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西沙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利元
出版社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一直想亲身体验一次徒步从甘肃民勤到内蒙古杭锦后旗太阳庙乡西沙窝的感觉,因为我对“你爷爷是十七上从民勤来的”很不服气,凭什么就用这么一句话教训我们家几代人呢?我毕业后被分配到盟林业局工作(盟是地区,同地级市),一次周末回家,错过了村子里到旗里的班车。因为我需要坐车到旗里,然后从旗里坐车才能到盟里,爸爸要开着四轮车(农用小型拖拉机)送我,但我知道四轮车油耗很大,估计还走不到旗里就没油了,又没有加油站可以加油,熄火在半路上还得人推车。恰好那时同村和我同龄的六子在乡里教书,他要赶回学校,于是我俩相约步行,一路上谈天说地还能欣赏田野风光。路程不远,从村子里到乡里也就是十几公里,我俩太阳没落山时从村里出发,走到乡里已是晚上10点多。乡里到旗里的班车也没有了,我原打算一路再从乡里走到旗里,好好做一次徒步的体验,可这个时候我已经两腿酸麻,想想到旗里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只好作罢。在乡中学六子宿舍里睡了一晚,第二日清晨坐第一趟班车进了城。再有一次是在2002年秋,我调到新组建的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单位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到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早上开车从临河出发,到乌海乌达矿区后走了三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傍晚了才到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路上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沙滩和不长一棵树也不长一棵草的光秃山脉。想起爷爷当年徒步走过这条路,不禁后怕。别说遇到野狼秃鹫了,就这无边无沿的戈壁沙滩和荒山秃岭,饿就把人饿死了,渴就把人渴死了,就是饿不死渴不死,吓也把人吓死了,孤独也把人孤独死了。而我们走的这些路程仅仅是当年爷爷徒步走过的一部分,前面我们还没走过的贺兰山脉和腾格里沙漠在当年可都是无人区呀!年幼的爷爷可能这个时候正舔着干裂的嘴唇,赤着双脚在我们的车还没走过的腾格里沙漠里一步一步地向前艰难移动,两只眼睛里饱含着对前途的期待和憧憬,远远地瞭望着贺兰山头。

水桐树下的抉择

爷爷不爱说话,但是经常对我们讲一个水桐树的故事。他说他到了黄河北岸的时候身上所带的干粮所剩无几,那里有一棵很大的水桐树,他躺在水桐树下思谋该怎么办。干馒头只剩三个了,回家是不够吃的,可是去人们说的有很多地可以开垦耕种的后套平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最后他决定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了他落脚的西沙窝,成为我们村的第一批村民。也有可能爷爷是第一个,因为在爷爷到来之前我们村是无人烟的,就是在爷爷那批人手上才建立了这个村,所以我们村名叫新建村。但是爷爷他们那批人已经全部作古,没有人证,不好乱下第一的结论。我起初对水桐树的故事没有在意,但是爷爷讲,爸爸也讲,听人讲得多了,就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长大后听老师讲“进则生,退则死”,渐渐明白了爷爷的水桐树故事所包含的道理。爷爷如果在水桐树下退缩,则极有可能饿死渴死在他返回路上的戈壁沙滩中,因为人在饱含希望的时候精神倍增、士气高涨,所以在前进中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而人在失望的时候精神萎靡、士气低落,所以在后退中会变得异常脆弱,不堪一击。试想红军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会宁地区时发现无路可去,没办法还要原路返回,他们还能够沿着来时的路再一次穿过草地、翻过雪山吗?

1999年冬天,我陪国家林业局的一位处长调查乌兰布和沙漠防护林带老化退化情况,来到黄河北岸的磴口县二十里柳子。那个地方南面是一望无际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面是雄浑辽阔的乌兰布和沙漠,北面是广袤无疆的河川平地,黄河岸边自然生长着许多高大的胡杨和柳树,构成一道坚固的黄河防护林带。在落日的余晖里,黄河水面铺成了一条长长的金色飘带,乌兰布和沙漠变成了一座座闪耀着光芒的金字塔,胡杨和胡杨的落叶金光闪亮。(P4-5)

后记

平淡中的真情真意——我观刘利元的散文

看多了装腔作势的文化大散文、矫揉造作的小情小调的小资散文,读了刘利元的三组散文《西沙窝——爷爷和他的兄弟们的故事》《爷爷的土屋》《回乡散记》,确实让入耳目一新。其实,所说的新也并非刘利元的散文写得多么出色,只是他的散文写出了散文的本色:去粉饰,少做作,有真意,勿卖弄。一句话就是自然真实。

