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孙云晓、刘秀英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划分,从孕期到大学,每年1种,共20种,其中孕期1种、学前6种、小学6种、中学6种、大学1种,旨在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成长经历的一些变化、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针对新生代父母的难点和疑点,解疑释惑,建言献策,为中国新生代父母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导。书中内容以理论和案例交互呈现,既具备理论的高度,又具有实操的温度,兼具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书中作者皆为著名育儿专家,他们在分享多年育儿经验和心得的同时,手把手传授读者育儿知识和技巧,实乃一套不可多得的实操性家教百科。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六年级孩子(新父母教材)》。
《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六年级孩子(新父母教材)》由朱永新、孙云晓、刘秀英主编。讲述了转眼间,您的孩子到了十一二岁的年纪,他读六年级了。这些身体刚刚发育的少年,他们感觉到身体奇妙的变化,他们对生命充满了好奇。身体上刚发育的种种,使他们变得敏感,脆弱,经常处于情绪的疾风骤雨中。他们对人生似懂非懂,却希冀自己像一个大人,用理知的价值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但他们又常常情不自禁,沉溺在少年的心事里,不懂诉说。青春恰如春天枝头的那点新绿,颤颤巍巍,悸动而美好。作为父母,你将怎样呵护这宛如新生的青春期呢?
1.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
孩子上六年级以后,细心的父母会发现,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有的男生会时不时地照一下镜子,心里才觉得踏实。而女生对自己的外表更加挑剔,比如,总觉得自己比以前胖了,会因为买衣服、鞋子这些事情跟妈妈起争执,在购物的时候喜欢挑三拣四,等等。
可以说,谈论自己和周围人的外在形象,成为六年级学生之间一个重要的交流话题。
父母要关注孩子对外貌的看法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是美丽的
曾经有人在公共场所放置了一面镜子,想看看路过的人有什么反应。结果发现,大部分人在走过镜子的时候都会偷偷地从镜子里瞄一瞄自己的形象。还有些人会停下来,在镜子前整理一下自己的仪表,然后再看看四周有没有人注意自己。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在意自己的形象,都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是美丽的得体的。所以,对于孩子突然开始爱“臭美”,父母应该理解。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观看影视、文学作品,让孩子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美,同时通过这些方法,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对外在形象的自我评价。
劝导孩子不要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缺陷
有时,孩子会盯着自己的小缺陷不放,比如下巴不够尖、脸庞太大了之类的。这是孩子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不足,往往会觉得越看越难看。其实问题远没有孩子想象的那么严重。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改变想法就能改变情绪。
不要当着外人的面谈论孩子的外表
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喜欢在别人面前夸孩子:“瞧,我儿子帅吧?”“这是我女儿,多漂亮,成绩又好……”对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来讲,这样的表扬会让他们感到很不自然,而且有的孩子并不希望父母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这种骄傲的样子。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在外人面前显得过于谦逊,总会不自觉地贬低自己的孩子。比如,遇到熟人夸奖孩子“你女儿个子真高啊,长得挺漂亮的”,可是妈妈并没有顺着别人的话说,而是应付道“傻大个,有啥好”,或是“漂亮什么呀,塌鼻梁”。父母不要小看这些无意识的对话,有些话很可能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让孩子在将来的人生里都为个子高而感到难过,为塌鼻梁而自卑呢!
