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家儿郎冠军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觉明堂主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汉家儿郎冠军侯》作者觉明堂主自幼喜爱霍去病这个英雄人物,一方面,折服于他许身于国、许身于使命的情怀,另一方面,以武止戈,乃是华夏兵家的境界,这在今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作者的夙愿就是让更多人能深入理解这位杰出的华夏兵家。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做了多方调研,尽量期解决那些地理和军事上的疑点问题,并且结合《易经》中的“师”卦和“比”卦等八个卦象,以期能从华夏道统和传统文化的角度,正确把握那个时代的气韵风貌,合理展现一代华夏兵家的精神世界。但愿以笔者平凡的笔墨,尽可能地重现那个马踏匈奴的人物。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写霍去病的历史小说,这样一个不凡的人物,史书上的记载却又如此简略。马踏匈奴,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他打仗那么厉害?六天踏平五国是怎么做到的?封狼居胥时应该考虑什么问题?受降时他独入匈奴人大营,怎么控制风险呢?他创建的车悬阵,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个名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一名华夏兵家,他的精神境界应该在哪里?华夏的道统会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会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华夏兵家的共同点在他身上如何体现?他会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还有,他会有什么样的异禀?什么样的魅力和缺点?会怎样看待自己?会爱什么样的女人?会卷入政治漩涡吗?还有那个千古谜问,他为什么会射杀自己的同袍呢?

如上种种,都是觉明堂主著的《汉家儿郎冠军侯》要去解答的问题。

目录

1 票姚的意思就是快

2 夜战

3 后生可畏

4 你想不想跟我一队

5 只欺负比我大的

6 谁没读懂兵书

7 天子的调教

8 旋刀纵队

9 舅父

10 忘年之交

11 青梅竹马

12 是底线不是追求

13 侍姬

14 议及河西

15 张良的师门

16 图中有你的心相

17 二与三的不同

18 草堂夜话

19 未免太快了吧

20 在月光里发芽

21 天赋

22 再上南山

23 情与爱乃是覆卦

24 宿将们

25 风头出尽的后果

26 渡河

27 寇可往吾亦可往

28 焉支山下

29 御酒庆功

30 必死之志

31 鏖战皋兰

32 汉军威武

33 先定情好不好

34 在师中吉

35 挑上我了没有

36 沙漠中的一片云

37 祁连山上的白点

38 就出现他的身后

39 刀尖对刀尖

40 决胜之后

41 就叫锯条山吧

42 偏就要气气你们

43 人言岂可不畏

44 举国来降

45 待客之道

46 天狼

47 万户侯

48 请问还能怎么写我

49 你们越要朕越不给

50 不能碰的地方

51 同心之言

52 你真的变了吗

53 李广的儿子

54 武刚车

55 训子

56 表哥

57 那什么会发光呢

58 阵法之争

59 用不用匈奴人

60 较射

61 止戈为武

62 但凭心光相认

63 蒹葭苍苍

64 神仙眷侶

65 名将的往事

66 战云密布之时

67 独有的困境

68 爱你以德

69 大战开幕

70 远征路上

71 谁去打这个迂回

72 单于夜遁逃

73 另设目标

74 汉家男儿

75 车悬阵(上)

76 车悬阵(下)

77 封狼居胥

78 几时止戈

79 龙门相会

80 英雄美人

81 家园

82 卫霍的切割

83 用三的高手

84 关系的转变

85 子不类父

86 柏梁联诗

87 暖房中的太子

88 兄弟谈心

89 红杏出墙

90 除夕之夜

91 还愿之曰

92 不结来生

93 何谓真爱

94 意味深长的轻伤

95 对手的要害

96 兵家的犹疑

97 好一张硬弓

98 兵家的算计

99 弦响三声

100 水落石出之后

101 鼎湖探病

102 人在朔方

103 毒箭

104 亲兵

105 边塞逢故人

106 长城见风格

107 缘何不败

108 生于忧患

109 回望青春

110 归妹征凶

111 循礼而行

112 之子于归

113 皇子间的较量

114 策立三王

115 无愧家国

116 长城脚下

117 何以为报

118 边城时光

119 长云暗雪山

120 转瞬已千年

后记

附录一 《史记》中的卫霍列传以及《汉书》中的修改之处

附录二 河西两战及漠北之战路线示意图

试读章节

1 票姚的意思就是快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夏天,正值正午时分,阴山北面的漠南草原上,起伏的丘陵渐趋平缓,两列丘陵之间的山谷出口之处,转出来一队汉军骑兵的身影。

