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一
北冥[1]有鱼,其名日鲲[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4]而飞,其翼若垂天[5]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7]也。
【注释】
[1]冥:通“溟”,指海。
[2]鲲(kun):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3]鹏:传说中最大的鸟。
[4]怒:奋起、奋发。
[5]垂天:天边。垂,通“陲”,边远。
[6]海运:海动,指汹涌的海涛。徙:迁移。海边歌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鹏可乘风南飞。
[7]天池:天然的大池。
【品读】
庄子以鲲鱼变鹏鸟开头,神秘奇怪,引人入胜。鲲化鹏是远古的神话传说,鱼化鸟是可能的进化经历。“鲲”本指极小的鱼,而由鲲转化成鹏则极庞大。大鹏脊背像大山,它展开的双翅像天边的云,奋起而飞,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其场景可谓壮观,其境界可谓阔大。实际上,越壮大的东西,越需要更多的依凭,大鹏高飞南冥,必须等待扶摇之风起。庄子塑造鲲鹏的,旨在指出即使是这种横空出世、绝云气、负青天的神鸟,也要凭借空气的浮力才能高翔远举,由此阐发他的“有所待”和“无所待”的哲学问题。
鹏是庄子的人格意象,从鹏奋起的一刻开始,它就承载着庄子的理想。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广阔无垠的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强凌弱,众暴寡”的乱世,各诸侯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对现实社会已经失去了信心,他追求逍遥,让心灵邀游于虚幻的世界之中,是其精神和心理上的一种解脱方法,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庄子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形体的生命。
鲲鱼变鹏这则深富人生哲理的寓言,不同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庄子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创造鲲化鹏飞的寓言,意味着人生的历程由鲲之深蓄厚养,待时而动,转化为鹏;鹏待势而起,以施展其凌云之志。人生境界的高远,还得在不同的阶段中创造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化而为鸟的鹏,不仅要待时而动,乘势而起,更要奋翼高举——“怒而飞”,这正是不懈地激发主体潜力、主观能量的最佳写照。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前途叫作“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我们讲要树立“鲲鹏之志”,其典源就出于此。立鲲鹏之志,就是要有所期待,对自身的期望值越高,越有可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同时还要有所等待,等待便利的时机、条件,方有可能一展宏图。
后人骚客以鲲鹏形象入诗,多以此自喻或喻人,似乎不按庄子原意来理解,而是根据其气势风貌把它改造为志向远大、壮美俊伟的崇高形象。如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很喜欢庄子笔下大鹏这个寓言形象,多次以此入诗。最早是1918年为准备东渡日本的罗章龙而作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写到:“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毛泽东如鲲鹏一般波澜壮阔的生涯,便是从这里起步的。在这首诗里,鲲鹏形象主要表达了一种信念崇拜和自我夸张。
P3-4
齐与鲁是西周时代分封的两个著名的诸侯国,因都在今山东省的范围内,所以,山东又被称作“齐鲁之邦”。我们习惯上所称的“齐鲁文化”也因此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齐鲁文化是指齐、鲁两国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广义的齐鲁文化则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兴盛于齐鲁之邦的所有文化的集合。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齐鲁文化,都是传承与融合的结果,都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产物。
西周分封之前,山东地区西部是殷商重地,东部则是古老的东夷,被统称为“大东”。周公协助周成王分封天下时,将自己的长子伯禽分封到今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将姜太公分封到营丘一带,建齐国;将周文王的四个儿子分封到大东地区,分别建立了曹、郜、滕、郯诸国。另外,大东地区被周王朝分封或认可的诸侯国还有东夷建立的莒、莱等国,以及相传为黄帝后裔所建的薛、邳等国;夏王朝的余绪杞、鄫、费。殷商遗国宋国的一部分也在大东地区。以上大大小小合计有六十多国。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列国的争战兼并,山东地区的主要国家演化为齐、鲁、莒、郯、邹等国。南方大国楚、越两国也先后进入山东。越王句践灭吴后,曾迁都琅邪(古邑名,为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青岛黄岛区琅琊台西北),长期据有山东东南沿海一带;战国后期,赵国还据有今山东的西北地区,楚国则占有了山东中南部,一度出现了齐、鲁、楚、赵并立的局面。
列国的并立与重组实际上也是多种文化的并存与交融。齐、鲁等国的统治者受封而来时,带来了周王朝的礼乐文化,随后便开始了周文化与殷商文化的交融、与东夷文化的交融。比如,鲁国有众多的商奄之民以及殷民六族,殷文化底蕴十分丰厚,鲁国之社祭便是周社与亳社并存,亳社为殷人社稷之所。孔子即是殷人后代,他临终前曾说:“殷人殡于两楹之间……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又如,东夷之俗“好让不争”,“夷俗仁”,这一传统也被融入鲁文化中,成为儒家仁道思想的重要来源。正如王献唐先生所言:“孔子本是接受东方传统的仁道思想的,又进一步发展为儒家的中心理论。”齐国之开国者太公到齐地后,其为政方针是“因其俗,简其礼”。齐为东夷故地,“因其俗”就是吸收、接纳东夷之俗,正因如此,才有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经济政策,也才有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特色。总之,周文化、殷商文化与东夷文化构成了齐鲁文化的三大基本来源。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分崩离析,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兼并与融合成为社会政治的主流,文化的交融与进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齐鲁之邦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它在西周以来的历史蕴积之上,兼收并蓄,吸纳了宋文化,莒、郯、薛文化,楚文化,越文化以及燕赵文化,等等,成为当时最为繁盛、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可以说,齐鲁文化是百家争鸣最为丰硕的成果。
