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小雅·南山有台)
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改朝换代、重写历史的重要战争——殷周牧野战争。那一年,周武王率领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和诸侯兵车四千会于孟津。誓师伐纣,陈师牧野,与商纣王的十七万(一说七十万)大军展开了生死决战。这本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从人数兵力上讲纣王都占绝对的优势。可是,优势的兵力并不能改变纣王失败的命运,因为作恶多端的纣王早已得罪了天下,处于失道寡助的地位。据记载,战争开始之前,周武王在阵前首先宣布了纣王的十大罪状,周军个个士气高昂。他们为能参加伐纣的战争而异常欢乐、前歌后舞、奋勇呐喊、冲锋向前。而纣王的十七万大军大多是强征来的奴隶,根本无心作战。他们在阵前起义,反身击纣。商纣王败走鹿台,自感无望,焚身而死。周武王挥军直追,用黄钺斩下纣王的头颅,悬挂在太白旗上示众。人们高呼“上天降喜”,践踏纣王的尸体以泄其愤。殷商王朝自此灭亡。”
关于商王朝灭亡的原因,古代就有众口一词的说法,那就是由于商纣王的残暴无道;而周之所以兴盛,自然也早有公论,那就是自周文王开始就推行仁政。当然在今天看来,像殷周代兴这样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并不是仅由于如此简单的原因所致,当代历史学家们已经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特别是先秦儒家在对殷周社会变革进行理论解释时,都突出强调纣王的残暴和文王的仁政,强调周代的礼乐文明。在他们看来,周代的礼乐制度不但是后世社会的典范,周代的圣君贤臣也堪称后世人生的楷模。生当春秋后期的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就曾经说过这样充满仰慕之情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认为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吸收夏商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具有美好的文采。他甚至在梦中也不止一次地神往那个让他仰慕不已的圣贤周公,以致在老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也许,孔子毕竟尚属于周代末世的贵族,对于周代盛世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生当鲁国,对于鲁国的祖先周公别有一种不可割舍的情怀。但后世追怀周代盛世的绝不止孔子一个,文王、周公的景仰者也决非孔子一人。从现有的历史材料看,周人自从建国之后,不但创设了一种远较商代社会先进的文化制度,也的确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他们大都生长在当时的贵族之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长大后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世俗生活中,他们有温文尔雅的风度;在立身行事中,他们有自觉的道德追求;在政治舞台上,他们是声名远扬的风云人物;在戎马生涯中,他们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在中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当中,有对他们深情的赞美和永远的追念;在《左传)《国语)等记载这一段历史的史书中,有对他们人格业绩的各种记述;在战国秦汉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淮南子》《史记》《新序)《说苑》《韩诗外传》中,更记录着数不清的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如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制礼作乐、辅政安民的杰出政治家周公旦;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辅齐桓公以成霸业的管仲;让都鄙有章,上下有服,于小邦危难中振兴郑国的子产;主文而谲谏,守节又知礼,文雅而多智的齐相晏婴;汲汲于克己复礼,高侣仁者爱人,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才培养教育与文化典籍整理事业的孔子等,都足以让后世代代敬仰。其他如召公治政、太伯让贤、孙叔敖谏楚王、申包胥哭秦庭、祁奚荐贤、齐太史直书、子罕以不贪为宝、石奢舍生取义等,每一个小故事中都活着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给后人的思想行为垂法。他们虽然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思想行为打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但是他们在人生价值上的高尚追求却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批具有思想个性的人,显示着我们民族人格的早期觉醒。对他们的人生风采进行历史的追怀,乃是我们探讨中华民族文化人格如何得以形成的起始。他们的时代虽然已经距离我们那么遥远,但是他们的风范却至今永存。今天,当我们再一次打开历史,拂去蒙在他们身上的尘埃,看见他们仍然是那么神采奕奕,正微笑着向我们步步走来。那么,我们何不迎上前去,与他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P(5-7)
本书初版于1999年,最初撰写的时间却在1996年,转眼就过去20年了。如果说此书的构思,时间还要更早。它是我学习先秦文化的心得,也来自于心灵的感动。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根基在先秦。无论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先秦时代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人们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和丰富的成果。而我认为,先秦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还应该包括当时的人在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方面为后人做出的表率。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先秦时代的人们就开始了探索与追求。阅读先秦文化典籍常常让我感动,不仅仅因为其丰富的文化思想内容,还因为这些文献中所记载的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先秦君子,他们的行为堪称楷模,我对他们深深敬仰。我常常在想,虽然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是在个体人格的追求上,我们真的比那些先秦君子们更加完满了吗?对此我表示怀疑。在今天这个时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类故事里,仍然会看到人格的各种缺陷,也包括我们自己。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做人”这个问题也许更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因此,我早就想写一本书,把先秦君子的故事整理出来,把他们的人格风范介绍给当代,以供我们生活中参照。《中庸》曰:“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可见,君子之道的践行是非常难的。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心中有个榜样,时时向其靠拢。此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1996年,适逢苏州大学王钟陵教授要主编一套《竹溪文丛》,意在介绍中国古代的文人群体和他们的精神生活,邀我撰写其中的一本。