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平安大街/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华宁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平安大街是北京城东西方向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于1999年8月28日正式竣工通车。平安大街东起东四十条桥,西至官园桥,路宽约40米,全长7千米。平安大街是一条寻找北京城数百年文化积淀的历史画廊,是一条历史文化韵味很浓的大街。

作为一条完整的大街,平安大街诞生的历史并不算长。1999年贯通后,新生的“平安大街”这个名字迅速为北京人所熟知,也许这与中国人自古崇尚和谐的心理有关。平安大街横跨北京内城的中心地带,跨越元明清三代古都变迁,是北京800年来城市发展的鲜活见证。

华宁编著的《平安大街》旨在尽可能详细、客观地向读者呈现这条大街上的历史风物。

内容推荐

平安大街,被称为北京的“第二条长安街”,是北京城东西方向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这里紧邻皇城北墙,沿线有什刹海、北海、恭王府,以及大量的王府、名人故居及古迹建筑,它们多被完好地保存着。平安大街提供了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和水系变迁的实物资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华宁编著的《平安大街》详细记述了它的沿革和发展。

目录

引言

溯源

 元代

 明代

 肴代

 民国时期

 新中国时期——平安大街的诞生

地标

 地安门(附:雁翅楼)

 北海

 什利海

 南新仑

 北新仑

 护国寺

王府

 恭王府

 庄集王府

 和集王府

 和敬公主府

 僧王府

 庆王府

 大公主府

 涛贝勒府

故居

 欧阳子倩故居

 郭沫若故居

 茅盾故居

 梅兰芳故居

 程砚秋故居

 宋庆龄故居

 王树常敌居

 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孑民堂

 文煜宅

 婉容旧居

 崇礼住宅

 田汉故居

 陈坦敌居

 齐白石旧居纪念绾

 冰心故居

 蒋介石行辕

 毛泽东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

 列少奇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

寺庙、祠堂

 火德真君庙

 翊教寺

 旃檀寺

 福祥寺

 贤良祠

 旌勇祠

 保安寺

 僧格林沁祠

 文天祥祠

 大藏龙华寺

 嵩祝寺

 智殊寺

 大高玄殿

遗迹、文物

 皇城很遗址皇城北墙

 万宁桥

 东不压桥西压桥

 通惠河玉河遗址

 大兴县署

 宛平衙署

 顺天府衙门

 顺夭府学

 宝泉局

 孙中山行官

 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遗址

 国立第一助产学校

 京兆通俗教育馆图书部

 约宝书局

 北京大学红楼

 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机关

 中共北方区委党校

街巷胡同

 东四十条大街

 张自忠路

 地安门东大街

 地安门西大街

 平安里西大街

 地安门外大街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元代

元朝建立之初,将北京定为大都。元世祖忽必烈请刘秉忠在这里设计并营建新的都城。最终,耗时18年、于1264年在原金中都城的东北部矗立起一座雄伟壮丽、“世界诸城无能与比”(马可·波罗语)的新城——元大都。元大都由外郭、皇城、官城三重环围,其后明清两代大体沿袭其制。可以说,元大都的规制、格局、街道布局,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亦成为今日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格局。明代北平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局部做了一些改动。清代则延续使用明北京的内外城、皇城及紫禁城。今天的北京城依然大体保留着750年前元大都时期的规划风貌。

今天的平安大街沿线,在元时被全部包括在大都城内。根据考古挖掘证实,元大都皇城北墙即位于今天平安大街正中的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一线;作为皇城四门之一的地安门,其址在元时为“厚载红门”,是元大都皇城的最北端之门;元大都全城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一致;今天地安门往北的钟鼓楼也正是元时所建(当时名为齐政楼)、明代时移于此地的。作为全城的报时工具,在都城中心设置钟鼓楼,是城市建设史上的创举。