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先声期,鲁有孑L丘,齐有管仲、晏婴与孙武,而周王室与其他诸国,除老聃外,无可述焉。孔丘创立了儒家学派,有弟子三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其倡行“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其编修《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其政治思想与社会伦理思想更是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正统思想的基础。管仲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礼法并重、注重赏罚的政治思想是后世法家学派的重要源头,他的“通工商,官山海”的经济思想则是后世经济家与改革家的重要依据,他关于仓廪与、食与荣辱与礼节关系的宏论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的发展。其后同出于齐国的晏婴则是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与外交家,他“和而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致力于俭约的治国理念以及智慧万千的外交作为,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晏婴之后的齐人孙武,继承了齐国开国之君太公以来的兵学传统与兵家文化,并在战争实践中升华、光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兵家文化第一人。
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鼎盛期,诸子学说纵横交织,层出不穷。此时的鲁国虽已没落,但文脉仍在,以其为中心,在邹、鲁、滕、宋、卫一带,形成了众星璀璨的思想文化圈。其中,孔子的后继者子思、孟轲等人形成的思孟学派推进着儒学的发展;出身于儒家的鲁人墨翟创立了墨家学派,提倡兼爱,倡导非攻,在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上都有重要发现,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吴起早年便到鲁国学习儒学并出仕为武将,后成为战国前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参与了魏文侯的变法,主持了楚国的变法,对法家思想和兵学文化都有显著影响。宋国蒙(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庄周是战国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对中国古代思想与社会影响深远。在这一时期的齐鲁文化圈中,还曾活跃着编撰《春秋左氏传》的鲁人左丘明,远道而至滕国的农家创始人许行及其追随者,工匠之祖师鲁国的公输般(即鲁班,“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等等。
此时的齐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官办的稷下学宫是当时无有匹敌的思想文化中心,存续长达一百四五十年。盛时的稷下学宫有学士数百,被赐为上大夫者一度达七十六人,同时代的战国诸子几乎被其网罗殆尽。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战国法家三大学派之一的田齐法家的代表人物慎到;有道家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田骈、彭蒙、宋钎;还有儒家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荀卿,他主张礼法并用,“隆礼重法”,倡导“法后王”与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儒家和法家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的两位高足李斯与韩非子成为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名家的代表人物尹文,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杂家的代表人物淳于髡等也是学宫之中的佼佼者;而兵学家孙武之后孙膑,是战国时代齐国的军事谋略家,指挥了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为兵家文化之重要代表人物;齐人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代表人物;齐人甘德精于天文历算,与石申合著之《甘石星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代表性著作,等等。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形成并繁荣的齐鲁文化,名家荟萃,洋洋大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一部齐鲁文化史就是一部精编版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史,齐鲁文化中的传世经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对这些经典的诠释汗牛充栋,直到今天,这些经典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品读价值,值得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再加品读,以更好地感受齐鲁文化之韵,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之魂。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代久远,齐鲁诸子的著述或散佚,或残缺,我们只能从传世至今的完璧中,选择能够代表诸子本人思想学说者,纳入这套“齐鲁文化经典品读”,计有《论语品读》《管子品读》《晏子春秋品读》《孙子兵法品读孙膑兵法品读》《墨子品读》《孟子品读》《荀子品读》《庄子品读》,共八种。
既是品读,就要在充分吸收以往齐鲁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往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古籍整理模式,以当代文化的视角重新梳理齐鲁文化经典,以当代社会的文化符号系统重新解读齐鲁文化经典,突出当代文化的实际需求,拉近社会大众与经典文化的距离,使广大读者能够轻松自由地走进齐鲁文化经典。
从结构上讲,丛书中的每一种书都包括了“人物与文化研究”“原著注释与品读”两大部分内容。在“人物与文化研究”中,旨在实现两个沟通:一是读者与古人的沟通。将人物置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发掘其文化内涵,寻找其核心精神,找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历史人物,而不是拘泥于常规的历史人物小传,以便于读者对其了解与认知。二是古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沟通。着力寻找历史人物与相关文化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以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原著“品读”中,我们力图改变以往古籍类著作注释加翻译的习惯,把主动权交给读者,让读者直接与古人对话,直接亲近经典,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重点在疏与解上下功夫,通过恰当的疏与解,引导与帮助读者阅读,而不是越俎代庖。总之,通过对人物与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原著;通过对原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与吸纳优秀文化。