马蹄响处,从山坡上飞驰而下的是一个斥侯(哨探),他向票姚校尉霍去病报告道,前方仍然没有发现匈奴人的聚居之处。

从凌晨到现在,这队人马已经向东北方向奔驰了二百里,然而并没有找到敌人。跟在票姚校尉身后的赵破奴,不由得在心里嘀咕道:“已经深入敌境二百里了,是要就此折返吗?”

像是正好要回答他的疑问,只听霍去病说道:“二百里,还是离大营太近了,谁都可能过来搜索,换了你是匈奴人,会在这里待着吗?继续走!”

到了太阳西斜的时候,斥侯来报,前方出现了一个大湖,方圆至少一二百里。

霍去病命令他的八百人马原地休息,自己驰马跟着斥侯上到高坡之上,嘹望了一会儿,下山命令道:“向东北方向绕湖。”

一时之间,气氛有些沉重,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绕湖意味着什么,大营在西南,湖在东北,一旦在湖的另一面被堵住,想往回跑都没有一条直路了。霍去病看了看部属们的神色,知道此时必须解释几句了,“既然有这个大湖,必有河流注入,河边必有匈奴聚落,既然湖南岸没有发现,多半是在北岸。他们以为没有人敢绕湖过来!问题是,我们偏偏就敢。走吧!”

解释到这里已经够了,当然其实还有更详细的解释,比如这里的冬季很冷,而湖面是这一带的最低点,所以对于西北风来说,湖北面是下坡,也就是背风面,会暖和一些——山南水北为阳,道理正在于此,换了自己也会住在湖的北边……当然了,行军途中他没必要说得这么详细。

果然,绕湖不久,附近就出现了一个匈奴聚落,大约有十几座毡房。“拔下来!我们需要弄明白这是谁的人。”

小聚落被干净利索地解决了。赵破奴自小在匈奴待过,懂得匈奴话,审问了一阵子,过来报告说:“他们说自己是单于的叔祖父籍若侯产的部属,王帐驻地还在北边。”

霍去病压抑着心中的兴奋,几乎是立刻就做出了决定,“好,那我们就去找这个籍若侯产。”

八百骑再次准备上马,有人指着地上的老幼妇孺问道:“这些人留不留?留下的话,只怕会去通风报信。”

霍去病看了一眼,“把他们的马都牵上带走。人捆好留在原地,找个半大孩子带上,四十里地外再放了他。”

四十里地,就意味着这个孩子需要两个时辰才能步行回来,等到他赶回来给族人解缚,再怎么报信都来不及了,何况他们还没有马。赵破奴心下暗暗点头,本来挺棘手的问题,在票姚校尉这里解决得却很轻巧。

暮色四合之时,又一个斥侯来报,这次发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聚落,约有百多顶毡房,估计有几百到一千人。

赵破奴看了一眼自己的上司,心里想道:“我们只有八百骑,这已经是很大的一块肉了!不知道是不是籍若侯产,不过应该下令打了吧?”

霍去病却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再次催马登上远处的高坡,向着匈奴聚落的方向眺望。只见前面一带草场上,分布着上百座白色的毡房,附近牛羊甚多,马匹却不太多。

此刻他已经看明白了,“这不是籍若侯产!因为马匹太少了,应该是壮年男性很多都集结出去了,他们去哪里集结,哪里才是籍若侯产的位置!而且,这一带的草也不够好,不像是重要人物自家的草场。”

片刻后他拨马驰回,向下属宣布了绕道的指令,立刻就听到了不同的意见,“可是,这个营地我们完全能打下来!”

这个不同意见正在他的意料之内,因此他只是淡淡地反问道:“现在马上就要天黑,如果打的话,能不能保证一个都不漏网?”

