好,你一开始就做得很好。”如果你是小康,你是什么感觉?你一定会感到很意外,竟然没有被指责。好的治疗,就是在创造“矫正性经验”而已,这是一个很漂亮的破冰(联结)。 精彩的还在后头,你看锦敦怎么介绍自己。他用咖啡色的蜡笔在纸上画了一杯咖啡,然后说:“我不喜欢人家叫我老师,我比较喜欢人家叫我‘咖啡’,这是我的绰号,因为我喜欢喝咖啡。” 做孩子教育的人都知道,跟小朋友说话,请尽量“蹲下来”(孩子从这个肢体动作,会感到你对他的尊重与亲近)。锦敦这番话,就是在做“蹲下来”的动作。用叙事的语言,就是“去专家化”。多数孩子接收信息的方式是通过感官甚于通过语言。跟孩子工作,你得通过更多的感官媒介与操作,而不是一直讲道理。 “语言抵达之处,并非生命抵达之处。”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锦敦是如何运用自己的生命以及多元的感官媒介,与孩子做出生动的生命联结,真的很美。 锦敦告诉小康“你可以叫我绰号”,这是一种去权威化、生活化、平等化的做法,对孩子是适合的。“我喜欢喝咖啡”,这是叙事的透明化。心理咨询师适当地自我袒露,不但有助于建立关系,更能使咨询师人性化。简单几个动作、短短几句话,里面是满满的善意与理解,背后是叙事的功力,更是助人者的专业涵养。 叙事,是一种美学。锦敦做得很到“味”,很美。这并不是因为他技术好或者知识丰富,而是因为锦敦是一个很温柔的人。他很爱哭,有时听故事听到感动,他会热泪盈眶。热泪盈眶,是一种感动的能力,也是做叙事的最高境界。“红着眼眶的男人,最性感。”有一次,在我们合作的私塾里,一位学员这样评价他,大伙听得哈哈大笑。确实如此。 叙事,是一种实践。锦敦这本叙事实践的书,浅显易懂,非常好读。锦敦用说故事的方式分享叙事治疗,这个做法本身就很叙事。因此,我想把这本书大大推荐给想要学习叙事治疗的朋友们。 期待读者能够看见。如果你能看见,我想叙事就离你不远了。 后记 永远的朋友 在这本书的最后,我以一个故事作为结尾。 ◎风暴,正酝酿着 那年,我去东部机构带领孩子团体,有一个孩子,就称他为小佐好了,浓浓的眉毛,黝黑的皮肤,壮硕的身材,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就有着小学六年级孩子的个头。 在团体活动一开始,他就成为大家目光的焦点,他在团体中极度自由,常常不管团体正在进行什么活动,他便自有节奏,不太听从带领者的指令,也非常容易与其他成员发生冲突。第一天的早上,他就和三个孩子有了肢体上的小冲突。这让我们几个带领者很伤脑筋,也疲于奔命。我们试图在规范、同理、教导与耐心中引导他,希望能让他稳定一些。那天中午,我们几个带领者一边吃饭一边讨论,虽然状况还未失控,但大家心里战战兢兢的,我们猜想这样下去,一场大冲突是免不了的,团体里正酝酿着一场大风暴。 ◎让孩子有个自己的地方 在孩子团体里,我常常先让孩子在团体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落,盖自己的“秘密王国”。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与别人融合前,先有一个自己的“家”,可以让孩子在需要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时,有个地方可以去。像小佐这样的孩子,如果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会让他安稳很多。 在这个活动里,孩子是王国里的国王。第一天下午,、我组织了第二个活动:请孩子创作一棵代表自己的树。我说:“王国中有一种植物,被称为‘国王树’,代表着国王的状况,如果树长得好,国王就过得好;如果国王心里愉快,就代表树长得……(有孩子回答:长出一堆叶子);当树有病虫害时,国王就会受到伤害;如果有鸟类帮树吃掉害虫,国王就会得到医治……”这是一个隐喻,我尝试让孩子通过这样的创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状况。 小佐在大海报上画了一棵大大的树,贴在自己王国的墙上。我得到小佐的允许,去拜访他的王国。小佐先花了几分钟介绍他的王国,哎呀,真是充满高科技的铜墙铁壁。我接着问小佐关于这棵树的故事。小佐表示这个王国的人民心里如果不快乐,只要在这棵国王树中吸收自然的能量,心情就会变好。如果人民有烦恼,来找这棵国王树说说话,他就会得到帮助。国王也常常跟这棵树说话,并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我问小佐:“如果国王有困难都会来向这棵树求助,树都能给国王帮助。那如果你在现在的生活中遇到困难,身旁是否有人可以像这棵树一样能够帮你?” 小佐沉默了几秒,眼神移动到心里探寻答案,然后回过神来对我说:“没有,一个都没有。” 我心里大大地震动了一下。 小佐继续介绍说,这棵树有一半被病虫害侵害,因为国王的土地总是有敌军来偷袭,国王只能给自己穿上一层又一层的盔甲,确定自己不会受伤。自己也会带领士兵反击,杀光敌人。 我问:“那常常有人来侵略。,国王的盔甲不就要常常穿上又脱掉,穿上又脱掉?” 小佐说:“不用脱掉,一直穿着,有人来侵略就马上杀……你吗?”孩子摇摇头。我哽咽地说,“我知道你很辛苦,可能常常因为这样打人而被处罚。我陪你也只有这几天的时间,接下来我们不一定还有机会这样相处了。我会尽力帮你,你在这里也尽力地学,好不好?”孩子认真地看着我,神情动容地点点头。这一刻,我知道这孩子把我的善意收进了心里。 ◎当他心里的朋友 中午用餐,小佐特意坐在我旁边,帮我拿便当,想要照顾我。他问我:“我们是永远的朋友,对不对?”我点点头。那天下午,只要团体中有成员不太听话或者忘记了我的、提醒,这个孩子就会成为我的“帮手”,会主动帮我维持秩序,只是手段还是强硬些,常用“打”的方式来帮我。不过不同的是,那时只要我稍微清清喉咙,他就知道要收手了。 到下午活动结束,小佐至少问了我五次:“我们是永远的朋友,对不对?” 那一天团体活动结束,在团体室外孩子要回家前,他又问我一次。这一次我停了下来,说:“你很想确定我们会不会一直是朋友?” 孩子点头说:“我担心以后看不到你。” 我问:“什么叫作朋友?” 他说:“可以互相帮忙的人。” 我问:“朋友需要一直在一起才叫作朋友吗?还是彼此心里关心对方才是朋友?” 这孩子笑着点头,离去前他告诉我:“下次来我会更乖的。” 这些年在教学与督导现场,我常常听到助人者诉说苦恼,感叹着助人工作实在有很多的难处,确实,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投入一件不容易的事,有挫折,有苦恼,还要承担诸多压力,如此还愿意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对我来说,原因无他,即是在这里我们可以与许多心灵交会,并因此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正在当下流动着。 这篇故事道出了那些我与孩子们心灵交会时所留下的美好时刻,不是很容易,但却铭刻在心底。 与孩子工作,一直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挑战的事情,若你也是与孩子工作的朋友,我想借此文章,与你同在。 书评(媒体评论) 叙事,是一种陪伴孩子的美学。锦敦做叙事做得很“到味”,也很“到位”。 ——周志建博士 这本书的诞生,回应着一份想要分享叙事美丽与感动的真心诚意,让读者有机会与作者一同聆听来自孩子内心的歌声——从受困到遇见属于自己的美好。 ——林祺堂博士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想要学会深刻爱人的助人工作者、老师及家长们细细阅读。 ——黄士钧博士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