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诸子的生活世界/中华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曾海军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曾海军著的《诸子的生活世界》是一本哲学书,叙述的是“诸子百家”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典故为题材,行文以趣谈的方式展开,是一本通俗的哲学读物。选取了晚周诸子时期一共十八个典故,其中既有比较常见的典故,如“坐怀不乱”“庄周梦蝶”“相敬如宾”之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由作者找到并命名的,如“邓析安人”“戎夷叹道”“墨子执鬼”之类。十八个典故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专题性质,分别与哲学、财富、技术和义利等主题相关,每两个典故形成一个专题,共八个典故;下篇构成某种系统性,从自我问题出发,经父子、夫妇、朋友三伦,延展到家国、人禽、人鬼及人与命运,是由近及远的推扩关系,亦有八个典故。

内容推荐

曾海军著的《诸子的生活世界》通过晚周时期的十八个典故,展示诸子的生活世界当中,那充满睿智与高洁、温情与正直、卓越与不朽,同时也不乏机辩与巧饰的真实经历。这里既有历史的叙事,又有文学的意趣,还有哲学的深度。阅读典故,品味思想,丰富人生。

一则典故,就是一个世界。

目录

上篇

 曳尾涂中

 邓析安人

 知鱼之乐

 晏子为齐相

 坐怀不乱

 胸有机心

 墨子论巧

 戎夷叹道

 止楚攻宋

下篇

 庄周梦蝶

 窃负而逃

 相敬如宾

 高山流水

 鲍焦立枯

 君子远庖厨

 墨子执鬼

 鼓盆而歌

 孔子之贤

试读章节

庄子以神龟之喻,只是表征出了“文”与“质”之间两种极端的对峙关系,人怎么可能就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取舍呢?人不但要充满生机地活着,还要活得够体面、活得有尊严,这种体面或尊严,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通过文饰来体现。鱼儿游在水里是自由自在,可人要是不小心掉水里,那就成落汤鸡了,那种斯文扫地或狼狈不堪,不是谁都可以在庄子的教导下,依靠内心的强大来克服的。只有回家换上干净的衣裳,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才可能重拾斯文,唤回一种体面。“文”离不开“质”不消细说,“质”同样离不开“文”。试想一下,即便像毛嫱、西施这样的天下美女,如果让她们口里咬只死老鼠,身上披张刺猬皮,手上还缠条死蛇什么的,不管说成什么样的行为艺术,我们平常人见着那还不得恶心死了。恰当的、有分寸的文饰,不但不会伤害人的质朴,更有助于滋养人的品质,文质之间根本不需要对立着来说。要么是活着的卑污,要么是死后的光鲜,庄子故意制造出这两难选择。他倒是超群绝伦,坦然地选择了前者,却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感到很难堪,似乎不跟着他活在泥水中,就成了舍不得荣华富贵的势利小人。如果我们既拒绝神龟死后的光鲜,亦不接受活在泥水中的挣扎,就没有其他可能性了吗?这是庄子使的障眼法,我们不能上了他的当,只需将这个比方稍微调整一下,变成“要么蓬头垢面地笑,要么富丽堂皇地哭”,就会发现在这之间还有很多种生活的可能性。我们坚决抵制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论调,但并不意味着就活得那么不堪。至少可以讲究穿戴整齐、衣着整洁什么的,一定不会降低人品。肯定还是应该以“文质相称”为追求目标,而不是在“有文无质”与“有质无文”之间做选择。

按理说,庄子作为思想高手,对于要兼顾文质、文质相称什么的,想必也超不出他的视野,可他为何要置之不理,一定要坚持“存质去文”呢?这是由于,庄子压根儿就不信任人的文饰。当我们看到文饰所具有的价值时,庄子完全不以为然。在他的法眼中,我们看到的文饰的“好”,不过是短暂的、靠不住的。我们才说一个略施粉黛,庄子就看到了浓妆艳抹;才说一个穿戴整齐,他就看到了装腔作势。既然任何文饰都阻挡不了陷入文过饰非的反面,庄子的应对之策就是:为了防范这种流弊而彻底弃绝文饰。庄子身处晚周衰世,文弊积重难返,其激烈反对文饰的主张脱不开这一时代背景。但这种釜底抽薪的手法是有问题的,不但没有给“文”留下任何机会,还更加伤害到了“质”。庄子是高人,即便活在泥水中挣扎,也能保持内心的高洁。要是换了普通的百姓,也能指望仅仅依靠强大的内心就能守住质朴之性?也许对于庄子而言,由于出现了衣冠禽兽,就干脆弃绝衣冠。但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要是连衣冠都没了,就很可能禽兽不如。虽说文饰极易陷人流弊,但更主要还是成就了“质”的积极作用。文质之间相互不可缺失,正是“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的关系。虽说恰当把握文质之间的分寸是件高难度的事,尤其两者之间“文质彬彬”的状态,更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但成就人之为人的历程,注定得在这两者之间来把握,弃绝任何一方,都背离了成人之义。

