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前沿心理学研究成果,“嗜血法医”枕边书,发现负面情绪的正向力量,从异类身上学习完美人生的关键!
凯文·达顿著的《异类的天赋(天才疯子和内向人格的成功密码)》内含这些即将颠覆你三观的研究真相: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更有魅力,不合群的人反而容易被人崇拜。
抑郁有助于思考,情绪低落时的记忆力比平时要好四倍。下雨天让人更专注。
负面情绪不可怕,如果得到正向发挥,会使工作效率提升数倍!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表明,有人格缺陷的人反而容易感到快乐。对他们来说,世界没有乌云,只有金边。从异常的他们身上学到的闪光点,能让你的世界从此也不再有乌云。
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从大胆而严谨的心理实验出发,探寻疯子与天才之间的秘密关系。为了获取准确的一手信息,他甚至亲自造访精神病院,不惜将自己伪装成精神病患者,接近真正的病人。他在《异类的天赋(天才疯子和内向人格的成功密码)》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致命与救命、冲突与秩序、善与恶等两极之间,存在一座连通的桥梁,普通人只要稍加尝试“异类”的思考方式,就能让负面情绪得到正向发挥,很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作者分析了阿姆斯特朗和詹姆斯·邦德等人的性格特征,告诉读者人格缺陷不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例如不善言辞、缺乏亲和力、容易冲动,实际上对应着沉稳、独立与极强的行动力。人们尊敬的“苹果之父”乔布斯、天才画家凡·高等都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们意志坚定、处变不惊,一旦有机会,便能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迷人而强大的角色。
黑暗中的掠食者
200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里德·梅洛伊(Reid Meloy)做了一个实验,进一步对红手帕问题进行研究。我们都知道,精神病态者的所作所为让人毛骨悚然。在临床实践和新闻报道中,接触过这些冷酷无情的社会猎手的人,一提起他们就发自肺腑地说他们“神秘兮兮”“令人汗毛倒竖”“让人毛骨悚然”。这些评价能够真实反映精神病态者的情况吗?我们的直觉经得起推敲吗?我们能像精神病态者识别出我们一样迅速识别出他们吗?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梅洛伊询问了450名刑事司法和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想了解当他们检查精神病态者时,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觉。这些精神病态者都是暴力犯罪分子,其“混音台”上的所有旋钮都调到了最大。结果毫无悬念。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说他们有过类似的感觉,女性被调查者的相似程度高于男性(分别为84%和71%),硕士和学士学位的临床医生高于博士和非专业执法人员(分别为84%、78%和61%)。这些感觉包括“感觉我要被当成午餐吃掉”“恶心……厌恶……难以接受”和“太邪恶了”。
那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了找到答案,梅洛伊追溯到了暗黑、混沌的史前时代,考察了精神病态的起源,相关理论我们稍后将进行探讨。这涉及病原学说的庞杂问题,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看它:是从临床角度看,把它当作一种人格障碍,还是从博弈论角度看,把它当成情理之中的生存策略,一种早期原始环境中的重要生存优势?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临床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肯特·贝利(Kent Bailev)赞同后一种说法,他还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博弈是精神病态最初的发展病因。
贝利说:“在原始社会,在跟踪和捕杀大型动物时,人必然会与动物展开激烈残暴的厮杀。”所以人类通常另外组织一支彪悍的“战鹰”分遣队,专门负责跟踪和捕杀动物,同时他们还可作为击退其他部落分遣队袭击的主力。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进化到现代社会后会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呢?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也支持贝利的说法。邓巴回溯到公元9世纪至12世纪的古北欧人时代,用了“狂武士”(berserkers,又译作“巴萨卡”)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据传说、诗歌和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到11世纪,生活在部落杀戮中的好斗的维京武士在战斗中异常残暴、野蛮。而当他对文献进行进一步研究时,一个更加让人不寒而栗的景象出现了:一个对敌人造成威胁的维京武士精英也会转而对他誓死保护的种群同胞干出同样残暴的事。
