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不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是祥和而宁静的一方偏僻之地。富有富的时髦,贫有贫的味道。童年时,我的故乡穷,然有味道。味道在于她的宁静与祥和、与世无争和四邻和善的存世心态。就连晨问晚暮里,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有善的表述和情的高扬。村落与村落之间,相距较远,一般步行多半日,或更长时间才可抵达。但炊烟相招,就是一种报平安和互通信息的过程。村民的生活水准相差不多,基本达到温饱之境。
她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显得有些闭塞。外部世界,发生着什么事与之无关,正如《西游记》里所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家家户户耕田养牧(半农半牧),靠老天的赐予吃饭。因此,少有非分之想生于心。偷盗抢掠之事极少发生。
因为大家都穷,就相互靠拢,彼此救济,抱团取暖,渐成一种社会风气。谁家有事,大家帮忙。譬如,谁家房舍雨中塌了,全村人齐伸手,十天半月,三问土屋就立在那里。唯一答谢方式是,请大家吃一顿饴铬面,喝几盅村里自酿的高粱白干。再敬一锅锅旱烟,了事。没有其他说价,平平常常、自自然然,连那些表面的客套话也都免了。而脸上流露的,只是憨态可掬的微笑和谦和质朴的腼腆。乡人从来不懂得奸诈、算计、巧取为何物。
初春,当自家新菜长成,第一口,不是自己吃,而是送与左邻右舍尝鲜。自家乳牛下了奶,往往分一些给他家的老人和儿童吃。这几乎成了村规,家家照做,而且心甘情愿。殡葬嫁娶,也是大家的事,绝无推托耍奸之事发生,这便是穷乡僻壤的味道。不仅能共苦,更可同甘。
乡人敬畏大自然,因为大家靠天吃饭。乡人信仰佛教,因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说教。因而,家乡的阿拉坦山寺,一年四季总是香火不断,上山下山的香客络绎不绝。
家乡那时雨水充沛,雷雨频繁。雷劈之事常有发生,或动物或植物,一旦被殃及,人们便相信,那一定是被妖魔缠身,抑或做了什么缺德事,遭雷公斩杀了。也因为如斯,心怀不善者,雨天不敢出门。心坦荡者,大摇大摆雨中耕作。现在想来,这些现象十分有趣,也让人深思。信仰,或许是一种自律的神器,持有者,便可磊落光明,善始善终。因为信仰的实质是真、善、美。一个族群,假如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自律,便就成为洪水猛兽。不但殃及他人,最终也殃及自身。如今,众多贪官的纷纷落马,便灵验了这一因果关系。历来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之说。谁敢把百姓当作草芥,谁敢把国家当作唐僧肉,谁就自毁了前程。
故乡人大都没有文化,更不知老聃为何人?更没有读过他的《道德经》。然而,他们的一身操守,且贴近老子的教诲。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些表述:“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为什么在一处偏远村落,有这样明道为人的修炼?或许,这便是人性中被遮蔽的光点,稍有擦拭,便可发光的缘故。
老聃还有些话,是对孔子讲的,也是对众生讲的:“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神静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正如老子所言,故乡人穷则穷,然而,少物欲心清明。所以动与静,皆为坦然。他们不急不火,安安静静,不为名利所困扰,就接近了智慧。这是所处的环境赋予他们的品行。他们的生活节拍,是舒缓的,所求也甚少,温饱便足。这符合民谚“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不着贪心占有”这一理念。不像如今一些人,贪得无厌,动辄鲸吞千百万百姓血汗钱,而毫无愧疚之心。他们,如斯敛财,究竟为了什么?要带到哪里去?一个“财”字,为什么成了他们的索命绞索?不能不使我们静神思考。
P2-4
查干先生的散文从来与众不同,他以诗心入文,用真诚写作,将蒙古作家粗犷而又细腻的风格,在散文创作中尽情挥洒。这本《红叶归处》充分体现出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创作主旨。美文写作需要美的心灵,一叶知秋,而查干的红叶,让我们感知到诗人散文的诸多妙处与况味,值得反复品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作家 高洪波
读查干的诗,风从草原来,那韵律和驼铃散着奶香;和查干喝酒,仰觞或轻抿,皆在醉与不醉之间。如今那个孤独的牵驼人,已然大隐于京城的水泥丛林之中,把寂寞当成一盏小小的灯,享受灵魂的微小光芒,他自己是惬意得很。而我等俗人,想要见他就难了。只好读查干的散文。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当代著名女诗人 舒婷
查干的散文《红叶归处》大多取材于生养他的内蒙古草原大漠、游牧农耕的记忆,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事一景、一草一木,都在他的头脑中生发出独特的艺术感受,激发起形而上的哲理思考,赋予了有生命活力的形象,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基因。
——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著名文学评论家 刘锡诚
查干先生是草原的声息和时间锻造出的诗人,有草原猎鹰一样洞穿真地的眼睛,有对良善柔软深长的珍重和虔敬。他创造性地使汉语言富有了更多着落的力量、尊重的空间,出人意表的思想维度。他以艺术性甚高的诗与散文激励着诗界文坛,印证着人和土地的文明关系。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 著名作家 冯秋子
查干,今日的散文达人。他的文字,重于人文情怀和诗性表述。作品,不仅日臻淳厚,且沉潜于无限意蕴之中。《红叶归处》值得细细品味。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副会长 旅美作家 李硕儒
倾力散文写作,是近十几年的事。散文,是我老境下自我审视与内心对话的有效途径。诗歌写了一辈子,它是我灵魂的清洁剂,也是拐杖。假如没有它,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知怎样闯过去。在人生路上,我有两盏灯,一盏是慈母的爱和教诲。它一直照亮着我的心灵世界,使我不至于迷路。另一盏,是诗歌,它照耀我的前路,使我不至于跌人深渊和陷阱。
感谢苦难。苦难使我懂得了人生,也使我头脑清醒。美德,源于苦难。苦难使人亲近良知,也使人勤于思考。我的散文写作,基于此。故乡,赋予我善的品格。它是我写作的动力和源头。一提笔,故乡的一切,便拥于笔下。人是自然之子。因为有了美好的山与水,我的人生,才有了色彩、欢乐以及哲思。山与水,是一切生物的摇篮,是娘亲。因而,我的笔下不可能不出现山与水。
在散文写作中,经常思考的,还有——生与死。拙作《红叶归处是秋风》《斑驳秋色箫声外》等多篇,皆是这一探索的结果。它们被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几百所大中学校,作为范文、试题、美文所运用,被各级报刊、网站所转载,是我所料不及的。
我怕出书,怕在出版的同时成为废品。给国家,浪费铜钱与纸张。给读者和朋友,带去阅读的压力和负担。假如没有内子的勉力、辛勤选编和仔细校正,假如没有好友们的善意怂恿,这本散文集,或许殒于胎中。感谢,一切为这本散文集的面世,费心尽力的朋友们。感谢!
《红叶归处是秋风》,我归向何处?只有故土、文字与诗歌,还有良知吧。
2016年岁末 于北京
查干著的《红叶归处/名家散文自选集》共分六部分,作品记事、抒情、议论相结合,其中有对故乡淳朴民风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的美景和当今社会的赞美,读来令人置身于深刻意境之中,提高了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是人生的一本指南。
“名家散文自选集”精选精编中国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作者秉承“散文就是同亲人谈心”的执笔原则,叙事文笔疏朗,记人如同与亲友对话,抒情则“以乐写悲,以悲写乐,人间至情,自然出之”,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典型化的艺术细节去感慨人生,可以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美妙的景观。
本书为查干著的《红叶归处/名家散文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