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的这本《左传选译(珍藏版)》所选篇目大多是历史大事的记述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基本反映了《左传》的概貌和写作特色,注释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著作,择善而从,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
| 书名 | 左传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的这本《左传选译(珍藏版)》所选篇目大多是历史大事的记述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基本反映了《左传》的概貌和写作特色,注释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著作,择善而从,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 内容推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记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的历史散文巨著。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重要史实。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的这本《左传选译(珍藏版)》选译了其中的《齐桓公伐楚》、《鲁展喜犒齐师》、《吕相绝秦》、《烛之武退秦师》等三十三篇。 目录 前言 一、郑伯克段于鄢 二、卫石碚大义灭亲 三、齐连称、管至父之乱 四、曹刿论战 五、齐桓公伐楚 六、宫之奇谏假道 七、晋骊姬之乱 八、秦晋韩之战 九、晋公子重耳之亡 十、鲁展喜犒齐师 十一、晋楚城濮之战 十二、烛之武退秦师 十三、晋秦觳之战 十四、晋灵公不君 十五、宋及楚平 十六、齐晋搴之战 十七、楚归晋知蕾 十八、吕相绝秦 十九、晋楚鄢陵之战 二十、晋祁奚举贤 二十一、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二十二、伯州犁问囚 二十三、蔡声子论晋用楚材 二十四、吴季札观乐 二十五、郑子产为政 二十六、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 二十七、伍员奔吴 二十八、晏婴论“和”与“同” 二十九、鲮设诸刺吴王僚 三十、申包胥如秦乞师 三十一、齐鲁夹谷之会 三十二、伍员谏许越平 三十三、楚白公之乱 试读章节 【翻译】 郑国的子皮把政务交给子产。子产推辞说:“国家小而又受到大国的逼迫,世族强大而恃宠的人又多,不可能治理啊!”子皮说:“我领着这些人来服从您,谁敢冒犯您呢?您好好治理国家吧。国不在小,小国能够事奉好大国,国家也就可以从容发展了。” 子产执政了,有事委托伯石去办,就送给他一个封邑。子太叔说:“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国家,为什么单要送给他封邑?”子产说:“一个人没有欲望的确很难。让大家都能得到他想要的,好去从事自己的工作,而要求他们把事情办成功。这不是我有成绩,难道是别人的成绩吗?为什么舍不得封邑,这个封邑会跑到哪里去呢?”子太叔说:“怎样对待四方邻国的责难呢?”子产说:“这样做并非违反大家的愿望,而是顺应了大家的心愿,四方邻国有什么可责怪的?《郑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若要安定国家,必先安抚大族。’我姑且先把大族安抚好,再等待他们的归向。”事后,伯石感到害怕而归还了封邑,子产最终还是给了他。伯有死了之后,派太史任命伯石为卿。伯石推辞了。太史回去后,伯石又请求任命自己。再一次任命他,伯石又推辞。像这样经过三次,才接过策书进宫拜谢。子产因此厌恶伯石的为人,怕他作乱,就安排他在仅次于自己的位置上。 子产使城镇和乡村各有一定的规章,上级和下级各有不同的服制,田亩各有边界和沟渠,房屋住宅各有编排,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就听从和亲近他们;骄横自大的,就惩办撤职。 丰卷准备举行家祭,请求准许打一次猎。子产不批准,说:“只有国君才能用新猎的野兽来祭祀,臣子们祭品大体齐备就可以了。”丰卷气极了,回去召集家兵,准备攻打子产。子产要逃往晋国,子皮拦住了他,而赶走了丰卷。丰卷逃到晋国。子产请求郑君不要没收丰卷的田地和房屋,过了三年又让他回到郑国来,把田地房屋连同这三年的收入都还给了他。 子产执政满一年,大家编成歌来念诵:“拿了我的衣帽藏起来,拿了我的田地重安排,谁要杀子产,我们帮他干起来。”等到满了三年,大家又念诵说:“我有子弟,子产教育;我有田地,子产增殖。子产死了,谁来接替?” 鲁僖公去世的那一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因为鲁国丧事的缘故,没有接见他们。子产就派人全部拆毁宾馆的围墙而把车马安顿在里面。士文伯来责备他说:“我们国家因为政务和法制都没有搞好,盗贼随处都是,不知道对屈尊访问我们国君的诸侯属官们怎么办,所以派了官员修缮外宾们住的馆舍,馆门做得高高的,围墙修得厚厚的,让外国来使不感到担心。现在您把围墙拆了,即使你的随员们能够加以防范,对别国的宾客又怎么办呢?因为我们国家是盟主,所以修盖了围墙,用来接待宾客。如果把围墙全都拆了,怎样来应付使节们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请问你们拆墙的用意。”