人们说散文贵真。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实属不易。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鬼是虚的,反正没人看见,怎么画都是鬼;人就不同了,活生生站着,大家睁着眼睛看着呢,你画得不像,行吗?更何况散文里的人多半是作者自己,超越自己何其难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散文作者一下笔就免不了矫情做作卖弄起来。

可以说自然真实是刘利元散文最大的特点。他只是把他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祖辈的父辈的等亲人的故事,心有所感,情有所触,从容平和地抒写出来,很像与人唠家常,娓娓道来,既没有矫揉造作故作高深之状,也没有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之态。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有感而发、有情而抒的真诚之言,自然之声。

“记忆中爷爷住的是一间土坷垃盖的房子,地基很高但是屋子很矮,踩在窗台上就能把手伸到屋檐下的麻雀洞里掏麻雀。没有养尘(天花板),一抬头就能看到房梁和被熏得黑黑的柳树枝编的笆子。屋里点一盏煤油灯发着一点点微弱的光芒,我们几个孩子趴在灯下写作业,爷爷在灯芯上点旱烟锅,吸一口磕一次烟灰,再装一次烟叶,靠到灯前点一次烟。每到过年的时候,父亲总是念叨着要去爷爷的土屋看看。母亲听后总是不耐烦地说,老人去世20年了,土屋变成土堆了,去看甚了?”

这就是《爷爷的土屋》的开头。它既不故作大言、拿腔拿调,也无卖弄玄虚、堆砌浮华,有的只是明白晓畅、朴实无华的叙写。它就像一个朴。实的黑白老照片,让人回味唏嘘。

俗话说文如其人。老实说我不认识刘利元先生,但读了他的三组散文之后,我敢说刘先生一定是一个诚笃敦厚的老实人,唯有老实人方能写出这样自然真实的文字;也唯有老实人方能老老实实地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东西,诸如家乡、亲人。

作为岭南新移民,我非常理解他为什么一下笔就离不开故乡的人和事。故乡有我们的根。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经过多少岁月,冥冥中,故乡如晨钟暮鼓,穿越永恒辽阔的时空,永远在召唤我们。这种特殊乡情只有远离故乡的人才会有深刻的体验,只有有这种深刻体验的人才能有真实而深厚的表达。一次普通的回乡吃瓜,一个普通的发面馍馍,如果他不来广东,或许就不会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怀,当然也就不会对河套的瓜与民勤的馍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体悟得如此之深。  散文有两种路数,一个是写意,一个是写实。写意的散文,重在写情怀。这样的散文通常没有具体的生活展示,所要描述的对象无不超越了具体琐碎的情感与现实,作者要传达的是自己的感觉与发现,往往闪烁着感性、智性与诗性之光,显得凝重、深邃、空灵。这样的散文见才气。而写实的散文,重在记人叙事,往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的真实展示,来间接地表达内在的情感。写实的散文显得内敛、平实。这样的散文人人都可以写写,容易上手,但写好了,写出那种“绚烂之极”的“平淡”境界很难。正如作家张洁说的“比起矫情、煽情,‘平实’实在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从心理或技术上来说都不大容易,需要多方面的准备”。这样境界的散文,虽然缺乏空灵诗意之美,但更耐咀嚼更有味道。

刘利元的散文无疑走的是写入、叙事、写实的路数。他的散文看似平淡,甚至乍一看,感觉薄情寡义,但实则情深意切。有时他在平实的叙写之后,会情不自禁,但即使是抒情也是实实在在的“西沙窝人”的情,不虚不娇。比如《西沙窝——爷爷和他的兄弟们的故事》的结尾:

“爷爷他们这一代西沙窝人呀,质朴得就像后套平原到处可见的红柳丛,一根根枝条光溜溜的,没有一点枝节,没有半点弯弯道道。爷爷他们这一代西沙窝人呀,卑微得就像后套碱滩上到处可见的碱蒿子,生没有人在意,死也没有人在意,枯黄了,烧着了,只剩一把和碱土一样的白灰面。爷爷他们这一代西沙窝人呀,生命又顽强得像乌兰布和沙漠里固沙止漠、牢牢地定死一个个沙丘的白刺堆,一颗种子落地,不用浇灌,不用施肥,不用耕种,不用任何打理,几年就长成一大摊,一摊摊白刺链接起来就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风屏障!”

