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人的日本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涂丰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661年11月,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为受到图谋造反的指控,被斩首于北京。有记载说,当消息传到台湾时,郑成功忍不住难过得痛哭流泪。

年轻时的郑芝龙,曾经是海上最活跃的一号人物。他从事贸易活动,势力遍及日本、中国、菲律宾等地。他也是天主教徒,并拥有一个教名“尼古拉斯”,虽然更多人习惯称他为“一官”。“一官”这一称呼来自“一官党”。“一官党”早期是郑芝龙组织的贸易船队的名称,后来势力逐渐扩大,成为郑芝龙整个庞大的政商军集团的总称。

在那个年代,这块广阔的东亚海域之上非常热闹。除了中国人和日本人,还有从欧洲远道而来的商人以及传教士。当时日本的贸易船,可以从南部的长崎出发,途经中国东南沿海,一路开往今天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早在那个时候,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就存在着一个关系紧密的贸易网络。

可是,当郑芝龙的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这个世界,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大海,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和他年轻时的形势已经截然不同了。当时的北京已落人满洲人的手中,而原本的明朝政权,如今已经名存实亡,只能苟延残喘。郑成功还在台湾勉力支撑着,但是反攻的希望十分渺茫。

清朝政权为了防堵郑成功,宣布把福建一带沿海居民往内陆迁居五十里,而且颁布规定,一般人都不能随便出海。

无独有偶,同一时间,日本政府对于海上贸易也正实施着严格的规定,不但日本人不能任意出海,外国船只,特别是从欧洲来的商船,也不能随便进入日本。原本自由的海域,顿时变得戒备森严。

不过,日本政府对于海洋的管控并不是为了防堵郑成功——他们甚至跟台湾的郑氏家族保持着频繁的往来。

日本政府所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

事情要从1600年说起。那一年,日本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的重要战役。战场上的一方,是军事实力雄厚的德川家康;另一方,则是其他势力联合的军队。

日本原来的政治领袖丰臣秀吉,两年之前刚刚过世,此时正是权力交替、政局不稳的紧要关头。德川家康在政府当中,本来就具有相当分量;丰臣秀吉过世之后,他想要夺取政权的野心,在旁人看来更是昭然若揭。不过,这是一个人人竞逐权力的年代,没有人会眼睁睁看着别人独揽大权。

权力斗争很快演变成了军事冲突,大大小小的战役随之爆发。最后在“关原”。这个地方,德川军与联军终于展开了一场总决战。联军的兵力与德川军不相上下,但论士气与战术,则远远无法与之抗衡,因而节节败退,结果德川军大获全胜。

经过关原之战,德川家康理所当然地掌握了日本的大权。之后,他一步步消灭了属于丰臣秀吉的旧势力,除去反对力量,最后连日本天皇也只能对他言听计从。在德川家康的要求下,天皇把他封为“右大臣”与“征夷大将军”——这是只有执政者才能拥有的头衔。虽然顶着征夷大将军之名,但德川家康并没有四处征讨蛮夷。相反,他为日本带来的是此后两百多年的承平时代。

德川政权上台前,日本长期处于诸侯割据、征战不休的分裂状态。一直要到16世纪后半叶,才在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等人的前后接力下,完成了统一全国的霸业。只不过,无论是织田信长还是丰臣秀吉,都无法维持一个长久的政权。他们一死,原本的斗争就重新再起,一直要等到德川家康接手后,这个混乱的局面才终于结束。

德川家康把他的统治机构“幕府”设立于江户(今天的东京)。从这一刻起,一直到19世纪幕府垮台之前,日本国内再也没有出现像关原之战那样大规模的战役,也没有了政权交替的动荡。德川家康的后代稳坐在执政者的位子上的这两百多年,也因此被称为“德川时代”。

德川时代的日本,一开始对外还是采取开放的态度。当时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来了许多天主教传教士。他们从16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在日本国内积极传播基督信仰,成果丰硕。到了17世纪初,日本的天主教徒已经多达数十万人。

天主教团体势力越来越大,让德川幕府感受到了威胁。他们最害怕的,是这群天主教徒会跟反幕府势力联合起来夺取政权。于是,从1612年开始,幕府连续颁布法令,禁止人民信仰天主教。

为了压制天主教发展,幕府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手段。比如,他们将耶稣或圣母玛利亚的画像发送到各地,要求民众用脚踩踏,不愿意乖乖遵行的人就会被认定是教徒。要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不但会受到刑罚,更有可能引来杀头之罪。许多不愿抛弃信仰的日本教徒因此丢掉了性命,就连外国传教士也遭到追杀。