这套“齐鲁文化经典品读”丛书,是我们的新尝试,更是我们向齐鲁文化经典的致敬。错谬不足之处,尚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正。
是为序。
马新 2015年12月于山东大学高阁书斋
应业师马新教授之约,笔者有幸参加“品读齐鲁经典”的编写。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得到马老师的悉心指导。如果没有恩师的鼓励与指导,我就不可能完成本书。在此我要对业师马新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庄子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深奥玄妙,他对宇宙、人生皆有其深刻的体悟,他既思考大道的玄机,也探讨处于纷纭复杂的人间世的生存之道。阅读《庄子》,既是一件难事,又是一件赏心乐事。
自从动笔至今历时二年,如今终得完成。虽如释重负却又深感惶恐,千百年来,给《庄子》作注作解的大家众多,鉴于笔者的水平所限,缺失之处在所难免。
书中参阅和吸收了众多学者的某些成果,有些已在书中注明,有些因为篇幅所限或疏漏未能注明,在此一并表示谢意和歉意。
刘厚琴
2015年10月于曲阜师范大学
齐与鲁是西周时代分封的两个著名的诸侯国,因都在今山东省的范围内,所以,山东又被称作“齐鲁之邦”。我们习惯上所称的“齐鲁文化”也因此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齐鲁文化是指齐、鲁两国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广义的齐鲁文化则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兴盛于齐鲁之邦的所有文化的集合。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齐鲁文化,都是传承与融合的结果,都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产物。
西周分封之前,山东地区西部是殷商重地,东部则是古老的东夷,被统称为“大东”。周公协助周成王分封天下时,将自己的长子伯禽分封到今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将姜太公分封到营丘一带,建齐国;将周文王的四个儿子分封到大东地区,分别建立了曹、郜、滕、郯诸国。另外,大东地区被周王朝分封或认可的诸侯国还有东夷建立的莒、莱等国,以及相传为黄帝后裔所建的薛、邳等国;夏王朝的余绪杞、鄫、费。殷商遗国宋国的一部分也在大东地区。以上大大小小合计有六十多国。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列国的争战兼并,山东地区的主要国家演化为齐、鲁、莒、郯、邹等国。南方大国楚、越两国也先后进入山东。越王句践灭吴后,曾迁都琅邪(古邑名,为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青岛黄岛区琅琊台西北),长期据有山东东南沿海一带;战国后期,赵国还据有今山东的西北地区,楚国则占有了山东中南部,一度出现了齐、鲁、楚、赵并立的局面。
列国的并立与重组实际上也是多种文化的并存与交融。齐、鲁等国的统治者受封而来时,带来了周王朝的礼乐文化,随后便开始了周文化与殷商文化的交融、与东夷文化的交融。比如,鲁国有众多的商奄之民以及殷民六族,殷文化底蕴十分丰厚,鲁国之社祭便是周社与亳社并存,亳社为殷人社稷之所。孔子即是殷人后代,他临终前曾说:“殷人殡于两楹之间……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又如,东夷之俗“好让不争”,“夷俗仁”,这一传统也被融入鲁文化中,成为儒家仁道思想的重要来源。正如王献唐先生所言:“孔子本是接受东方传统的仁道思想的,又进一步发展为儒家的中心理论。”齐国之开国者太公到齐地后,其为政方针是“因其俗,简其礼”。齐为东夷故地,“因其俗”就是吸收、接纳东夷之俗,正因如此,才有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经济政策,也才有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特色。总之,周文化、殷商文化与东夷文化构成了齐鲁文化的三大基本来源。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分崩离析,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兼并与融合成为社会政治的主流,文化的交融与进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齐鲁之邦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它在西周以来的历史蕴积之上,兼收并蓄,吸纳了宋文化,莒、郯、薛文化,楚文化,越文化以及燕赵文化,等等,成为当时最为繁盛、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可以说,齐鲁文化是百家争鸣最为丰硕的成果。
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先声期,鲁有孑L丘,齐有管仲、晏婴与孙武,而周王室与其他诸国,除老聃外,无可述焉。孔丘创立了儒家学派,有弟子三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其倡行“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其编修《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其政治思想与社会伦理思想更是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正统思想的基础。管仲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礼法并重、注重赏罚的政治思想是后世法家学派的重要源头,他的“通工商,官山海”的经济思想则是后世经济家与改革家的重要依据,他关于仓廪与、食与荣辱与礼节关系的宏论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的发展。其后同出于齐国的晏婴则是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与外交家,他“和而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致力于俭约的治国理念以及智慧万千的外交作为,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晏婴之后的齐人孙武,继承了齐国开国之君太公以来的兵学传统与兵家文化,并在战争实践中升华、光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兵家文化第一人。