子产回答说:“由于敝国国土狭小,夹在大国的中间,大国责成我们交纳贡品又没有定时,所以我们不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只好尽量搜索敝国要交纳的财物,以便随时前来朝见。正遇上您没有空闲,没能见着,又没能得到指示,不知道召见的时间。我们不敢奉献贡品,又不能让它露天存放。如果奉献了,那就是国君府库中的财物了,要是不经过正式进献并当庭陈列,是不敢奉献的。要是让这些礼品露天存放,又害怕时干时湿而腐朽生虫,加重了敝国的罪过。我听说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又矮又小,也没有门阙、高台和亭榭,却把招待诸侯的宾馆建得又高又大,宾馆就像今天晋君住的宫室;仓库和马房也给予修缮,司空按时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时粉刷馆舍,诸侯们作为宾客来到,甸人设置照庭火炬,仆人巡视宾馆宅院,车辆马匹有安顿的场所,宾客的仆从有代劳的人员,管理车辆的官员给车轴上油,打扫房屋的、饲养牛羊的、看管马匹的,都各自照看自己分内的事情,各部官员也都陈列自己待客的礼物;国君随时接见来宾,因而没有被耽误的事;跟宾客同忧同乐,发生事故随即巡查,教给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接济他们所缺乏的物品。宾客来到这里好像回到了家,哪里还会有灾患啊;不怕抢劫偷盗,也不愁燥热潮湿。现在晋国的铜鞭离宫接连好几里,来访的诸侯却安置在奴仆住的房子里,大门放不进车子,车子又不能翻墙而进去;盗贼公开活动,天然灾害又无法防范,宾客进见没有确切的日期,召见的命令也不知何时下达。如果还不拆毁围墙,那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而加重我们的罪过了。冒昧地请问您,对我们将有什么指教?虽然贵君遇上鲁国的丧事,但这也是敝国的忧戚啊。要是获准我们奉献礼品,我们会修好围墙再离开,这是贵君的恩德,我们敢害怕辛苦吗?”文伯回去报告。赵文子说:“的确如此。我们实在是不修德行,用奴仆住的宅院来接待诸侯,这是我们的过失啊!”于是就派士文伯去道歉。 晋平公会见了郑简公,对他更加礼敬,隆重地为他设宴并且加赠了礼品再让他回国。晋国于是修建了接待诸侯的宾馆。叔向说:“辞令不能废止就是像这样的啊!子产擅长辞令,诸侯也靠他得了好处,怎么能不讲辞令呢?《诗》上说:‘言辞和谐,百姓融洽;言辞喜庆,百姓安宁。’子产大概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 子产从事政务,选择贤能的人才并加以任用。冯简子能够决断大事;子太叔仪容漂亮而且学识丰富;公孙挥能了解四方诸侯的举动,而且清楚各国大夫的家族姓氏、位次职别、身份贵贱、才能高低,还擅长辞令;裨谌善于谋划,在野谋划就能得到正确的判断,在城里谋划就不行。郑国将要有外交事务,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各国的行动情况,并且让他多草拟一些外交辞令;然后跟裨谌坐上车子到野外去,让他考虑可行或不可行;再告诉冯简子让他去决断;事情确定了,就交给子太叔让他执行,去跟宾客应酬对答。因此很少有把事情办坏的情况发生。 P213-216 序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记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巨著。《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用鲁国十二位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世次,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总计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重要史实。从汉代起,《左传》就被列为儒家经典。到了唐太和(827-835)年间,唐文宗下令把《左传》跟《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一起镌刻上石,立于太学,称为《十二经》。到了宋代,又加列《孟子》,合称《十三经》。因此,《左传》一直是古代士人必须熟读的书,它对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史学和语言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直到今天,它对研读中国古代历史和先秦语言文学的人来说,还是一部必读的著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人认为它是一部解说和阐述《春秋》的著作,改称为《春秋左氏传》。《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墨子·明鬼》就记载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孟子·离娄下》也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这说明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史。当时的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所以就从“春夏秋冬”四季之中,摘取“春秋”这两个字,作为国史的通称。到了战国末年,各国的《春秋》都先后失传了,只有一部《鲁春秋》传了下来,《春秋》就成了《鲁春秋》的专名,儒家尊它为《春秋经》。