P9-12

序言

读者眼前的这本《诸子的生活世界》,其实是一本哲学书,叙述的是“诸子百家”时期的哲学思想。与通常的哲学研究著作或哲学史教材不一样,我撰写的这本小册子以典故为题材,行文以趣谈的方式展开,是一本通俗的哲学读物。当然,这算不上很稀奇,典故趣谈的形式也不是没有过。我并不是在依靠通俗来吸引眼球,而恰恰是想提醒读者,这本具有通俗形式的小册子,毕竟是一本哲学书。何况通俗也是因人而异的,不管我如何力求生动活泼,也不能保障所有读者都能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甚至恰恰相反,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依旧追求立场上的一贯性,亦不忌讳价值上的鲜明性,而鲜明的价值立场容易招致现代人的不适。因此,准确说来,这是一本虽通俗却具有鲜明价值立场的哲学书,敬请留意。

在这本小册子中,我选取了晚周诸子时期一共十八个典故,其中既有比较常见的典故,如“坐怀不乱”“庄周梦蝶”“相敬如宾”之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由我找到并命名的,如“邓析安人”“戎夷叹道”“墨子执鬼”之类。典故不一定力求新颖,但解读确保原创;在行文上力求通俗易懂,但一定不在学术的严谨性上打折扣。十八个典故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专题性质,分别与哲学、财富、技术和义利等主题相关,每两个典故形成一个专题,共八个典故;下篇构成某种系统性,从自我问题出发,经父子、夫妇、朋友三伦,延展到家国、人禽、人鬼及人与命运,是由近及远的推扩关系,亦有八个典故。又,上篇的第一个典故与下篇的最后一个典故形成照应,分别作为全书的开头和结尾。十八个典故之间前后衔接,并非随意安排,但每个典故又保持着相互独立,不影响分别阅读。

讲哲学有很多种可能的方式,第一个典故“曳尾涂中”以文质关系为主题,是由于我打算从人文素质这个角度来讲哲学。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高素质的人,但很多人都觉得身边的人素质太低。这就说明。光有提高素质的愿望是不够的。我撰写的典故趣谈着眼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虽不可能立竿见影,却也为有心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借“曳尾涂中”这一典故讲明“有文无质”固然糟糕,而“存质去文”也会很有问题,只有孔子所言“文质彬彬”,才能表达出人文素质的完整意思。第一组典故“邓析安人”和“知鱼之乐”,与“哲学”这一主题相关,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为了讲明哲学上的情与理这一对关系。我们对哲学的印象,通常都是与观念范畴和逻辑推理相关,但实际上,名家的邓析虽然表现出优秀的分析能力,却显得毫无社会责任感,这未必就是哲学的,至少不是好的哲学。而惠施更是极擅长辨名析理,对于庄子所叹知鱼之乐,一定要追问一个“怎么知道”。这诚然可以是哲学的,但庄子的情怀就不够哲学吗?通过对这一组典故的分析是想表明,哲学可以“明理”,亦能“达情”。非哲学专业出身的人一般没接受过专业的哲学理论,但谁还没有过一些生活感受或社会情怀呢?我所期待的是,读者可以带着自身的感受或情怀走进这本典故趣谈,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端正感受或丰富情怀,如此提高人文素质就成为可以期待的了。

典故“晏子为齐相”和“坐怀不乱”作为一组,构成“财富”这一专题。确定这一专题的理由是,如我在文中所言,“所谓修身养性,通俗地讲,就是无论贫贱、富贵都能不萦怀于胸而以平常心待之”,这正是在这个物质繁荣的社会里,特别需要提高的人文素质。前一典故借晏子为人低调的形象,讲明应该如何对待自身所可能遭遇的贫富问题,尤其是要正确理解财富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将财富理解为私有财产,这是非常狭隘的,也注定摆脱不了因贫富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后一典故借柳下惠的诚信品格表明,商业社会的“信用”只是解决了财富积累问题,而树立人品还得靠“诚信”。“信用”重在“用”字上,财富不可谓无用。但被财富之用所蒙蔽,就不可能处理好人与财富的关系。当然,这一典故也可以说是以“诚信”为主题。

技术是现代社会无可逃避的宿命,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反正都是被技术所包围着。“胸有心机”和“墨子论巧”就是有关“技术”的两个典故,前者出自《庄子》,表达出对技术的警惕;后者出自《墨子》,显示出对技术的定位。作为思想家,庄子和墨子的思想旨趣完全是针锋相对的,在对技术的问题上也不例外。庄子推崇技艺的闲适与自在,反对机械的有用性;墨子推崇机巧的生产性,反对巧匠的炫技或耍酷。两人各有所长,庄子追求的是个体在身心上的无碍无待,而墨子关怀的是百姓在生活上的饱食暖衣。他们留给现代人在技术问题上的启示是,技术不能分离身心而沦为欲望上的算计,而必须关怀百姓的福祉。现代社会的技术问题层出不穷,论其要亦不出此二者。如何恰当地把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样能体现我们人文素质的水平。