有时他把深情深埋在平实的叙写中,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比如《爷爷的土屋》,这土屋是故乡的代码,也是他父辈生养的摇篮,“是父亲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灵栖息地”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高地和道德标杆”;这里还有作者自己难忘的童年记忆,他对这土屋的情感一定是浓烈的,可是在完成了父辈们叙写之后,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说了这么一句:“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应该找个时间,带孩子到西沙窝南面爷爷的土屋看看。”这平和冲淡的一笔,其实包含太多太多的深情。如果仅仅是写情,写乡情、写亲情,那么刘利元的散文起码在意蕴上就大打折扣了。我觉得作者的真正用意不仅仅是真情的抒写,更在于真意的表达。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刘利元的三组散文,多是写人的。但他不是完整地记述人的生活过程与性格的发展过程,而是通过诸多生活细节,富有个性的行为,或者说一个个小故事来展示、聚光人的复杂的性格与精神个性。写爷爷,是通过千里走河套等八个小故事,主要聚光爷爷勤俭耐劳、正直、诚信重情重义的精神个性。不过在“爷爷和他的兄弟们的故事”中,二爷爷写得最为生动,写他吃黑豆、藏粮食、埋银圆、砌砖茶的节俭小气,也写他开荒种地的勤劳,更写他对待有困难的亲友出奇地大方。作者写他们。不仅仅因为他们都是他的亲人,更因为他们是民勤人河套人的代表,或者说勤俭耐劳、正直诚信、重情重义等传统美德的承载者。而作者写他们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展示这些美德,而是在展示的同时也表达一种深深的忧虑:那就是如今生活在“金窝窝,银窝窝”的西沙窝的子孙还能不能将这些美德传承下去?他们是否还能像祖辈那样,不管人在哪里,魂在哪里,而“心还挂念着那个他们出生和出发的地方”呢?

我常常感叹那种西方文明下培植起来的理性、诚实、视劳动为天职的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得以绵延不绝地延续。我也一直在思考他们这种一直延续的深层原因。最近,一个朋友从欧洲旅游回来,他说他感触最深的不是人家的环境多么好,而是老房子古迹保存得那么完好。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拆。朋友感触得很对,他们保存的不仅仅是几间老房子,而是这些老房子所彰显的某种人文精神。于是我也豁然开朗:他们始终对传统怀有敬畏之心,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过去不再把它的光芒照向未来。人们的心灵就在晦暗中游荡”。对传统的继承源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之心,这就是西方人文传统一直延续的深层原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国人所缺失的不就是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吗?

散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作者说他调到广东工作后,意外地知道当年去过西沙窝的民勤老家堂兄的女儿和自己在一座城市。这个侄女是第一次到他家里,也是第一次见面,说到爷爷临死都盼望能见到老家来人的事,他控制不住情绪,哭了,可是这个孩子好像没有一点感觉。对于“吾心安处是故乡”如浮萍般无根的新一代来说,没有感觉是再正常不过了。我想作者要“带孩子到西沙窝南面爷爷的土屋看看”,或许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回那种失落的感觉吧!

李荣合(作者系五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第一辑:那乡那土

 1.西沙窝

 2.爷爷的土屋

 3.老姜

 4.父亲的杨树渠

 5.二哥的“水果梦”

 6.苦豆子

 7.赌痴

 8.情痴康大

 9.康大后传

 10.康大前传

 11.康大别传

 12.康大的亲家

 13.躲年

 14.怀念姥姥

 15.姥娘的包裹

 16.大姑

 17.穷则变

第二辑:那年那月

 18.丁零丁零

 19.村里没有你的地

 20.那年春天

 21.植树季节

 22.花痴杨老汉

 23.树痴单眼鹰

 24.沙痴三噘嘴

 25.割麦

 26.发面馍馍

 27.瓜会

 28.锁子

 29.二舅包子

 30.三姨铺子

 31.铜手镯

 32.骑墙鬼

 33.清明

 34.喊夜

 35.乡村年事

第三辑:那人那事

 36.领航者

 37.我买《西游记》

 38.追电影

 39.偶遏“钻山豹”