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经》一共有三种本子。一种是《左传》的讲解本,叫《左氏经》,它最初是用秦以前的文字写的,又称古文经;另外两种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的讲解本,叫《公羊经》和《谷梁经》,它们是到了西汉初年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又称今文经。三种经文大体相同,而其中也有些差异。比较重要的差异是《公羊经》和《谷梁经》都只记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止,而《左氏经》却记到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夏四月己丑,孔丘卒”止。另外,《公羊经》和《谷梁经》都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生”,《左氏经》里却没有这一条。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虽然用鲁国的纪年,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春秋》全书记载日食共三十六次,其中除了两次可能是错简或误记的以外,其余三十四次都跟现代天文学的测算吻合,这是古人不可能伪造的。另外,后代出土的青铜器皿和其他历史文物,也多能跟《春秋》的记载互相印证。这说明《春秋》是一部可信的史书。 《春秋》的作者,战国和两汉的人都认为是鲁国的孔丘。《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作《春秋》,笔(记载)则笔,削(删除)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但近代的学者大多认为《春秋》不过是鲁国历代史官递修而成的鲁国国史。因为修史本是太史的职责,也只有历代史官才有可能掌握这样丰富的原始资料并加以记录;从《春秋》二百四十余年的“书法”(记事原则)和文风来看,前后颇有不同;详细记载孔子平生言行的《论语》,也没有一个字提到《春秋》。大约是在鲁哀公之世,礼崩乐坏,史官和乐师流散四方,官府的典籍也随之散亡出去,学术下移,孔子因而有机会把《鲁春秋》作为教本传授弟子。孔门弟子为了纪念孔丘,才在《春秋经》里记上孔子生年(见《公羊经》和《谷梁经》)和卒年(见《左氏经》)。 《左传》和《春秋》本来是另本单行的著作。到了西晋,杜预(222-284)才把《左传》按年分开插编在《春秋》的每年之后,并且参汇前人的训释作了注,称为《春秋经传集解》,这是《左传》的注释本流传下来最早的一种。到了唐代,孔颖达(574-648)为杜预的注作疏,再附上陆德明(约550-630)《经典释文》中的《左传音义》,就成了今天我们从《十三经注疏》中看到的《春秋左传正义》。 …… 本书选录了《左传》原文约计三万余字,接近原书字数的五分之一。所选篇目大多是历史大事的记述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希望能约略反映《左传》的概貌和写作特色。作注释时参考了前人和今人的著作,择善而从;由于是普及读物,也为了节省篇幅,掠美之处未能注明。译文尽量做到忠实于原文。但是,先秦的语言与现代汉语距离比较大,倒语多,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也多有省略,文字跳跃性大,修辞习惯与今人也颇有不同,因此有时不可能逐词对译,而必须在译文中增加某些词语或适当改变句式,以便使译文更明白流畅一些。每篇之前的提示,不是、也不可能对文章作全面的分析,只是约略举出在内容上或写法上的某些特点,供读者参考。 译注古书是一件烦难而细致的工作,学力不足或工作不细都可能产生错误,希望读者给予指正。译注工作得到了武汉大学古籍所宗福邦同志和张世俊同志的热情帮助,在此特致谢意。 陈世铙 后记 2011年我社出版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134种)”,该丛书是由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持,汇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八所高校古籍所专家学者力量完成的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出版后也得到了读者认可,获得业内好评。 该丛书于2016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名单。为了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从中精选了30种文史经典,重新修订、设计,作为珍藏版呈现给读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凤凰出版社谨向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巨大心血的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 丛书顾问:周林 邓广铭 白寿彝 丛书主编:章培恒 安平秋马樟根 编委(均按姓氏笔画排列):马樟根 平慧善 安平秋 刘烈茂 许嘉璐 李国祥 金开诚 周勋初 宗福邦 段文桂 董治安 倪其心 黄永年 章培恒 曾枣庄(以上为常务编委)王达津 吕绍纲 刘仁清 刘乾先 李运益 杨金鼎 曹亦冰 常绍温 裴汝诚(以上为编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