梅洛伊认为,人的“精神病雷达”经过长期进化会练就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病态思维,肯特·贝利也认为具有残暴掠夺本性的原始人类具有病态特征。但如果是这样,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角度看,在群体的自然进化过程中,病态特征应该是双方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单方面形成。群体中那些性情更加平和的成员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隐性的神经监督机制,这种机制使得一旦某位成员感知到危险或者威胁,它就会发出信号和危险警示。这样,凭借这种隐形的预警系统,他们可以迅速避开危险。
安杰拉·布克对受攻击的受害者的研究和我本人对红手帕问题的调查证实,这一机制可以准确解释梅洛伊实验中的性别和身份差异问题。就如一个阴险的情绪识别师,精神病态者非常擅长在深奥的“低音阶”中嗅出受害者的弱点。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女性在身体上的脆弱性使得她们在面临危险时会更紧张,从而更快地做出反应。同理,心理素质低的专业人员也是如此。
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设。你越是感觉到威胁,遇到危险的风险就越大,加强安全保护就显得越重要。
当然,在我们祖先生活的混沌时代,冷酷无情的猎人更深谙黑暗捕食之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那些拥有预警能力的猎人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病态者,还有待商榷。要确定这一点,最大的阻碍就是我们尚且不能真正了解精神病态者的内心。
也许你也想到了这一点。在原始时代,收获最丰富和狩猎技术最高超的猎人,并不是最嗜血和最强势的人。相反,他们最冷静,心思最敏锐。他们能够感受猎物的心思,看透猎物的内心,能够准确地预测出猎物构思巧妙的躲避路线和逃跑计划。
要想弄清个中缘由,我们只需观察一下婴儿蹒跚学步即可。直立行走让人具备了流线型的身躯,预示着人能够更高效地移动,也使得我们的祖先摆脱了四肢爬行的局限,能够更长时间地从事捕猎活动。
但是根据人类学的研究,“穷追狩猎”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羚牛和羚羊轻轻松松就可以跑过人类,在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过观察它们奔逃时留下的线索或者猜测它们的心思,来准确地预测出它们要去哪儿,那么你的速度就可以比它们快,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你就可以提高生存概率。
所以如果“捕食者”具有很强的共情心,他们怎么可能是精神病态者呢?如果对于大多数人都赞同的一件事,精神病态者无动于衷,严重缺乏对他人的理解,那么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对此认知神经科学也许能够提供一点帮助,只是还需要借助一点伦理学知识。(P11-13)
我父亲是一个精神病态者。回想过去,说他精神有问题似乎有点不合情理,但确实是这样。他极有魅力,无所畏惧,冷酷坚毅,但绝对没有暴力倾向,并且外表看起来还和变态食人魔杰弗里·达默一样冷静、正常。当然他从来没有杀过人,不过他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杀伤力。
幸亏基因不能决定一切,不是吗?
父亲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本领,他常常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让自己如愿以偿。有人说他看上去就像喜剧《只有傻瓜和马》里的二道贩子“德尔小子”。确实如此,他们不仅模样长得像,行为举止像,而且连职业都像——我父亲也是生意人。
《只有傻瓜和马》里的情节也常常在我家上演。
记得有一次,我帮父亲在伦敦东区的衬裙巷市场卖一批日记本。当时我才10岁,那天还要上课。更糟糕的是,这批日记本印错了,里面只有11个月,就像收藏家们说的“错版”。
“爸爸,这种东西是卖不掉的,”我抗议说,“连一月份都没印。”
“我知道,”他说,“我就是因为这个才忘了你的生日的。”
“老乡们,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只有11个月的日记本……买一本日记,明年你就可以免费多过一个月啦……买一送一的机会不要错过!”
结果我们的日记本大卖特卖。
我一直觉得父亲的个性非常适合现代社会。我从来没有见过他惊慌失措或焦躁不安,也没有见过他为任何事焦头烂额。有好几次要是换成别人早就发火了,但是他却没有。
“有人说恐惧是人类为了躲避肉食动物而发展形成的生存机制,”有一次父亲跟我说,“但是你会看见大象堡路口徘徊着很多老虎吗,不会吧,儿子?”