我向他提出建议,能不能让我以“先秦君子风范”为题来写,他们是后世文人的先导,也是中华民族人格的典范,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王钟陵教授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此书出版之后,好友傅道彬教授特别赞赏,他认为研究先秦君子是一个特别有文化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但是他同时又为我感到遗憾,认为我不应该将如此重要的论题写成这样一本通俗的小书,而应该写成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他的建议非常好,可是至今我却没有抽出时间来再写一部与之相关的学术著作,也不知道将来是否能够完成。但同时我也为这本小书感到欣慰。因为通俗,它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也有了更多的读者。后来我据此书录制了教学视频,有些高校甚至将其确定为通识课程,很受欢迎。看来,通俗的讲故事方式也白有其长处。这让我想起司马迁记载孔子为何而作《春秋》的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其实,关于君子文化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也不是我本人所能研究得了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它、研究它。果然,进入2l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投入到相关的研究与宣传中来。2016年2月27日,《光明日报》第9版用了一整版的篇幅,专门介绍由浙江大学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君子文化论坛的盛况——时代呼唤着人们对于君子文化的重新重视。
感谢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先生对此书的看重,决定重新出版此书。感谢责任编辑赵熙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感谢我的博士生亓晴帮助我对此书进行了重新校改。略感遗憾的是,由于本人忙于教学科研等工作,未能就此书再做进一步的修改充实。十七年前的!口作,缺点错误当然不少,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供我将来修改提高。
赵敏俐
2016年3月于京西之会意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历史追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无数志士仁人,他们的业绩让后世称颂,他们的人格让后人景仰。学习历史,让我们懂得了如何生活;追怀先贤,也让我们知道了怎样做人。 其实,关于如何做人的历史教育,我们从小时候就已经开始接受。孔融让梨的故事,孟母三迁的传说,曾人选过我们的小学课本。曹孟德奸诈无比,关云长义薄云天,是我们少年时听三国故事所得出的结论。长大后,我们从书本中了解了更多做人的故事,如屈原坚持理想的精神,鲁仲连义不帝秦,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这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念,也从历史中逐渐读懂了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我们惊叹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也赞美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伟大。
在惊叹和赞美的同时,我们也产生了无穷的遐想一一那些身影遥远的古代圣贤,在广阔苍茫的中华大地上,是如何筚路蓝缕地开启山林,创建了自己的城市和文明?又是如何从树上走到地上,确立了社会秩序和生活规范,塑造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人格呢?
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追溯到很久很远,当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何有目的地创建自己生活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已经在朦胧中思考着如何去做人。传说中的神农为了解除百姓疾病的痛苦,遍尝各种各样的药草,一天中毒七十次;黄帝为了百姓安宁而平定战乱,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尧身为帝王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教化百姓,合和万国;舜孝敬父母,爱护弟弟,善于躬耕,治国有方;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冈为劳累而得了偏枯之疾;汤为百姓祈雨,宁愿自焚以身祭天……这些远古的圣人虽然没有为后世留下如何做人的名言隽语,但是他们以自己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行为举止,给后世树立了如何做人的光辉榜样。
不过这些远古的圣人们的确离我们太久远了,以至于除了一些关于他们不朽功业的神话传说之外,我们已经难以对他们的个体人生做出更详细的考察。在他们的身上虽然闪耀着理想的光环。但是却不能给我们以鲜明生动的个性感受。我们只能遥望他们那伟大而又模糊的身影,却无法走近身边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他们在先民的神话故事、口头传说中逐渐成为带有神性的帝王,却永远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鲜活形象。这也许是因为先民们还没有认识到他们作为个体人生的价值,也许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遗憾。
伹我们毕竟又非常幸运。因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性的民族。也是一个珍视历史的民族。当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它宋记录下自己的心声,也记录下自己的故事。于是我们今天有幸地看到了三千年以前用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听到了那一个时代先民的歌声。在《尚书》里,我们看到厂商王盘庚为迁都而对殷民的谆谆告诫,听到了武王伐纣在牧野誓师的雄壮声音,了解了周公辅政时的辛劳甘苦,体谅了秦穆公悔过时的自愧之情。在《诗经)里,我们结识了更多的凡人:为周王室奔走四方的征夫,敢于匡正君过的凍臣,文质彬彬的君子,有力如虎的武士;我们也熟悉丁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丁他们的喜怒哀乐,动情于游子思妇的相思,沉醉于少男少女的恋曲。在《春秋》《左传》《国语》等史学著作里,我们更知道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认识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今天的史学家相比,也许我们的祖先更能直观地体悟到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他们在写史时很少用抽象的理性去总结历史的规律,也很少进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分类概括;他们认为历史就是由活生生的人所创造,因而写历史也就是要写出入的故事,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于是,我们通过这些早期的著作,不但了解了那一时代多姿多彩的历史生活,而且熟悉了创造那一时代的历史的主人。