答案显然是不能。“如果不能,那就容易打草惊蛇。派几个斥侯悄悄地去抓个舌头,其余的人绕过去,都小心一点!”

得到抓“舌头”的命令之后,几个斥候利索地取出匈奴衣服换上,然后催马向营地方向驰去,而其余的八百骑则小心翼翼地远远绕了过去。

“舌头”很快抓好了,根据审问的结果,八百骑沿着河流向上游继续寻找。一路奔驰在马上,霍去病的心里很清楚,“要找籍若侯产,就必须在今夜找到。这一带匈奴人分布得密,地势又平,一旦天亮,我们的行踪就掩不住了。”

P1-2

后记

霍去病是华夏兵家的杰出代表,然而这样一个不凡的人物,史书上的记载却又非常简略。可能正是因为复原那段历史有难度,所以专门写他的历史小说并不太多。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感觉有四个方面是比较花力气的,总结如下:

(一)军事问题

写霍去病,军事肯定是第一个难点,他究竟是怎么打仗的?为什么他能够取得那么辉煌的胜利?《史记》中对此几乎没有记载,而《汉书》的这一段又几乎是照抄《史记》,所以军事部分是花力气最多的部分。

霍去病创建的阵法名叫“车悬阵”,但历史上仅存其名。一般见到“车”字,自然都知道指的是战车,但是不太容易想到的是,“车”字还有一个古老的意思,那就是旋转。此外,皋兰山下的古战场,至今仍叫“锯条山”,“旋转”和“锯条”合在一起,有了“旋刀”这个名字。见过车床的读者可以回忆一下车床,见过油锯的可以回忆一下油锯,就可以理解旋刀冲锋的厉害之处了。

旋刀纵队的两大法宝,第一个正是“用旋转来保证速度”,第二个则是“旋刀队列很薄,故两侧敌人均无法向我放箭,而我可以向他们放箭”。《史记》中记载霍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说明他们是深入敌阵的搅杀,而且他本人与一些“壮骑”是身处刀尖部位的。

《史记》中记载了漠北之战有武刚车,但只说了卫青是用连环阵,但霍去病的阵法就没有描述了。挖掘这个“悬”字,最后本书取了悬停之意,也就是以战车为节点,疏而不失地网住整个战场,因为这是全攻全守的打法,有鲜明的霍氏风格。

至于河西之战有没有用战车,《史记》里没有提到用战车,笔者也认为应该是没有用。首先车悬阵也需要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其次河西第二战明确记载了是在祁连山里打的,车战并不适合山区的地形,所以本书中写河西两战,只用了旋刀纵队。

其实这个纵队的“纵”字,还是从《史记》中找到的。所以有时候司马迁真让人挺无语的,你说他完全没记载吧,他实际上也记了点,但就是惜墨如金,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仔细去抠。而且对于霍去病的作战,他都是直接引述天子诏书,报一下人名地名和数字而已,读起来完全是一副“反正是天子这么说啊,其他的我就呵呵了”的口气。引诏书就引诏书吧,还偏偏把诏书里最关键的一句话给省去了——那句话正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评价,“可谓能舍服知成而止矣”,意思是“能宽大降服者,功成而知止”,如果不是班固在《汉书》中又把这句话给记上了,后人都不知道霍去病得到过这么高的评价。

所以若要评价司马迁笔下的霍去病写得怎么样,我只能说,似乎司马迁是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不好好写呢。由此也可以看出,卫霍当时并不怎么见容于官僚世家集团,司马迁也对卫霍有一定的偏见,这个题目已经有很多人论述过了,我就不再多说了。当然还是要感谢太史公的,毕竟人家还是写了,人家要是不写,我也不能把人家找出来扁一顿。我把《史记》中的卫霍列传附录于后(见附录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关于战争的地点和路线,笔者先后五次实地考察,也参考了很多考据资料和研究文献,得到了很多当地人的指点,虽然只是本小说,但也尽量争取自圆其说吧,书末附录了一份简要的路线示意图(见附录二),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参看。

军事这一部分,必须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二)思想境界的揣摩

揣摩霍去病的思想境界,是本书花费力气第二多的地方。霍去病是华夏兵家的代表人物,他是在华夏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必须站在华夏文化和道统的角度来揣摩他的思想境界。