可是,信仰的力量非常强大,传教士们没有轻易放弃。他们无视幕府的规定,继续传教活动。从西班牙来的方济各会传教士,态度尤其强硬,结果触怒了德川幕府。幕府因此宣布:禁止所有西班牙船只进入日本。

但天主教徒与日本政府之间的冲突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在这之后,变得越来越激烈。P14-19

后记

本书最早的版本,大约几年前在网络上发表。原本的构想和目前成书的模样有些类似,也就是挑选十个关键词,通过它们串联起近代日本历史的演变。

最初只是一时兴起,想把当时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那个夏天我在日本做研究,读了一些书,充分感受到日本历史丰富的魅力,但也同时感觉意犹未尽。在日本,导论性的书虽然不少,但许多作者的写作方式相当传统,尤其以政治、军事等为主,有时难免枯燥沉闷,近期才有一些比较多元的形式。至于有些大部头的丛书,集合众多专家学者之力,内容丰富,但对一般读者却未免过于专业。

更重要的是,这几年我越来越感觉,翻译的作品,无论译者再怎么优秀,终究是翻译的作品。比如,一本以日语书写的日本历史,作者心中预想的读者当然是日本人。也因为如此,它在内容的挑选、文字的使用,乃至于论述的观点上,都会以此为标准。这么一来,使用自己熟悉的文字书写历史就显得格外重要。

但语言只是表象,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因此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观点?一个不同于日语、英语或是其他语言世界的观点?同样的问题不只适用于日本历史,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史的书写。

在这一点上,我不敢说本书做得很成功——事实上,它距离理想还非常遥远。但我希望抛砖引玉,期待能有更多人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尝试。

本书最早的稿子发表后,在网络上收到了一些反馈,也有出版社的朋友好意垂问,我想趁这个机会谢谢他们的指正和鼓励。当然,最要感谢的是平安文化的橞甄、维钢和其他协助的人员,他们为本书付出了许多心力。

另一个常被问到的问题,则是为何会将“故事”网站的脸书专页取名“大人的世界史”(也是本书书名由来)。其实,一开始选择这个名称,主要是有趣。当时在日本看到处处都有以“大人”为名的出版品或活动,比如大人的科学、大人的旅游,凡此种种。

但真要说的话,“大人的世界史”也许有另一层的意义。在我们的娱乐文化、大众媒体或新闻传播中,对于各种社会现象,时常着急地区别好人与坏人,好像中间的界限十分轻易可以划出来;仿佛只要把人贴上标签,对于世界的理解就大功告成了。

可是,黑白分明的观点很难引领我们进一步地认识真实世界。更为成熟的思考,或许是要慢慢摆脱简化的观点。这也是本书希望强调的:历史有其复杂和偶然的一面,社会也是,一件事的好与坏,正面与负面,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

除此之外,古罗马时代的哲学家西塞罗也曾留下一句关于历史的名言,他说:“如果你对出生以前这世上发生过的事情一无所知,你一辈子都将活得像个儿童。”历史扩展人的视野,让人成长。  这或许是当初选择“大人”两个字时不经意传达的信息。

最后,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中文、日文、英文的书籍和研究作品。我们决定将参考书目,连同相关的年表、地图以及延伸的文章,放在网络上,除了节省本书的篇幅,也可随时更新。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到“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中寻找“大人的世界史”专栏,或直接到https://gushi.tw/reading-japanese-history,继续这段未完的旅程。

目录

前言 写给旅人的日本历史

一 锁国:一场历史的误会

二 海洋:面向世界的窗口

三 三都:江户、大阪与京都

四 浮世:欲望的光与影

五 天灾:与自然搏斗的人们

六 黑船:不请自来的访客

七 开国:翻天覆地的世界

八 岩仓使节团:向西方学习

九 文明开化:打造新国家

十 自由民权:理想政治的追寻

十一 福泽谕吉:攀登文明的阶梯

十二 天皇:日本的现代神话

十三 北海道:辽阔大地的哀愁

十四 琉球:消失的王国

十五 铁路:血与汗的建设之路

十六 朝鲜:来自殖民地的呐喊

十七 新女性:自由恋爱的年代

十八 民本主义:国家为谁存在?