令我们今天感到惊叹的是,就是这些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献里所记载的人,竟然有着那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能诗,有些诗堪称千古绝唱,如《关雎》《蒹葭》《东山》《鹿鸣》;他们懂礼,所制定的礼仪规范有些已成为后世不变的法程,如婚礼、冠礼、长幼之礼、尊卑之礼;他们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友尽义,有些人早成为后世的楷模;他们有宏伟的事业抱负,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有些人的功业足可以千古不朽。他们一出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就是一座高山,让后代的人景仰不已。汉代的司马迁曾赞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并怀着深厚的感情在《史记》中为这些人物立传。对于后世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的著作当作永世的经典,不光是为了学习其中的“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也是为了陶铸性情,修身习礼,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向先贤们学习如何做人。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些典籍中钩稽出那些先贤哲人的言行事迹,对他们的文化人格进行一番历史的追怀,启发和指导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寻根以振叶,沿波而讨源,如果我们想对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产生有所了解,对汉魏唐宋以后的文人传统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必须对历史源头进行迫寻。尽管由于时代的久远,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远不如事,认识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今天的史学家相比,也许我们的祖先更能直观地体悟到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他们在写史时很少用抽象的理性去总结历史的规律,也很少进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分类概括;他们认为历史就是由活生生的人所创造,因而写历史也就是要写出入的故事,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于是,我们通过这些早期的著作,不但了解了那一时代多姿多彩的历史生活,而且熟悉了创造那一时代的历史的主人。
令我们今天感到惊叹的是,就是这些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献里所记载的人,竟然有着那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能诗,有些诗堪称千古绝唱,如《关雎》《蒹葭》《东山》《鹿鸣》;他们懂礼,所制定的礼仪规范有些已成为后世不变的法程,如婚礼、冠礼、长幼之礼、尊卑之礼;他们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友尽义,有些人早成为后世的楷模;他们有宏伟的事业抱负,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有些人的功业足可以千古不朽。他们一出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就是一座高山,让后代的人景仰不已。汉代的司马迁曾赞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7L子世家》)并怀着深厚的感情在《史记》中为这些人物立传。对于后世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的著作当作永世的经典,不光是为了学习其中的“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也是为了陶铸性情,修身习礼,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向先贤们学习如何做人。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些典籍中钩稽出那些先贤哲人的言行事迹,对他们的文化人格进行一番历史的追怀,启发和指导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寻根以振叶,沿波而讨源,如果我们想对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产生有所了解,对汉魏唐宋以后的文人传统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必须对历史源头进行迫寻。尽管由于时代的久远,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远不如后世丰富,但是即便从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材料来看,也足以对这些先贤哲人的文化人格进行初步的概括了。本书命名为“先秦君子风范”,其叙述时间范围大体上自周初到春秋时期结束,而不包括战国时期;相关的文献取材,也以《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为主,再辅之以战国及秦汉间其他著作中有关这一时期的传闻记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本人看来,白西周到春秋结束前的这段时期,正是中国现存文献记载比较详细的最早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贵族文化规范尚未被破坏的时期,因此大抵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贵族时期”。我们所说的“先秦君子风范”,也正是建构于这一贵族时期的人格理想。无论从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风度举止,立身行事中的道德追求,处世交友中的人格展示,还是从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戎马生涯中的武士精神等各个方面来看,这些先秦君子的文化人格,都与战国以后士阶层的文化人格有了时代上的不同。“悠悠往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和后世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化人格的确还有一些“抱朴含真”的味道。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对这一段“悠悠往古”的历史进行深入的追寻,仔细领略那些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古朴风采吧!
由赵敏俐所著《先秦君子风范》从《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中国最早的典籍中取材,勾稽出那些先贤哲人的言行事迹,对他们的文化人格进行一番历史的追怀,供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借鉴。全书用一个个先秦君子高洁品格的故事,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世俗生活中的风度举止、立身行事中的道德追求、处世交友中的人格展示、政治舞台上的表现、戎马生涯中的武士精神等六个方面显示了先秦君子的文化人格,为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大众读物。
中华文化的根基在先秦。无论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先秦时代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从《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典籍中钩稽出先秦时期君子哲人的言行事迹,有助于读者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国君子文化的由来,启发和指导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赵敏俐所著《先秦君子风范》是一部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身的轻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