接下来的一组典故“戎夷叹道”和“止楚攻宋”,与“义利”这一主题相关。义利之辨实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却往往为现代人所轻视。很多人早已失去了区分义与利的意识,这是我们的人文素质难以提高的要害。戎夷的救人举动貌似高尚,实则隐藏着危险;墨子的止战事迹看似伟大,其实包藏着错误。两人的共同问题就在于以利为义,或者更具体地说,就是以公利为义,以私利为不义,这正是现代人所犯的通病。通过对这一组典故的分析,揭示出以利为义的危害性,有助于认清义利之别的重大之处,更能唤醒一定要区分义利的基本意识。可以说,区分义利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

以上九个典故是上篇的专题内容,从下篇开始,各典故之间形成某种系统性。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离不开这种具有系统性的精神资源。下篇从自我问题开始,这符合哲学的典型特征,据说哲学往往就是从“我是谁”以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开始的。“庄周梦蝶”这一典故大概就是在琢磨这类问题,当庄子无法分清是他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他时,“我是谁”的问题就发生了。庄子总是具备非常敏锐的问题意识,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被自我的角色或身份所固化,甚至出现自我迷失和异化,都可以在庄子的问题意识下受到启发。当然,我们不一定要遵循庄子的教导,以最彻底的方式来瓦解自我。依孔子的生命历程,一种真实的自我是可以成就出来的,这就离不开父子、夫妇、朋友这样的人伦关系。

“窃负而逃”的典故是关于父子一伦的,讲的是假设舜为天子时,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作为天子的舜应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针对这一事例的分析,不是要表明如何应对这种极端的情形,而是要揭示父子之情所包含的伟大力量,由此在平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父子一伦的巨大价值。接下来“相敬如宾”的典故是关于夫妇一伦,“高山流水”的典故是关于朋友一伦。前者是基于男女有别的夫妇关系,后者是基于雅趣相投的朋友关系。通过对这两个典故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对夫妇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朋友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从而有助于我们从容应对,体现出越来越高的人文素质。

自人伦关系之后,首先是进入人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通过“鲍焦立枯”的典故是想表明,人与身边的社会或者是自己的国家之间,不能通过划清界限来撇清关系,社会或国家的好坏,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关系的。其后是人与禽兽的关系,通过“君子远庖厨”的典故来表达。现代人高度关注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动物保护主义者表现得特别敏感,但他们的很多观念是有问题的。孟子所表达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可以为恰当处理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再后是人与鬼神的关系,“墨子执鬼”的典故直接与此相关。墨子主张有鬼神而对儒家的立场表示不服,他说儒家不承认鬼神是存在的却又要搞祭祀,根本就不科学。但墨子的鬼神观过于“朴素”,对于人与鬼神的关系,还是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更具有思想价值。

最后是人与命运的关系。鬼神或许尚有形迹,命运只是冥冥中的力量,人在天地之间的关系推及至此而止。庄子在“鼓盆而歌”的典故中说,生死之间的更替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搞得哭哭啼啼的,就是不通“命”的表现,这就涉及对“命”的理解。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还只是“命”的一个方面。儒家区分“性”与“命”,人与命运的关系应该置于“性命”或“生命”中来理解。懂得了儒家所阐发的“性”或“生”,也就真正懂得了“命”。这对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岂日小补之哉”,其助益非同小可!  最后一个典故“孔子之贤”,与第一个“曳尾涂中”形成照应,庄子提出的问题意识,必归于孔子之圣域。庄子身处周衰文弊之世,必须反动于“有文无质”的危局,而以“存质去文”的方式救治之。庄子的这种极端手法显然不合适。孔子之贤其实是以现身说法表明,“文质彬彬”是真实可追求的生命历程。这使得我们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获得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不在彼岸,不在来世,就在此生此世,以全副的身心投身于其中。

这是一本哲学书,是一本具有鲜明价值立场的哲学小册子,其实也就是一本儒家伦理普及读物。我通过分析晚周时期的十八个典故,展示诸子的生活世界当中,那充满睿智与高洁、温情与正直、卓越与不朽,同时也不乏机辨与巧饰的真实经历。但这种分析与展示不是为了给读者增添情趣或丰富掌故,而是始终统摄在一贯而系统的儒家立场上。我并不指望能获得所有读者的认同,但求可以更多地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则不枉为这种通俗性所付出的心力与辛劳。

川大儒门中的罗慧琳为这本小册子精心配图,极大地增添了阅读体验上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她出身建筑设计,却钟情于儒家学问,能找到这样一位既有心阅读和体会,又擅长于构图绘画的同道者来共同合作,实是一大幸事。儒家哲学研究方向的张洁同学为本书所引用的文献做了细心的校对,在此对她付出的辛劳深表感谢!

曾海军

2017年5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