 40.游之泳之

 41.灭鼠三计

 42.灭蚊三境界

 43.小白

 44.剪纸

 45.那道坎

 46.菜园墙下

 47.难忘乌拉山

 48.夜宿梨园

 49.老倔头的承诺

 50.呼和温都尔的“迎澳”感动

 51.腌菜石

 “西沙窝”的“生”和“活”——刘利元“西沙窝”系列散文编后

 平淡中的真情真意——我观刘利元的散文

 感恩、感动——读刘利元“西沙窝”系列散文

序言

不只是西沙窝人的西沙窝

读完刘利元的新著《我的西沙窝》书稿,我着实感动了好几天。

这些年,为文友回望故乡的散文新著写了不少序言,像为利元兄的“西沙窝”写序而动情的只有两三篇。原因就是一份真情:一种读书稿的时候仿佛也到了西沙窝——那片令作者走得再远也不能忘怀的、烙印十分清晰的盐碱地的感觉。

利元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一个叫“西沙窝”的地方出生、长大、求学,而后到盟(巴彦淖尔市,原称巴彦淖尔盟)工作,再调往广东省江门市文化部门任职的。他的故乡西沙窝,位于黄河后套平原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是由祖籍为甘肃民勤的先辈逃荒到此建起来的村庄,在地图上根本找不着。然而童年、少年时代在西沙窝里经历的往事,却一直深深铭刻于作者的内心,像老酒一样愈加醇香。前辈、乡亲用锄头在盐碱滩上开出一块块耕地,种庄稼,保活命,过生活;他则在远方用键盘敲出一篇篇散文,把前辈与乡亲的模样、性格、劳作、生活、话语、精神等记录下来。前者靠“民勤”,创造能活命的物质财富;后者以笔耕的勤奋,提炼表达乡情、亲情、感情的精神财富,把他的西沙窝介绍给了我们。乌兰布和沙漠和相连的腾格里沙漠我都到过,读起利元的散文来,也能感受到其中夹着盐碱风沙的浓浓的苦涩味。对西沙窝,也从陌生到熟悉了。

利元写西沙窝,记忆详尽、清晰,感情真挚、浓烈,文笔于平淡中带着厚重。写沙漠上顽强生长的红柳、白刺、梭梭、枳芨、水桐(胡杨),虽然不起眼,根却扎得奇深,挖掘出它们严酷中求生存的坚忍。写在故乡艰难度过一辈子的爷爷、姥姥、二爷爷、父亲、大爹、大姑、二姑、三姨、二舅、老姜、苦豆子、康大、杨老汉、单眼鹰、三噘嘴、老倔头……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既有令人唏嘘的故事,又有令人感慨的特殊品格。“那乡那土”“那年那月”“那人那事”,展现着西沙窝的平凡岁月,提升了故乡人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无论是写西沙窝的植物还是人物,都有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内容,给人以启迪。

《水桐树下的抉择》写爷爷十七岁那年逃荒,一个人从甘肃民勤走2000多里路到西沙窝的途中,躺在水桐树下做出“继续往前走”的艰难选择。水桐即沙漠中的胡杨树,有“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腐”的刚烈精神。爷爷就是凭着这种刚烈与坚忍,揣着仅剩的三个干馒头,走进西沙窝,成为从民勤来西沙窝的第一人。“进则生,退则死”,体现了西北汉子的刚烈性格。

《爷爷的土屋》写村子里的人对爷爷的评价,“刘家人直骨,没有私心”,“为了省布,父亲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是没有兜子的,爷爷的家教极严,父亲说他自己十七岁当了大队会计后,爷爷让奶奶在他的上衣上缝了两个兜子,一个兜子里装公家的钱,一个兜子里装自己的钱,公家的钱和自己的钱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父亲当了半辈子会计、半辈子村主任,后来‘解散大集体’,父亲下岗了,手中还有集体的2000元,有人跟他说‘反正人家也不让你干了,这个钱只有咱们自己知道,、不给他往外交了’。但父亲还是‘天不亮就起床,在晨曦里一路小跑,把钱上缴了’。”看来父亲是谨记爷爷的教导,传承着不贪集体一分钱的精神的。当时的2000元算得上很大一笔,公家的钱就应该在公家的口袋里,装错了就是人有问题。钱多了,反而缺了精神,把公私界限也搞没了。“爷爷的土屋”是利元父亲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高地和道德标杆。

