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需要持证上岗的社会,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开车要有机动车驾驶证,当老师也耍考取教师资格证……
但是,有一种“职业”,从业人员最多,却一直处于“无证上岗”的状态,那便是“父母”,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岗前培训。
大多数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或凭以往的经验,或道听途说,或抱着号称“育儿宝典”的图书按图索骥,基本都没有经历过科学、系统的学习。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你是否会常常感到茫然与无助昵?
身为父母,除了用爱陪伴孩子。你还需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本书为朱永新、孙云晓、刘秀英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四年级孩子(新父母教材)》。
带着青涩的童稚感,四年级孩子逐渐出现个性和能力的明显差异。他们会在一道难题面前“死磕”,会为集体和他人投入时间和精力;他们还学会了向成人“讨要说法”,不再处处言听计从。面对学习任务日益加重,身心发育渐趋成熟,人际交往逐步深入,孩子的成长心事您可曾体察,又将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平稳发展?
请看这本由朱永新、孙云晓、刘秀英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四年级孩子(新父母教材)》。
小桃和父母每年春节都会回老家过年。有一天,小桃跟小舅妈一起看电视。小舅妈为了跟小桃有话题,主动提出看动画频道,她记得去年小桃回来的时候说她最喜欢看××动画片。但小桃说:“您看××电视剧了吗?可好看了!”小舅妈知道小桃说的是一部正在热播的武侠玄幻剧,她问小桃:“这剧里有那么多人物,关系也很复杂,你看得明白吗?”小桃说她明白,并且立刻滔滔不绝地跟小舅妈分享:她觉得A特别帅,就是因为他才看的这部剧;B是A的对手,将来肯定会挑起这两个门派的战争……小舅妈觉得这一年不见,小桃明白了好多事啊,去年她还是个只盯着动画频道不动的三年级小孩,今年就能跟自己像大人一样地谈论电视剧了。
孩子的观察水平有较大提高
您如果仔细回想,会发现四年级的孩子在看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的时候,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看,而是集中到某一个他感兴趣的目标上,并且以此为基点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联想。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助理教授大卫·舒尔茨(Davidsehultz)在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时谈到一个研究成果:当问到“如果你有第三只眼睛,你会把它放在什么部位”时,9岁的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选择了额头或者眼周附近的区域范围,这说明他们在观察事物时会考虑事物理想的样子是什么,以及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即他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观察,并且思考事情的发展趋势。
在案例中,小桃身上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她之所以能够看懂那部电视剧,是她把观察目标集中在了她喜欢的角色A上。尽管角色A并不是剧中的主角,但她以此为起点观察了与A相关的其他人物关系。四牵级孩子的观察能力有了较大进步,以前他们只是在看画面,现在他们会“看内容”了。
对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随着孩子长大,有的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当孩子更加关注现实时,他们的想象力是否就随之减退?儿童的天真就此消失了?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稳定上升,到四年级时达到较高水平。也就是说,孩子依据事实进行想象和联想后,其思考的质量迈上了新的台阶,想象的根基更加牢固,能够理解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所以小舅妈认为四年级的小桃和三年级的小桃相比更像大人了,实际指的是小桃在思考过程中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进步,通过思考对抽象的因果联系有了自己的判断。她能够理清较为复杂的电视剧中人物的关系,并且能以此预测帮派之间的争斗,跟低年级时只能理解相对简单、表面化的事物联系相比,理解能力有了提高。
让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常记录
孩子进入四年级后,无论是学习任务还是人际交往,都对其认知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帮助孩子多角度观察事物
带着思考观察不是对孩子提出刻意的思考要求,而是培养孩子形成提问和解答的意识。
比如当碰到某种不认识的昆虫或植物时,您可以提醒孩子:“这有一种我从来没见过的花,快来看看!”当孩子和您一起观察的时候,您可以将观察的顺序或方法在提问中告诉孩子:“我觉得这跟咱家养的那盆花不同啊。你看,虽然花型看起来差不多,但是这个花的花萼形状跟咱家那个不一样;最重要的区别是这个花的叶子是有锯齿的,咱家那个没有……”这就是根据植物的构造进行观察的方法。
P2-4
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发展。
在教育中,家庭是成长之源。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职场。其他三个场所随着时间改变,家庭却始终占据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是回到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家庭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让人们快乐、自主地学习,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应该和学校、社区一道,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家庭,是我们这套教材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内涵比较丰富,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算把所有的短补齐了,也只是把所有的孩子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孩子所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方向,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时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幸福。
如今,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但家庭教育却在父母的焦虑中常常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为了“幸福完整”这一目标,我们的父母应该建设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家庭,自身也应该成为美好的人,从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方法没有价值,相反,只有好的方法才能让好的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我们邀请了知名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新父母系列教材。这是国内第一套从孕期开始直到孩子成为大学生的父母系列读本,希望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父母提供蕴藏正确理念的有效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不嫌多。父母如何爱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如何才能更好地爱?我们以“智慧爱”的理念,探索着充满智慧的、恰到好处的爱的方法,对此还在不断研究之中,这套书也会不断修订。希望广大父母读者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让我们一起完善这套书,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世界,都能爱得刚刚好。
朱永新
2017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这样爱你刚刚好》是自孕期开始至大学阶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全套共20册,0-20岁每个年龄段一本。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基于向不同年龄孩子的父母提供精准专业服务的需要。与常见的家庭教育图书相比,它不是某一位作者的个人体会和心得,而是40余位国内家庭教育专家集体研究和讨论的结晶,具备完整、科学的体系,代表了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主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最先提出了编写如此庞大规模的新父母教材的设想,并且担任了第一主编。我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一起,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刘秀英编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燕教授三位分主编,讨论并确立了本套教材的编写框架。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有多种多样的教材或读本,但水平参差不齐,而决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编写思想与专业水准。因此,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一起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来完成这一重大而具有创新意义的任务。具体分工如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承担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承担小学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承担中学教育及大学阶段的编写任务。
小学教育阶段的作者是:一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副编审张纯颖;二年级,刘秀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卫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编辑孟娜及副编审张纯颖;三年级,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钟晓琳;四年级,孟娜;五年级,刘秀英;六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弓立新。
我与刘秀英、孙宏艳和李燕三位分主编担任了审读与修改任务,在我突患眼疾的情况下,蓝玫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博士承担了部分书稿的审读任务。第一主编朱永新教授亲自审读了每一册书稿,并提出了细致的意见,承担了终审的责任。
湖南教育出版社在黄步高社长的坚强领导下,不仅以强大的编辑团队完成了出版任务,而且创办了每年一度的家庭教育文化节,为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展现了优秀出版社的远见、气魄和水准。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事业45年的研究者,我撰写和主编过许多著作,却很少有过编写新父母教材这样细致而艰巨的体验:从研讨到方案,从创意到框架,从思想到案例,从目录到样章,等等。尽管如此,这套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我也深知,一套教材的使命,编写与出版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要依靠读者完成。或者说,只有当读者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了,才是一套教材的真正成功,也是对作者和编者的最高奖赏。
我们诚恳希望广泛听取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我们对您深怀敬意和期待!
孙云晓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