元大都皇城位于城市南部正中,包含了今故宫、景山公园、北海、中海等。皇城西侧是太液池(今北海、中海)的广阔水域,宫城在皇城内东侧。元大都时的积水潭稍大于今天的太平湖、什刹海、前后海的范围。当时的城市供水系统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高梁河、海子(又称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畅通的河运系统,不仅为元大都提供了粮食等基础物资,更是带来了全国各地,乃至远东、南亚的商品。据记载,通惠河开通的第二年(1293年),元大都城立即展现新貌:漕船鱼贯而入、络绎不绝,满载各色商品、物资,驶入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海子(又称积水潭)。今天的地安门以北直至鼓楼大街、海子沿岸,迅速成长为最繁华的著名商业街区。各种歌台舞榭酒楼和商市汇集海子北岸的斜街,稍北的钟楼大街更为热闹。在鼓楼附近还有一处全城最大的“穷汉市”,是城市贫民出卖劳力的市场。

元大都的居民区设计成开放形式的街巷。按照方位,城内街道分为50坊,今天平安大街沿线从东至西当时大约分属于穆清坊、居仁坊、寅宾坊、仁寿坊、蓬莱坊、靖恭坊、昭回坊、丰储坊、永锡坊、发祥坊、集庆坊、太平坊、鸣玉坊、福田坊、申义坊、西成坊等。在穆清坊(即今天平安大街的东端路南、东四十条位置),坐落着元代粮仓——北太仓。元代粮仓大部分靠近城东部,以其地邻东护城河,船只运输、装卸方便。到至正十五年(1355年)京师共有54仓,储粮达百万石。明朝则直接在北太仓旧址基础上改建成南新仓,进而围绕此地逐步建成了皇家粮仓区。今天的平安里一带路北在元代时建有社稷坛,与明朝将社稷坛建在皇城内不同,元代社稷坛建在了皇城迤西。社稷坛北边建有和义行用库,据史籍记载,当时户部总计设有20库,和义行用库即其中之一。

南邻皇城、北依漕运,这样的优势条件使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注定成为皇家贵胄栖息之所,名流雅士云集之地。

P4-7

序言

平安大街是一条崭新的街道。

1999年8月28日,历时18个月建设的平安大街竣工通车。从这一天起,平安大街这个名字正式诞生在北京的地图上,并很快成为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大街。

平安大街东起二环东四十条桥,西至二环官园桥,由东四十条、张自忠路、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平安里西大街这5条大街打通连接而成,全长7062米。在这5条大街中,张自忠路、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是自明代便已成街的十分古老的街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大体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而东四十条、平安里西大街则是伴随着平安大街一起诞生的新建街道。

今天的平安大街,被称为北京的“第二条长安街”,是北京内城东西方向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南距长安街不到3000米。由于自明清时便是城市中心地带,因此平安大街建设之初的规划、设计遵循了“前朝后市”的历史渊源,原有文物和胡同保护区基本保持了明清原貌。新的建筑、绿地及公共设施等全部以灰色为主调,用青砖灰瓦辅以栏杆、挂落及垂花门等,整条大街的建筑风格统一i与文物及环境谐调,展现了千年古都的风貌神韵。

平安大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

平安大街及沿线区域自明清起便一直是京城的中心地带,大街南侧即为皇城北墙,中间有什刹海、北海,沿线分布着众多王府、故居、四合院、寺庙、仓府等古建筑。比如建于唐代的火神庙、元代遗留下的万宁桥等,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四合院,里面的居民多为几代安居于此的老北京人。据官方统计,平安大街沿线两侧的文物古迹共有38处,其中国家级、市级文物5处,区级文物20余处,什刹海地区还被列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1999年,5条大街被打通、统一拓宽为28~33米宽,成为北京城区平行于长安街、横系中轴线、贯穿内城的重要交通干线——平安大街。

后记

作为一条完整的大街,平安大街诞生的历史并不算长。1999年贯通后,新生的“平安大街”这个名字迅速为北京人所熟知,也许这与中国人自古崇尚和谐的心理有关。平安大街横跨北京内城的中心地带,跨越元明清三代古都变迁,是北京800年来城市发展的鲜活见证。

本书旨在尽可能详细、客观地向读者呈现这条大街上的历史风物。由于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所引用的资料、图片及阐述的一些观点,来自于各类文献、档案、书籍、媒体的公开报道,众多老北京的热爱者、研究者,和各界专家、学者的成果,是本书得以成书的重要依靠,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本书还得到了原东城区史志办公室主任王之鸿和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铁鹏、副主任谭烈飞,以及赵信儒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华宁

2014年8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