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再不阅读,考试连卷子都做不完!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 温儒敏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要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本书系全方案帮助学生实现这些阅读目标。
◆名著阅读课程配套设计,阅读导引·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专题讨论多管齐下,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名著阅读难题!
◆与《西游记》《封神榜》同辉璀璨的奇幻巨著,被誉为小说版《山海经》,鲁迅、胡适、周作人、郑振铎、林语堂等大家推崇备至。鲁迅称之为“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
◆优选版本,优雅装帧,环保纸张,精良印刷,缔造文学名著价值典藏。
内容简介
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镜花缘》(七年级上),针对初中生学习要求和能力发展特点,为初中生量身打造的阅读指导读本!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特点,进行贴心的“名著阅读课程化配套设计”:阅读导引·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专题讨论·延伸阅读,多管齐下,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名著阅读难题!
《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灿、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小说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鲁迅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苏联学者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
李汝珍(约1763—1830),清代小说家。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还精于围棋、壬遁、星卜、象纬、书画及岐黄之术。他以多年精力写成长篇小说《镜花缘》,赞扬女子才能,对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封建社会不公现象进行批判。《镜花缘》自出版问世以来,受到鲁迅、郑振铎、胡适、林语堂等大力推崇,现已被译成英、俄、德、日等多种文字。此外还著有《李氏音鉴》、《受子谱》等。
李汝珍(约1763一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著有《镜花缘》、《李氏音鉴》、《受子谱》等。
李汝珍的父亲是个饱学秀才,家中略有薄产。李汝珍十岁时父亲腐逝,加上家乡连年灾荒,家境逐渐衰落。李汝珍十九岁时投奔在海州(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场任盐运司大使的哥哥,期间有机会跟随住在海州的著名学者凌廷堪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等。
李汝珍学识渊博,读书不屑于章句帖括之学,对壬遁、星卜、象纬、篆隶之类皆有涉猎。他精通音韵,青年时就著有《李氏音鉴》。但是因为他对八股文不屑,加上生生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所以一生仕途不达,做过的最大官仅为河南县丞。中年以后李汝珍潜心钻研学问,从一七九五年起开始创作《镜花缘》,到一八一五年完成。此书是他在海州地区采撷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历史,“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其平生最大成就。
李汝珍晚年贫困潦倒,“而乃不得志,形骸将就衰。耕无负郭田,老大仍驱饥”。他原打算将《镜花缘》一百回本“先付梨枣,再撰续篇”,然而,壮志未酬,于道光十年(1830)去世,终年六十七岁。 《镜花缘》是李汝珍在《山海经》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等材料基础上再创造而成的长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为邻比”的奇书。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l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这本书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样卓著,以浓郁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著称。
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大开洋禁,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到李汝珍生活的时期,清政府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受到海外资本的冲击;国内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使得冲破封闭保守的局面、开放海外贸易成为一种需求,知识界也兴起了了解和探索外国事务之风。《镜花缘》就诞生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当时文人对海外世界的憧憬和弃旧图新的生活理想。
《镜花缘》全书共一百回,内容庞杂,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前五十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唐敖之女唐小山寻父的故事。他们一路经过几十个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野草仙花、野岛怪兽,并且结识了由花仙转世的十几名德才兼备、美貌妙龄的女子。后五十回着重表现花仙转世的众女子的才华。武则天开科考试,录取了一百名才女。她们多次举行庆贺宴会,进行灯谜、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球、斗草、提壶种种游戏,并展示书、画、琴、棋、赋诗、音韵、医卜、算法种种才艺。
《镜花缘》中一个非常突出、非常可贵的思想是颂扬女J眭的才能,充分肯定女子的社会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书中或浓墨或淡彩,刻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身怀绝技的女子,给予了她们无与伦比的赞美。作者还创造出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女儿国”:国中男子穿裙持家,女子登靴在外主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于男子。反映出作者向往男女平等的社会理想。
书中有个“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这里的国王廉明清正,规定“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朝中宰相谦恭和蔼,平易近人;城中百姓互谦互让,“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作者以“君子国”来反衬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贿赂盛行的现实社会。
《镜花缘》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林之洋来到女儿国,被国王看中,封为王妃。国王命宫女为他缠小脚。作者把缠足过程描写得相当细致:“用些白矾洒在脚缝内,将五个脚指紧紧靠在一处,又将脚面用力曲作弯弓一般,即用白绫缠裹;才缠了两层,就有宫娥拿着针线上来密密缝口;一面狠缠,一面密缝。”
缠足是中国流传了千年的陋习。这一陋习究竟始于何时,很长时间以来众说纷纭。
一说中国上古时期就有缠足之风。传说夏朝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女是狐精,脚很小;又说殷纣王的妃子妲己是狐狸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效仿。
一说缠足始于隋代。相传隋炀帝下江南时,征选了百名美女。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恨隋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趁机行刺,但被躲开。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裹足女子一律不选”。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也说是为了不入宫,便纷纷裹起脚来。
一说缠足始于五代。传说南唐李后主的舞姬窗娘,能歌善舞。李后主命人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台,用珠宝、绸带、璎珞装饰,命窗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弓成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不过,据大量史料表明,缠足始于宋代。据记录元朝史事的札记《辍耕录》说,缠足在“熙宁、元丰之间,为之者犹少”。由此可推知缠足在当时已出现,但是时间不长,流布也不广。元代,蒙古族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族的缠足习惯,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缠足之风在元代渐起,到元末年还有了女子不缠足是耻的观念。明代,妇女缠足之风盛行。“三寸金莲”之说也始于明代,女子的脚不但要小,还要弓。清代,统治者起初反对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禁止。到咸丰年间,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缠足。当时,一个女子是否缠足、缠得如何,直接影响到终曳大事。
民国时期,政府正式下令禁止缠足,但是小脚妇女依然遍地都是。直到新中国成立,缠足才被真正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