首先必须强调他许身于国、许身于使命的赤子之心,然后,以武止戈、协和万邦,正是历代华夏兵家的共同理想,并不是单纯的追求武功,更不可能为杀而杀。除此之外,他对人生中各种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是要从当时的文化角度去揣摩的。

为了从道统的角度把这些思想讲清楚,笔者决定借助于《易经》,因为《易经》是华夏的群经之首,是华夏文化的元典,是诸子百家(当然也包括兵家)的活水源头。

所以结合故事情节,本书中一共谈到了六十四卦中的八个卦,其中六个是三对覆卦。“师”与“比”这一对覆卦,是讲用兵打仗与协和万邦的对立统一关系,以便于读者理解华夏兵家的境界。“咸”与“恒”这一对覆卦,是讲恋爱与结婚的关系,以便于读者理解古人对爱隋和婚姻的看法。“渐”与“归妹”这一对覆卦,则是为了说明正室与侧室的问题,因为这种情节,如果不把问题从原理上讲透彻的话,写起来就容易流于低俗了。此外还提到了“蒙”卦和“萃”卦。

在易经这方面,我要衷心感谢李守力先生的教导!对《易经》有兴趣的读者,我也大力推荐您可以去读读李守力先生的著作。

(三)关键情节——为何杀人

众所周知只要写霍去病,绕不过去的一个点就是他杀了李敢。杀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此事绝不简单,而是一个重大关节。李敢击伤了卫青,霍去病第一时间不可能不知情,气头上他并没有出手,就说明不需要他出手。而到狩猎时已经又过了一段时间,已经不在气头上了,若说他是处心积虑地设计好了在那会儿下手,我个人是完全不信的,李敢曾是他的手下,他们曾在漠北共同出生入死,试问他下得了手吗?我认为,他只能是在情绪激动以及无可选择的状态下、为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才不得不出手的,而且这是一次风险非常高的仓促出手。

这时候我就注意到李敢的叔父,丞相李蔡的死正好就是在三月,时间点上吻合于春猎,而且他是被汉武帝以一个非常牵强的罪名“侵占陵园土地”逼得自杀的,这个罪名不是很大,《汉书》中说这会“下狱”,而他却自杀了,也就是说其实是汉武帝起了要他死的心,他也就只能死了。

何况,司马迁在《史记》里明确地说了李蔡的人品差,原文是“蔡为人在下中”。司马迁和李家的关系众所周知,就连他受腐刑也是为了帮李陵说话,所以司马迁若说李蔡人品差,那肯定是真的差了。但司马迁又没写任伺事情来证明其人品差。若李蔡是弄权枉法、贪污腐败,他完全可以记录,之所以不记,说不定李蔡做的,正是一件不能记录的、隐秘不宣的事情,在这件事败露后,李蔡被汉武帝迅速找借口除掉。而他的侄子李敢,则很可能是这个事件的牺牲品,李敢的死正是这件事情的转折点。

那么这件事情究竟应该是什么?我觉得应该与夺嫡有关,因为,除非是太子受到直接的威胁,霍去病为了任何别的理由,都犯不上直接出手去杀李敢,何况还是风险如此之高的仓促出手。

而《史记》里的三个“不写”,则构成了我的“证据链”。首先《史记》没有写李蔡到底是做了什么才得到如此差评。其次《史记》没有写李蔡之死的时间,要看《汉书》你才知道原来是“李敢死后一个月”如此敏感的一个时间点。第三司马迁记载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时,都记下了他们的母亲是谁,包括位分较低称“姬”的,但是写到汉武帝这里,却提都没提皇三子和皇四子的母亲是谁,直到《汉书》,班固才记录了他们的生母是李姬。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史书里不写什么,往往比写什么更耐人寻味。这三条很像是司马迁故意不写的,说明其中可能有隐情。在跟李家有关的事情上,太史公多少有点特殊对待,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看法。所以,这个李姬很可能来自陇西李氏,而李蔡集团暗中有夺嫡的动作,最后因李敢被拔掉而阴谋破灭,李蔡迅速被汉武帝除掉,之后知情人也就缄默不言了。