他说得没错,我确实从来没有看见什么老虎,可能周围有些蛇吧,但是谁都知道父亲所说的“老虎”是什么东西。
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把父亲的珠玑妙语看作他摆摊时用来招徕顾客的打趣话——他今天说,明天就忘在脑后了,就像他倒卖的那些破烂玩意一样令人发笑。不过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发现这油滑的老头子说的话,个中隐藏着深刻的生物学真理。实际上,他神奇而又异常准确地预言了现代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类的确为了抵御肉食动物的威胁产生了一种生存机制。例如,杏仁核是大脑的一个重要部位,是情绪中心,杏仁核受损的猴子会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比如它们会毫不恐惧地抓起一条眼镜蛇。
几百万年过去了,现在的世界,野生动物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但是我们的恐惧机制却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常常做出一些不合逻辑的、非理性的决定。比如神经紧张的司机会一直踩着刹车以应对并不一定会出现的危险。 “今天已经不像更新世那么危险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兼心理学教授乔治·列文斯坦说,“但从病理学角度来说,人类是风险规避型动物,而目前人类的很多情感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我更赞成我父亲的说法。现代人是风险规避型的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事实上,即使是我们这些长期饱受焦虑之苦、真真正正的风险规避型的人,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过得好好的。进化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因为对威胁的过度警惕才在抵御肉食动物的过程中幸免于难。从这个角度来说,毋庸置疑,焦虑成了巨大的优势,增强了人类的适应性。你对树丛中的轻微响动越敏感,你就越有可能让自己、家人和其他成员生存下来。即便是在今天,有焦虑症的人面对威胁时也比我们一般人具有更高的警觉性:电脑屏幕上,在一群正常的或高兴的脸当中快速闪过一张生气的、愤怒的脸,那些患有焦虑症的人会比我们正常人更快发现。所以如果你对晚上一个人居住感到害怕或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漫步感到担忧的话,不用担心,这并不是能力的倒退。保持担忧有时候是好事。
精神障碍虽然会给患者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但它有时候也会带来很多非同寻常的好处,当然这种说法算不得新奇。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2400多年前就说过:“伟大的天才总有点癫狂。”在多数人的意识中,“天才”和“癫狂”之间有着某种关联。这要感谢高票房电影《雨人》和《美丽心灵》,这两部电影都讲到了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神经病学家兼精神病医生奥利弗·萨克斯在他的著作《错把妻子当帽子》中讲到了与“双胞胎”的奇特邂逅。约翰和迈克尔是重度孤独症患者,26岁,他们住在同一家疗养院。当看到一盒火柴散落到地上时,两人同时叫了出来:“111。”然后萨克斯收起火柴,数了起来……
……
下面我们会详细讲解这些特性,学习如何将它们与我们自身的心理技巧结合在一起,进而让我们的生活得到较大改观。当然,无论如何,我在这里都绝对无意美化精神病态者的行为,因为这样无异于是在为恶毒的阴谋,即人格毒瘤歌功颂德。但确有证据显示,有一点精神病,就像阳光把皮肤晒出棕褐色,对人生会有出人意料的好处。
对此我有一些一手证据。多年以后,我的父亲从生意场上退下来,后来得了帕金森病去世了。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从一个能够在十秒钟内打包好行李的人,变成了一个即使有人搀扶也无法站立的人。
毫无疑问,他最风光的时候还是在他过世之后。至少,我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察觉到这一点的。办完葬礼后不久的一个晚上,我查看他的遗物时,偶然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些手写的笔记。这些笔记是几位看护写的,她们在那几个月里负责照顾父亲。 我一页页读下去,渐渐开始明白,父亲在世的最后几个月是多么乏味单调,最后在市场上摆摊谋生的那段时间也一定索然无味。即便这样,他也一点没让我看出他所承受的压力。该死的帕金森病让他的胳膊和双腿丧失了行动能力,这本来应是最令他痛苦的,但却无法与他精神上的痛苦相提并论。
他在医院里的真实状况写得非常明白:
“七点三十分让达顿先生起床。”
“给达顿先生刮胡子。”
“给达顿先生做一个黄瓜三明治。”
“给达顿先生倒杯茶。”
诸如此类的记录不断重复,很快我就厌倦起来。就这样,我开始随意地翻页,忽然某些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一页字迹密密麻麻,中间潦草地写着:“达顿先生将轮椅推下走廊。”几页之后,写着:“达顿先生在阳台上表演起了脱衣舞。”
我开始明白当初在街头打折促销的那段话背后隐藏的含义:一个灵魂备受压抑的男人,他的大脑回路和大脑细胞的突触被绝望、无情地压制着,但是在紧要关头,他会以难以抑制的疯癫行为继续战斗下去。
轮椅和脱衣舞日复一日地与刮胡子、黄瓜三明治和茶做着斗争。
一本充满趣味,从富有启发性的正反双重角度,来解读精神病患者人格特征的佳作。
——《华尔街日报》
《异类的天赋》是本令人神魂颠倒的好书,强烈推荐。达顿博士的书不仅有助于我思考“嗜血法医”这个角色,而且能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时而冷静、时而疯狂的成功人士的秘密。我爱不释手。
——迈克尔·霍尔 (美剧《嗜血法医》主角德克斯特的扮演者)
极具说服力的研究……这本书值得赞赏的特点在于,在心理学的这个易引发争议的研究领域里,达顿拒绝套用那些简单的解答。
——《观察家报》
本书以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精神病患者作为例子,使读者欲罢不能。
——《今日心理学》
达顿摇动纺锤,将那些原本干巴巴的心理研究数据织成了相当有趣的文本。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一本充满趣味又让人精神战栗的书。
——《石板》杂志
这本书的出现令人惊喜!它引人入胜,且极具洞见。作者一一解读这些迷人、冷酷、无畏的疯狂天才,他们富有魅力,也令人毛骨悚然。达顿行文轻快,全书可读性很强,夹杂许多知识“干货”和趣味故事。他关心的是人格病态的整体谱系,以及为何拥有这些特质,就会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菲利普·普尔曼 (《黑质三部曲》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