《二爷爷》中的二爷爷“是个勤劳到了极点的人”“他的吃苦耐劳在西沙窝一带是出了名的”“就像一台加足了油、铆足了劲疯狂开荒的机器,不知疲倦,没有休止”。《老姜》里的大队支部书记老姜,则“是一个活时没人说好,死后有人说好,死的时间越长说好的人越多,而今死去十几年了同村的人竞异口同声都说他好的人”。老姜活着时没人说他好,甚至被骂成“老姜不死,受苦不止”,是因为他催着赶着村民垦荒、治沙,而且治村极严,大家受不了那种累而诅咒他。老姜去世前“留下遗嘱,把他的存款全部作为党费上缴,把他的财产和埋葬他时亲友搭的礼金全部捐给村小学作为办学经费”。“老姜这个当大队书记时几乎得罪了村子里所有人的人,退休后和邻居们素无来往的人,全村的人居然都来参加他的葬礼,而且史无前例地为老姜召开了追悼会,以前恨他的人、骂他的人都为他戴孝,都跪在他的棺前伤心落泪!”谁好,谁不好,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想想现在有些作孽的基层干部,欺压百姓,损公肥私,所作所为才应遭骂、遭唾弃。

人活着,要活得有点志气,有点尊严,有点精神,无论活在城里、农村,还是活在富足里或是穷困里。《苦豆子》里的苦豆子,“一个人昼夜不息靠一把锄头为我们村开垦出了几百亩连片良田,这片田地是我们村土质最好的耕种地”;“苦豆子非常爱帮别人干活,谁家的农活忙不过来,去喊他一声他就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忙劳动中”却“从不拿别人一针一线”。这位“什么身份也没有,而且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只有一个被人称为‘苦豆子’的名字”的智障老人,活得极有骨气,“从来不张口向人要饭,能捡到吃的就吃一顿,捡不到吃的就饿着”。好些智力健全的人,都做得不如他呢。

西沙窝贫穷、简陋、落后,但深埋着向上、向善的精神。利元的散文,淋漓尽致地叙述了故乡人拥有的精神财富。在西沙窝成长起来的人,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多少物质财富,但不缺精神,有一种红柳的性格,一种为生活、为命运而不懈奋斗的骨气和做人的气节。这种精神财富,正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延绵数千年的特质。读读利元写的这段话:“爷爷他们这一代西沙窝人呀,质朴得就像后套平原到处可见的红柳丛,一根根枝条光溜溜的,没有一点枝节,没有半点弯弯道道。爷爷他们这一代西沙窝人呀,卑微得就像后套碱滩上到处可见的碱蒿子,生没有人在意,死也没有人在意,枯黄了,烧着了,只剩一把和碱土一样的白灰面。爷爷他们这一代西沙窝人呀,生命又顽强得像乌兰布和沙漠里固沙止漠、牢牢地定死一个个沙丘的白刺堆……”你会觉得,利元的爷爷这一代西沙窝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品德。我之所以感动,也出于对这种做人的精神的认同。

我们往往习惯于评价、衡量人的物质财富和享受,把它作为幸福的主要体现。其实精神层面的财富和享受,更应当成为幸福的体现。这样看,利元的“西沙窝”不只属于西沙窝人,也属于我们。在他的文章中学到的,也不只是远去而蛮荒的故事,而是又一处“精神高地和道德标杆”。

是为序。

张宇航

(张宇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

内容推荐

刘利元著的《我的西沙窝》分为三辑,第一辑:那乡那土;第二辑:那年那月;第三辑:那人那事。作者从自己的故乡来源写起,记录了他在西沙窝出生、成长岁月留下的记忆和经历,以及作者爷爷、作者父亲和作者三辈人与西沙窝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西沙窝并不是作者真正的家乡,而是爷爷逃荒逃到那里,而后在西沙窝扎了根,但是西沙窝是养育作者的地方、是作者成长的地办、是作者的根。让我们一起陪作者回忆关于西沙窝的一点一滴。

编辑推荐

刘利元著的《我的西沙窝》写西沙窝,记忆详尽、清晰,感情真挚、浓烈,文笔于平淡中带着厚重。写沙漠上顽强生长的红柳、白刺、梭梭、枳芨、水桐(胡杨),虽然不起眼,根却扎得奇深,挖掘出它们严酷中求生存的坚忍。写在故乡艰难度过一辈子的爷爷、姥姥、二爷爷、父亲、大爹、大姑、二姑、三姨、二舅、老姜、苦豆子、康大、杨老汉、单眼鹰、三噘嘴、老倔头……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既有令人唏嘘的故事,又有令人感慨的特殊品格。“那乡那土”“那年那月”“那人那事”,展现着西沙窝的平凡岁月,提升了故乡人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无论是写西沙窝的植物还是人物,都有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内容,给人以启迪。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57:52