以上是把我的猜测过程交代给大家,至于读者能不能够接受,那肯定是因人而异了。霍去病扶保太子的态度是史有明载的,他带头请立三位皇子为王的奏疏就载于《史记》,不难看出,在阴谋者谋夺东宫的计划已经破灭之后,太子一方以这一手作为收尾是非常漂亮的,也非常符合霍去病不留后患的战场风格。

还有,除了《史记》里明确说了人品不行的李蔡,其他有名有姓的我没有写第二个坏人。因为我从史书里没有找到他是坏人的证据,我觉得自己不能硬把人家写坏。当然写小说也可以虚构一个坏人来推动隋节发展,可是我想,只要情节的逻辑能够自洽,也不是非得有这么一个角色不可的。

(四)素材选择

本书在材料选择上的原则是:《史记》和《汉书》是不敢违背的;《史记》与《汉书》之间若有差异的,以有利于卫霍为准;《资治通鉴》及其他史书中若有与前两者相冲突的地方,均以前两者为准;史书以外的其他材料选择,以有助于把故事讲圆为准。

关于《史记》和《汉书》的不同之处,在汉武帝这一朝,还是值得好好分析一下的。因为司马迁是这一朝的当事人之一,有他的局限性,比如他笔下的汉武帝,神神道道、不务正业,与班固写的汉武帝完全就是两个人!而卫霍的传记,《汉书》基本是照抄《史记》的,在这种大前提下,凡是二者有不同之处,正说明这是班固认为必须要改、不改不行的!而且仔细考察这些差异,《汉书》的说法都对卫霍更有利,所以本书在两者不一致的时候都取《汉书》,后文也专门附录了这些不同之处(见附录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史书以外的材料选择,比如倒看北斗、酒泉御酒、柏梁联诗、神君现形、琴歌、霍去病名字来历,历来都有人说只是传说而已,我觉得作为小说,作者可以自由选择用还是不用。举个例子,柏梁台联诗,一般说法是柏梁台落成的时候霍将军已经去世,所以他不可能参加那次联诗,但是这种说法无法解释诗里面的“大司马”是谁,明明是一人一句诗,难道让卫青一个人联两句吗,根本不合理啊。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柏梁台位置的研究文章,其中提到了柏梁台就位于昆明池边,是在开凿昆明池的时候堆土而成的。我觉得这个讲法很有说服力,确实完全可以先堆山,再慢慢地盖上面的建筑(即那些著名的承露金人之类)。史有明载,昆明池是在元狩四年挖好的,那么土山应该也是那时候堆起来的,所以我就这么写了。其实,柏梁联诗的每一句,细品也都很有味,的确都扣着每个人的身份,从中能揣摩出不少东西,这也不像是伪作能有的高度。

再举个例子,封狼居胥之后的《琴歌》也有说是后入托名伪作,不是霍将军写的,但是我细品这诗的每一句,不折不扣是华夏兵家的情怀,伪作能有这个高度吗?还有人认为霍去病不见得有这个文采,我的想法是正好相反,霍去病太可能有这个文采了,因为华夏兵家历来强调的就是文武双全,《吴子兵法》论将,上来就说“总文武者,军之将也”,从写兵法的孙武、吴起、尉缭、李靖,再到留下著名诗词的辛弃疾、岳飞、戚继光,华夏历代兵家有文采的多得是!再说《琴歌》其实也不是有多好的文采,受过《诗经》熏陶的西汉文化人,写出那样的辞句很正常,何况是接受过贵族教育的霍去病。

还要说明一下,有一条素材是我亲身接触过的,那就是本书第十五至十七章中有关“数”的那些内容,就连摆图见心相的事情作者也亲身经历过,这就是至今仍有传承的华夏内数文化,猛一看似乎很神奇,然而却是真实存在的,在此我要衷心感谢王丰满老师的教诲,如果哪位读者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我也郑重推荐您去跟王老师深入学习。

以上作为后记,主要是向各位读者汇报一下我写本书时的一些想法,同时欢迎您批评指正书中的问题。

最后,谢谢您读到这里。

觉明堂主

二〇一七年于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