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鼎盛期,诸子学说纵横交织,层出不穷。此时的鲁国虽已没落,但文脉仍在,以其为中心,在邹、鲁、滕、宋、卫一带,形成了众星璀璨的思想文化圈。其中,孔子的后继者子思、孟轲等人形成的思孟学派推进着儒学的发展;出身于儒家的鲁人墨翟创立了墨家学派,提倡兼爱,倡导非攻,在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上都有重要发现,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吴起早年便到鲁国学习儒学并出仕为武将,后成为战国前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参与了魏文侯的变法,主持了楚国的变法,对法家思想和兵学文化都有显著影响。宋国蒙(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庄周是战国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对中国古代思想与社会影响深远。在这一时期的齐鲁文化圈中,还曾活跃着编撰《春秋左氏传》的鲁人左丘明,远道而至滕国的农家创始人许行及其追随者,工匠之祖师鲁国的公输般(即鲁班,“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等等。
此时的齐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官办的稷下学宫是当时无有匹敌的思想文化中心,存续长达一百四五十年。盛时的稷下学宫有学士数百,被赐为上大夫者一度达七十六人,同时代的战国诸子几乎被其网罗殆尽。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战国法家三大学派之一的田齐法家的代表人物慎到;有道家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田骈、彭蒙、宋钎;还有儒家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荀卿,他主张礼法并用,“隆礼重法”,倡导“法后王”与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儒家和法家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的两位高足李斯与韩非子成为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名家的代表人物尹文,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杂家的代表人物淳于髡等也是学宫之中的佼佼者;而兵学家孙武之后孙膑,是战国时代齐国的军事谋略家,指挥了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为兵家文化之重要代表人物;齐人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代表人物;齐人甘德精于天文历算,与石申合著之《甘石星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代表性著作,等等。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形成并繁荣的齐鲁文化,名家荟萃,洋洋大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一部齐鲁文化史就是一部精编版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史,齐鲁文化中的传世经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对这些经典的诠释汗牛充栋,直到今天,这些经典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品读价值,值得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再加品读,以更好地感受齐鲁文化之韵,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之魂。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代久远,齐鲁诸子的著述或散佚,或残缺,我们只能从传世至今的完璧中,选择能够代表诸子本人思想学说者,纳入这套“齐鲁文化经典品读”,计有《论语品读》《管子品读》《晏子春秋品读》《孙子兵法品读孙膑兵法品读》《墨子品读》《孟子品读》《荀子品读》《庄子品读》,共八种。
既是品读,就要在充分吸收以往齐鲁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往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古籍整理模式,以当代文化的视角重新梳理齐鲁文化经典,以当代社会的文化符号系统重新解读齐鲁文化经典,突出当代文化的实际需求,拉近社会大众与经典文化的距离,使广大读者能够轻松自由地走进齐鲁文化经典。
从结构上讲,丛书中的每一种书都包括了“人物与文化研究”“原著注释与品读”两大部分内容。在“人物与文化研究”中,旨在实现两个沟通:一是读者与古人的沟通。将人物置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发掘其文化内涵,寻找其核心精神,找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历史人物,而不是拘泥于常规的历史人物小传,以便于读者对其了解与认知。二是古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沟通。着力寻找历史人物与相关文化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以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原著“品读”中,我们力图改变以往古籍类著作注释加翻译的习惯,把主动权交给读者,让读者直接与古人对话,直接亲近经典,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重点在疏与解上下功夫,通过恰当的疏与解,引导与帮助读者阅读,而不是越俎代庖。总之,通过对人物与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原著;通过对原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与吸纳优秀文化。
这套“齐鲁文化经典品读”丛书,是我们的新尝试,更是我们向齐鲁文化经典的致敬。错谬不足之处,尚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正。
是为序。
马新 2015年12月于山东大学高阁书斋
刘厚琴著的《庄子品读/齐鲁文化经典品读》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庄子》原文加以注释、解读与赏析,以独特的视角探析了《庄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结构上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部分,重点在疏与解上下功夫。文字简明扼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庄子品读/齐鲁文化经典品读》由刘厚琴著。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巨大而深远,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学说,与当时的儒、墨形成了鼎立之势,而后作为儒、道、释三大家之一的“道”学,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给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