总之,父母不要评价孩子的外表,而是要教孩子从小认可自己的长相。“你要是眼睛再大点儿就好了”或者“你的鼻梁不够高”之类的话,父母要尽量避免说。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每个人都是双眼皮、高鼻梁,就没有个性了。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是独特的,他的一切都是组成他个性的一部分,不可替代。
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身姿 健康挺拔的身姿是外在美的一部分。有个12岁的男孩站姿不太好,两个肩膀显得一边高一边低。有一天,他在换衣服的时候,妈妈发现他的脊柱好像有点儿弯,于是带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孩子有脊柱侧弯的状况,及时进行了手术矫正。手术后,孩子看上去长高了,人也显得挺拔了许多。
脊柱侧弯经常发生在10—14岁的青少年当中。在这里,我们为父母提供了早期自查脊柱侧弯的方法:让孩子脱去上衣,足跟立正,双手并拢置于两膝间,慢慢向前弯腰至90度,观察其腰两旁、胸两旁是否一样平坦。如果发现两侧高低不一致,则可能存在脊柱侧弯的情况,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另外,家族中有脊柱侧弯病人的,更应定期为孩子做上述检查。
让孩子自己做主买衣服
六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对选择什么样的衣服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把选择衣服的权力下放给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塑造自己形象的愿望。他们可能会在发型上花费很多功夫,会为了更接近某个偶像的样子而费尽心思。自己买衣服也是他们实现愿望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够学着辨别衣服的材质、款式和价格,用有限的金钱实现对美的追求。P2-5
把幸福还给家庭(代序)
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发展。
在教育中,家庭是成长之源。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职场。其他三个场所随着时间改变,家庭却始终占据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是回到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家庭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让人们快乐、自主地学习,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应该和学校、社区一道,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家庭,是我们这套教材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内涵比较丰富,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算把所有的短补齐了,也只是把所有的孩子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孩子所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方向,能够痴迷—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时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幸福。
如今,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但家庭教育却在父母的焦虑中常常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为了“幸福完整”这一目标,我们的父母应该建设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家庭,自身也应该成为美好的人,从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方法没有价值,相反,只有好的方法才能让好的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我们邀请了知名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新父母系列教材。这是国内第一套从孕期开始直到孩子成为大学生的父母系列读本,希望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父母提供蕴藏正确理念的有效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不嫌多。父母如何爱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如何才能更好地爱?我们以“智慧爱”的理念,探索着充满智慧的、恰到好处的爱的方法,对此还在不断研究之中,这套书也会不断修订。希望广大父母读者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让我们一起完善这套书,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世界,都能爱得刚刚好。
朱永新
2017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这样爱你刚刚好》是自孕期开始至大学阶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全套共20册,0—20岁每个年龄段一本。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基于向不同年龄孩子的父母提供精准专业服务的需要。与常见的家庭教育图书相比,它不是某一位作者的个人体会和心得,而是40余位国内家庭教育专家集体研究和讨论的结晶,具备完整、科学的体系,代表了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主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最先提出了编写如此庞大规模的新父母教材的设想,并且担任了第一主编。我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一起,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刘秀英编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燕教授三位分主编,讨论并确立了本套教材的编写框架。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有多种多样的教材或读本,但水平参差不齐,而决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编写思想与专业水准。因此,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一起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来完成这一重大而具有创新意义的任务。具体分工如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承担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承担小学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承担中学教育及大学阶段的编写任务。
小学教育阶段的作者是:一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副编审张纯颖;二年级,刘秀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卫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编辑孟娜及副编审张纯颖;三年级,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钟晓琳;四年级,孟娜;五年级,刘秀英;六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弓立新。
我与刘秀英、孙宏艳和李燕三位分主编担任了审读与修改任务,在我突患眼疾的情况下,蓝玫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博士承担了部分书稿的审读任务。第一主编朱永新教授亲自审读了每一册书稿,并提出了细致的意见,承担了终审的责任。
湖南教育出版社在黄步高社长的坚强领导下,不仅以强大的编辑团队完成了出版任务,而且创办了每年一度的家庭教育文化节,为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展现了优秀出版社的远见、气魄和水准。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事业45年的研究者,我撰写和主编过许多著作,却很少有过编写新父母教材这样细致而艰巨的体验:从研讨到方案,从创意到框架,从思想到案例,从目录到样章,等等。尽管如此,这套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我也深知,一套教材的使命,编写与出版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要依靠读者完成。或者说,只有当读者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了,才是一套教材的真正成功,也是对作者和编者的最高奖赏。
我们诚恳希望广泛听取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我们对您深怀敬意和期待!
孙云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