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气概念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动机是人气产生概念的前提,每个个体动机集结成群,才能聚成人气。对于动机的解释,现存说法不一,解说角度也不同。从弗洛伊德的本能与驱动动机,到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再到后来经济学家的成就论、归一论等,各门各派,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在这里,对动机简单概括为:动机就是行动的想法,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产生的行动想法,我们称之为动机。动机按照是否实现结果,可以分为行动动机和思想动机。有想法并付诸行动,取得一定成果的称为行动动机;有想法但没有产生行动的,为思想动机。
动机按照其实现的结果性质,可以分为“正动机”和“负动机”。有利于自己/他人/社会或其结果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的想法,称为“正动机”(比如帮助、贡献、公益等);不利于自己、他人、社会或其结果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想法,称为“负动机”(比如自虐、报复、仇恨等)。有些动机虽然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他人,或者有利于社会但不利于自己的动机,
也会按照其产生的结果,分别归属于正动机或者负动机。对于无法界定或暂时无法界定动机产生的结果是正动机还是负动机的行为,我们会用中性动机来划分。动机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行为学,对于正负及中性动机的划分,是按照动机的产生的第一结果划分的。但在以后研究人气的时候,不可把动机这个概念固化,这是一个变量,会因为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在研究人气这个问题时,我们提到的动机是行动动机,下文简称为动机。在此注意三个关键词:“想法”“行动”与“实现”。如果只有想法,没有行动,不足以产生社会行为,也就无从判断想法是否真实存在。“行动”是对想法的具体体现,可以直观地判断其想法。“实现”是“想法”的表达结果。所以在构成“动机”这个概念的时候,既要有想法、有行动,最终还要有结果。
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真正推动人类发展的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思想。每个具体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思想动机,对于人类每个个体的行动动机,我们称之为人类的微观行为。每个微观行为没有聚集成群之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微不足道,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人类何时开始有聚集成群的行动动机。
早在穴居时代,人类就有了行动动机。
穴居的每个个体有要吃饱的需求,于是“吃饱”是那时候每个个体的微观行为动机。这是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求生本能。每个个体都有这个“吃饱”的(相同的、求生的)本能动机。相同的动机,使穴居在一起的人群有了相应一致的行动:一起打猎、采果,一起面对自然灾难。在这个过程中符合“行动动机”的三个要素:
第一,有想法:想吃饱。 第二,产生行动:一起外出。
第三,形成结果:狩猎、采果、抵御自然灾害等等。
正因为许多个体具备相同的三个要素,穴居的人群才有了统一的集体活动。也就是最早的人类之所以能成群居住,就是因为有这样共同的动机作为基础。
所以说——穴居(群居),是人类共同的微观行为动机形成的微观行为,这些微观行为集结成群的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最早的人气表现形式。动机在群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共同的个体动机决定了群体活动内容的一致性。这样动机与群体活动便出现了三种方式:
第一,动机一致,群体活动一致。
第二,动机改变,群体的活动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第三,动机改变,但群体活动的内容不变。
穴居就是第一种情况的表现——动机一致,群体活动一致。
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二种情况:动机的改变,群体活动的内容也随之改变。(P3-5)
第一章 人气与人口定律
第一节 人气概念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第二节 群体活动与人气概念的出现
第三节 人口与人气的关系
第四节 人气与人口的正反比例关系
第二章 人气指数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人口流动与人气指数
第二节 人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章 人气规划法则
第一节 人气与城市的关系
第二节 充分读懂“动机”,制造“人气”
第三节 制造人气酵母,带动人气发展
第四节 控制人气成本,扩大人气效应
第四章 人气竞争原理
第一节 特质不变,卡位重要性
第二节 常变常新,才能始终吸引他人关注
第三节 保持互动,提升人气
第五章 人气经济效应
第一节 人气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第二节 人气就是品牌
第三节 品牌带来财富
第六章 人气经济学定理(人气成本与效益)
第一节 差异效应:越独特越有人气
第二节 光环效应:名人用过的小物件都会成为珍品
第三节 鲶鱼效应:人气越多会带来更多人气
第七章 人气与制度经济学
第一节 命题:30万人口的县城如何发展城市综合体
第二节 求解第一步:认清人口流向规律,把握人气脉搏
第三节 求解第二步:因地制宜,聚集人气
第四节 求解第三步:建立人气制度,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细致入微,助力发展——从克强指数到人气指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智库总经理 张诗雨
自从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 Kuznets)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GDP(Gross domesticproduct)这个概念以来,半个多世纪以来,GDP就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主要工具被广泛使用。GDP是一个总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合法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主要的核算方法有两种:MPS和SNA。其中MPS主要服务于计划经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用的都是MPS体系。1993年我国彻底转向SNA体系,正式把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在2003年再次改进GDP核算制度,加入IMF倡导的数据公布系统(GDDS)。2015年我国升级GDP核算制度。
我国采用的GDP核算方法是用生产法来计算,把GDP从产业的角度,分成一产、二产、三产的增加值,二产可以分为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三产可以分为金融、交通和其他服务业等的增加值,分别算它们的增加值,然后进行加总。
可这种计算方法到底准不准呢?
前文提到,我国的GDP使用四级核算,层层上报,因此,由省级汇总的数据与国家直接核算得到的数据相比,有明显误差。另外,并不是每个行业都配备了统计人员,因此,每个行业未必有具体的、准确的经济数据登记和备案。特别是小型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其财务资料非常少。
如何找到一个真实地反映当地经济情况的参考指标?
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值得推荐的好办法。
这种办法是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的经济状况。该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克强指数公式如下:克强指数=工业用电量增速×40%+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35%+铁路货运量增速×25%,
研究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走势,需要有些锲而不舍、细致入微的精神。
2017年2月,杨崇艺先生送来了他的《人气经济学》的样稿,书中许多概念都非常新颖,总结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力图找到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文中提到了“人气经济学”的概念、人的微观动机与人气聚集的内在联系及“人气酵母”的重大作用。其中有两个公式:
人气指数=能创造价值的人群总数(人气)/特定范围的人口总量
人气=人气指数×特定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通过这两个公式来了解当地能够创造价值的人群数量和变化规律,对于各行业、各级政府甚至是个人如何发现人气、聚集人气、整合人气资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值得参考的思路。
人气指数是判断当地经济水平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值,细致入微,助力发展。
2017年11月 北京
杨崇艺著的《人气经济学》讲述了个人的行为在整个经济世界里面属于微观行为,人类社会的许多微观行为都是按照价值观、区域、习俗等集结成群,因此产生了宏观的社会现象。“人气”就是这种从微观动机到宏观行为的演变结果。
杨崇艺著的《人气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专著。本书强调个人的行为在整个经济世界里面是属于微观行为,人类社会的许多微观行为都是按照价值观、区域、习俗等集结成群,因此产生了宏观的社会现象。“人气”就是这种从微观动机到宏观行为的演变结果。作者以人气为切入点,结合了中外经济学家的观点,总结提炼出了自己的一套人气经济学理论。对于技术不断进步的互联网时代,有相当有意义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