十九 关东大地震:灾难与复兴

二十 摩登东京:浴火重生的首都

二一 “满洲”:暴走的“帝国”

二二 战争:染血的櫻花

二三 麦克阿瑟:重建日本的巨人

二四 被占领:晴空下的黑暗记忆

二五 丸山真男:进步的文化人

二六 安保抗争:青春残酷物语

二七 经济高速增长:告别战后

二八 电视:一亿个白痴的社会

二九 列岛大改造:平民首相的梦与挫折

三十 平成:走过失落的十年

后记 未完的旅程

序言

有趣有料的日本史

刘柠

近五六年来,国内出版的日本史著作明显多了起来,仅笔者过眼者,就有不下十五种,有美国人的著作,日本人的著作,也有中国学者的著作。有些是大部头,甚至是多卷本,积年磨一剑——数载才出一卷(如《剑桥日本史》)。而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选项中,笔者独钟那类作品:作者未必是研究日本史的专家,其书也不是写给历史系学生的教科书,但视界高远,史识宏阔,论证缜密,看似信手拈来的史料,实际上无不经过挑剔的拣选,像职人手里的手工似的,打磨得玲珑剔透,精致可人。反映在文本上,就是有料有趣,叙事生动,一气呵成,毫无阅读障碍。

在谈论日本历史时,国人常引以为傲的一点,是关于日本的最早文字记录,源于中国的史书《魏书·倭人传》,甚至比日本本土的“记纪神话”(即记述日本国起源的《古事记》《日本书纪》)还早了五百年。然而,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事实的另一面,是中国尽管对日本“知”之甚早,却浅尝辄止,“知”之不深。岂止是不深,长期以来,甚至陷入思考停止,以一种面对“蕞尔小国”的高冷来拒斥了解,乃至酿成国人之知日与日人之知中的极度不均衡状况,至今积重难返。对此,陈舜臣先生尝言:

中华即世界。……我们的文明,就是世界的文明。离文明的中心越远,文明的内容越是掺了水,人越是粗鄙野蛮。……如果是其他的文明,还会有兴趣,但如果是我们的文明“掺水”后的东西,还有研究的必要吗?只有少数的好事之人,用掠过古董店门面前的眼神稍微瞥了一下邻居日本。

造成国人对日本隔膜的原因不少,我也并没有专门研究,但是,窃以为其中有一条,怕是很难否认,那就是:缺少关于日本历史的有趣读本。提到东瀛,国人至今对所谓“日本四书”津津乐道(即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戴季陶的《日本论》和蒋百里的《日本人》),这也未免太过陈旧了。不是说“四书”不好,而是说带有相当的局限性——主要是时代的局限,而有些知识,也早已过了学术“赏味期”。以“四书”中公认最具有学术价值和可读性的《日本论》来说,对军国主义的构造和成因,书中虽不乏精辟的论述,但作为1928年初版的著作,铸成军国主义失败的最大试炼——“二战”毕竟尚未爆发,“化学反应”尚未发生,戴季陶的某些结论现在看来也是难以站住脚的。

并非没有好的日本史著作,但一向缺乏学术性与公共性兼具、史识与史趣相融合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人的日本史》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作为“通史”,这本书实际上是从近世写到今天,确切地说,是聚焦从1600年的关原之战至“3·11”巨震后逾四百年的历史,在时间跨度上,基本与赫赫有名的史学著作、美国詹姆斯·L. 麦克莱恩的《日本史(1600~2000)》相当。如果说,对日本和世界而言,明治维新以降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一部“激荡的近代史”(权且借用吉田茂回忆录《激荡的百年史》的表述)的话,那么,包括日本何以走上资本主义的轨道并跻身列强俱乐部的历史在内,其答案,或曰历史“规定性”,其实已经埋伏在更早的历史——即江户时代的历史中。

作者是历史学者,却像一位导游似的,引领读者穿越四百年的路线图,发掘那些隐藏在大历史褶皱中的细节,左右逢源,举重若轻。很多乍看去似稀松平常的物事,恰恰构成了后来深刻影响社会的某种文化的雏形,如幕府为了抑制地方藩主势力的发展,要求各地大名隔年到江户居住的所谓“参勤交代”制度,是今天上班族调往地方或海外分支机构工作的“单身赴任”文化的前身。今天“三都”(即东京、大阪、京都)之间的文化差异,诸如“京都人细腻,大阪人贪婪,江户人浮夸”,或“京都之人多矜气,重土地;大阪之人多杀气,重财富;江户之人多客气,重官职”(均为江户时代学者广赖旭庄语)等说法,其实未尝不是德川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遗留。而在这种历史“细见”(日本专门详解历史文化细节的一类出版物)的过程中,还对史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及学界通识,做了一番正本清源:譬如关于德川时代是否“锁国”的问题,作者认为所谓“锁国”说,是“由欧洲人发明出来,又逐渐传回日本国内的”,是“一场历史的误会”:

它反映的只是一部分欧洲人——那些无法进入日本的欧洲人——的观点。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德川幕府尽管不像当代的日本一般开放,但也并未完全锁上国家的大门。在赶走了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后,他们仍然保持与外在世界的来往,仍旧注意着时代的动向。……与其说是锁国,还不如说是采取了一种由中央政府严格掌控的交流政策。

事实上,德川时代的日本不仅没有“锁国”,反而留下了四个窗口(松前藩、萨摩藩、对马藩和长崎),在通商的同时,维系与世界的交流:长崎设有专供中国商人居住的社区“唐人屋敷”;知识人热衷学习荷兰语,从欧洲舶来的知识被称为“兰学”。其实,就连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坐大,也与幕府这种对外的姿态不无关系。近松门左卫门写的一出净琉璃《国姓爷合战》,讲的就是郑成功的故事,至今仍是东京、大阪歌舞伎座的保留剧目。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镇子——九州岛南端的平户(郑成功的出生地)切入,以郑氏父子的“霸业”为线索,展开了十七世纪以降,日本从近世的封建社会到近代国家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叙事,生动迷人。惟其“导游”是台湾学人,特定的文化身份决定了其不同于大陆人的日本观——确切地说,是源于历史的文化关怀与观察视角的差别。如他谈到郑成功时代,“是一个连结的时代”,“台湾与日本的历史,也从那时开始,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互动与共鸣”:

曾经停留在台湾的西班牙人,曾与郑成功交手的荷兰人,都曾到过日本,或者传教,或者做生意。郑氏政权在台湾期间,日本也一直是他们相互往来的贸易伙伴。而在郑成功身后两百多年,台湾与日本的历史,又以另外一种方式,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甲午战争过后,台湾变成了日本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

不承想,东亚地缘政治的磁力场竟然以如此吊诡的方式,把台湾的历史与日本史揉在了一起,乃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萦绕,固结难解。幸耶非耶?这,就是现实。

正如相对于一衣带水的天朝大国,日人常喜欢低姿态地自称“边境人”一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也形塑了台湾人在凝视日本时,迥然有别于大陆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说白了,就是边缘切入:他们并不会、也无需颠覆以德川幕府及其后的天皇-中央政府为主景深的构图,可同时,绝不会无视那些虽处于主景深之外,但从外缘融入画幅,渐次改变整个构图的要素,如北方的虾夷地(即后来的北海道)、南方的琉球(即后来的冲绳)、西边的朝鲜半岛及“满蒙”,当然也包括最南端的台湾。过往的四百年来,正是那些日本本土之外的“边境”要素,一再发酵,轮番进入主流的战略视野,动辄升级为改变东亚政治地图的砝码。如此关注的视角和心态,一向是大陆的弱项,甚至是缺环。

当然,所有历史读本,本质上都是历史叙事,并不等于历史本身。但惟其如此,我们才需要在不同的视角间切换,以期“脑补”一部全方位的通史,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这也是读史的主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人的日本史》不失为脑补的道具,或引子,而且是有趣的道具,有料的引子,可资校正、深化我们的日本观,从而增殖汉语思想。

2017年3月12日

于东京成田国际机场

内容推荐

涂丰恩著的这本《大人的日本史(精)》介绍了,面对急遽变化的国际局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成熟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个“最熟悉”的国家、“最陌生”的历史。

穿越时空,重回彼时的日本,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起,再一次感受战争的血雨腥风,感受饥荒、火灾、地震、海啸的毁灭性打击,感受为了追求正义、民主和自由与历代守旧保守派的针锋相对,感受复兴的宏大梦想与经济危机的失落,感受浮世文化的香浓软语……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站在历史天平的两端不断博弈,促使日本在不断的毁灭与重建的轮回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

编辑推荐

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今天的日本?中日关系之密切古而有之,面对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的浪潮,两个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是我们极为熟悉的国家,但是对于其国家的历史却又相对“陌生”。从“锁国”到“近代”,此两百年来,日本在不断的毁灭与重建中轮回。俗话说,知己知彼。那么,在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不断较量中,日本民众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今天?

涂丰恩著的这本《大人的日本史(精)》是一本在“专业”与“趣味”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著作:它的知识量够,没有戏说,没有很无聊的那种“抖机灵”式的写作,很扎实又有趣。《大人的日本史》通过三十个关键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多样的面貌,不但提供历史的反思,更足以做为面对未来的经验教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